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书院暨丹山长联.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48035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丹山书院暨丹山长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丹山书院暨丹山长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丹山书院暨丹山长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丹山书院暨丹山长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丹山书院暨丹山长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丹山书院暨丹山长联丹 山 书 院 , 位 于 四 川 叙 永 。 清 乾 隆 十 年 (1765)同 知 陶 敦 和 捐 俸 买 北 门 外 瓦窑 坝 王 氏 旧 庐 建 , 因 有 丹 岩 , 故 名 。 四 十 年 同 知 刘 祖 曾 补 修 , 郡 人 郑 国 祠 为书 院 凿 路 225 丈 , 为 桥 二 , 生 童 往 来 称 便 。 同 治 元 年 (1862)毁 于 兵 火 。 五年 同 知 葛 凤 修 捐 银 百 两 为 倡 , 由 郡 绅 李 知 等 共 集 银 1850 两 , 购 西 城 内 官 井坝 地 改 建 。 讲 堂 由 江 苏 巡 抚 许 乃 钊 题 额 “鹿

2、 洞 ”, 年 收 租 谷 约 120 石 , 房租 及 上 桥 地 租 银 共 约 120 两 以 充 束 修 膏 火 。 六 年 葛 又 置 田 租 40 石 作 日 课 奖金 。 另 许 祖 纯 也 捐 置 田 亩 。 经 费 财 产 立 有 碑 记 (现 存 于 叙 永 中 学 )。 山长 由 地 方 官 主 聘 , 两 学 官 为 监 院 。 肄 业 诸 生 常 数 十 人 。 每 月 皆 有 月 课 , 先 悬牌 定 期 试 诗 古 文 辞 , 分 上 、 中 、 次 取 三 等 , 优 者 奖 以 膏 火 ; 另 组 织 川 南 书 院道 课 , 每 季 由 永 宁 道 封 题

3、, 邮 寄 厅 县 教 官 备 卷 考 核 , 评 定 等 第 , 给 予 奖 赏 。光 绪 二 十 八 年 (1902)改 为 叙 永 公 立 初 级 中 学 堂 。 旧 址 今 为 叙 永 中 学 。 读 兵 书 惧 战 , 读 律 书 惧 刑 , 不 如 读 孔 孟 遗 书 , 战 刑 不 惧 ; 耕 尧 田忧 水 , 耕 汤 田 忧 旱 , 何 若 耕 自 己 心 田 , 水 旱 无 忧 。 清 代 李 惺 题 丹 山 书 院 天 壤 间 无 弃 材 , 岂 必 杞 梓 楩 楠 , 方 成 国 器 ; 名 教 中 有 乐 地 , 唯 期子 臣 弟 友 , 各 尽 人 伦 。 清 代 许

4、 乃 钊 题 丹 山 书 院 叙永丹山长联余德泉挽曾介忞先生联(一九八四)学治刘韩,书宗羲献。百卷名山待梓,桑 榆正欲晚收。如何一笑成眠,大业未完遗后逝?桓文课授,崇丽联诠。廿年蛙惑常排, 骈赋方聆清诲 。岂料数笺犹热,小徒长此忆先生。【说明】 曾介忞先生,名令绥,四川叙永人,民国初年生。博学多才,书法文章俱善。十八岁游故宫十日,成诗三百首,国学大 师黄侃称之曰 “川南才子”、 “丹山之秀”。读刘勰文心雕龙颇多心得,国学大师章太炎赐字“介忞”,特允随 时出入寓门。曾执教于叙永县中、四川大学、成都石室中学等,门墙桃李,称盛一时。1958年受不公正待遇,拂袖归家。次年应聘入叙永中学代课,遂有幸得聆

5、教 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入县政协主编文史资料。未及三年,出有 叙永名胜古迹简介、 叙永文钞、 叙永诗钞等。四月,行将主编叙永县志,一日与吾师钟寿祺先生等于客来居饮茶,因事开怀长笑,心肌梗塞而死。出葬 时县主要领导亲为执绋,送丧者随延数里长街。予忝在弟子之列,远隔关山,谨以此联相挽。【注释】刘,指刘勰著作。韩,指韩愈著作,六十年代初,先生曾作专题研究。王勃滕王阁序有“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句,后化为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 榆”。桓文,指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崇丽阁,在成都望江公园内,其上之钟耘舫长联,先生曾提供诠释资料。七律 纪念曾介忞先生(一九八七)川南何处觅才囊,仰止文心意未

6、央。笔底霞云生五彩,人前竹柏范诸方。效民如立三冬雪,行路焉同九曲肠?桃李不言蹊自见,凄凄墓草下斜阳。【说明】介忞先生,半生坎壈,未尽其志。近闻乡人欲理其 遗作付梓,遂作此诗以纪之。 题叙永丹山山门联 (一九八七) 庄严典雅,古朴幽深。 【注释】丹山,又名红岩,在叙永城东北七公里。由三十六峰为首之群山组成。土石皆赤,古木参天,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以紫霞峰为中心,多珍禽异兽,道观僧楼,名题史迹,为四川省级休养胜地。此联题于返 乡期间,原赠丹山景区工程建设主建筑师梁柏秋先生,因合丹山风貌,被刻于山 门。题叙永丹山联(一九八七)万仞屹苍穹。紫霞帝阙,频迎九奥才卿题句,屐齿 留痕。缓步上春台,蘅栏向远。

7、何只蹊尼桂域,练狭川江,月小滇池,云低黔岭,茫茫块宇,俱收入眼底间。 飞瀑潺湍,蛙琴奏高山流水;翔龙集凤,神杏 绕瑞蔼晴 岚。灵芝也,白 马也,蕉汇也,宝华也, 剑尔森峰,不尽幽奇险秀。乾坤凭指点,目满琳琅。殊堪赏鱼跳珠波,舟横晚渡,并霞观寿寺,雪霁红岩。曦和崇 峤顾阴, 银汉永城移灿。虹霓草木,通宜作画谱诗瓢。若雨雾藏峦,獐猴潜影,但听 钟鸣天殿, 鸡唱霄篱,空谷传音,亦韶亦武。接连翩令帜,怎得几日悠闲,有幸登 临,休 负了良辰美景。当料理些清泉滴露,翠竹飘香,话遐迩风光,古今 胜迹。千关交夷夏。僻帙稀徽,咸曰一般怀葛蘖蕃,炎黄化育。从樵聆旧事,史故寻踪。深慨都掌披荒,罗施扩界,杜鹃啼血,玄

8、鸟嬉耕,邈邈先情,半付于烟幻里。泥豚石虎,尚可瞻巢燧图腾; 铜釜摩崖,犹 鲜焕嬴刘绚 焰。丞相焉,将 军焉,忠臣焉,烈士焉,凛然正气,长垂训诰典谟。文字久弘 扬,代多卓荦。最难忘疏诤谪客,翰赞舫楼,更帙善盘翁,词吟婉女。大器庠 黉瑰琢,青衿肝脑志涂。识见韬规,讵尤效夜郎昆主。兹国人求治,宪政维新,无遗涧壑微涓,芹暄懿荐,甘霖畅意,允奋允祎。欣合邑贤英,雄开百年伟业。倾诚结撰,定 赢来地励民襄,愿经营出蓬岛仙乡,桃源洞境, 领八埏羡誉,四野笙歌。【说明】予在中学时,采风曾至丹山。登高雄 览,虽 数十年未得忘怀。暑期返里,见丹山正拓建为四川省级 旅游疗养胜地,遂萌再次登临之意。适吾 师钟寿祺、上官

9、宇先生嘱为题联,县委书记杨正康校友车邀游览,乡情美景,浪激于 怀,萦思有日,始成此联。咏丹山,亦咏吾邑也。【注释】紫霞,丹山最高峰名。其上可雄观云贵川三省边界景色。帝 阙,玉皇观,在紫霞峰上。初由佛教奠基于北宋开宝年间,明隆 庆 后, 为道教道场。 九奥,即九州。才卿,即才子。 老子: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 叙永乃四川通滇黔之门户,其古道宋明以前即可 远达广西。 川江,指流经叙永城的永宁河等。 蔡锷题叙永雪山关联中有“ 滇池月小,黔岭云低”句,此活用之。丹山祖 师殿旁有琴蛙池。 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

10、水, 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 翔龙,飞龙岭。集凤,集 凤岩。均在丹山。 神杏,指玉皇观前之古银杏树。相 传已有千年历史。 灵芝,紫芝台。白马,白马峰。蕉汇,芭蕉汇。宝 华,宝华山。均丹山三十六峰之一。珠,宝珠山。在叙永东城。其下为东门河。晚渡,原在叙永一中前之永宁河铁炉滩上。霞,丹山朝霞,于叙永西门万寿寺观之,别有景致。紫霞峰石壁上刻有“霁雪”二字。宝珠鱼跳, 铁炉晚渡,万寿朝霞,红岩霁雪,均叙永八景之一。 楚辞 东君写晨曦欲出时的情景有“长 太息兮将上,心低回兮 顾怀”句。崇峤 ,太阳岭,为一长形大山,在紫霞峰东面。太阳欲出,久 为所挡,万山皆明而此

11、岭独暗,一越此岭,则光焰夺目,不可正 视。 永城,叙永城之简称。入夜,永城灯火齐辉,于紫霞峰上瞰之,若银河从天而降。 唐 诗记事:“(唐)球居蜀之味江山,方外之士也。为诗拈稿为圆,纳之大瓢中。后临病,投瓢于江,曰: 斯文苟不沉没,得者方知吾苦心尔。 至新渠,有识者曰:唐山人瓢也。 ” 祖师殿内有一大钟,声传可达数十里。 韶,舜帝 时乐名。武,周武王 时乐 名。孔子谓此两乐为“尽美” ,对韶乐尤推崇备至,说听后“三月不知肉味”。 清泉滴露,丹山茶肆名,此指茶。 翠竹飘香,丹山酒家名,此指酒。叙永乃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相交之处,关隘甚多,鱼凫关等,明代即已著名。明以前,由于封建王朝与部族王国相争,归

12、属时有变迁。明改土归流后,始成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局面。帙,地方文献。徽,历史遗迹。怀葛,无怀氏与葛天氏,均 传说中远古部落名。 山都掌族,战国时即居叙永一带,对叙永的开发有过贡献。罗施,古国名,何时立国未详,唐时疆域扩至叙永一带。相传古蜀王望帝杜宇,政治贤明。让位于其相开明,隐居青城大面山。后遭开明诽谤,愤不可辩,化为杜鹃,日鸣“不如归去”,直到啼血乃止。 泥豚与石虎,均在丹山上,均为古代氏族图腾遗迹。巢燧,有巢氏和燧人氏,均传说中古代氏族名。铜釜,叙永出土的战国文物。摩崖,汉代石刻,叙永有多处,主要集中在江门峡。 丞相,指诸葛亮。相传其南征班师,曾驻跸叙永,今丹山尚有卧龙阁遗址。将军,可

13、列者甚多,蔡锷、朱德等皆是。今丹山一巨石上,尚刻有陈明仁所题“填海补天”四字。忠臣,指关羽。叙永西城陕西街尚存清末所建纪念关羽之春秋祠一座,雕刻艺术之精绝,名冠西南。烈士,指南霁云等。南为张巡部将,安史之乱中不屈就义。清代叙永东城有庙祀,初名报国寺,后改忠烈 宫。 训诰典谟, 尚书篇类,常用指法式典型。谪客,指明代新都状元杨慎。自嘉靖初年贬云南永昌卫(今保山)至死于贬所,三十多年间因回乡途经叙永多次,并留下不少诗文碑记。瓦窑, 坝名。清乾隆以前于此建丹山书院。民国初年,同盟会员杨沧白、李 盘谷等人又于此办永宁中学堂。今为叙永一中校址。其藏书历史上曾达十万卷之多。 清乾隆年间,朱孝纯任叙永同知,

14、建一舫楼。为政之闲,每集厅县 士流于此,讲经论史,作画吟诗。辛亥革命后尚传其“通写四幅,大笔淋漓,有过扬州八怪之作,风流儒雅,永人每乐道之”。一九0二年,同盟会员李盘谷等人于此办永宁中学堂,并从日本东京和上海购置中西图书数万册和各种实验仪器、标本数万件。设备之完善,堪与我国东南各省先进学校比美。一九一八年,江津著名诗人吴芳吉任教永宁中学堂,作婉容词,言婉容为“某生之妻”,并为之编了一个动听故事,实则全为假托。因此词“传诵全国 ”,叙永有人加以附会,在城东郊为建一冢,至今犹存。 诗 子衿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后因以指读书人。汉时,叙永属夜郎国地。昆主,即滇王。 史记 西南夷传载,

15、 汉使入西南夷, “滇王与汉使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古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 汉 广大”。是即夜郎自大。芹与暄,均见列子 杨朱。前者说 古代有个乡里人,将一种叫作芹萍子的苦菜推荐给乡豪吃,遭到嘲笑。后者说宋国有个农夫觉得冬天晒太阳很暖和,想把此事告 诉国君。后因以献芹(或芹献)献暄指所献微不足道,亦有其诚可佳之意。余德泉简介余德泉,字忞洪,号丹山游子,长沙寓客,得月斋主等,1941年9月出生于四川泸州叙永县,1965年北京大学毕业后长期执教于长沙,任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并我国首位对联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书法学硕士研究生领衔导师,湖南省文史馆员,民盟湖南省委文

16、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 对联学刊主编。关 注 余 德 泉-兼析当下书坛现象/李中原当代中国书法艺术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为尴尬的发展时期。一方面,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很大程度的动摇着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的文化根基,民族主义、先锋主义(观念主义) ,以及企图嫁接求新的折中主义之间的观念之争从未停息。前者主张强化民族艺术特质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民族人文特性,依循中国书法几千年来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强调只有在“继承” 基础之上求变创新才能使“中国书法 ”永葆民族特色而独步于世界艺术之林。后者主张中西文化“接轨”,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来审视中华古老的书法艺术,并企图用一种非汉字线型与结构的

17、语境图式来“ 解构 ”“中国书法”而“重建”出具有“ 世界一体化”意义的全新书法图式。折中主义的书家们则力图将中西两种处于截然不同语境形态的艺术样式整合为一,创造出象麋鹿那样“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驴非驴,似牛非牛”的四不象的艺术图式来。一方面,在人口众多又处于历史空前的太平盛世的当代国度里,无论主观意愿还是非主观意愿从事书法艺术的人,早已高达数千万之多。学术界通常用“泛化”的字眼来描述当下史无前例的书法艺术队伍的状况,认为中国书法艺术已从传统的“精英文化 ”转型为 “普适文化”(具体地说,自上世纪 80年代书法热形成以来为“普适 ”期,之前为 “精英”期) 。这种三教九流谁都可以杀进圈内 “

18、玩一把”,与书法艺术发展内在客观规律严重相悖的荒诞情态,令“中国书法” 从此由“阳春白雪”沦为“下里巴人”,在发展的道路上显得别样的无奈。老实说, “普适” 现象所带来的艺术 “繁荣”和艺术 “自觉”,一定程度为修复文革时期所造成的文化缺失起到了积极作用;“观念艺术” 与“嫁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话语。但是,当我们冷静、客观、全面地审视建国以来的中国书坛,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所走过的艰辛历程,透过“繁荣” 与“自觉”的表征,就会清楚地看到, “普适” 形成的庞大创作阵营所代表的 “重实践轻学术、重表现轻质美” 的创作方向和泛化的审美标准并不能代表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价值取向,更体

19、现不了现当代书艺水准与时代特征。市场经济追名逐利所带来的浮躁心态,缺乏内在修养历练和严格技法训练等等所导致的面目雷同、内涵匮乏的轻薄狂怪的创作流风,气息靡弱,与中华民族质文并重,宏博精深的大美意识与包容襟怀相去甚远;无论观念艺术还是折中主义对于书艺语境、图式的刻意变革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这更不是我们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方向;而真正彰显民族精神,擎起时代旗帜的依然是“王蘧常、陆维钊、郑诵先、来楚生、陶博吾、林散之、沈延毅、游寿、萧娴、卫俊秀”等“ 精英文化”圈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总体艺术风貌体现着我们现当代书风的时代特征与价值取向。系统研究这些个案,不难发现,这些人物都具有“严谨务实,吃苦耐

20、劳的治学态度和作风;不求闻达,寂寞耕耘的良好心态;丰厚的学养与高度完善的独立人格,以及植根传统,广涉博采,自为新变”的诸多共有的特征。许多有良知的国人因此为当下“普适 ”状态下书坛的浮躁情势感到叹惋和担忧,认为俗世之下, “精英”难寻。其实并不尽然。泱泱大国,沉浮自有人在,只是比例极为悬殊罢了。长沙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就是当下“普适” 情态中“蕴藏”的富于民族情结,甘于寂寞,板凳一坐卅年冷的精英圈内人物。这位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平生以古代汉语、传统诗词与楹联学为专攻,同时于书学研究和书写实践皆颇有造诣,但却至今鲜为书界所知的学人,的确值得我们关注。余德泉,字忞洪,号丹山游子,长沙寓

21、客,得月斋主等,1941年9月出生于四川泸州叙永县,1965年北京大学毕业后长期执教于长沙,任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并我国首位对联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书法学硕士研究生领衔导师,湖南省文史馆员,民盟湖南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 对联学刊主编。二十年前,我与余德泉教授邂逅于长沙古籍书店。其时,他正在为编纂章草大典四处搜寻字源。前年在北京任职期间,我终于在王府井书店见到了这本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典 。这本耗尽他们伉俪十几年心力而“磨”成的前所未见的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书为大16开本,1664个页码,这对于字源较为稀少的章草来说,真可谓“

22、洋洋大观” 。当然,我们并不仅仅为这部书的“ 厚”而喝彩,更重要的是为这部书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而拍手叫好。在该书之首,有作者自撰之前言 ,这实际是其十数年来专研章草艺术写下的颇具理论高度的专业学术论文。洋洋两万余言,从“章草的由来、章草的特点、章草书家与传帖、章草类别、章草与今草”五个方面对章草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其中,颇多新论。譬如章草书家与传帖一章中对于赵正关于“ 简牍章草 ”和“传本章草”艺术价值的指谬,尤其关于章草名称由来的见解,颇有见地:八分书乃隶书之别称,而章草乃隶书(包括古隶)之草写,或带波捺这一点与八分近似,由此看来,若谓章草之“章” 乃由“章程书”之“ 章”而

23、来。恐怕更有道理。对于“章草之衰 ”,他的意见也完全符合文字与书体发展的实际与规律:书论多谓章草之不景气,是因为唐代颜师古注急就章舍章草而存正楷之故。让颜师古一个人来承担这个责任,不仅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笔者认为,章草之不景气,至迟东晋已经开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章草因有波磔之故不如今草好写。王羲之等人又将今草写到了极其成熟的地步,今草取代章草之势便自然形成。至唐,颜师古注急就章又“取章存正” ,章草之衰落,便无可逆转了。研读该文,我们不得不为其考据和列类的翔实而感到欣慰。仅是章草类型,该文就归纳出“ 原始型、简章型、标准型、章今型、今章型、正章型、章篆型” 七种之多。书尾并附同形字

24、一览 、 近形字一览 、 通用字一览 、 不同偏旁相同的写法一览 、 相同偏旁不同的写法一览等,足见其研究至深至细。编纂书法字典,对于源字的剔割筛选,是最能窥伺编者艺术审美素养的。同时,对于来自不同源本源字的认读和编排,又最能考验其学术水平。因为必先释读原帖原文才能进行遴选编排。否则,就容易张冠李戴,既贻笑大方,又误人子弟。余德泉教授伉俪编纂的这本大典,所选范字,总体格调高古,字形美观而无流俗之态, “千姿万象,汇于一帙 ”,映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审美素养。而几无差错的识认与编排水平,凸现出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力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当下伪学术之风风靡的时代,尤为难得。余德泉教授的学术生涯,始自大学时

25、期,而研究成果的爆发期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其学术简历,可窥一斑。1980年, 语文四品印行, 对联的艺术在长沙晚报连载;1985年对联纵横谈出版;1986年, 中国长联三百三出版;1988年, 笑话里外观出版;1993年, 古汉语同义虚词类释出版;1995年, 简明书法教程 、 天下名联出版;1997年, 对联格律 对联谱出版;1998年, 对联通 、 古今绝妙对联汇赏出版;2000年, 书法通(主编)出版;2003年, 得月斋联稿 、 章草大典 、 章草大典前言手稿 、古今茶文化对联观止出版;2004年, 余教授教对联出版;2005年, 诗律、词律、曲律和联律 (“21世纪高等院校基础性

26、核心课教材古代汉语中之四章)出版;2006年, 余德泉书自撰作品集出版;2007年, 章草论语出版;2008年, 清代十大名家对联 (主编) 、 章草传帖出版。参编于其他书中的文字尚有三十余万。如此高密度的成果结晶,令人刮目相看。如果说没有平和心态所致之超凡定力,要想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书法之为艺,是因其具有传达作家内在思想情感的特殊功能。因此,书法同写字相较,显然超乎技术的意义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表现。这种精神的东西,源自作家自身的学力、人格、心性等非技术因素,是作家赋予其作品强烈生命力的本原所在。因此,从事书法艺术,我们既要着力技术层面的苦行渐修,同时,更应注重“ 学力、人格、心性 ”诸方

27、面的综合锤炼。“功不十倍,不可以果志;力不两兼,不可以角敌;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 ”(皇甫諟 皇甫持正集 )作为国学专家,余德泉对于“ 书法”内涵的理解超乎常人。他坚信书法是当今世界艺术领域中艺术价值与艺术境界最高而艺术创造至难的艺术样式之一,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造作,惟有潜心修炼,苦学力行,才能有所收获。因此,几十年来,他躲进书斋,面壁渐修,不随潮流,不与俗合。其良好的心志与当下“市面上” 才写三两天字便飘飘然给自己戴上一顶 “大师”桂冠,招摇过市,心安理得的换起银子来的部落们形成鲜明反差。余教授在余德泉书自撰作品集自序中说:蒙学之初,见塾师为某富家榜书挽词虽陨弥高四字,皇皇然熠熠然,印象至今

28、不灭。后遇多位师长书法俱佳,写字日增兴趣。入北大攻读汉语,偏爱文字学。写省形字论文,竟寻得一法将说文小篆9000余字默记于心, 文革后又将甲骨文字集释 、 金文诂林 、 说文约注等鸿篇系统研读一过,吾之书法,自此乃有基础。 ”由此即可看出他对书法认识所站的高度。参加工作后,他于甲骨、金文、小篆、隶书(简牍帛书、汉碑) 、行书、今草、小楷各体均有所涉猎。其中,隶书作为启手书体,致力尤勤。他曾将2300余言的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写过20余遍。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他用隶书将洋洋两万余言的香港基本法书写一通,得到的条幅达155件之多。而在书写过程中,因反复加工所废弃的条幅竟数倍于成品。其用功之深,令人感叹

29、。余德泉习书,最值得称道和借鉴的绝妙一招,是他长期“将写字以书法待之”的做法。为了强化练笔,他沿用传统文人的“ 办公 ”模式-手抄文稿。他的大著古今绝妙对联汇赏赫赫然64余万言,即用毛笔以行书手稿的形式写成。这样的做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办公条件下,真让人匪夷所思。难怪有人说他是一典型的“ 老古董 ”。然而,也正是这位老古董应用的老办法,契合了书法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因而修成正果。一方面,高强度的抄写,练就了合乎古法的精熟笔法;一方面,抄写时状态的随意、轻松,于无意间创造了诸多率意、闲适意境的佳构。这正应验了东坡“书无意于嘉,乃嘉尔” 的名言。老实说,我是非常推崇他的“ 手稿体 ”的。近

30、几年来,他又用章草将 孙子兵法 、 金刚经和道德经各写了四五遍,还用方寸大的隶书手抄了三字经 、 增广贤文和金刚经等,所走的路子也是一样的。余德泉经过多年徜徉于书海的历练,最后迷恋上了“简约、古朴” 的章草艺术。章草一艺,发端于古隶,成熟于东汉,而终因波磔之繁被时代遗弃,因而汉魏两晋以降,少有名家。直至近代,书法艺术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被逐渐剥离开来,具有强烈创造意识的书家不断涌现,章草遂以其独特的古雅情调而重新受到关注。于是,沈寐叟(曾植) (18501822)出。这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蜚声中外的大儒,直到晚年才专事于书学研究与书写实践。他用“碑帖相容”(即“备魏取晋”、 “异体同势”、

31、“参伍相变”)的艺术理念指导书写实践,开拓新境,终于形成了跌宕沉雄,翻覆盘转、奇趣横生的独特章草艺术范式。 “沈曾植以博物君子 之器识,相容并蓄,去前贤之狭隘,疏通碑帖交融之道,影响了一大批书家。尤其章草,盛于汉代,元明虽有赵孟俯、杨维桢、宋克等人推扬,未见潮流,至沈曾植一出,写章草风气,名家辈出,其导引之功不可没焉。”5 在众多的后辈之中,其门人王蘧常(19001990) ,直承他的气息,将其书学理念发扬光大,最后形成了“如搏龙蛇之姿奇崛诡谲之态” 6 的崭新风貌。此外,川人郑诵先(18921976)将今草和章草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朴茂苍浑、恣肆洒脱的风格;为人狷介自持的高二适(1903197

32、7)巧妙地将章、今、狂诸草熔于一炉,形成的结字紧密,线质劲健,既高古朴雅,又奔放跌宕的章草书风;郑州谢瑞阶(19022000) 古雅质朴、圆浑苍健的章草艺术,都值得我们引以为豪。这一以章草之学术研究和书写实践的至高成就彰显于当代书坛的群落,构筑起了汉魏两晋以来章草艺术的又一峰巅。透过上述分析,我们似乎可以窥伺,以至理解到余德泉教授选择以章草为主攻书体的文化动因、学术取向,以及时代意义。他为习章草,殚思极虑,寝食不安,遂动编纂章草大典之念,又因编纂章草大典而引发了对于章草艺术全面、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其后,又用其研究的学术成果指导创作实践。最近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章草传帖也是一部大十六开本千页以上的煌煌巨著。此书不仅收录了简椟章草以来历代遗传的章草作品一百四十余件,而且每一件都按页作了释文,还搜罗、考释并附列了帖中之异体字近五百个。他的这种融学术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学研方法链,为当下“普适” 、 “泛化”状态下的书坛,尤其是年轻一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