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加强和改进我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并引导广大高中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课程结构、 课程实施和评价,结合我省实际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特制定本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观点的教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 设常识为基
2、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 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 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必须坚持实践性和开放性。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切实加强课内外的 实践活动要求,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认识,形成方法,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充 实思想,提高觉悟。同 时,在课程实施中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由以“教 ”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做到目标开放,
3、资源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结论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开放。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评价必须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课程评价强调全面评价和评价的多样化。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要对 知识技能做出评价,还要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 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等等,促 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二、课程目标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对这些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课程内容标准。总 目 标 分 类 目 标知 识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
4、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掌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解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获 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能 力运用 马克
5、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 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 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 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 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发 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 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具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 中国共产党,
6、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信念。热爱 祖国,热爱 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 实践, 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热爱 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 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 生活,积 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 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 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一)要准确理解总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关系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7、综合各个具体模块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育教学目标,它 对各个模块教学具有 导向作用。分类目 标 具体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 18 条要求。总目标与分 类 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 总目标统领分类目标,分 类目 标是对总目标的展开和体现 。(二)准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关系思想政治课程分类目标分为“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 要明确三维目标各自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每一条目标要求的内涵。同时,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 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 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 标 是主导,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因此,
8、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 标时 ,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 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知识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基本理 论观点和知识基 础,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实现 情感的发展,进而发展健全的人格,因而它是其他目标 形成的基础。能力目标是要掌握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 习,学会生活,它是中间层 次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以前两个目标为基础,要求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 责任感等,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它重在体 验与感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当我们把它们转化
9、成内容目标时,不能把它 们割裂开来。(三)准确理解课程目标的特点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设置,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本学科新课程的特点,这种特点既反映在与其他学科的横向比较上,也反映在思想政治学科新老课程的纵向比较上。其中突出的特点是:内容选择由过去的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转到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组织方式由过去的只遵循理论逻辑转到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三、课程结构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总体框架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被列入人文与社会这一学习领域。 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科
10、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 际组织、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个模块。必修 1:经济生活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和行为,着眼于各种市场主体在 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 业、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投 资者、纳税人等,解析其各自的行 为、作用和价值取向,由此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必修 2:政治生活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
11、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 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必修 3:文化生活围绕人在文化生活中全面发展的主题,讲述文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文化生活与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对个人和国家 发展的意义;以文化在继承、交融与创新中传承为主题, 讲述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新文化的产生、先 进文化的发展的原因与意义;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特别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以中国特色社
12、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从当代学生文化生活的选择出发,讲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特别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远意义。必修 4:生活与哲学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框架的基本特征。从四个 单元的构成来看,学生的生活关切和需要是基础,如生活的结晶、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智慧、生活的选择。在这一凸现生活实践线索的架构中,教材 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内容,既引导学生领悟并用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 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
13、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选修 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为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中学生选修。相 对于中学的历史和政治(必修)课程,它 较为 系统、集中地 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采用 “史论结合、事 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是其主要特征。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选修 2:经济学常识可作为“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原理。与通常的经济学原理的
14、课程方式不同,以近现 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及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同 样采用“史论结合、事 论结 合”的叙述方式,以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选修 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可作为“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供关注国际政治的学生选修。相对于“立足中国,着眼特色”的必修课 ,本 课程以国际社会为框架。采用“画国家形式之龙,点国家性质之睛”的叙述方式。着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 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
15、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这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选修 4:科学思维常识所谓“科学思维”,不是讲科学思维的概念,而是 讲学会科学地思维。相 对于哲学课程的方法论,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既包括哲学领域的思想方法;有包括心理学领域的思维品质。除了工具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可作 为“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为所有希望继续深造的文理课学生选修。选修 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为所有学生特别是毕业后不在升学的学生选修。在必修课(包括义务 教育阶段)法律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讲述民事关
16、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 义务 。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民事纠纷、婚姻家庭、择业创业等方面的 实际问题,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能 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选修 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可作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可供所有学生选修。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直面当前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进一步
17、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四、课程实施(一)执行课程政策,优化课程结构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 积 极开设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的实施要求(1)必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各模块的教学时数为 36 学时,可以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周 2 学时。四个模 块全部修完可 获 8 个学分。(2)对于必修模块修习后未能合格并获得学分的学生,必须进行重修。(3)四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和修习顺序安排如下:高一第一学期:必修 1经济生活; 高一第二学期:必修 2政治生活高二第一学期:必修 3文化生活; 高二第二学期:必修 4生活与哲学(4)各地
18、各校亦可根据教学实际,安排文科倾向的学生在高二第一学期修完必修 3 和 4,每周 4 课时,高二第二学期和高三第一学期开设选修课程。2.选修模块的开设及学分安排按照新课程实验分类指导、积极参与、 稳步推进的原则, 考虑到我省现有思想政治课师资状况、教学实际 等因素,对我省高中思想政治课选修模块的开设提出以下建议及要求:(1)全省各地普通高中每所学校至少要开设一个思想政治课选修模块。(2)省市两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及中心城市具备条件的普通高中至少要开设两个思想政治课选修模块。(3)文史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要修习 1 个以上选修模块,获得 2 个以上思想政治课选修学分。(4)选修课修习后未
19、能合格并获得学分的学生,可以重修,亦可改修其他模块。(5)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3.新课程各模块教学安排与学分要求列表:课程类型对象 开设时间 教 学 内 容周学时总学时学分第一学期 必修 1-经济生活 2 36 2必修所有学生高一 第二学期 必修 2-政治生活 2 36 2第一学期 必修 3-文化生活 2 36 2高二 第二学期 必修 4-生活与哲学 2 36 2文科倾向高三第一学期 至少修习一个选修模块 2 36 2选修 理科倾向高三第一学期 学校自主确定选修模块开设0-2 0-36 0-2(二)学习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1.
20、全省广大高中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 课程标准(实验)以及甘肃省教育厅发布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 意见、甘肃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 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新 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新课程的实质 ,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育 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 观及质量观。2.加强对新课程知识体系的研修和培训,不断提高实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能力。相对于原来的课程体系,新课程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和知识都是教 师过去所不太熟悉的,因此需要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加强学习和研修,尽快掌握这些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实效。3.全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1)角色意识的转变。尽快实现由教学中的主角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