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曹文轩).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43310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方(曹文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前方(曹文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前方(曹文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4 前方(曹文轩)课程序列:必修一/ 第二专题 教学班级:高一(3)(4)班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时间:2009-10-22【最接近的标准陈述】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省指导意见】 1通过品味重点语句,理解前方的“家园之思”以及表达上的特色;2体会本文对家园的思考角度。说明: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就文章内容作适当延伸,加深理解。【学习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的文体。 2找出找出至少两处文中最能表明作

2、者对人生看法的句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能说出“人生是一场苦旅 ”的深刻内涵。 3了解反弹琵琶的写作特色。【评价方案】 1.检查学生是否将阅读体会写在“对话栏” ; 2.能说出反弹琵琶的手法的作用。【课前准备】 1.了解曹文轩; 2.阅读文章,思考本文有哪几个主要观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堂学习】一、导入: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

3、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相互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二、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 年 1 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 、 红葫芦 、 蔷薇谷 、 追随永恒 、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 、 草房子 、 红瓦 、 根鸟 、 细米等。 草

4、房子 、红瓦 、 根鸟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译成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 30 余种。其中有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 的日文版和电影。继 2001 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 本好书”之后, 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 “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 。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

5、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三、文本研读环节一、了解文章的本体布局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即:画面联想画面。环节二、呈现研讨文本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选择探讨补充解决,并阐述自己的感受。1、找出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对人生看法的几句话,并找出作者作此看法的依据,也可增加自己的依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明确:主要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人的悲剧性实质” ,其中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的原因: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

6、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原因: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返乡之旅。此看法可追加一问题:“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2、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人无法还家。 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3、文中多次出现的“家” ,其内涵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当如何理解? 明确:有的指

7、客观的“家庭” ,有的虚指精神家园,有的双关既实指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义冢寄托与归宿。4、文章引用了许多表现家园之思的古诗文,而本文作者强调的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并且奇怪的是本文竟然被收入“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那么如何理解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呢?明确:这里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方法,有离家才会有思家,写离家正是因为思家,作者在这里又把这具体的思乡升华了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环节三:作业1、利用随笔,任选一幅图片,写出自己的感想。 2、完成同步练习附:刘铁芳“乡愁意识、还乡情怀与经典教育节选家园感的破碎问题在于,现代人普遍的乡愁意识从何而来?乡者,故乡也,故乡就是一个人出发

8、的地方,就是孕育一个人初始的生命印痕的地方。乡愁意识也就是一个人从故乡出发、走进他乡,又回不去故乡,只能在仰望中怀想故乡的情怀。追问乡愁意识,首先要问的,就是我们究竟从何处来?我们的生命与精神的出发点在哪里?对初始的回溯乃是寻找我们精神起点的基本路径。个体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的复演,追问个体的乡愁就是回到人类的最初。人类的最初,毫无疑问,就是也只能是一个词:自然。人类原本就是从自然中来,从自然状态之中来。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命的基础,而且直接地,就是人的精神的基础,人类的精神生命同样发育于自然,是自然赋予的。这里的自然不是我们今天讲的物化的自然,而是海德格尔所讲的天、地、人、神四重奏的自然,这可

9、以从今天不发达的具有原始意味的群落的生存方式中可以看出。原初的自然是个包容性的概念,是一个神、人与自然共在的空间,是天、地、人、神的一体化(参考洪涛:空间与逻各斯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4 页) 。换言之,人类生命与精神的摇篮就是天、地、神所敞开的空间。自然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自然之物养育人的身体,自然之魅滋养人的精神。大地养育了人的身体,天空开启人的心灵,神性的皈依唤起人的安居的家园感。大地给人以厚实,天空给人以开阔,神性给人以温暖。所谓家园就是身心的家,是身心和谐安居的地方。人类的发生原本就是始于天地之间人与神的共在,真正的安居就是安居在天、地、人

10、、神之中。人正是在脚踏大地、仰望天空、揣度神性的过程中,在天、地、人、神四重奏之中,获得生命诗意的安居。这从人类对祭祀活动的重视中可见一斑,祭祀乃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甚至是人类最根本的活动。正是在祭祀中,人类对神灵、先祖的呼告,实际上是人类面对无限而求自身安顿的基本方式。现代性的开启,人类靠自己的力量征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随着人类理智的过度启蒙,自然祛除迷魅,自然之物与自然之魅分离,自然破碎化,人类存在的大地裂开。当自然在人类理智的审视中物化,自然就不再作为呵护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存在,越来越自立、自强的现代人开始脱离自然母体的怀抱,而放逐于先导性所开启的理性化、物化的生命空间中。在我们越来越多地

11、获得了人类比之于自然的独立的同时,个体精神的破碎与虚无随之而来。日渐远去的自然终于只能成为我们心中的遥不可及的故乡,我们终于只能生存于破碎之中。原初的作为人类生命母体的自然,就只能成为我们行走在现代性路途中的一种仰望。置身现代生活之中,回望原初的生命之家,被现代性所围裹的我们注定无法回到故乡。故乡就成了形而上的仰望,乡愁意识就越来越多的成了现代人的普遍意识。这种乡愁意识既是形而下的,我们今天遭遇的越来越严重,甚至可以说是难以缓解的生态危机,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乡愁意识的重要原由;又是形而上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心态危机一点也不逊色于生态危机;与其说是形而下的,不如说是形而上的。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乃在于我们的生存方式,而我们的生存方式的根本无疑乃是我们的心灵生活的方式。海德格尔说过一个词:被抛。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意味着我们“被抛”到现代性的境遇之中,我们早已被放逐在以人为中心的理性化所开启的现代性的路途之上。在这一点上,我们无法选择,还乡于是成为一种心灵恒久的仰望。我们无法回到原初的自然,回到自然对生命的整体呵护以及我们对自然的无隔的依恋,我们必须在乡愁之中艰难地担当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