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信息的筛选与概括一)信息筛选题示例 1:阅读以下文字,给“知识经济”下个定义。以前的经济,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而知识经济则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答案: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答案解析:该段属于说明性文体,信息的筛选与概括的方法有别于记叙性文体,方法如下:什么东西 是 (具有的特点) 东西 东西:“知识经济”“经济” 特点:(1)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2)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3)可持续发展 (4)
2、新型(二)概写信息题1了解新闻知识,筛选新闻信息示例 2:阅读以下短新闻,完成练习。陈一峰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画下几千幅速写。他的作品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1998 年 10 月 20 日至 25 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惠州大学主办的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的 50 幅作品,大部分是他近年来的新作,这些作品造型敦实扑拙,用笔沉郁、厚重,其中的两幅巨作战争和和平,画面宏大,用笔豪放,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1)这则新闻的标题是 。(2)将上述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答案解析:这则新闻第(1)小题拟写新
3、闻的标题并不很难,只要抓住“陈一峰”“画展”“北京”等关键信息就能概括出标题:“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举行”。而第(2)小题拟写一句话新闻,实则是提炼导语,而导语是新闻的眼睛,拟写时一般要简明扼要地交代报道消息中的中心或结果,让人一下子了解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应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根据这些,我们可提炼出这样的一句新闻:“中国美术馆于 10 月下旬在京举行陈一峰画展”。2把握材料中心,概括新闻信息新闻材料有的提供了导语和主体。导语部分中已讲了主要的新闻事实。这种题,导语就可当作一句话新闻,只不过受字数的限制以及语言简洁等需要,我们答题时要对其概括加工,对这种类型的新闻材料,我们重点要阅读其导语
4、部分,在写作时千万不要受原材料中背景及主体部分中次要信息的影响。示例 3:读下面一则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拟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0 字。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 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 21.2%和 19.9%。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在世界排名第三,但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20%,高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而美国和法国的人口分别仅占世界人口的 5%和 1%,大大低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答案解析:这则新闻没有导语,导语揭示的主要新闻事实不明显,我们就需要在读通新闻的基础上,把
5、据我国经济总量排名情况和我国的国情等中心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一句新闻“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但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3领会新闻内涵,注意概括分寸把数百字的新闻改为一句话新闻,当然需要概括,但不是说越概括越好,字数越少越好。在概括时要尽量标出新闻要素,尽量用足字数,体现具体性以及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这正是一句话新闻与概括一般段意的主要区别。示例 3 中如拟成“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不写出“但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在考试中就会被扣分,所以概括事实不能过于笼统,要领会新闻的真正内涵,注意概括分寸。4拓宽知识领域,捕捉时代信息示例 4:北京晨报记者报道: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接受了媒
6、体的采访,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你对杨利伟的回答有什么看法?他的话有伤民族感情吗?答案解析:本题重在考察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的概括综合能力。这个题目既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语言概括能力。答题时,我们可引导学生从杨利伟的精神境界深入,推究出“杨利伟尊重的是科学,坚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因而他的回答无伤民族感情”的答案。(三)材料探究题1多则材料材料关系探究对几则材料的理解,前提是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几则材料之间一般有共性、并列、因果、对比等关系,下面分别就这几种关系的试题呈现
7、方式进行研究。(1)共性关系探究这类题提供的几则材料之间在逻辑上具有共性关系,学生必须在探究过程中提取几则材料的“公因式”,归纳出共性,得出结论。【示例】2008 年重庆市中考语文作文题之一23(2)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不脱离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立意,自拟标题,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冰心谈生命)生命中不光有风和日丽,也有苦雨凄风。面对风雨,我们要坚信:黑暗过后是黎明,寒冬过后是阳春。用你的激情点燃生命的火把,去迎接生命的挑战。(高建群感
8、谢创伤)这虽然是一个材料作文题,却考查了学生的共性探究能力。只有探究出几则材料之间的共性关系,才能准确立意。很多考生只从表面提取了“生命”这个“共性”而导致偏题。我们深入探究,几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不幸”“苦痛”“苦雨凄风”“创伤”,提取这一共性,正确的立意是“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感谢创伤”等,切合 2008 年的热点问题汶川大地震。 (2)并列关系探究几则材料之间相互无联系,处于并列平行状态。只须对几则材料进行分别探究,各自得出与材料吻合的结论即可。【示例】2008 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一)奶奶你在哪?“你们是从北川过来的么?”“你们认识王庆芳吗?”这天上午,在重庆医科大学读书的吴花芳在
9、西南医院急切地向灾区伤员打听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是她北川高中同学邓军的奶奶,震后邓军即与奶奶失去了联系。“听说北川过来的这批伤员分布在全市 9 个医院,最远的在涪陵。无论如何,我都要找到奶奶,然后去照顾她。”吴花芳眼睛湿湿地说。(二)“妈,别哭,你还有我”七岁女孩王雨看见不时流泪的妈妈,小小年纪的她掩饰着脸上的伤悲,依偎在妈妈怀里:“妈,别哭,你还有我呢。”其实,小王雨内心的伤痛不亚于任何人,她的孪生妹妹因地震而离去,她偷偷哭过好多次,但在父母面前,她明白,必须坚强,她是父母唯一的支柱。(三)特殊的“请战书”重庆大坪医院抗灾指挥部收到了几封特殊的“请战书”。交“请战书”的正是在大坪医院接受治疗的
10、病人,他们申请出院,就是想为灾区的伤员让出床位,而他们中有的刚进行手术不久他们的行动让全体医务人员十分感动。示例:从材料(一)中我懂得了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拟标题。答: 该题中的三则材料之间无任何联系,处于并列平行状态,从对材料(二)和(三)分析探究中,可分别得出不同的结论:材料(二)引用人物的典型语言作为标题,材料(三)运用修辞手法,抓住关键信息来拟题。(3)因果关系探究几则材料之间是因果关系,或者隐含着因果关系,需要深入探究,从原因探知结果。【示例】阅读下列材料,作一些思考。材料一: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
11、、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 分)该题出示的两段材料,是明显的因果关系,材料一中列举的现象是材料二中心理学专家研究结果的形成原因,即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12、的重要原因。读图成为重要的阅读形式,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对文字阅读失去兴趣,思维产生惰性,导致阅读障碍及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4)对比关系探究【示例】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现实,写出你探究的结果。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该题中前两则材料是正面例子,材料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例子,正反两相对照,可探究得出结论:“残忍”的爱也许比溺爱更有价值,更利于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