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中国的运河00.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43792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中国的运河0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十二、中国的运河0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十二、中国的运河0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十二、中国的运河0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十二、中国的运河0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十二、中国的运河中国的河流虽然众多,水系庞大,但主要是东西向河流,水系之间有分水岭相隔。为了弥补天然河道之不足,沟通各水系之间的联系,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挖了许多运河。这些运河有的早已废弃,有的仍完好地保存至今。01早在公元前 6 世纪初,楚国就在江汉平原上开挖了杨水,约相当于现在从长江沙市一带到汉水沙洋一带,沟通了汉水和长江,大大缩短了从汉水至长江的航程。这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到了西晋时期,为了加强长江中下游与京城洛阳的联系,这条运河被再次开挖,改称为杨夏水道。春秋时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吴国,出于政治军事上的争霸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开凿了不少运河。当时吴国首都在今苏州

2、,主要敌国是西面的楚和南面的越。为了攻打楚、越,吴国开挖了胥溪和胥浦。胥溪以今江苏宜兴为起点,经溧阳、高淳,沟通水阳江,从芜湖入长江,把太湖水系与长江连接起来。胥浦约在今金山(上海)和嘉善(浙江)之间,汇纳太湖上游众水,经淀山湖、泖湖,东流入海,勾通了太湖和东海。胥溪和胥浦的通航为公元前 486 年吴国打败楚、越作出了贡献。楚、越并入吴国版图之后,北方的齐国成为吴的主要争霸敌手。为了伐齐,吴国修筑了苏州至扬州的运河,把首都迁至邗(今扬州) ,并于公元前 485 年开凿了著名的邗沟。邗沟从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达淮安入淮河,最早沟通了长江和淮河。开挖运河,促进了吴国经济的发展,使其由弱变强,称霸一

3、时,并成为“通渠三江五湖” 、 “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的国家。战国初期,魏国强盛,迁都于现在的开封。公元前 361 年开挖了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鸿沟。上述杨水、胥溪、胥浦、邗沟和鸿沟等,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早期的人工运河工程,这些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及东南沿海,加上天然河道,构成了庞大的水路交通网,对古代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春秋战国以后,从秦到清的 2000 年里,各个朝代都开挖了不少运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灵渠和京杭大运河。(一)灵渠灵渠是秦始皇出于军事需要而于公元前 221前 214 年开凿的一条运河,它沟通了长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桂江,所以又称湘桂运河。因它位于广西兴安县境

4、内,故又名兴安运河。湘江的上源海洋河发源于广西东北部灵川县境内的海洋山,自南向北至兴安县城附近才称湘江。桂江的上源大溶江发源于兴安县北的苗儿山,向南流到大溶江镇称为漓江,到阳朔以下才称为桂江。漓江的小支流灵河和湘江的小支流双女井溪都在兴安县境内,两河相距最近处只有 2 公里左右,水位差不过数米,中间的分水岭是相对高度为 2030 米的山岗,对劈开分水岭,沟通两个水系十分有利。灵渠就是利用这个有利地形开凿而成的。灵渠的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和北渠、斗门等设施。大小天平是用巨石砌成的“人”字形拦河坝,把湘江拦腰截断,抬高水位,逼迫湘江中的部分水流进入南渠,而后注入漓江。大天平靠北渠,长

5、380 米;小天平靠南渠,长 120 米。大小天平是溢流坝,洪水时可漫过坝顶泄入湘江故道,桔水时使海洋河的来水全部进入南北二渠,保持通航水深。由于它有平衡水量的巧妙作用,故名“天平” 。铧嘴是大小天平前端的分水设施,因形状像铧犁的“铧嘴”而得名。它把南来的海洋河水一分为二,一股入南渠,一股入北渠,水量大致是 37。南渠就是一般所说的灵渠,是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道,长约 30 公里,大部分利用天然河道疏凿而成,完全由人工开挖的仅 5 公里左右。在南渠右岸有两处泄水天平和2 公里长的渠堤(秦堤) 。飞来石附近的叫大泄水天平,兴安城马嘶桥下的叫小泄水天平。泄水天平用于宣泄渠道中多余的水量,保证渠道安全

6、,实际上是南渠的溢洪道。从小天平到兴安城一段南渠,左岸依山,右岸傍湘江故道,为了加固渠堤,秦代用巨石砌筑,故名秦堤。北渠上接大天平分水,下归湘江本流,全长约 4 公里。因湘江已被大小天平截断,船只不能越坝而过,故需开凿北渠,使沿湘江上溯的船只沿北渠绕过铧嘴进入南渠。大小天平抬高了上游水位,加大了与下游湘江的落差。为了缓和水流便于航行,在开挖北渠时使其迂回蜿蜒,增加渠道长度,减缓了北渠坡度。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南北交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历代统治阶级对灵渠都很重视,多次重修。公元 825 年,唐朝派李渤重修灵渠时,增设了 18 个斗门。到了明朝 1396 年以后,斗门又增加为 38 个

7、。斗门即闸门,在渠道两旁筑成半圆形的闸墩,中间插入木板控制水位。当船只溯水上行时,关闭闸门抬高水位,流势减缓。众多的闸门一级一级地控制,逆水行舟时就省力多了。灵渠开挖地段选择合理,工程布置巧妙,施工技术高超,是中国古代运河工程的伟大创举,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运河虽短,但古今中外赫赫有名。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灵渠已逐渐失去了航运作用,但转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后,灌溉效益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整修疏浚,工程配套,目前已形成以灵渠为主干的灌溉网,并在灵渠上兴建了 10 多座小型水电站,使古老的灵渠英姿焕发,大放异彩。(二)京杭大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

8、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1782 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 10 倍多,巴拿马运河的 22 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京杭运河并不是一次开凿成的,而是在不同时期分段开挖连接而成。概括起来,主要经过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早动工的是吴国沟通江淮的邗沟(后来叫里运河)和沟通苏州扬州的运河。开挖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隋朝。隋朝定都洛阳后,当时长江三角洲已经开发为经济中心。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和把长江三角洲大量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首先于公元 605 年,迫使千百万劳动人民,从洛阳到江苏

9、省的清江(淮阴)开凿了约 1000 公里的“通济渠” 。然后于公元 610 年,从江苏省镇江至浙江杭州,疏通并开凿了长约 400公里的“江南运河” ,同时对原来的“邗沟”进行改造。这样,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首尾相接,共长 1700 多公里,从洛阳可直达杭州。隋炀帝为了巩固东北部的边防,又于公元 608 年,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开凿了长约 1000 公里的“永济渠” 。隋代仅用 6 年时间,开挖了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总长达 2700 公里,水面宽 3070 米。据历史记载,当时从天津经洛阳至杭州,可通行长200 尺、高 45 尺的 4 层楼的龙舟和最大载重量达

10、 100200 吨的木帆船。这样巨大规模的运河,全凭着劳动人民的双手开凿而成,所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到了元朝,定都北京,政治中心由中原转到华北。因此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联系显得更加重要。隋代虽已开挖了南北大运河,但从北京到杭州,须西绕洛阳,费时费工,很不方便,而且在唐宋时期,洛阳以北的永济渠即已大部淤塞。为此,元朝忽必烈于 1283 年在济州(今山东济宁)一带开“济州河” ,又于 1289 年挖“会通河” 。这样,就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结起来,清江以南接隋代的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北京和天津间的运河,隋代虽以开凿,但因水源不足,含沙量多,不久便不能通航。到元朝,又于 129

11、2 年引北京西山各泉水,经北京城和通县,汇合温榆河至天津,这一段即今天的北运河,当时称为通惠河。1293 年京杭运河全线通航,这就是今天地图上画着的那条南北大运河。京杭运河的部分河段是原来天然的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它的水量大部分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因此各段的流向很不一致。大运河各段之间高差悬殊,全线地势“三起三落” ,其中济宁北部的南旺地势最高,号称水脊。引汶河之水在此分流,向北过黄河至临清入南运河(即卫河) ,流向天津;向南经徐州流向清江。临清与徐州之间高差最大,且水源不足,水深较浅,航行困难,为此设置 38 个水闸,分段拦水,保持水量,便于通航。长江南岸的丹徒一带地势

12、较高,是大运河的第二个分流点,向北经长江至清江,向南流至杭州。北京地势较高,北运河从北向南流至天津。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曾起了“半天下之财赋,悉由北路而进”的巨大作用。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京汉、津浦等铁路的修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作用被铁路取而代之,统治阶级也就不再关心运河的维修和治理,任其废弃淤积。从此,河床变窄,最狭处不足 10 米;运输能力大减,甚至不少河段已不能通航,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大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写照。1958 年,国家制订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把改建运河与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结合起来。80 年代以来,国家投资对大运河进行大规模的分段整治。在 600 多公里的江南段,拓宽、浚深河道,沟通了至钱塘江的水路。在苏北段新建 11 座大型翻水站和多座复线船闸,以适应北高南低的地势。从长江抽引江水以满足运河全线常年通航和沿线工农业生产用水,苏北段目前已建成能并行 2000 吨顶推驳船的二级航道。京杭运河今天已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水运大动脉。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古老的大运河必将焕发其青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