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Micros陈景润.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52535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99 大小:3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Micros陈景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新建Micros陈景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新建Micros陈景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新建Micros陈景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新建Micros陈景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陈景润序言邓小平:中国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 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时代。他那瘦弱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关注倾慕的目光。自负的日本人,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称道两位数学奇才:一位是祖冲之,一位便是陈景润。他们由衷地在这两位中华俊杰面前顶礼膜拜。1975 年,正值“文革”动乱之际,邓小平同志一度主持中央日常工

2、作。他力排众议,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扭转乾坤之势,重整山河。在“高天滚滚寒流急”的日子里,这位伟人犀利深邃的目光,同样没有忘记给处于逆境之中的陈景润投去深情的一瞥。面对着恶毒攻击陈景润等科学家“走白专道路”的一派胡言,邓小平拍案而起,斥责:“什么白专道路,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强!”当他了解到陈景润顽强拼搏的传奇式经历和出类拔萃的业绩后,无限感慨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科学家, “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陈景润,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数学家,堪称时代的楷模,世纪的丰碑。这位数学巨星,尽管已经去世一年多了,然而,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

3、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 1978 年和1982 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 45 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陈景润是旷世奇才,然而,沿着他的足迹,我们却可以清晰地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可以鲜活地领略到岁月风雨的凉热,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奋斗的艰难和壮美。倘若说,人生是一部教科书,那么,陈景润的一生,便是足以让世世代代皆可

4、细细揣摩、咀嚼、吮吸以至于奉为典范的一部长卷,一部宏篇巨著。他的经历比传奇更曲折。他的性格比小说更鲜明。他的气质如南方的榕树。他的品格是北方的桦林。他是不幸的,当他踏着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胸怀朝阳,迈入一个崭新纪元的时候,本应处处洋溢着万丈春光,满目鲜花。然而,他却像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一样,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他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流过的泪甚至殷红的血,给他的生命濡染了浓重的悲壮色彩。他又是幸运的。综观他并不漫长的人生之旅,每一关键的步履,都有幸得到人民的哺育、滋润、支持;都有幸分享党的温暖、关心、爱护;甚至,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人物的直接关怀,得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

5、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如阳光般温暖的直接关照和褒奖。正因为如此,光明才战胜了黑暗,正义才战胜了邪恶,真理才战胜了谬论,科学才战胜了愚昧,文明才战胜了野蛮。陈景润的人生处处洋溢着雄奇壮阔的色彩。他的欣喜、惊喜和那纯真、憨厚、永恒的微笑,幻出一首美丽壮阔的史诗。黑色的灾难和狰狞的魔影几乎一步也不肯放过他,令人惊叹的是,幸运之神却像偏袒这位奇才的慈祥的长者,处处护卫着他,于是,才演出了一幕幕悲喜交集的壮剧。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难得有人像陈景润那样得到如此之多的仿佛是天赐的一个个的机遇,命运同样垂青于他。陈景润一生中所蕴含的厚重深沉的际遇,使他的生命焕发出摇曳多姿的迷人韵味。“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

6、。 ”强烈反差的人格构造,展现出一系列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美学风采。枯燥的数学,被陈景润点化为繁星璀璨的天空、万木葱茏的大地;而这位数学家的故事,同样令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陈景润走了,他已化为了历史;化为了祖国大地上不屈的高山、浩瀚的大海;化为了人们绵绵无尽的思念以及人们为弘扬他的精神和进一步开创他的事业而奋勇前进的脚步。历史是不朽的。那是源远流长的母亲河。陈景润用生命编织了昨日历史的辉煌,它牵起了今天的绚烂,明天的幽远,它流过炎黄子孙的心田,也流过祖国大地的春夏秋冬。时代和社会的巨变,正更加强烈地证明一个伟人的英明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这一真理之树矗立云天,扫尽不时卷来的

7、阴霾,我们的人民,将会一次又一次深情地呼唤陈景润。陈景润必将得到永生。陈景润-第一章 胪雷之子第一章 胪雷之子天缘福州,又称榕城,福建的省会。奔腾千里的闽江从这里滚滚入海。亭亭的玉兰,浓荫如泼的榕树,灵秀多姿洋溢着南国浓郁风情的城市建筑,编织出一幅幅韵味隽永的水墨画。往南出城,15 公里处,便是陈景润的故乡胪雷。青砖、乌瓦、麻石街,沿街小店如织。没有榕城的繁华,那终日潮润润的小镇,却如乡情味十足的闽剧,令人一咏三叹。这里背靠绿树蓊郁的胪峰,面临碧波粼粼的乌龙江,故古人有“天马” 、 “螺穴”之说,认为是风水宝地。实际上,陈氏的祖先并不显赫,史载,大约于西晋永嘉年间从中原逃难入闽,当时穷愁潦倒,

8、流落到这里放鸭为生,又称“鸭母陈” 。民间传说不足为证,但饶有趣味。养鸭的陈氏虽则贫苦,心地却十分善良。一天,一位得道高僧路过门前,他疲惫不堪,一副远行倦客的模样,得到了“鸭母陈”的热情招待。于是,高僧被感动了,临行前,指点胪雷,预言必出非凡人才。说完,便飘然而去。 “鸭母陈”当然仍是放鸭,但日后的陈氏,确是出了几位名扬四海的中华俊杰。如今,胪雷的陈氏宗祠,小镇中一幢气势非凡的古建筑,飞檐、吊角、壁立的青砖大墙前,一对端坐的雄狮,昂然屹立。祠内中庭,气宇轩然,依次悬挂着三块大匾,第一块上书:陈氏定理。那是褒扬陈景润的。第二块上书:教育部长。那是纪念民国时期的教育部长、化学博士陈可忠先生的。第三

9、块上书:海军上将。那更是印记着一页页风雷激荡的历史,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海军名将陈绍宽将军,以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永存史册。三位陈氏子孙,确是给胪雷带来了无限的骄傲和光荣,以至人们徜徉小镇的街市之中,拭目青砖乌瓦的旧式民宅和别墅式小楼杂陈的风景线,常有恍若走进历史风雨深处的感觉。陈景润的故居有两处,一处较大的老宅,早已被拆毁,并且盖起新房,无法觅踪了。一处是当街店面式的房子,只有前后二间,大门紧锁着,像一段封存的历史,又像是一个哑谜,任四方来访的人们,独自品味其中的落寞和蕴意。若论家境,陈景润出生时并不差。他的大伯父曾任中国邮政总局考绩处处长。二伯父是中高级邮政职员,曾任福建省邮政视察室

10、主任。他的父亲,职位最小,只担任一个三等邮政局的局长。他的一家,可称邮政之家。海关、邮政在当时是颇为吃香的。因此,陈景润的父亲并不住胪雷,而是住在福州南台。南国都市夹巷深深,庭院式的楼房,清净、简洁,且焕发着浓郁的书卷气。不过,少年时代的陈景润,是常去故乡胪雷的。是留恋那绵绵不绝的相思林,还是屋后绿草如茵的一片向阳坡?尽管,他后来远居北京,心里却一直系着故梓。至今,胪雷的乡亲仍然珍藏着陈景润一幅珍贵的遗墨,那是陈景润应故乡之邀,于 1995 年月日手书的“群力科教兴邦,培育中华英才”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景润因患帕金森氏综合症,手抖得很厉害。此刻,距陈景润去世只有三个多月,或许,这是他留给

11、故梓的最后的嘱托了。小时候的陈景润并不因为家境优于乡间的普通百姓而有什么特殊,他同样和农家的孩子一起玩,这种从少年时代培育起来的纯朴真挚的感情,一直贯穿在他生命的全程。以至到他去世时,赴京参加悼念活动的胪雷乡亲,皆是极为普通的村民。他的性格内向,是天然的秉赋,而较为优越的家境和良好的教育,则为他内向的性格,提供了最好的庇护。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姐姐,他们喜欢这个不大吭声的弟弟。当时,他们最爱玩的儿童游戏,就是捉迷藏。陈景润爱看书,床头上放了不少他喜欢读的书。游戏当然也是有诱惑力的。不过,陈景润捉迷藏的时候,方式有点特别,他往往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

12、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待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他了。爱书成癖,书中仿佛有着一个永远也无法穷尽的迷人天地,这种痴迷,深深地影响并改变了他的人生。兄弟姐妹了解他,久了,也习以为常了。陈景润的父亲有一个特殊的嗜好:养乌龟。他喜欢乌龟的沉默和那非凡的耐性,居然把它们养在房间里。于是,当父亲不在的时候,乌龟便成了孩子们难得的活玩具。儿童是不乏创造性的,陈景润喜欢和他的兄弟姐妹站在乌龟上,可怜的乌龟,本来就爬得很慢,背上驮了这群淘气鬼,更是寸步难行。孩子们就比赛谁站得最久,每当这种比赛,陈景润往往是输的,因为他容易分神,站着站着,就想起枕边那一堆乐趣无穷的书了。他默默地走下乌

13、龟背,宁可认输,也不愿放弃自己那一份萌自内心的爱好。他当然不会想到以后会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更不会想到因为爱书而走上的攻克科学难关道路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少年时的陈景润,不是丑小鸭,也不是城里大户人家那种养尊处优的公子,而是深深植根在文化气息很浓的福州市郊土地上的一棵质朴无华的小树。离他家数里之遥,是属于闽侯县的尚干镇,背靠雄踞一角的五虎山,明净的陶江从镇前流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林祥谦就出生在这里。翻开近代史,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革命志士林觉民,仿佛正吟诵着慷慨悲壮的与妻书 ,从逶迤的小巷中向你走来。抗战期间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也诞生于此地。福州地灵人杰,近代出了世界禁毒第

14、一人林则徐,古老的三坊七巷中,依稀仍可寻觅到他那嫉恶如仇伟岸正直的身影。冰心老人的故居在南后街,她属海军世家的后代。起源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福州马尾的海政学堂。当年,人才济济,福州人更是海军的中坚。和粗犷豪放豁达开朗的北方汉子相比,福州人的气质相对显得坚韧内秀蕴藉含蓄。在这种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壤里生长出陈景润,并非是偶然的。乡间的纯朴和缤纷,大自然的慷慨和变幻无穷,令小时候的陈景润受益匪浅。他不乏孩童的好奇,很喜欢蜜蜂,这种在乡间司空见惯的小生灵。站在妖媚的阳光下,看蜜蜂繁忙地飞来飞去,嘤嘤嗡嗡,自个儿轻声地歌唱,采花酿蜜,他会感到有无穷的乐趣横溢心中。因此,他觉得看蜜蜂比踩乌龟有

15、趣。虽然,他并不可能领悟蜜蜂自己吃得最少却为人类酿造甜蜜生活的高尚,但天缘中的情有独钟,却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陈景润品格中的崇高之处:一边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一边却忘情地创造人类的辉煌攀登科学的巅峰,与此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城里孩子的灵秀和见识,乡间孩子的纯朴和勤奋,如此和谐地统一在陈景润的身上。30 至 40 年代,国家衰败,民不聊生,他却有幸接受着比较良好的教育。他在福州仓山上三一小学,这是一所设备比较完善的教会学校。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绵延不绝,这片外国人聚居的风景胜地,仍是处处浓荫匝地,鸟语花香。他专心致志地读书,神游初识的文林学海,展现出不凡的慧心和悟性,念了二年,便开始跳级。老

16、师喜欢这个默然少语的学生,同学和他接触不多,但并没有歧视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更大的乐趣是在比外部世界更为宽广丰富的心灵中遨游。天缘如雨,滋润、沐浴着这棵崛起于闽江之滨的栋梁之材。多味人生不幸的魔影,终于没有放过尚不识人间苦难的陈景润。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很快被一场突然降临的灾难淹没在苦涩的泪水里。他才 10 岁,母亲突然病逝。正需要母爱温馨的年龄,他永远失去了亲生母亲那铭心刻骨的微笑,永远失去了那声声入耳入心的呼唤。他怎么也不会相信,长得白皙一脸温和的母亲,会停下手中忙忙碌碌的操劳,会撇下众多儿女撕心裂肺的哭喊,撒手而去。这是他第一次尝到人生的沉重和悲伤。他大哭不已,不吃饭,也忘了吃饭。1

17、0 岁的孩子,还是稚气未脱的年龄,怎能承受得了严霜厉雪般的摧残和打击。当一脸悲戚的人们,把母亲放置到阴森恐怖的棺木中去的时候,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张已经变得青灰色的熟悉的脸,泪如泉涌。他的心几乎碎了。母亲疼爱他。小时候,兄弟之中,数他长得瘦弱。然而,吃饭却吃得最快。福州人爱吃稀饭,不是清汤寡水式的,而是煮得又粘又稠,吃起来爽口而易下肚。他不挑食,稀饭配咸津津的大头菜,外加一点咸鱼,便美不胜收了。母亲在时,他往往是不等全家人坐齐,便一个人去打了饭,自个儿吃将起来。从小,他吃饭像是例行公事,吃完了把饭碗一推,就抢着去看书。人说时间是生命,他当时并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在他的目光中,时间是知识。只要有时

18、间,便可以看许多有趣的书,他多么想把分分秒秒都捏在自己的手里。他这种心情,母亲很能理解,因此,从来不责怪他,只是亲昵地站在一旁提醒他:“吃慢一些,吃慢一些,别哽住了呵!”如今,言犹在耳,而疼爱自己的母亲却永远永远地走了。他孝敬父母。骨肉相依的舐犊之情,是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性内向的他,经历少年丧母的悲剧,更为沉默寡言了。书,为他分担和化解了难以排遣的忧伤。失去了母亲的抚爱和关照,他的生活更不讲究了。家境仍然不差,但中国传统家庭的节俭之风,深深地融进这个小康之家。他穿的衣服,大部分是哥哥退换下来的。文具盒也十分粗糙。没有钢笔,只有铅笔。家做的布鞋,便算是奢侈品了,他舍不得穿,常穿木屐,这是

19、一种木头做的拖鞋,走起路来,呱嗒呱嗒地响。当时的福州,平民百姓皆穿木屐,一片木屐声,算是一种特殊的风情。天热了,他还爱赤脚。这种不爱穿鞋的习惯,一直延及他成名之后。在北京中关村数学研究所,他终年穿一双四面通风的老式塑料鞋,并煞有介事地向同事介绍经验:“塑料鞋好,穿塑料鞋不长脚气。 ”应当感谢胪雷农家乡风的熏陶和洗礼,使这位数学奇才从小就养成了简朴的习惯。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强占了福州,屠杀掠夺奸淫妇女,无恶不作。陈景润随父亲去了三明。他父亲仍是当一个邮政局的局长。环境幽雅的三一小学,已经成了梦中的记忆。他在三明一所简陋的学校里继续读书。国难当头,他已经从人们满脸的惊惶和

20、满目疮痍中体味世事的艰辛了。当时的三明,四面是深山老林,野兽出没无常。破破烂烂的县城,一片颓败的木屋掩映在昏黄的夕阳里。他家的住宅附近缺水,小个子的陈景润常和兄弟们一起到远处的地方挑水。他力气小,舀水的活儿归他,他很尽心尽力,干得一丝不苟。一边舀水,一边把英语译成福州俚话甚至顺口溜,引得兄弟们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人们赞叹陈景润很不寻常的英语功底,但怎能知道,他那得趣天然而又不乏机智的学习方法,竟源于三明的莽林野坳之中呢!正当中年的陈景润的父亲,日日忙于公务,又要照顾一群幼小的孩子,委实无法适应内外操劳奔波的生涯。他经过慎重的考虑和选择,娶了后妻。这事在家庭中并非小可,孩子们出于对生母深深的眷恋

21、,心里自然多少有点抵触,感情上增添了难以言传的惆怅。尚不大谙世事的陈景润,感到从未有过的迷惘,一个陌生的女人闯进了他的生活,并且要担任管教他抚养他的母亲的角色,他不知如何办才好。陈景润保持沉默,静静地用自己的目光观察,然后判断是非。他从小就很善良,不愿意去伤害任何人,何况还是他的继母。游戏仍是孩子们的天性,家庭的变化,并不会太多妨碍他们的嬉戏的乐趣。小时的陈景润也同样爱玩。当时流行玩弹弓,用弹弓打麻雀,打树梢上的蝉以及任意的标志物,他带着弟弟,和一群小同学玩得很开心。不料,乐极生悲,一位调皮鬼失了手,从弹弓中飞出的小石块,如子弹般击中陈景润的弟弟陈景光的嘴唇,顿时,血肉模糊,惨不忍睹。陈景润陪

22、着弟弟大哭起来。小伙伴们全慌了。送到医院,缝了好几针。继母闻讯赶来了,这位曾在幼稚园工作的年轻阿姨,自然而然地担当起护理孩子的天职。景光嘴唇浮肿,不能吃饭,她噙着泪,用小汤匙一口一口地给孩子喂牛奶。这一切,陈景润都看在眼里。他不善言辞,却用温和的目光表示自己心中深深的感激。陈景润的兄弟姐妹最后终于接受了这个母亲。解放以后,她一直在百货公司工作,且苦心操持家务,尽心尽职,口碑一直很好。50 年代后期,陈景润的哥哥陈景桐下放,他的女儿就是由这位贤慧的母亲抚养的。解放以后上了大学当上医生的陈景光,更深深记住了她的恩泽。这位母亲后来不幸患上了癌症,50 多岁就去世了。陈景光精心为她治疗,儿女们一起妥善

23、办好了她的后事。远在北京的陈景润同样挂心着她,寄来了钱,后来回到福州时,特地去悼念她。宽容、善良、美丽的秉性,陈景润在步入人生的少年时代,处处已经闪现这一动人的异彩。并非不谙世事,更非不通晓人情。陈景润早早就品味了多味的人生,酸甜苦辣,尽在胸中。他无缘当象牙之塔中的小居士,也没有独自在书斋中耕耘一角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福份,而是从小就跋涉在芸芸众生坚实、平凡而不乏琐碎甚至庸俗的旅途上。他的可贵之处是不被凡人俗事所淹没,而是用沉默筑起一道无形的马奇诺防线,拒尘嚣于门外,然后悉心播种希望耕耘春秋,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和轨迹,可谓源远流长。或许,正是由于他这种独特的人生抉择,使他在处理世间人事关系上,一直

24、显得木讷有余,不擅周旋,和圆滑、刁钻更是形同水火。但他心中却是清清楚楚的,谁好、谁劣,自有个明确的数。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他爱数学,枯燥的数字,就像音乐家手上的音符,色彩缤纷,跳动着,神韵非凡,编织出一曲曲扣人心弦的歌。在学苑,尤其是数学王国里,他才是潇洒风流纵横驰聘于风云变幻瑰丽雄奇迷人境界中的骄傲的王子。人生百味,能独享一味之绵长,是幸运的。英华苦读福州。仓山。碧波融融的闽江,隔断了闹市的喧嚣。古树森森,数不清的榕树、樟树,幻为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亭亭如盖。西式的别墅,爬满了不凋的藤萝,静静地,宛如沉醉在昔日浪漫不羁的记忆里。一棵数丈高的三角梅,繁花似锦,恰似辉煌的火炬,令人

25、心荡神摇。踏着浓荫,沿着长满苔藓的围墙,一道蜿蜒曲折高高低低的小径,仿佛是历史的纤绳,轻盈地系住遗落了无数传奇的校园。这便是陈景润高中时的母校英华书院,后来改名为英华中学,现在为福州高级中学的校址。英华中学是福建师大附中的前身,早已迁往师大的一侧,此地仍是书声琅琅,而永远留下的,是一代数学巨人不泯的脚印。四周,数百年的古榕环立,像历经沧桑的老人,飘着长须,满头青丝依旧,喃喃地倾诉着堪称永恒的岁月。沿八字斜坡而下,正好走一个“之”字,就到正中的操场了。当年,这是一所声名远播的教会学校,说来也奇,并没有培育出什么出名的传教士,倒是培养了一批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和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福建地下党的骨干不

26、少出自这里。烈士们的高风亮节和学者们的卓越成就,相得益彰。方寸之地,单是后来成为全国学部委员(院士)的,就达 6 人之多。操场不大,一侧是红砖砌成的教堂,哥德式,心形的大窗,塔式的屋顶,高高的钟楼,无言地系着那已经陌生的远去的历史。当年,教堂既做礼拜,也兼做礼堂。尚未迈入青年门坎的陈景润,也曾在这里倾听过上帝的“福音”么?和教堂相对的是图书馆,几棵绿漾漾的樟树,像莘莘学子,虔诚恭敬地日夜守护着这里的温馨和宁静。楼房正方形,白色,西式,拱形的百叶窗犹在。英华在福建教坛,享誉上下,当年,花环状的大门上,骄傲地悬挂着四个大字:“唯我英华” 。全校学生集中在操场上,听校长训话,校长的背景就是这四个字。

27、一脸严肃但心地慈爱的校长,当时并没有注意到,下面黑压压的人群中,会有一个令世界为之瞩目的陈景润。陈景润是在抗战胜利后,随父亲从三明回到福州的。在苏州学院即三明一中,他念完了初中,1948 年 2 月,他到这里上高一春季班。解放战争的炮声震天,战场主要在长江以北,这里暂时还仿佛是世外桃源,教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伴随着岚影飘飞。陈景润向来不引人注目,尽管,他父亲仍是当邮电局局长,家境不错,但他节俭惯了。穿着粗布旧衣服,他排行老三,衣服只能拣哥哥的穿。仍是没有钢笔,用铅笔记笔记,做作业。他不爱说话,遇到同学也不会绷着脸,而是笑一笑,算是打招呼了。和善、老实,是他中学同学对他的总体印象。长期看书,且爱

28、躺在床上看,患了近视,戴着一副眼镜,一条眼镜腿断了,用一根线绑着,初看,有点滑稽,也显得“寒酸” ,但他从不在意。英华中学校风不错,同学并不歧视他。早早就来上学,上完课背起书包就回家,一头钻进他的书堆中。因此,一副书呆的模样,当时,学生们把那些用功读书的学生叫“booker” ,这并非是英语单词,而是福州方言中书呆子的译音。陈景润是班上有名的“booker” 。他对书迷得太深,上课是全神贯注的,微微地张着嘴巴,思绪随着老师的话语缓缓流动,心无旁骛。在诸多功课之中,他最喜欢数学,高中的数学老师除了首次给他们讲过“哥德巴赫猜想”的沈元老师外,还有陈老师、何老师,他们都是学识渊博且要求很严的老师。讲

29、课时,学生不敢有任何超越规范的举动,鸦雀无声。循循善诱的老师指点迷津,传道解惑,一丝不苟。课后,布置的习题很多,可以选做,而陈景润每一次总是把习题全部做完。解题是一种洋溢着无限乐趣的劳作,那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一步步,如探迷宫,山穷水尽疑无路,冥思苦想,突然,一缕阳光,摇曳着七彩的光晕,骤然而至,乌云散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带着怡荡的春意,和盘托出,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平凡的日子,在一次次千变万化的解题中,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困惑和失败当然是常有的,正因为如此,像攀登悬崖绝壁之间的羊肠小径一样,一峰让过一峰拦,踏尽层峦叠嶂,直上峰顶,那种揽尽无限风光的喜悦和自豪,使所有的语言都显得

30、苍白无力。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其奥秘就在于此。老师和同学都不得不赞叹陈景润自觉刻苦学习的精神。在班上,陈景润并不是成绩最冒尖的同学。因为他对学习有自己的主见,他不是单纯地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跑,也不盲目地追求甚至迷信卷面上的分数。他身体虽然瘦弱,但记忆力却十分惊人。他从不满足于读懂,而是把书本上许多极不易记的数理化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背得滚瓜烂熟,并一一化入自己的脑海里,要使用时,犹如囊中取物,手到擒来。他的背书本领,在学校曾成为佳话。一位化学教师曾经要学生背一本书,许多同学都认为很困难,陈景润却笑着说:“这一点很容易,多花点功夫就可以背下来。 ”果然,过了不久,他真的当着老

31、师和同学的面,把这本书琅琅地背出来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他总是把老师讲的基本知识读得滚瓜烂熟,布置的作业全部做得工工整整,然后大量地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向更高的知识领域进军,仿佛是攀登一座风光绮丽的山峰,他尽量站在最高的地方,鸟瞰美不胜收的佳景,品味、领略它的最动人之处。应当感谢英华中学图书馆,历经沧桑之变,至今仍保留着陈景润在这里念高中时的借书卡,他念的是中学课程,而借阅的图书却有:大学丛书微积分学 、大学丛书达夫物理学 、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 、 郝克士大代数学 、密尔根盖尔物理学 、 实用力学等,这些都是比较高深的科学专著。从借书卡上还可以看出,像微积分一书,他

32、还先后借了两次。可见他是认真做了钻研的。一个中学生,学好本身的课程之余,大胆地闯入气象万千的大学殿堂,在那里津津有味地俯拾珍奇,他毫无自惭形秽之色,敞开心灵,吮吸着知识的乳汁,滴滴甘甜,尽入胸中。陈景润日后的辉煌,就是从中学时代开始扎扎实实地奠定坚实基础的。陈景润崇敬老师,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毫不羞涩和胆怯。学问学问,很多知识是问出来的。陈景润的勤学好问,在英华是颇有点名气的。他的求教方式很有趣,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一边走,一边问问题。小径浓荫如泼,偶尔,也有斑驳的阳光,纷纷扬扬地筛落下来,那师生并行的剪影,悄然剪断了岁月的

33、苦涩和艰辛,幻成一幅永恒的写意画,装点着英华的一片好风景。老师是照亮学生前行的烛光,而陈景润把这生命之火虔诚地融入自己的求学之旅,高中最后教他数学的是陈老师,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的陈景润不仅向他请教初等数学,而且经常向他请教高等数学的有关问题,向他借阅日本学者写的微分学问题详解 、 集合论初论等。高楼万丈起于平地,中小学是基础。陈景润正是遵循着这一科学的规律,扎扎实实地学好中学课程,并充分发扬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打好坚实基础的前提下,涉猎更高层次的领域,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人生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英华苦读,陈景润迈出了坚定的可贵的第一步。少年之

34、梦成功往往源于机遇。它是触发创造灵感的电火花,它是预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季节的第一缕春风。千金难买的邂逅,恰似缘系万里之遥的幸会,留下了旷世不凋的传奇。1948 年,陈景润正上高一。命运钟情于他,沈元教授走进了英华,走进了陈景润的生活。沈元教授是留英博士,原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沈教授因父亲去世,回福州奔丧。当时,正值解放战争,长江以北,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南北交通暂时中断了,沈教授滞留福州。声名远播的知名学者,很快就引起学界的注意。协和大学盛情邀请他去讲学,他婉言谢绝了,他的一颗心,依稀仍留在北平清华园。英华中学是他的母校,得知他的讯息,请他为母校的中学生上课,这位对培养了他的母校情深意重

35、的学者,欣然答应了。不教大学而去教中学,沈元教授的选择,的确有点出人意料。乡梓观念较重的福州人,远远没有想到,此举居然会演义出数学界几乎是惊天动地的一幕活剧。这是缘份。然而,为什么会独钟陈景润呢?却颇值得思量。航空工程,驰骋蓝天的伟业。谙熟这一领域的沈元教授,如今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长。当时,正值潇洒博识的青春年华。他一走进英华中学,站在陈景润所在班级的讲坛上,立即引起所有幼稚中学生们的一片倾慕。不善言辞的陈景润细细地打量着他,和蔼,平易,可亲可敬的微笑,如五月的阳光,令人心旷神怡,字正腔圆的京腔,依然洋溢着淡淡的乡音,入耳入心。沈元教授讲课风趣,形象生动。学贯中西的学者,

36、放牧中学数学的芳草地,恰似闲庭信步,指点流云、飞鸟、小草、露珠,本是单调乏味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仿佛全都鲜灵灵地闪烁着生命的异彩。数学,凝聚着人类智慧和创造的学科,竟是一个何等鲜活何等瑰丽的天地。同学们入迷了。陈景润更是如痴如醉。沈元教授从心坎里喜欢母校这些天真可爱的中学生。或许,是为了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或许,是寄希望于这些朝气蓬勃的学子们的未来;或许,是一个大学者神游数学王国之时,无意中扯来了一片奇光闪烁的落霞。在一次讲解中学数学时,他谈起了世界数论中著名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数字是平凡的,有谁不知道那几乎伸手可触的 1、2、3等符号呢?数字又是神奇的,当由这些貌似平凡的数字编织

37、在一起的时候,其千变万化的奥妙,是浩瀚的大海,无垠的长天,是穷尽一生也无法全部破译的整个世界。在数论中,有二个基本的概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接触过了,一是偶数,凡是能被 2 整除的正整数,就叫偶数,如2、4、6;其余的 1、3、5就叫“奇数” 。二是素数,除了 1 与它自身以外,不能被其他正整数整除的这种数,就叫“素数” ,最初的素数有 2、3、5、7、等。另外的正整数,就是除 1 与它自身外,还能被别的的正整数除尽,这种数叫做“复合数” ,最初的复合数有 4、6、8、9、10等。就是这些看去很普通的东西,却蕴藏着极为玄妙的天机。拭去岁月的烟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代代智慧非凡的数学家乃至大

38、师们精妙绝伦的探索之功。沈元教授的讲课是谆谆善诱的,当讲完这些基本知识之后,话锋悄然一转,恰似高明的导游,将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引向万象森森的数学峰巅。1742 年,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例如 10,可以写成 73。什么原因呢?却无法证明,他自己也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给当时意大利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证明,欧拉穷尽一生的劳作,终于没有成功。这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200 多年过去了,仍然仅是一个“猜想” 。云遮雾障,横断巫山,遥看层峦叠嶂无数,流泉飞瀑之声依稀可闻,可谓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自然科学的皇后

39、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那颗华光四射的明珠。沈元教授以一个练达老到数学家严密的逻辑思维,把中学生们的心撩拨得如火如荼。陈景润痴痴地微张着嘴巴,此刻,他已经无暇顾及周围同学那一双双惊讶地瞪大的眼睛,他的思绪时而随着老师的话语,巡视异域风光的瑰丽奇秀和迷人的风情,时而独自云游开去,浏览数学世界的波光云影,林林总总。他是一只雏鹰,羽毛未丰,不敢远飞,但一眼瞟去,似有无数仙鹤飞舞的神圣之地,已足以让他心荡神摇。呵,数学,自己神往痴迷的学科,居然有着如此广阔如此雄奇如此令人倾倒的魅力。他如痴如醉,乐而忘返。或是讲累了,或是让学生在随他跋涉之余,稍作歇息,沈元教授将教鞭轻轻地放在讲台上,喘一口气,学生们乘机活跃起来,几个胆大学习也不差的学生跃跃欲试,居然向老师夸下海口,这道题,由我们来做。小学三年级就接触过了,有什么了不起!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往往把登天看做只是举步之遥,这是他们的纯真可爱之处。老师笑了,轻松而闲适。他不想做更多的解释,更不愿打击他们的“雄心壮志” ,只是诙谐而幽默地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间有一个同学,他真是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