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语文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王泽亮一、试卷分析 这次考试,是七年级学生 2012 年回校学习阶段后接受的第一次考试。这套试题对于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题型偏容易和中考试题接近。其目的可能是让他们了解中学语文考试的题型,感受中学语文学科考查的难易度,明确中学语文学习的方向。本次考试,命题立意建立在新课程理念上,力求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养成,力求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力求表现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本次考试成绩整体上略有进步,我所带 7、8 两个班,其中 7 班 100 分以上 25 人, 70 分以下没有,8 班 100 分以上 23 人,70 分以下 2 人,整体差距正逐步缩小。本
2、套试卷和期中考试一样,共四大题 120 分。具体分析如下:1、积累与运用(共 30 分)积累与运用共 8 小题,难易度适中,主要考察了修改别字和书写、生字词、病句分析、概括段意、名著导读和诗文默写等。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生字词、名言警句掌握较好,但第 1、第 3、第 4 小题丢分较多,特别 是第 5 题(难度稍大)错了很多。就是考察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和语感,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此失分,主要是此类题型除上学期期末考试考过一次外,从未练过,八年级学生错题情况一样,可以说是出乎意料。另外诗文默写,与平时听写相比,错误严重。 2、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共 10 分)2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3、主要考察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例如分析、写作、表达等能力。开放性比较大,与期末考试相比,整体上进步很大,除两个学生在第 8 题没有写称呼。第 9 题的第二小题对的不多,失分严重。3、阅读理解(30 分)阅读理解一共三篇,其中两篇课内阅读,属于重点篇目。另外一篇为永远的感动, 说的是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震撼,第一篇课内阅读伤仲永翻译落实较好,出除少数学生答题不仔细外,绝大多学生得分较高,较 多满分,但个别同学仍有失分。特别是第 11 题“ 之”字词义失分较多。 最后一个 由于出的是资料上的原题,多人满分。4、作文 40 分作文为半命题作文“成 长的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写。学生都
4、有可写的,大部分学生写的是成长的烦恼,但多数得分偏低,最高分34 分,多数学生主要在于立意构思失当,主要集中在 25 分左右。或字数不够,百分之十学生左右的不清、字迹不清、语 句不畅等原因均在 22 分以下。 二、得分情况从学生得分情况来看,90%以上的学生积累与运用和口 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题目得分均在 24 分以上,达到了优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或审题不清以及个别题意不明等原因出现失分现象。阅读 理解得分较高,而作文得分偏低,分严重,高分甚少。反映出学生训练少、做 题量少,以及作文指导与写作练习的不足。三、存在问题1、从阶段考试情况分析,试题重在考察基础,成绩
5、较差学生基础知识3基本过关,但背诵熟练书写生疏成大问题,即会背不会写。2、学生题型训练不足。 第 5 题概括段意和第 9 题活动设计者两类题型在学生头脑中几乎为空白,练习几乎为零,失分极其严重。3、考试能力的缺乏:部分学生诗文背诵熟练、平时全对、默写良好,但一考试就屡试失常,或多或少的存在畏惧考试的心理。4、作文写作分差大。两个班相比,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 15 分左右,多数在基础分上下徘徊,需减少差距。四、改进措施1、养成常练字、 练好字的习惯少部分学生字迹不清、字体太大或太小、卷面不整洁等问题突出,因此,对这类学生要专门指导练字,采取师长联合帮教制。学生在家练字,家长检查督促,学生回校,教
6、师检查指导。促其形成常练字、练好字的好习惯。2、强化知识点的落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必定没有能力的培养提高。初一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教材中各个具体的知识点。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能是简单机械的识忆,更重要的是在复习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讲清知识点的含义和关系以及如何如何运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提高口语和写作等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不仅要求背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采取不同形式的常规性的默写听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3、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语文试题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考察。在课内4课外阅读中学会理解和提高理解能力以及语感。写作重点在于细心观
7、察日常生活,记住生活中的令人感动的点滴事件,奇情于事,有感而发。在以后的复习中,应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的指导和培养。4、成立学习小组, 继续建立帮扶对子“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生之间互助互学,互查互进形成“帮、比、敢、超、帮”的良性循 环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轻松快乐有效的复习。5、学无定法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规范书写,注意审题,切实提高复习效率。教会学生及时复习、对比、归纳 、梳理、记忆 、应用知识,并使之良性循环。 进而让新学的知识迅速建构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提高考试成绩,并将之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将语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生活 处处有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