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lingto.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52702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ailingto.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sailingto.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sailingto.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sailingto.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sailingto.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RE:Sailing to Byzantium这首诗的主题是 mortality 和 immortality.人之在世,生老病死,生于土,必将归于土,所以希腊的神话把人叫做 mortal(有死期者),以区别于神的 immortal(永生).诗的第一段,描写我们生老病死的感观世界: 这个世界讴歌青春,赞美活力,唾弃老丑.所以诗人说: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然而,垂老的诗人却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这个感观世界的悲哀: 这里的一切都begotten, born, and dies,稍纵即逝,必将逝去.所以诗人把那些讴歌青春与活力,那些沉湎于感观快乐的年轻人们,树上放

2、声高歌的鸟儿们是 Those dying generations,等待他们的是难于逃脱的死期.这里命数有尽的 birds 和最后一段永恒的金鸟前后呼应.古代中国人也曾不断得哀叹人生的短暂.比如古诗十九首这样吟唱: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炳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这是悲叹人生短暂,劝人及时行乐的,估计也是现今很多人的人生观.当然,诗人寻求另外一种解脱: 精神的永恒-艺术的永恒-Monuments of unaging intellect.第二段,诗人对着自己衰老的肉体无能为力,寻求精神上的超越.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A tatt

3、ered coat upon a stick.“一个老人只是挂在棍子上的一件破衣裳”.诗人虽然肉体衰老,成了一具破烂的皮囊,但是精神和情感却仍然年轻而有活力.所以诗人说:unlessSoul clap its hands and sing, and louder singFor every tatter in its mortal dress,.“除非灵魂拍手歌唱,为他将死的衣裳上每一个皱纹高声唱吟”.这句诗是一个 irony,反讽.诗人告诉我们他感官的欲望不能尽消 ,所以希望自己依然年轻的灵魂 (soul,intellect,等)在这个感官世界上有一席之地.诗人告诉我们他并没有解脱,他仍想如

4、年轻人般地 sing,sing louder.sing 这个词在这首诗里 ,象征着自我价值的实现 ,欲望的满足.但是,for every tatter inits mortal dress,歌唱破败衣裳皱纹,把衣裳的破败变成辉煌,使这个肉体永恒,这要怎么唱呢? 这得要什么样的魔术呢?诗人不知道,希望有个 school(学校?学派?)来教他:2Nor is there singing school but studyingMonuments of its own magnificence;世间的歌唱学校,都研究它自身辉煌的纪念物:Monuments of unaging intellect, M

5、onuments of its own magnificence.这 monuments 就是人类灵魂和智慧的结晶-艺术品.而在诗人叶芝,这 monuments 指的是特定地方的艺术品 ,这个地方就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Byzantium).拜占庭对叶芝有特殊的意义,他曾经说过: 我觉得早期拜占庭在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将宗教,艺术和现实生活融为了一体 “I think that in early Byzantium, maybe never before or since in recorded history, religious, aesthetic and practical life

6、were one.” 拜占庭是诗人灵魂的乐园,艺术永恒的所在,诗人要超越自己衰老的肉体,摆脱感官世界的诱惑,斩断对感官世界的眷恋,只有去拜占庭了.And therefore I have sailed the seas and comeTo the holy city of Byzantium.“因此我驶过了汪洋大海,来到了圣城拜占庭.”第二段说:Nor is there singing school but studyingMonuments of its own magnificence;And therefore I have sailed the seas and comeTo the

7、 holy city of Byzantium.除了通过研习记载着灵魂之辉煌的丰碑来掌握灵魂歌唱的方法,没有其他教你歌唱的学校,所以诗人在想像中越洋过海,来到圣城拜占庭.拜占庭有的是这样的艺术丰碑.第三段开头便描写了一座如此的丰碑:O sages standing in Gods holy fireAs in the gold mosaic of a wall,Come from the holy fire, perne in a gyre,And be the singing-masters of my soul.显然,这是一幅 mosaic(用玻璃、贝壳、石头、木头、釉等镶嵌在墙上、天花板

8、上的装饰画),而且是诗人在拜占庭看到过的镶金的装饰画,画中是站在圣火中的 sages.英文中 sage 跟 saint翻译成中文都是“圣人”,但本意却大相径庭.saint 是被教会正式授与了称号的基督教的“圣徒”.而 sage 则多指基督教以前的智者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甚至孔夫子.在但丁神曲里,这些伟大的灵魂,因为无缘归依基督教,死后被放在炼狱(Purgatory),受圣火3的净化(purge).诗人要这些圣者们作自己心灵歌唱的老师,因为他们是 unageing intellect(以这些圣者在西方的影响,可谓永恒的“智”了),而诗人要他们烧掉自己的心,因为这颗心依然执迷于感官的欲望不能自

9、拔,sick with desireAnd fastened to a dying animalIt knows not what it is;“执迷于欲望,被捆绑在一个垂死的动物上,连自己的面目都认不清楚”这里诗人把自己的肉体比喻成 a dying animal.其实从第一段、第二段,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口口声声向往永恒,远渡重洋来到艺术永恒之都拜占庭,但是诗人一直没有摆脱掉对感官世界(甚或肉欲?)的迷恋,所以他要炼狱的智者们给他带来炼狱的圣火,净化他充满欲望的俗心.诗人最终的希望,是and gather meInto the artifice of eternity.“把我聚入永恒的工艺品中

10、”.永恒工艺品,就是最后一段的金鸟.最后一段:Once out of nature I shall never takeMy bodily form from any natural thing,自然界的生命都有生老病死,诗人要摆脱这个劫数,得到永恒的生命,便不能再把自己放到任何自然的形体中But such a form as Grecian goldsmiths makeOf hammered gold and gold enameling所谓希腊金匠的工艺作品,诗人这里暗示一只能唱歌的金鸟.金子,gold,在西方文化里象征永恒,所以第三段里,永恒丰碑的代表,圣火中的圣人像也是黄金镶嵌的 m

11、osaic.中国文化中黄金似乎没有如此的含意.在珍宝价值的认定上,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标准:西洋重钻石黄金,东洋以玉为宝.到此为止,诗人似乎已经如愿以偿,得到了永恒的形体.但是金鸟的形体里隐藏着一个悖论:诗人偏偏选择“鸟”这个意象,跟第一段尘世中歌唱的鸟儿对比,表面象征着超脱,深处暗示着无奈的眷恋.而这金鸟,是为了To keep a drowsy Emperor awake;让打瞌睡的皇上清醒的.drowsy,多么感官的用词!让我们联想到夏日奢靡的皇4宫.或者是:Or set upon a golden bough to singTo lords and ladies of ByzantiumO

12、f what is past, or passing, or to come.放在一个金枝上,给拜占庭的贵族和贵夫人们歌唱,歌唱“过去,现在,和未来”.永恒不变的金鸟,只有放在时间的长河中才有生命,唯被“有死期者”欣赏才得其价值.斩不断、理还乱,是诗人对尘世无奈的期望和失望.诗人其实没有在拜占庭找到一劳永逸的解脱和超脱.我以为,诗人告诉我们的是,艺术,是永恒的美的寓所,也是永远的痛苦的寄托.拖拖拉拉终于写完对这首诗的体会,既是自己的一个练习,也表明我对文学研究的态度.即:不管是从哲学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都要根植于对文本的基本操作分析.唯此,才是文学研究,而

13、不是使文学降为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的奴仆.我不反对那样的研究,但是不能反客为主,生搬硬套,为了一个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而曲解文本的本义.Sailing to Byzantium 是 Yeats 第三期的名作之一(一般现代文学史家把它的作品分成四期或五期) 。这是他个人神话时期,约始于 1917 年,那一年他与乔琪丽思结婚,并开始潜心研究神秘主义与通灵术。藉夫人之助,他似乎接受了冥冥中的神谕,又就月之二十八态,推测人的性格,就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之兴衰,推测二千年一轮替的文化周期(见 The Second Coming 一诗) 。这个神话系统,比他早期的带点怀古幽情的爱尔兰神话,显然要反复得多。不

14、论我们是否重视他这个神话系统,但这些信念显然已成为他此期诗中的中心思想和意像泉源,且使得那些诗充满了意义和暗示。 再度降临 、 为女儿祈祷 、 航向拜占庭 、 丽达与天鹅等,都是此期的杰作,一般诗选里收得最多的也是这一期的诗。 (参读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英美现代诗选 )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青年人在互相拥抱;那垂死的世代,树上的鸟,正从事他们的歌唱;鱼的瀑布,青花鱼充塞的大海,鱼、兽或鸟,一整个夏天在赞扬凡是诞生和死亡的一切存在。沉溺于那感官的音乐,个个都疏忽万古长青的理性的纪念物。一个衰颓的老人只是个废物,是件破外衣支在一根木棍上,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了它的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可是没有教唱的

15、学校,而只有5研究纪念物上记载的它的辉煌,因此我就远渡重洋而来到拜占庭的神圣的城堡。哦,智者们!立于上帝的神火中,好像是壁画上嵌金的雕饰,从神火中走出来吧,旋转当空,请为我的灵魂作歌唱的教师。把我的心烧尽,它被绑在一个垂死的肉身上,为欲望所腐蚀,已不知它原来是什么了;请尽快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一旦脱离自然界,我就不再从任何自然物体取得我的形状,而只要希腊的金匠用金釉和锤打的金子所制作的式样,供给瞌睡的皇帝保持清醒;或者就镶在金树枝上歌唱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给拜占庭的贵族和夫人听。威廉勃特勒叶芝-生平威廉勃特勒叶芝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画师家庭,自小喜爱诗画艺术,并对乡间的秘教法术颇感

16、兴趣。1884 年就读于都柏林艺术学校,不久违背父愿,抛弃画布和油彩,专意于诗歌创作。1888 年在伦敦结识了萧伯纳、王尔德等人。1889 年,叶芝与女演员毛特、戈尼是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的骨干,对叶芝一生的思想和创作影响很大。1896 年,叶芝又结识了贵族出身的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叶芝一生的创作都得力于她的支持。她的柯尔庄园被叶芝看作崇高的艺术乐园。他这一时期的创作虽未摆脱 19 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影响,但质朴而富于生气,著名诗作有茵斯弗利岛 、 当你老了等。1899 年,叶芝与格雷戈里夫人、约翰辛格等开始创办爱尔兰国家剧场活动,并于 1904 年正式成立阿贝影院。这期间,他创作了

17、一些反映爱尔兰历史和农民生活的戏剧,主要诗剧有胡里痕的凯瑟琳 、 黛尔丽德等,另有诗集芦苇中的风 、 在七座森林中 、 绿盔 、责任等,并陆续出版了多卷本的的诗文全集。叶芝及其友人的创作活动,史称“爱尔兰文世复兴运动” 。 1917 年,叶芝成婚,定居于格雷戈里庄园附近的贝力利村。此后,,由于局势动荡,事故迭起,叶芝在创伤上极富于活力,他的诗已由早期的的虚幻蒙胧转而为坚实、明朗。重要诗集有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 马可伯罗兹与舞者等,内有著名诗篇基督再临 、 为吾女祈祷 、61916 年复活节等。 1921 年爱尔兰独立,叶芝出任参议员。1923 年, “由于他那些始终充满灵感的诗,它们通过高度的

18、艺术形式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28 年发表诗集古堡 ,这是他创作上进入成熟期的峰颠之作,内有著名诗篇驶向拜占廷 、 丽达与天鹅 、 在学童之间和古堡等。晚年,叶芝百病缠身,但在创作上仍然热情不减,极其活跃。重要诗集有回梯 、 新诗集 ,另有散文剧窗棂上的世界 、诗剧炼狱等。1939 年 1 月 28 日,叶芝病逝于法国的罗格布隆。 1 威廉勃特勒叶芝-主要经历早年生活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叶芝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他的父亲 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 1712 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

19、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诗人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哥哥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诗人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 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并在那里

20、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 1880 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后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1881 年 10 月,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继续他的学业。他父亲的画室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于是诗人经常在那里消磨时光,并结识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艺术家和作家。在这段时间里,叶芝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并和那些比他年长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讨论。他于 1883 年 12 月从这所中学毕业,其后他便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885 年,叶芝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作,以及一篇题为赛缪尔费格森爵士的诗的散文。

21、从 1884 年到 1886 年,他就读于位于基尔岱尔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学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 ,也就是如今爱尔兰国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 中年生活威廉勃特勒叶芝1889 年,叶芝结识了 昴德冈昂小姐。她是一位热衷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冈昂小姐非常仰慕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 ,并且主动和叶芝结识。叶芝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位小姐,而这个女人也极大的影响了叶芝以后的创作和生活。经过两年的密切交往后,叶芝向冈昂小姐求婚,却遭到拒绝。其后,他又共计向她求婚三次,分别是再 1889 年、1900 年和 1901 年,均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叶芝对冈昂小姐仍然魂牵梦

22、萦,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剧本凯丝琳女伯爵 。1903 年,昴德冈昂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在这一年,叶芝动身去美国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巡回演讲。这段时期他和奥莉薇亚莎士比亚有过短暂的恋情。他们在 1896 年结识,却在一年之后分手。 艾比剧院的海报也正是在 1896 年,叶芝结识了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介绍人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爱德华马丁。格雷戈里夫人鼓励叶芝投身民族主义运动,并进行戏剧的创作。尽管叶芝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显然他的创作具有清晰而独特的爱尔兰风格。这种风格在叶芝与爱尔兰年轻一代的作家的交往中得到强化。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马丁以及一些其他爱尔兰作家共同发起了著名的“爱

23、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或称“凯尔特文艺复兴运动” ) 。 这场运动最不朽的成就之一便是艾比剧院的成立。1889 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马丁和乔治摩尔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场” 。这个团体仅仅存在了两年,而且并不成功。在两位拥有丰富戏剧创作经验的爱尔兰兄弟威廉费依和弗兰克费依以及叶芝不计报酬的秘书安7妮伊丽莎白弗莱德里卡霍尔尼曼(一位曾经于 1894 年参与过萧伯纳武器与人在伦敦首演的富有的英国女人)的鼎力协助下,这个团体成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爱尔兰国家戏剧界。在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参与进来以后,这个团体甚至在都柏林靠戏剧演出赚到了不少钱,并于 1904 年 12 月 27 日修建了艾比剧院。在

24、剧院的开幕之夜,叶芝的两部剧作隆重上映。从此以后一直到去世,叶芝的创作生涯始终和艾比剧院相关。他不仅仅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 政治生涯叶芝通过庞德结识了很多年轻的现代主义者,这使得他中期的诗作已经远离了早期的凯尔特曙光时的风格。他对政治的关注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他所醉心的文化政治领域。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他将爱尔兰平民的生活理想化,并且有意忽视这个阶层贫穷孱弱的现实。然而一场由城市中的下层天主教徒发起的革命运动迫使叶芝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姿态。 叶芝新的政治倾向在1913 年 9 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这首诗抨击由詹姆斯拉尔

25、金领导的著名的 1913 年都柏林大罢工。在1916年复活节中,诗人反复吟诵:“一切都已改变/彻底改变/ 一种恐怖的美却已诞生 ”。叶芝终于意识到复活节起义的领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贫困的生活。 整个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初期,叶芝无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动荡局势的影响。1922 年,叶芝进入爱尔兰参议院。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叶芝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担任货币委员会的主席。正是这一机构设计了爱尔兰独立之后的第一批货币。在 1925 年,他热心的倡导离婚的合法化。1927 年,叶芝在他的诗作在学童中间里如此描述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

26、1928 年,由于健康问题,叶芝从参议院退休。 晚年生活威廉 勃特勒叶芝在 1902 年,叶芝资助建立了丹埃默出版社,用以出版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的作家作品。这个出版社在 1904 年更名为库拉出版社。出版社存在至 1946 年,一直由叶芝的两个姐妹经营,总共出版了 70 本著作,其中的 48 本是叶芝自己写的。1917 年的夏天叶芝和当年的冈小姐重逢,并且向她的养女求婚,但是遭到了拒绝。九月份,他改向一位英国女人 乔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应了。两人在当年的 10 月 20 日结婚。不久,叶芝买下了位于库尔公园附近的巴列利塔,并很快将其更名为“图尔巴列利塔” 。叶芝余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27、。1919 年 2 月 24 日,叶芝的长女 安叶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宁静与友善,以及父亲不凡的艺术天赋,后来成为一位画家。 1929 年之后,叶芝搬离了图尔巴列利塔。尽管诗人一生中的很多回忆都在爱尔兰国土之外,他还是于 1932 年在都柏林的近郊租了一间房子。晚年的叶芝非常高产,出版了许多诗集、戏剧和散文,许多著名的诗作都是在晚年写成的,包括一生的颠峰之作驶向拜占庭 。这首代表性的诗作体现了叶芝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的向往。1938 年,叶芝最后一次来到艾比剧院,观赏他的剧作炼狱的首映式。同年,他出版了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自传 。 晚年的叶芝百病缠身,在妻子的陪伴下到法国休养。然

28、而最终还是于 1939 年 1 月 28 日在法国曼顿的“快乐假日旅馆”逝世。他的最后一首诗作是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的黑塔 。逝世之后,叶芝起初被埋葬在罗克布罗恩。1948 年 9 月,人们依照诗人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移至他的故乡斯莱果郡。他的坟墓后来成了斯莱果郡的一处引人注目的景点。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班磅礴山麓下的最后一句:“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骑士,策马向前!”叶芝生前曾说斯莱果是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纪念馆也将地址选在这里。 威廉勃特勒叶芝-主要影响 8后现代主义 威廉勃特勒叶芝 1913 年,叶芝在伦敦结识了年轻的美国诗人 艾兹拉庞德。事实上,庞德来伦敦有一部

29、分便是为了结识这位比他年纪稍长的诗人。庞德认为叶芝是“唯一一位值得认真研究的诗人” 。从 1913 年到 1916 年,每年冬天叶芝和庞德都在亚士顿森林的一个乡间别墅中度过。这段时间里庞德担任叶芝名义上的助手。然而当庞德未经叶芝的允许擅自修改了他的一些诗作,并将其公开发表在诗杂志上后,两位诗人的关系便开始恶化了。庞德对叶芝诗作的修改主要体现出他对维多利亚式的诗歌韵律的憎恶。然而很快两位诗人都开始怀念双方共事、互相学习的日子。尤其是庞德从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寡妇处学到的关于日本能乐的知识为叶芝即将创作的贵族风格的剧作提供了灵感。叶芝创作的第一部模仿了日本能乐的剧作是鹰之井畔 。他于 1916 年

30、1 月将这部作品的第一稿献给庞德。 现代主义对叶芝诗作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逐渐放弃早期作品中传统诗歌样式的写作,语言风格也越来越冷峻,直接切入主题。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他的中期创作中,包括作品集七片树林 、 责任和绿盔 。1923 年叶芝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他在两年之后发表了一首短诗瑞典之丰饶 ,以表达感激之情。1925 年,叶芝出版了一本呕心沥血的散文作品灵视 ,其中他推举柏拉图、布列塔诺以及几位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来证实自己的占星学、神秘主义及历史理论。花园余影 胡利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zar 1914-1984)阿根廷人,作家。191

31、4 年 8 月 26 日出生在布鲁塞尔一个阿根廷驻当地的外交官的家里,1919 年随家回国。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抛弃了家庭,母亲独力支持他读完中学,大学上了一年,因为家境窘迫而辍学,当了一所乡间中学的老师。1938 年,随着第一部诗集仪表的出版,科塔萨尔走上文坛。初期作品多为诗歌和戏剧,并以此作为武器,反抗独裁的庇隆军政府。1951年,科塔萨尔移居法国,同年,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说集动物寓言集出版,影响巨大,此后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拾。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整洁明快,想像力惊人,是极好的创作范文;长篇小说则重峦叠嶂气势恢弘,1963 年出版的跳房子 ,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拉美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阿根廷

32、胡利奥科塔萨尔 刘文荣 译 几天前,他开始读那本小说。因为有些紧急的事务性会谈,他把书搁下了,在坐火车回自己庄园的途中,他又打开了书;他不由得慢慢对那些情节、人物性格发生了兴趣。那天下午,他给庄园代理人写了一封授权信并和他讨论了庄园的共同所有权问题之后,便坐在静悄悄的、面对着有橡树的花园的书房里,重新回到了书本上。他懒洋洋地倚在舒适的扶手椅里,椅子背朝着房门只要他一想到这门,想到有可能会受人骚扰就使他恼怒用左手来回地抚摸着椅子扶手上绿色天鹅绒装饰布,开始读最后的几章。他毫不费力就记起了人名,脑中浮现出人物,小说几乎一下子就迷住了他。他感受到一种简直是不同寻常的欢愉,因为他正在从缠绕心头的各种事

33、务中一一解脱;同时,他又感到自己的头正舒适地靠在绿色天鹅绒的高椅背上,意识到烟卷呆呆地被夹在自己伸出的手里,而越过窗门,那下午的微风正在花园的橡树底下跳舞。一字一行地,他被那男女主人公的困境窘态吸引了,情不自禁地陷入了幻景之中,他变成了那山间小屋里的最后一幕的目击者。那女的先来,神情忧虑不安;接着,她的情人进来了,他脸上被树枝划了一道口子。她万分敬慕,想用亲吻去止住那血,但他却断然拒绝她的爱抚,在周围一片枯枝残叶和条条林中诡秘小路的庇护之中,他没有重演那套隐蔽的、情欲冲动。那把短剑靠在他胸口变得温暖了,在胸膛里,自由的意志愤然涌起而又隐而不露。一段激动的、充满情欲的对话象一条条蛇似地从纸面上一

34、溜而过,使人觉得这一切都象来自永恒的天意。就是那缠住情人身体的爱抚,表面上似乎想挽留他、制止他,它们却令人生厌地勾勒出那另一个人的必须去经受毁灭的身躯。什么也没有忘记:托词借口、意外的机遇、可能的错误。从此时起,每一瞬间都有其精心设计好的妙用。那不通人情的、对细节的再次检查突然中断,致使一只手可以抚摸一张脸颊。这时天色开始暗下来。 9现在,两人没有相对而视,由于一心执意于那等待着他们的艰巨任务,他们在小屋门前分手了。她沿着伸向北面的小径走去。他呢,站在相反方向的小路上,侧身望了好一会儿,望着她远去,她的头发松蓬蓬的,在风里吹拂。随后,他也走了,屈着身体穿过树林和篱笆,在昏黄的尘雾里,他一直走,

35、直到能辨认出那条通向大屋子的林荫道。料想狗是不会叫的,它们果真没有叫。庄园管家在这时分是不会在庄园里的,他果真不在。他走上门廊前的三级台阶,进了屋子。那女人的话音在血的滴答声里还在他耳里响着:先经过一间蓝色的前厅,接着是大厅,再接着便是一条铺着地毯的长长的楼梯。楼梯顶端,两扇门。第一个房间空无一人,第二个房间也空无一人。接着,就是会客室的门,他手握刀子,看到那从大窗户里射出的灯光,那饰着绿色天鹅绒的扶手椅高背上露出的人头,那人正在阅读一本小说。. 一、上述小说鉴赏里,在花园余影的后面有一段讨论: 这篇小说里,情节的突然转变提出了关于现实的性质问题。那个在自己书房里读小说的人竟然受到他所读的小说

36、里的人物的威胁,这样的情节打破了现实主义的规律:在实际生活里,我们当然不能指望小说里的人物会这样从书页上走下来。小说世界不必服从日常生活的“法则” ,但是就如我们曾指出过的,如果这是一篇首尾一贯的小说的话,它必须服从“自己的”法则。我们来看看,在这篇小说里究竟建立了怎样的法则。 花园余影总的背景描写使用的手法是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那个正在阅读的人坐在自己书房的椅子上,从书房里他可以看到自己庄园里的花园,还“用左手来回地抚摸着椅子扶手上的绿色天鹅绒装饰布”。人物描写使用的也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他刚刚写完一封授权信,还跟庄园代理人进行了讨论,讨论的可能就是关于地产问题。在这篇小说里,背景和人

37、物描写的真实性表现了情节的真实性,就是小说里关于天气的描写也是如此。在这篇小说的故事发展中,丝毫没有不寻常的东西,这篇小说可以这样加以概括:“一个有钱人坐着读一本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两个情侣计划谋杀他人的事情。 ”这里除了现实主义的情节,别无他物。 毫无疑问,就是在最充满幻想的小说里也会含有某些现实的成分,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一篇使用幻想手法处理故事结局的小说,不仅在天气描写方面要真实,在比天气描写更加重要的其他某些方面也要真实,此外,它还必须遵守一般的准则以保持想象的连贯性。这就是说,在小说中,幻想的故事必须是一种可以想象的现实,必须和小说中其他要素保持有机的联系。在一篇小说里,如果所有要素都

38、是现实的,那么按理说,它是不可能使用幻想的手法来处理小说的结局的。这篇小说由于它除了现实事件之外没有为读者准备其他东西,那情节的转变那对情人走出书本去谋杀那个读书的人从逻辑上讲就显得不可信。但是这篇小说令人震惊的地方也就是那书里的现实和读书人的现实发生了直接的联系。由此看来,这篇小说所显示的是扩展了的现实,或者说现实的多样化,它所提出的就是多样化现实所谓“真实的”现实和幻想的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胡利奥科塔萨尔有一篇很短的小说, 花园余影 ,只有一千来字,写一个人在读一篇小说,小说是将关于谋杀的故事,怀有杀机的主人公告别了他的情人,前去一座庄园, “第一个房间空无一人,第二个房间也空无一人。接着,就是会客室的门,他手握着刀子,看到那从大窗户里射出的灯光,那饰着绿色天鹅绒的扶手高背和那高背上露出的人头,那人正在阅读一本小说。 ”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值得一提的是,那张“饰着绿色天鹅绒的”椅子,在前面还出现过两次,都是描写读小说的人。一次是他“用左手来回地抚摸着椅子上绿色的天鹅绒装饰布,开始读最后的几章。 ”另一次是他“又感到自己的头正舒坦地靠在绿色天鹅绒的高椅背上” 。清楚了:小说中的人物对小说的读者动了杀机。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