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每个城市名字的由来湖南省地名的命名,或源于地理地形,或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或源于美好愿望,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市县名称的命名与变更,常常受到各个时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无不与湖南各地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 长沙来历 长沙作为地名,应出现于城市形成以前。长沙一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 , 逸周书又名汲冢周书,传为 281 年(晋太康二年)得于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则其成书至少在战国以前,虽然战国至秦汉
2、时期篇章有所增变,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记载的史迹多有根据。 “王会篇”记载了公元前 11 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方国的盛况。当时“长沙鳖”是作为方物贡献给周王室的,据孔晁注“王会篇”,谓“ 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见长沙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地方,这是长沙之名出现有据可考的最早时间,此后在战国策.赵策中有“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长沙,楚之粟也”等等,长沙的名称就屡见不鲜了。如果说历史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还有可能失实的话,还有一份最有权威的资料,1986 年湖北荆沙铁路修建时发掘的包山 2 号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 2 件有长沙之名,一
3、为“长沙正”名“龚怿”,一为“长沙公之军” 。包山 2 号墓的时代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前 300 年。以上资料证明,长沙地名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早于公元前 11 世纪。据湘川记云:“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长沙郡,则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 ”所谓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类聚居生活之始。 长沙一名是怎么得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史籍记载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说: 第一,得名于长沙星。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 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长沙”
4、 ,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长沙之地以应长沙星,认为长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长沙又有“星沙”之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 ”又云长沙星明则“主长寿,子孙昌。 ”这些说法适应于封建社会人们的认识和心理需要,故长沙得名的此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第二,得名于万里沙祠。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 所著十三州志:汉“ 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 ”此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援引东方朔记云:“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故曰长沙。 ”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为长沙郡” 的自注亦云:“ 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 ”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长沙得名之源,
5、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长沙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 111 年)春,曾到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东来曲城有“沙径三百余里” 的沙原) ,东汉应劭注曰:万里沙,神祠也。长沙至东莱相距万里之遥,人们将此事和此两地联系,于是有“长沙者,所谓万里长沙也”之说。 第三,得名于“沙土之地” 。长沙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特别是现长沙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长大,
6、 “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环境未经污染破坏,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称长沙为沙乡或沙土之地。如唐大历间长沙太守张谓著长沙土风碑铭引遁甲记云:“沙土之地,云阳之墟。 ”又路史曰:“ 沙,为长沙;云阳,为茶陵。 ”又 元和郡县志云:“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 ” 第四,得名于长形的沙洲。长沙湘江中的水陆洲,长约 5000 米,宽约 100 米,是一较有特色的地理景观。关于水陆洲的出现,有不同的认识,过去人们根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说:“晋惠帝永兴二年此洲生。 ”认为水陆洲是东晋才出现的。但地质工作者在对长沙的地质结构作取样分析时,
7、确认水陆洲为第四纪全新世时形成的一级阶地的典型地层,时代至少在 1万年以上。古代湘江水位较低,如 1986 年发掘的长沙县南土乇 遗址,与水陆洲南头相距不远,位置就在低于水陆洲的河滩上,遗址年代距今 7000 多年,其底层亦为属第四纪全新世地层。因此,水陆洲应早在东晋以前就已出现,可能由于水位的涨落,有时被洪水淹没。第五,得名于“蛮越” 语“ 祭礼女神的地方 ”。在楚国“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在蛮越语中, “长” 是“ 祭坛”的意思, “沙”是“ 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 “长沙”在蛮越中的含义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壮、侗诸民族聚居区还有女神崇拜的风俗,他们的
8、成语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长沙”之语。 以上数说,经过各时代文人学者的研讨,第一、二说逐渐被否定。关于第一说,认为提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 理论的著作吕氏春秋中记录了轸宿和长沙子星,但该书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 239 年。轸宿名称的出现也仅在公元前 443 年。曾侯乙墓 1 件漆器上有二十八宿图和轸宿之名。此外,根据二十八宿的部分星宿在诗经已有出现,可把其星宿营的出现定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但以上均晚于长沙一名出现的时间。正如善化县志所说“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 ”至于第二说,亦早有人提出质疑,明崇祯长沙府志云:“通志谓郡有万里沙祠,日方 (按:开始)于周威烈王之季,不可考矣。 ”又
9、明一统志云:“在莱州府城东北三十,夹万岁两岸,沙长三百里,是祠在东莱,与长沙无与。 ”综合各方面关于“ 万里沙祠” 并无关系,长沙是否在周威烈王时始有万里沙祠,不但连记述者都认为“不可考矣” ,且周威烈王在位为公元前 425 年至前 402 年,距长沙一名出现的周成王时晚了 600 多年,恐怕即使有万里沙祠,也在长沙地名出现之后。 第三说和第四说的依据基本相同,都是突出长沙的地物特征,不同的是前者偏重于个体,后者则偏重于群体。沙质土是长沙的地质结构特点,长如米,白如雪也一定是很引人注目的,但形成长约 5000 米的沙洲则是更壮观的景物了。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人们以其居住的自
10、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来命名地名,是古代地名产生的主要来源,这符合古代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长沙地名,应是先民们根据长沙古代的自然环境特征而逐步确认,最后约定俗成,流传后世;理应“始于洪荒之世”,至西周时被确认。 至于第五说,虽无定论,但亦可作为一家之言。长沙地名的来源之多,正好说明了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 株洲来历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 214 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因湘江流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 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湘潭地名由来 “湘潭”之名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说为此地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
11、 湘潭”,另一说则更广为接受,即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实际为湘江中较深的一段,但因为传说中与周昭王的联系而颇为有名,以至于作为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赋名其所在的地域为湘潭县。 湘潭市境内自汉代设立第一个县治湘南县并构筑县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 ,迄今2200 余年。自唐移湘潭县治于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基本确立今湘潭市区和湘潭县的境域也有 1250 年了。湘潭境内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迟在距今 5000 年前。 衡阳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在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衡山之南,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 雁城” ,也缘于“南岳独秀”的衡山,因地处衡山之阳
12、(南)而得名。邵阳位于湖南省中部,资、邵二水汇合处。后汉析昭陵置昭阳县,因晋武帝之父司马昭,讳昭字,改昭阳为邵阳县。昔时城居邵水北,故名邵阳,唐时始移治水南。 邵阳,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大祥区。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 5 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县北)。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王莽篡汉,侯国除。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陵县改邵陵县,昭阳县改邵阳县(以县治位于昭水即邵水之北) ,邵阳之名由此而得。 常德地名由来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 ,在
13、鼎州设常德军,后升州为常德府。此名取材于老子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和西汉毛氏诗.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焉。 ”其义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谓之常德。 娄底来历 娄底位于湖南省中部,涟水中游。 “娄底”名称的由来与中国古代星象图有直接关系。古代星书上说:天上的星星对映中华的版图,娄底这个地方依照星图,属于南方的娄、氏两星,因此而得名。另有说法是:位于娄底市郊 4 公里处。山峰从底部均匀上缩,尖端如削,远看就像一枝饱蘸翰墨的毛笔,故名“妙笔峰”。山上古木参天,修竹拂云,泉韵清幽。山麓有一石岩,名“豹谷洞” ,每当残月西沉,东方露白之时,洞口白雾飘缈,恍若仙境,古人名为“豹洞晓雾” ,为旧
14、时娄底八景之一。妙笔峰下神童湾,有一墓冢,墓碑耸立,青草萋萋,这就是宋代神童贺德英之墓。可以确定史载宋代此地有一孩童名叫贺德英,7 岁能作诗文,12 岁参加神童试,宋理宗皇帝亲自监于宸殿,贺德英得第一名,获神童之称,因此娄底的前称叫做“神童湾” ,前人登临此地,怀古幽思,多有题咏。神童出名是因为天上 28星宿之“娄”星和“ 氐”星照耀,因此神童湾又被称为“娄氐”,在通邮过程中,人们书写“氐”字很容易与“氏”字混淆,所以逐渐演变成“ 底”字,形成今日娄底的名称。 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 ”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 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 ”看来,经流益阳
15、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有趣的是,益阳的名字,几千年来无论辖地怎么变异频繁,它一直没有改易过名称,这在我国地名中是比较少见的。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 年左右,在今益阳邓石桥、舞岭、莲子塘、灰山港一带,均有密集的聚居群体。 张家界市地处湘西北边陲,澧水之源,武陵山脉横亘其中。据民间传说,张家界早先叫青岩山,青岩山上也没有姓张的人家。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留侯张良想到淮阴侯韩信死前讲的那句话:“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便想效法当年越国范蠡,隐匿江湖,而青岩山就是张良隐匿
16、的地方。此后,人们便把青岩山叫做“ 张家界 “。 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桂阳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 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 林中之城”。 “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 ,其中记载(项羽)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从此, “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湖南置黔中、长沙二郡,在郴州一带设置郴县,郴县属长沙郡;西汉时,分长沙南郡为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
17、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元改郴州路,设总管;明洪武元年改路,置郴州府,设知府;清为直隶州,设知州;民国改州为县。历代治所一直在郴州。 永州-零陵地名的由来 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 一、零陵的得名 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把舜陵称为零陵,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
18、迢从中原来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泪血洒到竹子上,留下泪斑,使竹子成为泪竹,又称为斑竹。毛泽东的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 ,用的就是这一典故。但是,娥皇、女英最终没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的途中,双双投水自尽于洞庭湖。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们将舜陵改称为零陵。在这里,零陵的“零”字,是“ 涕零”即落泪、掉眼泪的意思。现在,有的人误以为零陵的“零”字,是表示没有或表示无穷大的意思,认为零陵表明舜帝死后没有坟墓或是一座空墓,甚至认为零陵表示舜陵是世上最伟大的陵墓。实际上,在汉代以前, “零”字根本没有表示数字的功能。东汉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
19、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零,徐雨貌。 ”也就是说, “零 ”表示雨缓缓而下的样子。涕零(落泪的意思) 、凋零(落叶的意思)中的“零” 字,都是往下掉或落的意思,是“ 零”的本义的引伸。 “零”用来表数,则是明代以后的事。因此,零陵就是舜陵,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 二、永州的得名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 ,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这里所说的郡西南的“永山永水”,指现在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的山水。自永江乡流入潇水的河流称为永江,也叫“永水”。这一带的山,当然也就是所谓的“永
20、山”了。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 1400 多年了。现在,有的说永州这一地名的历史比零陵更久远,这是没有依据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称为“永山永水”,据称是由于当时这一带居住着西周时期诸侯国永的后裔。相传西周灭商后,曾大封诸侯,永是封国之一。但当时的永国具体位于什么地方,笔者没有考证,不敢妄言。又相传到了春秋时期,永被大国兼并后,永国王族外逃,几经迁徙,定居到今双牌永江一带。即使将永州“永”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时期,也要比“零陵”这一地名的历史晚 1000 多年。 怀化:宋代以“怀柔归化” 之意设怀化砦,1942 年设县。 岳阳的由来:关于“岳阳” 名称的由来,有颜延
21、之诗句说、幕阜山南说、巴丘山南说、 “南门日阳”说四种说法。后两种说法依据不足,前两种说法虽与岳阳行政区划由来相关,但结论又有些偏颇。岳阳作为地名,是由于颜延之诗的影响和岳州辖区内曾在幕阜山之南建过岳阳县、岳阳郡,然后南名北移,约定俗成。至于最终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则主要是由于积淀深厚的岳阳文化的巨大影响所致 湖南省目前有 13 地级市、16 县级市、65 县、7 自治县,抛开行政级别共 101 个市县,除开市县同名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六市县,还有 95 个市县地名。搜集相关资料,对这些市县名称来个逐一探原。由于资料来源有限,部分可能有争议,敬请指正。长沙:“长沙”得名说法很多
22、,目前比较通行的是古三苗语译音之说,意思是“祭祀的地方”,其他“长沙星”之说、 “沙洲”说、 “万里沙祠”说等都被考证推翻。 望城:1951 年设县时以县城“望城坡”命名。望城坡,顾名思义,可以望见长沙城的坡地。 浏阳:以县治在浏水之北得名,而这条浏水,后世也转名为浏阳河了。 宁乡:唐贞观元年(627 年)以“乡土安宁”之意置宁乡县。 株洲:原名“槠洲” ,以湘江中多种植槠树的沙洲命名。 醴陵:东汉初置县,隋废,唐初复置, 名胜志称:“县北有陵(姜岭),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因以名县” 攸县:原名“攸水县” ,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茶陵:古代炎陵县(酃县)是茶陵县的一部分,有炎帝葬
23、于茶乡之尾传说,因而得名。 炎陵:1994 年酃县改名,以境内炎帝陵得名, 湘潭:以昭山下湘江中传说中的深潭昭潭得名。 湘乡:公元前 3 年,西汉哀帝将涟水流域赐长沙王之子刘昌,封湘乡侯, “湘乡”开始作为侯国地名问世。东汉建武初年,始置湘乡县。 韶山:以境内韶峰得名。 岳阳:以县治位于天岳山(幕阜山)之南得名,当年设置的岳阳县在今天汨罗市、平江县一带,而今天岳阳市区一带为巴陵县,后世地名发生转移。 华容:古华容县县治在今天湖北省监利县境内,是春秋时的容邑,以“华丽的容城”得名,后世复设华容县,只有南半部了。 湘阴:南朝宋元徽二年(474 年)析罗、益阳、湘西三县地置县于湘水之阴,故名湘阴。
24、平江:原以境内昌江命名昌江县,五代时为避皇帝名讳改名为“平江县”。 汨罗:1966 年析湘阴县置县,以境内汨罗江命名。 临湘:北宋淳化五年(994 年)置王朝县,至道二年(996 年)以“濒临湘地”改名临湘县。 衡阳:以位于衡山之南得名。 衡南:同“衡阳” 。 衡山:以境内有南岳衡山得名。 衡东:1966 年分拆衡山县东部置县,也可以理解为位于衡山以东。 祁东:1952 年分拆祁阳县东部置县。 常宁:唐天宝元年(742 年)以“常年安宁”之意改名常宁县至今。 耒阳:以县治位于耒水之北得名。 邵阳:以县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 “邵”字本为“ 昭”,因晋代避司马昭讳改为“ 邵”。 邵东:1952 年
25、分拆邵阳县东部置县。 新邵:1952 年析置新化、邵阳二县部分地区设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武冈:以境内有武冈山命名。 隆回:1947 年析邵阳、武冈、新化三县置县,隆回,寓名龙回。相传古时有一苍龙携八小龙自境内九龙山麓起程,往东海腾飞,中途回望,昔日盘地,云蒸霞蔚,灵秀钟聚,顿生恋故之情,于是折首回归,安营九龙。从此,润物造化,衍肓众生。 洞口:1952 年自武冈县析置,距县城 4 公里处有 2 个大石洞,320 国道由此穿过,洞上奇石林立,洞右悬崖陡壁,有一深水潭,名曰洞口塘,县因此而定名 城步:以原县治“城步寨” 命名。 新宁: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 年)平定当地“蛮夷”以“新近安
26、宁”之意置新宁县 绥宁:北宋元丰四年(1081 年)始建莳竹县,遭土著强烈反对,朝廷数次派兵镇压以后,崇宁二年(1103)寓“绥之以宁”之意而更名绥宁县,沿用至今。 常德:北宋政和七年(1117 年)取诗经.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义置常德军而得名。 安乡: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县境“左挹洞庭,右接兰澧”,取“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之义名县。 汉寿:东汉阳嘉三年(134 年)改索县为汉寿县,取“汉朝万寿无疆”之意,三国时被改为“吴寿县”,后多有更改,1912 年民国建立后以“ 驱除靼虏,汉室复兴 ”之意复名汉寿至今。 澧县:以澧水流经命名。 临澧:以滨临澧水命名。 桃源:以境内名胜桃花源得名。
27、 石门:因县城外有两岩壁立如门,故名。而且这岩壁的方位还有三种说法。 津市:因正值澧水 9 条干支流汇合处,优越的水源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 益阳:秦代资江下游称益水,以县治在益水之北得名。 南县:清代咸丰二年(1852 年) ,长江南岸湖北石首县属藕池江堤溃决,大量泥沙淤积。在藕池口以南大片湖面形成长宽五六十里的淤洲,附近居民称之为 “南洲”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经清政府批准,南洲直隶厅抚民府在乌嘴正式成立。两年后厅址迁至九都新署。1912 年,南洲直隶厅改称南洲县,次年改南县相沿至今。 桃江:1952 年自益阳县析置桃江县,以境内桃花江得名。 安化:北宋熙宁
28、五年(1072 年)平定“梅山蛮”,自益阳县析置安化县,取“民安德化”之义命县。 沅江:以沅江在县境内汇入洞庭湖得名。 张家界:因境内名胜张家界得名。 慈利: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 桑植:清雍正五年(1727 年)改土归流,雍正七年(1729 年)设桑植县沿袭至今,县名以县境内遍植桑树得名。 吉首:1953 年所里定为湘西苗族自治区首府驻地,并按苗语更名吉首,意思为“凤凰飞来的地方”。 泸溪:唐武德二年(619 年) ,梁将董珍分沅陵县建卢溪县,因武水出口一段名卢水及水北有卢山而得名。 凤凰:因县城外有山形如凤凰而得名。 花垣:1952 年由永绥县更名花
29、垣县,以县治花垣得名。花垣,原为明朝保靖宣慰司彭氏宴游的花园,后筑城垣,年久惯称花垣而定名。 保靖:清雍正五年(1727 年) “改土归流”,七年(1729 年)取“保持地方安定”之意建立保靖县,相沿至今。 古丈:清道光二年(1822 年)置古丈坪厅,民国改为古丈县至今。 “古丈”一名的由来, 古丈坪厅志有如下记载:“译其命名之意,古则居今追昔之辞,丈则两军对敌之号”,说明是来自当地少数民族语言。 永顺:清雍正五年(1727 年) “改土归流”设府,以“ 永世归顺 ”之意置永顺县至今。 龙山:建县于清雍正七年(1792 年) ,因是“辰旗”之地,辰属龙,吉祥的象征,加之境内峰峦起伏,故名龙山县
30、。 郴州:秦置县, “郴” 字为篆书“ 林”与“邑”二字组合,意思为 “林中之城”。 资兴:后唐清泰三年(936 年)析郴县置资兴县;取“资源丰富、兴旺发达”之意。 桂阳:以县境位于桂岭之南得名,但今天的桂阳县已经发生地域转移。 宜章:因境内有大章、小章 2 水,故称义章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 年)因避太宗赵光义讳,改名宜章,沿用至今。 永兴:宋熙宁六年(1073 年)以“永世兴旺”之意定名永兴县,沿袭至今。 嘉禾: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敖耕,以其地为禾仓,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置县后,因名嘉禾。 临武:战国时为楚国军事驻地临邑。汉高祖二年(前 205 年)置临武县。 汝
31、城: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南边境地,设汝邑。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 年)置汝城县。 桂东:南宋嘉定四年(1211 年)自桂阳县(今汝城县等地)东部置县,因而得名。 安仁:安仁县宋乾德三年(965 年)建县,县名取“安抚仁义”之意。 永州:以潇湘二水汇流,以“二水”合为“ 永”字,隋开皇九年(589 年)置永州。 祁阳:三国吴时始置县,以县治位于祁山之南得名。 东安:也是在镇压当地“蛮夷”后以“ 东部安宁”之意命名。 双牌:1969 年 12 月,撤销潇水林区管理局,建立双牌县,以境内双牌水库得名。双牌,古名“泷(shang)泊”转音。 道县:唐贞观八年(634 年)改营道县为道州。道,史载“有蛮
32、夷曰道”。 江永: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以境内永明岭定县名为永明县。1955 年改江永县。 宁远:宋乾德二年(964) ,以“远方安宁”之意改延熹县为宁远县,沿袭至今。 蓝山:唐天宝初以县城“踞万山间”, “四时苍碧如蓝”,遂改名为蓝山。 新田: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析宁远县置县,其时境设军屯新田营,故名新田。 江华:唐武德四年(621 年)析冯乘县置江华县,以治所设“阳华岩之江南”而名。 怀化:宋代以“怀柔归化” 之意设怀化砦,1942 年设县。 中方:1997 年设县,以县治中方镇得名。中方如何得名?不详。 沅陵:汉高祖五年(前 202 年)置县,以沅江及周边的高地(陵)命名(
33、此说有争论) 。 辰溪: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改名为辰溪县至今,以辰水流经得名。 溆浦:唐武德五年(622 年)析辰溪县置县至今。县名取溆水之滨意。 会同:宋崇宁元年(1102 年)置三江县,二年(1103 年)以三江汇合同流改名会同县。 麻阳:南朝陈天嘉三年(562 年) ,于麻口麻水(今麻阳河)以北置麻阳戍,唐武德三年(620 年)置县沿用该名至今。 新晃:清置晃州直隶厅,以晃山得名。1913 年改晃县。1956 年由晃县及芷江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立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清乾隆元年(1736 年) ,置芷江县。以“澧有兰兮沅有芷”典故得名。 靖州:宋崇宁二年当地土司纳贡,改称靖州。靖,地域安定之意。 通道:周以前属荆州西南隅要腹之地,因名通道。 洪江:因沅江自贵州入湖南境内先后纳了清水江、渠水、舞水和巫水,江面至此宽阔,气势宏大,故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 年)改称洪江,设洪江砦。清末设洪江镇。民国初期设洪江市。 娄底:南宋淳祐十年(1250 年) ,出“神童”杉山人贺德英。以天象娄星、氐星交相辉映而得名“娄氐”,后世转为“ 娄底 ”。 双峰:1951 年析自湘乡县,以县境内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而得名。 新化:北宋熙宁五年(1072 年) “梅山蛮”归化后置县。取“新近归化”之意。 冷水江:市区处冷水江畔,故名。 涟源:市境有涟水源头,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