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7应对气候变化.ppt.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55892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2.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0107应对气候变化.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180107应对气候变化.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180107应对气候变化.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180107应对气候变化.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180107应对气候变化.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建设江西生态文明,江西省图书馆赣图大讲堂2017年1月7日,自我介绍,占明锦,1984年,江西万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江西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西省农科教奖三等奖中国气象局第二批青年英才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0余篇Zhan Mingjin, Sun Junying, Yin JianMin. Influence of air masses on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at Mt.Waliguan, Qinghai Province, ChinaJ. S

2、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 03(5):436-440.Zhan Mingjin, Yin Jianmin, Zhang Yizhi.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 of Precipitation in Poyang Lake Basin from 1959 to 2008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 10(4):1526-1533.Zhan Mingjin, Wang Yanjun, Wang Guojie, et al. Long-term changes i

3、n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China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7, 440:23-29.Zhan Mingjin,Li Xiucang,Sun Hemin,et al. Changes of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Events and Population Exposure in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 of 1.5 and

4、 2.0C::Analysis using Regional Climate Model (COSMOCLM)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7, Accepted.Zhan Mingjin, Jiang Tong, Su Buda, et al. Synthesis of the stat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limate rel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of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Systems,

5、 2017, Accepted.,汇报内容,气候天气,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明天天气0,下雪,刮5级大风 (天气)江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6.3-19.5,年均降水1200-2000mm。(气候),气候变化,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广义)。气候变化一词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

6、C)的使用中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狭义)。全球变暖是一种和自然以及人类活动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的一部分),全球能量平衡,地球能量收支各分量的估算值。到达大气顶的入射太阳辐射(341wm2,100)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直接反射回太空(102wm2),余下的三分之二(239wm2,70)由地表(161wm2)、云和气溶胶等吸收(78wm2)。为了平衡吸收的入射太阳辐射能,地球平均要辐射同样大小的能量到

7、太空。根据维恩辐射定律,地球主要在红外谱辐射能量。这些由陆地和海洋辐射的红外热辐射被大气(含云,CO2和其它温室气体等)吸收并重新辐射回地球表面,从而导致地球大气耦合系统的增暖。这叫作自然的温室效应(Trenberth等,2009) 。,2000-2010年全球年平均能量收支通量单位:Wm-2,太阳辐射通量:黄色;红外辐射通量:粉红色;四个紫色方框的量为大气能量收支的主要分量,(Stephens 等,2012),应该指出,不论地表和大气内部的物理过程如何复杂,都如本讲开始时所指出,进入与离开大气顶的辐射能量之间必需保持平衡。在有云的大气中,进入大气的净太阳辐射为240w/m2,则射出的长波辐射

8、必需也有这个量。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它可以通过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来恢复平衡。由于大气成分中存在着自然产生的温室气体、云和水汽,通过它们产生的正辐射强迫和温室效应,即自然的温室效应可使地表增暖,温度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和水汽条件下的大气上升了33,即从-19(雪球)上升到1415。这是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温度,可以说,没有自然的温室效应,生命就难以维持。火星与金星上有类似的自然温室效应,但由于CO2含量和温度与地球不同,它们最后达到的平衡行星温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不适合生命的存在。 (B(T)= T4 (W/m2)黑体辐射公式),温室效应是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为什么说现代气候变化是人类造成的

9、?,地球的气候不断地在变化着,但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化总体上在时间上是缓慢的,而现代气候变化是快速的,这种变化速度是空前的,并且二氧化碳与温度变化总是以响应-反馈循环以大致相同的趋势在演变。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力。近百年的现代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有多个证据可以支持这个结论。这种科学的共识导致了国际上政治层面的重大决策,即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以及哥本哈根大会提出的2度阈值。,温度距平(),年距今,人类活动扰动,目前的CO2浓度是42万年来的最大值。83万年来,仍是最大值,( redrew from

10、Petit et al. 1999 ),南极东方站(Vostok)测量的大气CO2浓度变化,(IPCC,2001),工业化(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年,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80,300,320,340,360,浓度,(ppmv),CO2,南极Law Dome冰芯资料显示的近1000年大气CO2浓度,(IPCC,2001),工业革命,18002006年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 (蓝线)与18472008年大气CO2 浓度曲线(红线),化石燃料燃烧每年排放300亿吨CO2,热带毁林和土地利用变化释放3050吨CO2/年。,(NRC 报告

11、,2010),中国瓦里关山本底站、夏威夷MLO站、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CGO站以及北极BRW站测量的CO2浓度变化,CO2 measurements,IPCC, 2007,全球辐射强迫的变化,相对于1750年,地球的气候演变受许多因子影响。其中CO2 等温室气体是其中主要的因子之一。无论是地质年代代用资料记录和现代气候的仪器观测和测量都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CO2与温度的关系,(1)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是超前或落后于地球温度?也就是说 CO2是温度变化的原因,还是温度变化的结果?根据80万年以来南极冰芯记录,南极地区的温度虽然与CO2浓度变化具有相同的循环和周期

12、,但它略超前于CO2的变化,因而CO2并不是自然气候变化的第一驱动力。它可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一种重要的反馈作用,甚至只是中等偏强的反馈作用。CO2和温度之间有两种工作方式:由于温室效应CO2变化引起温度变化;另一方面,温度变化通过碳循环响应影响CO2浓度,改变的CO2浓度又可影响温度。上述两个过程被称为反馈回路或循环。如果全球温度先变,CO2循环将随之响应,一般后延几百年。这在过去300万年来的冷期-间冰期循环中可以证实。这种所谓米兰科维奇循环主要由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或启动。CO2循环响应后把上述初始的轨道气候变化通过反馈作用加以放大并扩展到全球。对于冰期如果没有减低的CO2浓度和减少的

13、温室效应不可能解释冷期的向全球尺度的扩展,也不能解释冷期在两半球同时发生的现象或事实。这种有冰芯记录解释的温度CO2滞后关系最近已被气候模式试验详细地模拟出来。他们完全与CO2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一致。,(2)CO2是否是现代气候变化的驱动力?对于现代气候变化,工业革命后(1750年)造成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发生于全球变暖(由于仪器观测所限,最早只能确定19世纪中叶的温度)之前,因而可能起到主要驱动力的作用。同时为使气候变暖全球化,也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由于工业化后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果,因而把现代CO2的排放与相应的全球变暖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情况明显

14、显示不同于地质年代地球气候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或启动力(地质结构或大陆板块运动,米兰科维奇轨道参数变化等)。目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造成现代的气候变暖。至少有三个原因把工业化后 CO2增加趋势归因于人类对化石燃料燃烧:1)南极和格林兰冰芯记录表明:大气中 CO2开始增加的时间是在工业革命前后 ,从那以后,其浓度变化大致与化石燃料消耗的增长率相近。2)北半球大气CO2浓度比南半球的高几个ppm,因为大多数最强的排放源位于北 半球。3)大气中氧含量每年减少3ppm,这与大气中 CO2增加是相对应的,因为CO2是燃 烧的一种产品。,(3)现代CO2的大气浓度是否超过了自然的变幅

15、?根据最近全球 CO2 大气浓度的测量,已经达到超过390ppm,并接近400ppm,与工业革命前的 CO2浓度相比在260年间增加了120ppm,这个速度是空前的(2017年稳定拖过400ppm)。根据南极冰芯83万年的温室气体浓度分析,每一次冰期和间冰期循环(约10万年)的CO2变化一般在100ppm左右。它造成的温度变化在8-10范围。全新世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逐步增加(农业开垦等土地利用变化)而引起的CO2浓度变化也只增加20-25 ppm。即使在小冰期(16世纪左右)CO2迅速减少了60-70 ppm, 并造成了温度极低值,也没有达到现代气候的CO2浓度增加的速度和量值,因而应该认识到,

16、现代气候变暖时期的CO2 浓度增加量值和速度远超过过去百万年,有人认为甚至2千万年以来的大气CO2浓度。,(4)CO2的吸收是否已经饱和?从CO2吸收带的吸收来看,有人认为大气CO2吸收带已经饱和,因而温室效应已经达到饱和。即使CO2再增加也不会产生明显的温室效应。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研究确切表明CO2的温室效应在15m带中心波段确实已经达到饱和,但在CO2整个吸收区间(14-18m)以及其它吸收区(如10m,5.2m带等)波段远未达到饱和,最近的将来也不会达到饱和,即使CO2在大气中占96%的金星也未饱和(温度467)。,近130多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18

17、501900年与20032012年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78,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9611990年)变化,过去的三个十年连续比之前自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都偏暖。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9611990年均值)的年代变化,海洋上层(0-700米)已变暖,1971-2010年上层海温变化为正趋势。北半球海洋增暖更为显著,尤其是北大西洋,洋面附近的温度升幅最大,1971-2010年期间,在海洋上层75米以上深度的海水温度升幅为0.11/10年,格陵兰冰盖的冰量损失平均速率很可能已从19922001年间的每年3

18、4Gt 大幅度增至20022011年间的每年215 Gt,南极冰盖的冰量损失平均速率可能从19922001年间的每年30Gt 增至20022011年间的每年147 Gt,北极789月(夏季)平均海冰面积,1979年至2012间北极年均海冰面积缩小速率为每十年3.5%-4.1%(每十年0.45-0.51百万平方公里)夏季海冰面积(多年海冰)缩小速率为每十年9.4%-13.6%(每十年0.73-1.07百万平方公里)。北极海冰每十年平均下降速度在夏季最高过去30年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退缩史无前例,北极海表温度至少在过去1,450年来异常偏高,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面积显著缩小,在19672012年

19、时期,北半球三月和四月份平均积雪面积每十年缩小1.6%,20世纪中叶以来,北半球积雪面积缩小,北半球34月(春季)平均积雪面积,全球海平面上升0.19米(1901-2010),19世纪中叶以来的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过去两千年来的平均速率1901-2010年, 每年1.7毫米;1971-2010年, 每年2.0毫米;1993-2010年, 每年3.2毫米,20世纪中叶以来,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极端暖事件增多,极端冷事件减少热浪发生频率更高,时间更长陆地区域强降水事件增加,汇报内容,二氧化碳(CO2)很稳定,在大气中的寿命可以长达200年;二氧化碳(CO2)完成一次全球输送,所用时间1

20、个月;只要有一个国家不减排,导致就是全球问题。如果寿命短的反应性气体,那就是局地问题;温室气体寿命长,那就是全球问题。,二氧化碳的寿命问题,前期历史1979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提出要求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并制订相应对策(机理不明确,目的不明确);1988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其主要任务是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种问题展开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评估,提供科学和技术咨询意见。IPCC的成立及其工作,为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第三方组织,无政治立场,科学研究为主);1990年12月,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5/212号决

21、议,决定成立由联合国全体会员国参加的气候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立即开始起草公约的谈判。,风云变幻20年,气候变化谈判的艰辛历史,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IPCC本身不做任何科学研究,而是检查每年出版的数以千计有关气候变化的论文,并每五年出版评估报告,总结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例如,1990

22、年、1995年和2001年和2007年,IPCC相继四次完成了评估报告,这些报告已成为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2013年9月30日发布,全部报告将于2014年公布。,正式谈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66个国家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这一里程碑性质的国际公约确立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低碳发展原则 。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使温室气体排放于2000年回复到1990年的水平(已经失败)。该公约明确指出工业化发达国家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负主要责

23、任,并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确定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对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提出量化的强制要求。目前,已有190个国家批准了框架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框架公约缔约方。,风云变幻20年,气候变化谈判的艰辛历史,正式谈判(京都议定书时代)1997年12月,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机制,并明确了第一承诺期(2008年至2012年)的减排量和时间表。国家在第一承诺期应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各国责任各异,如欧盟须减排

24、8%,日本减排6%,俄罗斯0减排,澳大利亚可增排8%等。美国在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至今尚未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义务。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全球范围内以强制性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履行减排承诺。,风云变幻20年,气候变化谈判的艰辛历史,正式谈判(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京都议定书是具有突破意义的里程碑,但由于没有纳入美国,而且在第一承诺期的减排义务并不足以实现IPCC关于全球减排的目标,各国在京都议定书达成后仍就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和全球范围内更多国家参与减排的国际协议进行艰苦的谈判。,风云变幻20年,气候变化谈判的艰辛历史,正式谈判

25、(巴里路线图+哥本哈根)2007年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达成巴厘岛路线图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40%。2008年7月,八国集团(G8)峰会达成的共识是:2050年的长期目标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0%。2009年,2度阀值(即将全球增暖幅度控制在较工业革命前高2度以内450ppm)作为政治共识列入哥本哈根协议,并作为全球减排努力的参考目标,这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量化目标(中国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

26、右等目标)。,风云变幻20年,气候变化谈判的艰辛历史,正式谈判(坎昆会议+华沙会议) 2010年11月 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适应”和“减缓”同处于优先解决地位;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历史责任必须带头应对气候变化及其负面影响,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可预测的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支持(绿色基金,在2013年至2020年间,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2013年11月,在波兰华沙召开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取得三项成果:一、基本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二、发达国家承认出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三、就损失损害补偿机制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开启有关谈

27、判。,风云变幻20年,气候变化谈判的艰辛历史,正式谈判(巴黎大会)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世界气候大会)于巴黎举行。按照计划,一项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将在气候大会上达成,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形成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遍适用的协议,并于2020年开始付诸实施。意义:1.巴黎会议将产生2020年之后的中长期的减排协议安排;2.中美两国第一次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一致,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出席气候大会;3.明确了控制目标,最佳1.5,接受2.0,一定控

28、制在4。,风云变幻20年,气候变化谈判的艰辛历史,中国的压力,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人均排放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人借此散布中国气候威胁论;不容忽视的是,发达国家以减排为借口,一方面向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另一方面凭借其技术优势,设立绿色贸易壁垒。,本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增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制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12.2%,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居世界第一,能效亟待提高。,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单位:吨/人),数据来源:能源评论2014,2012年全球

29、各主要经济体人均碳排放量,世界平均约5.0吨/人,近百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91,近6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每十年约升高0.23,是全球温升幅度的两倍。,温度距平(),本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平均高温面积占全国27.4%,超过常年两倍; 我国年降水日数减少,暴雨日数增加10%,易造成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短历时暴雨增多增强; 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加剧。1997年以来,东北、华北和西南平均每年中等以上干旱日数分别增加24%、15%和34%; 本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有一半最大风力达到或超过12级,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了近一倍。 由于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我国霾日数显著增多。,1990-2013年

30、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死亡9.1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5.5万多亿元,气候变化导致气候风险加剧,气候变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经济安全等诸多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均构成严重威胁,对国家安全提出严峻挑战。,汇报内容,(IPCC, 2013),全球变暖趋势为0.012/a近50a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升温速率是过去100a的2倍北半球1983-2012年是过去1400a最暖的30年,变暖趋势减缓,全球表面温度创1880 a有较完善记录以来新高,高出基准值(20世纪平均值)0.94 ;陆地

31、表面和海洋表面分别偏高1.43和0.75 ,北半球和南半球分别偏高1.13和0.75 ,四项均为观测记录以来新高。,(NOAA,2017),(NCC,2014),1914-2013年,亚洲气温上升1.51,中国上升0.91(亚洲中国,0.023 /a)1961-2013年,亚洲升温速率为0.026/a1998年以来,亚洲升温速率为0.01/a,有所减缓近10-15年,中国升温趋缓,1961-2015年累计升温0.94,升温率为0.017/a2015年年平均气温18.6,高气候平均值0.5,排62016年年平均气温18.9,历史第2高位,春、夏、秋、冬多年平均气温为17.6、27.7、19.3、

32、7.4 春、秋、冬季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夏季上升趋势不显著,冬季升温率最高。,四季气温,排名前五:吉水(30次)修水(28次)武宁(27次)金溪(26次)崇仁(25次)多集中在2003和2013年,赣北出现-10以下低温频次最高-8以下低温(黄色预警)排名前五:资溪、婺源、景德镇、德兴和彭泽-6以下低温(蓝色预警)排名前五:资溪、婺源、修水、德兴和彭泽,降水变化趋势江西省年降水量呈略增多趋势,长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江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43mm; 1960s、1970s、1980s和2000s降水量偏少,且降水量基本相当,在1600mm左右; 1990s降水量相对偏多,接近1800mm。,雨

33、日数变化趋势江西省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65天,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率约为6.9d/10a;其中小雨日数下降最为显著,下降率约为7.1d/10a;中雨日数呈略下降趋势;大雨和暴雨日数呈现略增加趋势。,江西省年降雨日数变化趋势图,江西省年小雨日数变化趋势图,江西省年大雨及暴雨日数变化趋势图,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增加趋势,江西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天气复杂多变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冰冻、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增多趋势,因此引发的重大气象灾害损失有加重的趋势。,江西省旱涝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农业(有利方面)水稻

34、生产受寒露风风险降低影响柑桔的冻害可能减少,可种植面积增加。农业(不利方面)水稻生产受高温逼熟影响增强农作物受旱涝灾害面积增多 粮食产量的不确定性增强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农业气候条件总体改善,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增大,气候变化对我省的影响,水稻高温逼熟,农业旱涝灾害面积增加,林业森林生产力增加高温干旱和强雷电天气增多,使得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增加未来森林生产力将有所增加,森林碳汇能力增强。,气候变化对我省的影响,2007年上饶森林大火,2008年吉安森林大火,水利/水资源径流呈上升趋势水文极端值波动幅度增大,极端水文事件增加 旱涝风险增大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西省气温将可能进一步升高,降水可能增加。

35、径流量可能增加,极端水文事件强度增强。,气候变化对我省的影响,南昌市冬季:1990s以来1月的平均温度呈现越来越冷的趋势, 12月基本维持不变;夏季:1990以来7月和8月的平均温度均呈上升趋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家庭制冷供暖使城市电力负荷逐渐增大。,能源城市电力负荷增大,气候变化对我省的影响,交通大雾、灰霾天气对航空、内河运输、公路运输影响,交通运输损失增加 。极端天气,如强降水对京九线和浙赣线铁路交通安全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时导致交通中断。2008年雨雪冰冻天气使整个交通系统近乎瘫痪。,气候变化对我省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已观测到的暴雨对铁路运输业的

36、影响事实,城市安全短时间内的强降水在大城市地区会引起街道积水、房屋进水、交通瘫痪、工厂淹没等。以南昌市为例,19592004年上半年全市共发生重大涝灾9次,平均5年1次。其中19741982年无重大涝灾,1960s发生过3次,1970s、1980s各发生过1次,1990s以后发生过5次,频度增加。,气候变化对我省的影响,70,2012.7.21 现代化首都 一场暴雨 78人遇难 震惊中外!,人体健康-血吸虫血吸虫病将出现感染期延长感染强度增大,人体健康1995年后,夏季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增加趋势明显,高温热浪使得居民中暑风险提高。,汇报内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37、,应当同等重视。适应是从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层面考虑,如何采取措施方面来尽量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的影响;减缓则是从产生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方面考虑,如何从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减轻产生气候变化的程度。,应对气候变化:适应+减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业结构和种植养殖制度调整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普及推广使用设施栽培和科学灌溉技术等,适应,加强林业基础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制定和实施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规章 优化森林结构,增强适应能力 健全全省森林防火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测报和防控服务体系,适应,加强水

38、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强化农村水环境整治,适应,交通提高设计标准,建立预警机制重视气候评价,进行科学规划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适应,健全卫生体系,保障人民健康 加强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 加强和完善疾病防控体系 普及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疫病防御的意识 进一步加大防治血吸虫病的科普宣传,适应,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 加快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公众气象服务保障系统、现代农业发展气象服务保障系统、高速公路气象

39、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城市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加强我省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中心建设 改造我省91个基层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基础设施,适应,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至2015年底,重点开发鄱阳湖地区风能资源,建设长岭、老爷庙、大岭等一批环鄱阳湖区域和高山风电场,我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0万千瓦;高纯硅料达到4万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1万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00兆瓦。,减缓,罗霄山脉风电场,厚田沙漠太阳能电场,提高能源效率,抓好节能降耗 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有效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工程按国家产业政策、产业结

40、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高耗能能效限额标准要求,继续淘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力、煤炭、造纸、印染、氮肥、制糖、啤酒、皮革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减缓,推进生态工程,提高碳汇能力 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山区绿化、平原绿化、城市绿化、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大力开展“森林十创”活动,重点建设省会南昌以及赣州、宜春、抚州等一批设区市城市森林工程,精心打造江西青山绿水的品牌。,减缓,绿色南昌,大美江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应对气候变化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和内在要求。,敬请批评指导!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