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代教育学 一、 填空 1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19 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3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520 世纪 70 年代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620 世纪 80 年代是教育改革和新增长的时代,各国普遍致力于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追求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系统。 7在政治多极化
2、、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蓬勃发展的 90 年代,实行教育多样化,追求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成了教育的新的理想。 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9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10、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11、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 12、师生在教育内容
3、上是授受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13、技能学习一般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三个基本阶段,指导、练习和反馈在技能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14、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5、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6、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17、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18、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学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学。 19、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订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4、。 20、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问题情境、指导尝试、变式训练、系统归纳、反馈调节等五个环节。 21、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诊断教育情况、改进教育效果、区分教育水准、激励教育热情和引导教育改进。 222、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23、从历史进程来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24、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实践,它是实现教育平等、推进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名词解释 教育 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
5、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增长 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教育发展 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非正规教育 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 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
6、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教育平等 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教育目的 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个性 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个性化 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3个性 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
7、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 学生 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智力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综合。智力水平往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 非智力因素 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
8、。技能 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经过练习而学习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它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 文化 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教师文化 是教师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风气、人际关系、角色特点的总体特征。 学生文化 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是我国教育民主化运动深入发展的根本保障。经过各级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在“三大差别”还难以消除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最广泛的教育平等。 受教育权 是指个体享
9、有某种不可剥夺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学习权 是立足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对受教育权利、学习机会、学业成功机会的确认。学习权是对学习者选择甚至确定学习内容权利的肯定。 教育投资即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教育事业费是教育投资中分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常性经费,主要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 教育基本建设费是为了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设备水平的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投入。4教育资源是指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力和物力的总和,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教育投资。 学习风格 是学生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
10、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根据个人基础与特点以及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揭示学习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学习策略是可以加以训练的,其训练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课程 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 是根据对学科系统、个体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教学 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
11、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教学理论 是关于教学情景中教师行为(如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定或解释。它关注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知识,旨在指导教学的实践。 知识结构 是指某一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 德育 即教育的道德目的,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辅助性服务等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直接的道德教学 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间接的道德教育 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道德两难 即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冲突情
12、境或问题。 学生评价 是通过单项或综合评估手段,评估学生个性某方面或整体特性。 5学业评价 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师评价 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 学校管理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班级组织 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是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学校群体。
13、 人力资本 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它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三、简答题: 答:(1)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3)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4)教育信息
14、化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2、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答: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特征。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教育的基本走向 答: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
15、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3、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 6答: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 素质可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这三类素质是基本的,无论划分为若干种素质,都必须从属于这三类。 4、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可以分为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
16、,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这三大任务是交互作用、共同提高的。 5、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当代,社会赋予教师一系列重要的职业角色,教师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师只有通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从业资格,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 作者: 218.106.127.* 2006-3-23 17:12 回复此发言 -4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 6、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
17、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7、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的和质的变化。 8、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
18、型的师生关系。 79、现代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 10、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
19、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当代,社会赋予教师一系列重要的职业角色,教师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师只有通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从业资格,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 11、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
20、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12、现代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 13、知识的学习过程 知识学习是指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
21、的过程。在知识学习中,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知识获得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而把握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是知识保持的基本前提。 814、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应注意的几点: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它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为迁移而教”,在教育实践中对于优化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就尽可能使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成为教材的中心,使教材更适应学生学习,是促进迁移的有效途径。 第二,注重对比练习,防止负
22、面迁移。应将新旧知识与技能的不同目的、要求、条件和练习的方式、方法等,加以明确的辨别和对比,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 第三,把握学生时间,强调规范训练。如果同时学习两种新的内容,应在牢固地熟练地掌握了一种知识或技能之后,再去学习另一种知识或技能,才不会产生负迁移。 15、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课程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所定社会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二是指课程在设置结构、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6、科学技术如何影响教育 科学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探索这种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20 世纪中叶以来
23、,它并且还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主要表现为:能够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能够揭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扩大教育对象;能够改进教育资料的一切方面和一切环节。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只有在适宜的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中介作用下,才能变为现实。 科学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 17、教育如何作用于科学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它使科学得以继承与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又使科学得以创新与发展。 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实质上是科学从业余变为职业的过程。学校为科学研究的体制化提供了理想的母体。 教育机构也承担着直接的科学生产的任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支
24、重要的方面军。 18、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科学作为教育目标,首先表现为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这是每个现代人都必须具备的品格,同时还表现为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技术专家。 科学作为教育内容,不仅因为它有用,而且还因为它凝聚着真善美的因素,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9科学作为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别人已知而自己未知事物的过程,与科研过程有相似的内在心理机制。 19、教育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科学的发展成为当代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教育本身被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且其研究规范不断向科学化接近,也是科学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成果之一。 20、“第四次教育革命” 的主要特征 更
25、加注重能力培养,更加注重教学的个别性,更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加注重情感、素质教育,是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新挑战。 21、科学教育的新取向 科学教育的人文化,就是在教育上,科学首先应该被看做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而不是一门功利性的实用技术。 科学精神是科学界认同与遵守的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是科学的人道本质所要求的价值理念、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 22、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是学校领导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制度及特征管理风格的总和。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先进的学校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3、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课程文化具有两方面
26、的含义,一是指所定社会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二是指课程在设置结构、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24、教育平等的概念 教育不平等是指不同的个体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原因,不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或不能享受同样的公共教育资源。教育不平等有得到法律或政府认可的不平等和没有法律或政府认可的客观上的不平等两种情况。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25、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
27、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作者: 218.106.127.* 2006-3-23 17:12 回复此发言 -6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 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及再生产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1026、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 27、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
28、察者智力等多种智力构成,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和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28、三大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29、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
29、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学科教学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活动课程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30、课程设置 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3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教程和学程的共同依据,必须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它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体现为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的一致性。 32、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