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北大学 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当前非计算机专业 “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课程教学中如何采用案例教学法、基于认知主义的内容设计优化以及以行动导向学习为指导原则来设计和组织课堂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实践证明改革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认知主义;行动导向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C 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全国大部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在课程教学中,许多学生都认为该课程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
2、、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困难。特别是大多数高校将 C 语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校后首先接触的第一门公共基础课,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为此作者从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出发,以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基本点,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2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了多年的 “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发现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总是不理想,因此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在传统的“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教师将教学目标主要放在了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上,而问题分析和算法思想等程序设计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缺乏对实
3、际问题进行分析、编程和处理的能力。 其次,传统的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存在偏差。目前,国内的大多数 C 语言教材都考虑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大致按“算法-数据类型 -基本结构-数组- 函数-指针-文件”的顺序来组织教材。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工作。这种组织方式虽然依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了归类,但难点还是较为集中,跨度大,学生一下子很难接受。由于学生没有编程基础,讲授算法和数据类型时只能讲的多,分析的少,“填鸭”式的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致使学生觉得 C 语言很难。随后章节的讲授也是先介绍 C 语言语法规则 ,然后再针对所学的语法规则讲授例子,例子以语法应用为重点,较少涉
4、及具体的 C 语言编程应用。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教学过程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知识很难被学生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 最后,传统实验教学效果有待提高。C 语言的传统实验教学以语法为主线,实验课多数是强调语法语句练习,由于语法的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陷入到冗繁的语法规则之中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语法不是我们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真正目的。程序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掌握语法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真正地学会使用计算机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3C 语言教学改革的探索 3.1 改革教学模式,推行案例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方
5、法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决心跳出以语法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优点,积极准备推行个案分析,将复杂枯燥的语法知识分解到一个个生动实用的程序实例中。在教学过程中以程序设计为主线进行教学,有意识地淡化计算机语言本身语法规则的介绍,而重点介绍程序设计方法,在分析程序和程序设计中熟悉语法、应用语句,并把软件工程学的思想贯穿于算法分析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例如课程开始先提出温度转换和两个瓶中的油水交换等现实中的问题并以程序来解决,程序中涉及到的整形和字符型等数据类型和赋值和算术等表达式做一讲解,经过多个程序的示例,学生对 C 程序的基本结构和其中的语法知识有了一个了解,三
6、种基本结构都介绍以后,再将语法知识做一个总结,学生很容易接受。 3.2 基于认知主义的内容设计优化 认知主义强调人的认知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心理过程包括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经验)。学习过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 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收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所提供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认知主义强调教学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强调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传递策略
7、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认知过程,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归纳,将难点再次分散,以缩小台阶,达到循序渐进。例如,C 语言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种类繁多,放在一起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我们将改变以往教学内容讲授顺序,首先介绍程序结构,使学生对 C 语言程序结构有个大致了解 ,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求两个数的和的例子介绍常用的常量形式和算术运算符以及相关的表达式,通过求绝对值的例子介绍关系运算等,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紧接着再教学生编写简单的、实用的 C 程序设计,然后趁机引入基本输入、输出函数就顺理成章了。这样一来台阶小了,学生的信心也增加许多,学习
8、积极性很快就被提高起来。对于生硬的语言叙述,课堂上改用生动的比喻,进行详尽引导。 程序设计方法的传授是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另一重点。在教学中 ,不仅要贯彻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思想,还要尽可能采用程序框图等程序设计工具,来说明程序设计的过程和算法,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和素质。 3.3 教学手段改革 传统教学手段中,用粉笔书写板书的时候,教师可能会根据学生的随堂反应,有机而又灵活地掌握分寸,并且可能以恰如其分的比喻,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姿势助说话等多种形式把对课程的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抓住学生跟随自己一步一步领会教材。但是,程序设计课程中问题分析、算法设计及程序都要在黑板上书
9、写,很难展现题目直接的衔接,并且课程进度受到很大影响。 使用多媒体教室,省去了粉笔在黑板上的书写时间,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至少比板书教学节省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但是现代化的 CAI 教学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播放事先辑录好了的讲稿、教案或课件,在一个光线黑暗的教室里,教师无法看到学生的表情。CAI 教学不足之处就是容易把板书教学可能实现的双向交流变成单向传递。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结合的教学方式,对理论知识利用幻灯片给出,例题讲解只要由教师利用黑板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写出算法,在语言编译环境下直接进行编程调试,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编
10、程的方法与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以行动导向学习为原则设计和组织实验课程教学活动 所谓行动导向学习就是有目的地、系统地组织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情境中,让学生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经历来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在体验与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中,获得完成职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 上机实践是“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充分有效的上机实践不仅能纠正学习中的理解偏差、加深知识要点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上机实践的积极性和问题处理能力,切实提高编程能力与编程水平。 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设计和组织时,我们以行动-学习-行动这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具体过
11、程如下: (1) 编写一些趣味性较高的程序,演示给学生看,通过例子告诉学生我们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 (2) 在介绍了 C 语言程序编辑器的使用方法后,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依照例题,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对出程序中的错误,教师现场辅导给予解决; (3) 授课教师总结实验中的共性问题,课堂上讲解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再讲解所涉及的语法点,这样学生由于一开始已经有了感性认识,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住语法规则; (4) 在理解和记住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再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走入实验室,经过这样循环往复,对于简单的程序设计,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了; (5) 随着学习的深入,当接触到较复杂的程序设计时,可
12、以由教师策划一些案例,具体行动由学生自己计划、实施、检查以及修正和评价。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程序,过去教师往往是给学生提示设计思路,这就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拿出程序设计思路和程序设计的算法,画出流程图,然后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4 结论 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并在“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改革效果良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语言学习中解放出来,既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实验技能,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锻
13、炼了毅力,从而从被动学习走上主动学习。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使“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日趋完善,使C 语言课程的教学效果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锦祥.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4):71-76. 2 赵山林,高媛.C 语言程序设计 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 王冬. 高职 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9):94-96. 4 万蓉. 基于行动导向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实践 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7-2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 L
14、anguage Programming LIU Hong-min, ZHAO Shan-lin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Abstract: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C l摘要:本文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了按系列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方案,介绍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15、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验室建设 1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生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某一门课或某个集中环节的实践(实习) 就能完成,它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经过一个较长期的修养过程去实现。尤其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通过相应的系列课程来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能力包括计算机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与分析能力。目前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上述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系列课程有:公共基础系列(德育、体育、军事、
16、外语等),基础理论系列(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理论等),软件技术系列、硬件技术系列,网络技术系列。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因此,实践教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2:第一,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掌握和巩固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的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第二,以社会体验和科学研究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第三,以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全面检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毕业设计。课程实践(含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 )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其他两个层次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本文仅讨论课程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
17、建设与实践过程。 1.1 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配合课程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达到课程教学要求的实践环节。课程实验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和实现、测试原理和方法起到示范作用,它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更主要的是通过课程实验完成对学生对基本技术、基本方法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验可分为以下 5 种类型3: (1) 观察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辨别力,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对其其设备的操作能力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3) 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4) 综合性试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研究性实验:
18、培养学生推理抽象能力和研究能力。 目前,在课程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占了大部分,应逐步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在有条件的课程中引入研究性实验。 课程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是两个互为补充的教学环节,应明确课程实验的目标并将一门具体课程的目标与系列课程能力培养的总目标结合,建立完善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质量标准和考核机制。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完成课程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1.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
19、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文献检索与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课程设计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和指定的实验室中,学生利用本课程以及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必要的话,还需辅以一定的课外学习),独立解决一些复杂且具有综合性的问题。从规模上来说,课程设计是在平时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的大作业。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设计一般作为单独的实验课程开设,单独考核和计学分。 2 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目前针对实验课程的建设大都是面向某一门课程,而对课程之间知识和
20、能力的关联和衔接,以及如何通过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考虑甚少。特别是在转向完全学分制教学体系下,面对教学学时减少,课程内容增加,实验条件有限的矛盾,研究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对在不增加学时(或增加不多) 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实验资源的潜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针对学校培养学生“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目标,结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自 2003 年起开展了针对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在软件技术系列课程、硬件技术系列课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系列课程等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软件技
21、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 软件技术系列必修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 、 “数据结构” 、 “数据库原理” 、 “操作系统” 、 “编译原理” 、“软件工程”等学科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总学分数达到 24.5 分,总学时 392,其中课程实验 60 学时,还另有 8.5 周的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用于完成上述课程的课程设计,具体见表1。 课程实验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程中某一局部(如章、节或知识点),通过实验巩固、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发现存在的错误认识,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实验往往有若干个实验题,实验题应体现不同的实验类型,特别是课程后期的实验,应侧重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课程设计题目应
22、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学生学习教材以外的、更深入的内容)和广度( 应尽可能结合先修课的知识点,并将后继课程部分概念和知识提前引入)。例如,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所采用的语言 C+,在课程设计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 Visual C+运行环境的有关内容(如项目概念和运用、调试工具的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掌握诸如文件操作、图形绘制、动画效果等编程技巧。另外,在某些题目中有意识地引入链表、队列、堆栈等数据结构以及像搜索、排序等算法内容,以加深学生“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的概念,引发他们学习后继课程的兴趣。 除了上述必修课程以外,还开设了“Java 程序设计” 、 “算法分析与设计 ”、 “网络
23、程序设计”等选修课程。为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在二、三年级分别开设了“程序设计算法与艺术” 、 “机器人足球赛程序设计”课程。这两门课程均采用教师课堂辅导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且以学生分组实践和讨论的形式进行。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深受学生的欢迎。 2.2 硬件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 硬件技术系列必修课程包括“数字逻辑”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 “微机原理与接口”等学科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总学分数达到 16 分,总学时 260,其中课程实验 50 学
24、时,具体教学计划见表 2。 由于各教学仪器设备厂商近年来加大了对高校实验室的宣传和投资力度,各高校实验室硬件实验仪器设备均有了较大改观,实验内容也随之更新和改进,实验的运营成本随着厂商的售后服务提高而降低。但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受仪器设备型号以及目前高校实验教学队伍水技术平的限制,目前高校自主开发的硬件类实验仪器设备较少,影响了对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的开设,有些课程的实验指导书直接使用厂商提供的指导书,造成了硬件系列课程“同化”现象,不利于各高校专业特色教育的开展。因此,如何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建设硬件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当前硬件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布式控制技
25、术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力较强且具有一定特色学科方向,因此,我们开设了“自动控制原理” 、 “计算机控制” 、 “单片及原理及应用” 、 “可编程控制” 、“嵌入式系统”选修课程,并在课程实验内容以及课程设计中侧重该方向培养。 2.2网络与信息安全系列课程实践教学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扩展和深入,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日益受到关注,相关课程也受到同学的重视,社会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我校 2002 年开办了“信息安全”专业,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由于计划学时的限制,目前只有“计算机网络”被列为必修课程,同时开设了“网络程序设计” 、“电子商务” 、 “网络安全” 、 “防火墙
26、与入侵检测” 、 “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等选修课程。因此,该系列课程面临着学生选课人多、课程内容新且发展快、实验学时少、实验室条件有限等问题。 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系列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打破了课程限制,将网络原理、组网技术、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信息隐藏、密码算法和病毒防治等内容集成在一起,在内容组织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实验类型上适应基础与验证性、综合性与设计性两种不同层次的要求,在统一的平台上开展实验教学。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实践,我们对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上的作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有了初步成果,目前软件技术系列课程
27、实践教程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系列课程实践教程已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硬件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程也已规划编写,前面两本教材在学生使用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学生的欢迎。 3 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自 2003 年以来,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校、学院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体工作如下: (1) 学院成立中心实验室统一承担和管理全院实践教学工作,中心实验室下根据教学实践摘要:本文介绍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学形式、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将该校与我校在教学形式、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内
28、容和学生的学习反思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一些建议,以期国内同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反思系统 我于 2007 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信息技术系计算机教育研究小组(UPCERG)访问学习,该小组的教师既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又从事计算机教育研究。访问期间,除了参加研究小组的科研项目之外,我还旁听了“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系统安全”及“计算机教育研究”等几门课程。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及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交流,特别是与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部分交换生之间的交流,我对该大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有了直观感受,在此介绍给大家,或许值得国内相关教师借
29、鉴1。 1 教学环境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坐落于乌普萨拉市内,位于首都斯德哥尔摩北部 74 公里处。该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国际研究型大学,创立于 1477 年,是北欧最古老的大学。8 位“诺贝尔奖”得主使学校闻名于世,是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之一。学校现有 7 个学院,150 个系,每年开设约 50 种初级学位(学士) 课程,45 种硕士学位课程及 2000 多门专业课程,学生约有 4 万名,一半是全日制学生,其中 有 2500 名研究生(在瑞典特指博士研究生)。乌普萨拉大学拥有约 6000 名员工,约 4000 人是教师/研究人员。 乌普萨拉大学每
30、学年分为两学期:秋期与春期。每学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period),每阶段大约两个半月,一般本科生或硕士生在每阶段可选择两门课程,实行学分制。全日制学习期限从 2 年5 年不等。 乌普萨拉大学环境优美,每幢建筑物内部都充满人文气息,宽敞的走廊上安放着各种桌椅,教室旁有休息间,地下室有咖啡馆。学生三三两两地一边吃东西一边讨论问题,营造出浓厚的大学学术气息,渗透出大学特有的文化韵味。乌普萨拉大学拥有非常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已经实现了“校园一号通”,当你注册为学校的学生、教师或其他职员时,将会获得一个学校的账号,供你在网络上登录学校的网站,享受学校提供的服务,特别是图书服务、电子期刊查询等2。无论学生
31、注册、选择课程、挑选教师、提交作业、考试登记等,均在网上完成。学校的计算机房全天开放给学生使用,学生使用门卡即可进入实验室,调试程序、完成课程作业或打印资料,随时方便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2 “计算机网络”教学 2.1 课程介绍 “计算机网络”课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分在三个阶段教学,具体可参考网站 http:/www.it.uu.se/edu/aboutcourses。计算机网络 I 是网络基础知识,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与应用,类似于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但教学内容要比国内更广泛一些,部分内容更深入一些。教学使用的教材是 James Kurose
32、和 Keith Ross 编著的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四版。计算机网络 是高级计算机网络,主要内容涉及网络高层协议(如 WWW、SMTP、IPV6、VAT 等),网络性能分析,Qos 管理,高效协议实现等。学生学习后要具有阅读计算机网络领域专业文献的能力,能够分析网络性能和构建网络的换代方案。这门课程没有指定教材,教师在课程网站中列出学生应该阅读的文献和教学课件。计算机网络是无线和移动网络(Wireless and mobile),是一门高级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或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开设,必须有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做基础。教材为Jochen Schiller 和 Addison-Wesl
33、ey 编著的Mobile Communications 第二版(2003),但教师只用其中 30%50%的内容,再结合一些最新的研究文献。 2.2 教学形式 该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讲授、研讨课(Seminar)、项目与演示、论文讲解与挑错等。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采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这里以计算机网络为例介绍课程的教学方法。2007 年秋期课程开始于 10 月 27 日,结束于 12 月 17 日,该课程主要内容为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 该课程的讲授课时只有 20 课时,老师课堂上的讲授较少,除了基本知识之外,老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即重在加强方
34、法的传授。在课堂上,学生有疑问时可以随时举手示意,打断老师的讲授,老师会及时停下与学生交流,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性非常强。上课前,老师会指定学生提前阅读要讲授的部分及一些反映该领域最新进展的研究文章,因此学生上课前的阅读量非常大。课堂讲解时,学生要随时与教师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请教不懂的内容。 研讨课上,教师一般会选择比较前沿的问题作主题,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延迟和中断的容错网络(Delay- and 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s)、无线移动网络应用等 ,教师先根据主题讲解 12次课,然后提供参考文献供学生阅读,学生也可以自主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归纳整理
35、。举行研讨会时,选择同一主题的学生在教师或助教的主持下自主发言,每人至少发言 10 分钟,5 分钟讨论,介绍该主题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等,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和讨论情况评分。 项目课(projects)要求学生收集与学习相关的文献 ,然后实施该项目,每个项目的完成时间不超过 4 周。项目一般也是比较前沿与实用的问题,如 Mobility in a Distributed Wireless and Sensor Testbed、Real-time sensor data on Google Map学生 48人一组,小组成员自己确定项目范围,然后制定项目计划和时间表,指导教师(由
36、教师或者博士生担任)同意后再实施。完成后 ,项目组要演示与讲解该项目,时间为 30 分钟,每个成员均要介绍自己完成的部分,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演示情况评分。 论文课上,不选择项目的学生可以选择写论文,论文题目由教师给出,题目深度一般要比教学内容深得多;或者学生自拟题目,经教师同意后再撰写。学生要自己收集与评述文献,然后再开始写作。一般24 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该论文,完成时间也不超过 4 周。期末时,学生要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的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其他同学讲解论文时,每个组必须作为反对者,为其他组(至少一组)的论文“挑错”,提出该论文建设性的反对意见 ,以帮助其他组的同学改进论文。这
37、就意味着除了阅读自己小组的文献之外,还必须阅读其他小组论文的相关文献。 2.3 实验教学 该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我国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差异较大。他们实验的项目不多,但每个实验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实验报告的第一页必须申明自己亲自做了实验,或者参与了小组实验,完成了自己相应部分的工作,然后签字。 这里以计算机网络 I 为例来介绍。这门课程包含三个实验,一个是网络嗅探(Genie Snoop)实验,一个是路由实验,还有一个是滑动窗口编程实验。网络嗅探实验是在 Linux 环境下完成的,学校提供了实验环境的光盘镜像文件供下载,镜像光盘里已经
38、配置好了实验所需的环境。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完成,也可以通过镜像光盘在自己电脑上完成。实验通过网络工具软件 ETHEREAL 完成,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各层的协议,如应用层、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提供的服务; 掌握网络工具软件和网络命令的用法。实验内容包括用 ETHEREAL 抓取不同层协议的数据包,然后画出这些数据包的格式;解释不同层中地址解析的方法 ;综合分析 WEB 数据包传送的全过程。实验的要求非常具体,每一个大问题都包含若干个小问题,学生只有认真做了实验,理解了网络原理,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个实验完整的实验报告有 30 多页。网络路由实验也类似,主要是帮助学生深入
39、理解 IP 寻址、网络路由等。实验也同样是在 Linux 光盘中的一个虚拟环境中进行的。滑动窗口实验要求学生用 Java 编写一个能在模拟器中正常运行的实现滑动窗口协议的程序和一个实现停止等待协议的程序,并分析不同协议的效率。通过编程实验,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可靠的运输层协议。 2.4 考核形式 “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形式多样 ,要求严格,一般分为笔试、学期论文、项目等。和我们国内的课程考核类似,一般一门课程的成绩都由几部分构成,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计算机网络 I 由笔试成绩、作业、实验成绩、研讨课成绩几部分构成;计算机网络的成绩由作业、项目、论文三部分构成,无笔试; 而计算机网络则由研
40、讨课成绩、论文成绩、作业三部分构成。笔试考试比较特别,时间特别长,为 5 个小时,题目形式基本上都是问答题、论述题,一般有 10 个题目左右,没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标准化试题。有的课程还允许学生将试卷带回家完成,24 小时内交卷,但不允许和其他同学讨论。在课程的教学网站中,教师会提供历年的考题,供学生下载参考。笔试考核内容主要是知识应用方面的,直接考察纯知识性的题目很少,所以考试无需学生死记硬背,但学生必须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才能取得好成绩。 3 对我们的启示 3.1 丰富的教学方式 该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总体上看
41、,教师讲解的方式比国内用得少,即使是讲授课,形式也与国内差别较大,因为这里的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成分大得多。教学方式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团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不管是研讨课、项目课还是论文课,学生都是几个人一组,互相配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课程最后都有一个成果展示时间,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这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反观我国的教学,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知识讲解得非常细,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在上课时试着采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后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从小就是这样被动学习的,现在其他教师也是这样教学的,少数人没办法改
42、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只有摘要:本文论述了在企业商务电子化普遍应用的大趋势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已成为开设此类专业高等院校的重大课题。各高校尤其是同类别院校共同携手,以合作联盟的方式建立综合实验实训平台,力图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合作共建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低投入,高产出,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及人力资源不足问题。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实训平台;合作联盟;高校共建 1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思路 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以“合作联盟”的方式建立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是一种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不断提高专业实验实训应用水平的好方式
43、。共同建设综合实验实训平台,目的是增强各高校之间的横向联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有效地解决资金和人力资源不足问题,不断地满足各院校的教学要求和专业建设的发展要求。 高校共建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实现资源共享的应用平台。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互联网技术架构与校园网相统一的网络平台(这一点各高校已经具备) ;二是采用统一的应用平台(操作系统统一、数据库统一、通信协议统一)。 2按协同集成的要求,实现各专业的教学软件的应用集成。可以把各个教学软件集成在一个平台上,用三层架构的技术,通过 B
44、/S(浏览器/服务器) 的方式来实现应用。在实现应用集成的前提下,使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互连互通、功能互动、信息共享。这是当前企业信息化应用中的普遍要求,也应当成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立电子化的实验、实习环境的要求。 3根据专业设置的结构,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上安装的各类教学软件要考虑到三个层面上的要求: 1) 课程教学、实验的要求; 2) 专业实习的要求; 3) 综合实训的要求。 应当说,综合实训是在课程教学、实验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的更高要求。为满足综合实训的要求,就需要建立一个综合实训的环境,在这个平台上要有一套满足多专业要求的综合性的集成系统,为学生进行多个环节、多种技能的互动训练。学生在这些综合实训的仿真系统内可以进行多种管理身份的互动式的实战性操作和实验,从而熟悉企业商务电子化的相关内容,掌握相关的就业技能。 2 电子商务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的参考模式 由于各校专业结构的不同,教学重点的不同以及个性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