决胜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40978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胜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决胜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决胜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决胜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决胜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决胜 2009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论述类文本阅读社会科学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从高考引入现代文阅读以来,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一直占主要地位。一、考点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解题指导纵观近年的高考小阅读,仔细分析

2、还是能够从中悟出有关的“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一)树立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社科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科文阅读的试题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二是仔细。科技文

3、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三)明确三个步骤。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答案就在文章

4、中”是解读科学文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经常听学生说:“文章读得模模糊糊”“文章没有读懂”。究其原因,是在阅读中少走了两步:其一是未勾画要点,而是用速读的办法,把文章浮光掠影地看了一遍,就以为把文章主读懂了;其二是未运用指代,许多关键的内容似懂非懂,甚至理解出现了偏差。解决这些毛病就必须学会勾画要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承前指代,虽不能给予你最终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供给你选择答案的范围,或者提供给你答题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

5、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定位对比”,相互印证。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从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第三步,对照原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1、 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遵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

6、,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整合”

7、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三、应考知识储备高考对社会科学文章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考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

8、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 ,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从多年社科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3.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社科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

9、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

10、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四、高考原题详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08 年天津卷)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它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绿色经济以高科技为手段,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使广大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绿色产品,实现社会公严,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11、的范围内,把技术进步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不损害环境与人的健康,即按照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方式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绿色经济不仅包含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绿色经济以人为本,其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永久可利用性,而绿色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追求的不是简单重视自

12、然资源的价值,而是从动态上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久可利用。作为一种超越“唯生态主义”的经济,绿色经济不会单纯地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来换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同,二者虽然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但绿色经济是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等内容,在动态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循环经济也强调“以人为本” ,但是,循环经济最主要是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和改善来实现的,它并不具有绿色分配的内容保证最低收入的人能

13、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而绿色经济理论则在强调社会公平方面比循环经济的内容要丰富得多。5.下列对“绿色经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B绿色经济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使人与自然和谐。C绿色经济把技术进步规范在一定的轨道上,这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矛盾。D绿色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6.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唯生态主义”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B绿色经济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它体现的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C循环

14、经济主要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改善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追求。D作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且能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绿色经济涵盖并超越了“唯生态主义”和循环经济。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即使是最低收入的人也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B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可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D绿色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公平的内容方面比循环经济更全面。答案解析:5.C。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二段开头一句可知选项 C 正确。其余三项

15、均不符合原文意思。6.D。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后半句话错误,从文章第二段的首句和第三段的首句可以得知,绿色经济涵盖了循环经济,超越了“唯生态主义” 。7.C。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可知,绿色经济追求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选项 C 的推断不合理。五、高考热点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08 年全国卷)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 276 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朝廷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朝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

16、“弛用银之禁” 、 “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的。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地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开采的金银在 16 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

17、屏风和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从 16世纪 40 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是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迅速发展,16 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绸和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到的是黄金,但也是从 16 世纪 40 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到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了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尼拉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

18、印度,再流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 1540 年到 1640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1.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

19、有开始。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朝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B16 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 ,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D白银货币化标志了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0、 )A16 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07 年江西卷)书 斋凝 石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

21、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 ,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之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书斋有

22、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

23、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贴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进入 21 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

24、园。(转引自新华文摘 2007/2 ,有删改)1.根据文章,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B书斋姓“文” ,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贴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D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2.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

25、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B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C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D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26、。六、 专项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 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

27、“观过,斯知仁矣” ,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也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的。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

28、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和孟子相去约两百年,时局已有很大变化。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 ,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 ,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

29、之而不听则易位。 ”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宋朝以后, 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以及“省刑罚,薄税敛” ,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各项中关于孔孟不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给人“君子坦荡荡”的轻松愉快的悠闲感;而孟子则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0、”的主张,给人忧虑不安的紧张感。B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C孔子非常尊重“礼” , “礼”大于“情” ,循“礼”而行事;孟子却不然,行事完全不遵循“礼” ,全凭自己的意愿。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 ,认为旧的社会秩序可以恢复,希望复古;而孟子却更有“革命性” ,认为必须改弦更张,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孔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可能与两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一定的关系。B 论语和孟子两部书取材记载不同。C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时局有很大的差异。D两人对“礼”的遵循不同,孟

31、子超出了 “礼”的严格规矩。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 ,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D自宋朝以后, 孟子就取代了 论语 ,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并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

32、影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汉服,未必可称“国服”雷 颐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 。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 “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 ,则期期以为不可。“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 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

33、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 ,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汉服” ,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 ,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 Q 那样着短装。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 ,服装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