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ICROSOFT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纵向比较研究综述院系: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班级:2 班姓名:夏雨学号:20083140232摘要: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经历了几次大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第一次是从 1949-1956 年底,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的社会制度也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国民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第二次是从 1957 年-1978 年,是中国试图摆脱苏联经济模式,走中国自己经济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共带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一五计划成功的喜悦开始,最后带着“文革”后的痛苦反思、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困惑而结束的。第三次是从 1978 年底至
2、今,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为目标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纵向比较研究综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虽然扫除了中国大陆上长期存在的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却不能扫除中国的贫穷落后、人均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不利因素。新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快速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的结果。经过党几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发图强,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纵观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分
3、为三个历史阶段。一、1949-1956 年的经济体制变革从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建立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和制度变化最快的时期。一方面中国大陆结束了百年动乱,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此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为中国大陆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距离。另一方面,这七年又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变化最剧烈的七年。1949 到 1952 年,是完成民主革命的经济任务,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和政策在中国大陆全面贯彻实施的三年,党和
4、政府仅用了 3 年时间,就彻底铲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强大的国营经济和覆盖面很广的供销合作经济,实现了“节制资本”和“统制贸易”。恢复时期的三年,虽然实行的仍然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是由于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控制了、市场和重工业,党和人民政府的行政力量空前强大,实际上为 1953 年以后大陆迅速平稳地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从 1953 年开始,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一方面,树立了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开展了一五计划;另一方面,对农业、手工
5、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策略也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后果。 这就是,一方面这种发展造成全面“短缺”和经济紧运行,使工业化缺乏后劲和引发周期性的波动;另一方面,由此形成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从长期来看,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二、1957 年-1978 的经济体制改革1958 年是中国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也是毛泽东摆脱苏联经济建设模式、走中国自己经济建设道路的开始,而 1978 年,即在中国进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
6、制的 20 年后,所经历的曲折、挫折、灾难、困惑,又开始孕育着一场新的探索。可以说,1958 年至 1978 年的 20 年,是中国共产党带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和一五计划成功的喜悦开始,最后带着“文革”后的痛苦反思、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困惑而结束的。就经济建设来说,这 20 年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西方封锁、中苏交恶的国际环境中,基本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除了在国防工业、尖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外,还在改善基础设施、缩小沿海与内地差距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是,这个时期尽管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不算慢,但是总得来说经济建设还是付出大于所得,挫折的痛苦多于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教训多于成功的经验。1956 年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兴高采烈,中国终于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中国的经济体制问题(当时称“生产关系”)到底是解决了,还是加剧了?1957 年的“反右”运动和农村的社会主义运动将异议和不同声音压了下去。单一公有制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以集权和行政管理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为后来 20 年的“左”的错误种下了根源。三、1978 年底至今的经济体制改革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
8、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在有步骤、
9、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到 90 年代初,我国已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过渡阶段,经过治理整顿,社会供求比较平衡,客观上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统一了全党关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方面的认识,制定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方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从 1992 年到 1998 年的 7 年间,由于及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大力推进改革,积极平衡总量,切实调整结构,使“八五”计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波动最小
10、的五年计划。同时,这 8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到年,我国国民经济已经提前实现了原订于 2000 年才实现的翻两番任务,基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存在的供给主导型的短缺经济。1998 年,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仍然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8%的高速度,并且适时采取了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的措施,为 1999 年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党和政府长期追求的“高增长,低通胀”目标,国民经济已经走上良性循环道路。纵向比较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发现,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历史阶段的两种社会经济形态,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后者与前者的相近之处尽管很多,也不是一种体制上的“回归” ,而是包含,是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即后人的体制总是要剔除前人不正确或过时的东西,包含前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巨大作用,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存在和发展;抱残守缺、囿于成见,只能葬送“社会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