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堰市北倚秦岭、南连神农架、东接江汉平原、西靠大巴山麓,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多年来,始终坚持“ 文明也是生产力 ”的科学理念,深入探索适合鄂西北山区实际的农村发展路径,以“五个创建” 彰 显了山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连片创建。一是按照“户为基础、村为单元、乡镇主导、连线成片” 的创 建思路,坚持以“ 十星 级文明农户”发源地的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为轴心,逐步加大辐射带动力度,最终形成了在竹山县普及、向全市推广的“ 十星级” 和“六大工程” 创建模式。二是结合边贸口子镇 建设实际,竹溪县在鄂陕沿线迅速启动了以山上茶、山下果、田园菜、河边柳、路旁树、庭院花为内容的“ 百里生态文明长 廊”
2、 建设。三是配合市委、市政府“ 一城两 带” 发展战略,在全市范 围深入开展了深化竹房城镇带精神文明创建及省级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新村的活动,着力把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具有山区农村特色的生态示范区。特色创建。充分尊重客观实际,明确提出一县一特、不搞一刀切的方针,大力提倡和鼓励各地因势利导,积极争创品牌特色。郧西县以“三改” 、“三建” 和“ 农家书屋”为重点,组织全县 71 个文明单位与 71 个重点村开展了结对帮建文明新村活动;竹溪县以“三园” (清洁家园、生 态田园、文化乐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了鄂陕“百里生态 文明长廊” ;房县围绕农村精神文明组织管理,“乡镇以党委为核心,村
3、以院落为实施单位,院落以中心户为带动”的文明创建网络已基本形成;竹山县不断赋予“十星 级文明农户” 新的 时代内涵,从移民安置实际出发,又与时俱进地创新开展了“十改十建创十星” 活动。到目前为止,竹山县“十星级” 文明 创建、丹江口市“乡风文明理事会”、张湾区 “未成年人开心农场 ”、郧县“农民道德法庭”等一大批精神文明工作创新案例,构成了十堰市“ 一县一特”的品牌亮点。民本创建。以人为本、创建为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要发展,致富是关键。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保证更是源自经济建设。多年来,十堰依托项目、活动,大力整合资金支持农村谋划布局,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
4、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利民惠民为宗旨,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 期 间,累计 建设、改造通村水泥路 1.3 万公里,解决98.8 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 13.3 万口,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水泥路。优化农村生态化境,扎实推进农村“五改三建” (改水、改路、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建庭院经济、建房),着力解决农村“五乱” (房子乱建、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现象。社会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养老和低保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等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文化创建。一是积极支持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
5、、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卫生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 期间,新建 乡镇综合文化站 11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 286 个,农家书屋 623 家,农村文化中心户 500 多户,道德文化宣传墙 1000 多块,农村体育健身设施 105 套,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二是大力培养文化骨干,依托乡情,建设一支来自农民、热爱农业、留在农村的文化体育队伍。目前,郧西县以每村 5 名文化能人、2个文化中心户、1 个文化社团为载体,在全县实施“521”工程,是把繁荣农村文化的动力植根农村的有效探索。三是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郧县已组建超过 130 支农民演艺队
6、,以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艺术地反映广大农村新气象。合力创建。一是充分发挥工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反哺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夯实农村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二是秉持“ 大文明、大创建” 理念, 动员整合各方力量与农村开展结对帮扶。市委、市政府从市直 181 个单位,抽调 400 多名干部,组成 143 支工作队,派驻 61 个乡镇的 133个村和 10 所学校帮扶帮建。市文明委组织 132 个省级文明单位,围绕 300 多个项目,投入 1500 余万资金,开展结对共建文明新村活动。市工商局、市农办联手 200 余家私营企业,与 176 个行政村和小学开展了“百企联百村、共建文明村”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