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题库答案普通.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563302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题库答案普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离散数学题库答案普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离散数学题库答案普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离散数学题库答案普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离散数学题库答案普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离散数学题库答案一、选择或填空(数理逻辑部分)1、下列哪些公式为永真蕴含式? ( )(1) Q=QP (2) Q=PQ (3)P=PQ (4) P (P Q)= P 答:(1), (4)2、下列公式中哪些是永真式?( )(1)(P Q)(Q R) (2)P(QQ) (3)(P Q)P (4)P(P Q)答:(2), (3),(4)3、设有下列公式,请问哪几个是永真蕴涵式?( )(1)P=P Q (2) P Q=P (3) P Q=P Q (4)P (PQ)=Q (5) (PQ)=P (6) P (P Q)= P答:(2), (3),(4),(5),(6)4、公式x(A(x)B(y,x) z

2、C(y,z)D(x)中,自由 变元是( ),约束变元是( )。答:x,y, x,z5、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给出命题的真值。(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 陕西师大是一座工厂。 (3) 你喜欢唱歌吗? (4) 若 7+818,则三角形有 4 条边。 (5) 前进! (6) 给我一杯水吧! 答:(1) 是,T (2) 是,F (3) 不是(4) 是,T (5) 不是 (6) 不是6、命题“存在一些人是大学生 ”的否定是( ),而命题“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的否定是( )。答:所有人都不是大学生,有些人不会死7、设 P:我生病,Q:我去学校,则下列命题可符号化为( )。(1

3、) 只有在生病时,我才不去学校 (2) 若我生病,则我不去学校(3) 当且仅当我生病时,我才不去学校 (4) 若我不生病,则我一定去学校答:(1) (2) (3) (4)QPPQP8、设个体域为整数集,则下列公式的意义是( )。 (1) xy(x+y=0) (2) yx(x+y=0)答:(1)对任一整数 x 存在整数 y 满足 x+y=0(2)存在整数 y 对任一整数 x 满足 x+y=09、设全体域 D 是正整数集合,确定下列命 题的真值:(1) xy (xy=y) ( ) (2) xy(x+y=y) ( )(3) xy(x+y=x) ( ) (4) xy(y=2x) ( )答:(1) F

4、(2) F (3)F (4)T10、设谓词 P(x):x 是奇数,Q(x):x 是偶数,谓词公式 x(P(x)Q(x)在哪个个体域中为真?( )(1) 自然数 (2) 实数 (3) 复数 (4) (1)-(3)均成立答:(1)11、命题“2 是偶数或-3 是负数”的否定是( )。答:2 不是偶数且-3 不是负数。12、永真式的否定是( )(1) 永真式 (2) 永假式 (3) 可满足式 (4) (1)-(3)均有可能答:(2)13、公式( P Q) ( P Q)化简为( ),公式 Q (P (P Q)可化简为( )。答: P ,Q P14、谓词公式x(P(x) yR(y) Q(x)中量词x 的

5、辖域是( )。答:P(x) yR(y)15、令 R(x):x 是实数,Q(x):x 是有理数。 则命题“ 并非每个实数都是有理数”的符号化表示为( )。答: x(R(x) Q(x)(集合论部分)16、设 A=a,a,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1) a P(A) (2) a P(A) (3) a P(A) (4) a P(A)答:(2)17、在 0( ) 之间写上正确的符号。(1) = (2) (3) (4) 答:(4)18、若集合 S 的基数|S|=5,则 S 的幂集的基数|P(S)|=( )。答:32219、设 P=x|(x+1) 4 且 x R,Q=x|5 x +16 且 x R,则下列命

6、题哪个正确( ) 22(1) Q P (2) Q P (3) P Q (4) P=Q答:(3)20、下列各集合中,哪几个分别相等( )。(1) A1=a,b (2) A2=b,a (3) A3=a,b,a (4) A4=a,b,c(5) A5=x|(x-a)(x-b)(x-c)=0 (6) A6=x|x2-(a+b)x+ab=0答:A1=A2=A3=A6, A4=A521、若 A-B=,则下列哪个结论不可能正确?( )(1) A= (2) B= (3) A B (4) B A答:(4)22、判断下列命题哪个为真?( )(1) A-B=B-A = A=B (2)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3) 空

7、集只是非空集合的子集 (4) 若 A 的一个元素属于 B,则 A=B答:(1)23、判断下列命题哪几个为正确? ( ) (1) , (2) , (3) (4) (5) a,ba,b,a,b答:(2), (4)24、判断下列命题哪几个正确? ( )(1) 所有空集都不相等 (2) (4) 若 A 为非空集,则 A A 成立。答:(2)25、设 AB=AC, B= C,则 B( )C。A答:=(等于)26、判断下列命题哪几个正确? ( )(1) 若 ABA C,则 BC (2) a,b=b,a (3) P(AB) P(A)P(B) (P(S)表示 S 的幂集)(4) 若 A 为非空集, 则 A A

8、A 成立。答:(2) 27、,是三个集合,则下列哪几个推理正确:(1) A B,B C= A C (2) A B,B C= AB (3) AB,BC= AC答:(1) (二元关系部分)28、设1,2,3,4,5,6 ,B=1,2,3,从到 B 的关系x,y|x=y 2,求(1)R (2) R-1 。答:(1)R=, (2) R =,129、举出集合 A 上的既是等价关系又是偏序关系的一个例子。( )答:A 上的恒等关系30、集合 A 上的等价关系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答: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31、集合 A 上的偏序关系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答: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32、设 S=,,上

9、的关系1,2, 2,1,2,3,3,4求(1)R R (2) R-1 。答:R R =1,1,1,3,2,2,2,4R-1 =2,1,1,2,3,2,4,333、设1,2 ,3,4,5,6,是 A 上的整除关系,求 R= ( )。答:R=,34、设1,2,3,4,5,6 ,B=1,2,3,从到 B 的关系x,y|x=2y ,求(1)R (2) R-1 。答:(1)R=, (2) R =,(36135、设1,2,3,4,5,6 ,B=1,2,3,从到 B 的关系x,y|x=y 2,求 R 和 R-1 的关系矩阵。3答:R 的关系矩阵= R 的关系矩阵=0011 01036、集合 A=1,2,10

10、上的关系 R=|x+y=10,x,y A,则 R 的性质为( )。(1) 自反的 (2) 对称的 (3) 传递的,对称的 (4) 传递的答:(2)(代数结构部分)37、设 A=2,4,6,A 上的二元运算*定义为:a*b=maxa,b,则在独异点中, 单位元是( ),零元是( )。答:2,638、设 A=3,6,9,A 上的二元运算*定义为:a*b=mina,b,则在独异点中,单位元是( ),零元是( );答:9,3(半群与群部分)39、设G,*是一个群,则(1) 若 a,b,xG,a x=b,则 x=( );(2) 若 a,b,xG,a x=a b,则 x=( )。答: (1) a b (2

11、) b40、设 a 是 12 阶群的生成元, 则 a2 是( )阶元素,a 3 是( )阶元素。答: 6,441、代数系统是一个群, 则 G 的等幂元是( )。答:单位元42、设 a 是 10 阶群的生成元, 则 a4 是( )阶元素,a 3 是( )阶元素。答:5,1043、群 的等幂元是( ),有 ( )个。答:单位元,144、素数阶群一定是( )群, 它的生成元是( )。答:循环群,任一非单位元45、设G,*是一个群,a,b,cG, 则(1) 若 c a=b,则 c=( );(2) 若 c a=b a,则 c=( )。答:(1) b (2) b1a46、是的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答

12、:是群 或 a,b G, a b H,a-1 H 或 a,b G,a b-1 H 47、群A,*的等幂元有( )个,是 ( ),零元有( )个。答:1,单位元,048、在一个群G,*中,若 G 中的元素 a 的阶是 k,则 a-1 的阶是( )。答:k49、在自然数集 N 上,下列哪种运算是可 结合的?( )(1) a*b=a-b (2) a*b=maxa,b (3) a*b=a+2b (4) a*b=|a-b|答:(2)50、任意一个具有 2 个或以上元的半群,它( )。(1) 不可能是群 (2) 不一定是群 (3) 一定是群 (4) 是交换群答:(1)51、6 阶有限群的任何子群一定不是(

13、 )。(1) 2 阶 (2) 3 阶 (3) 4 阶 (4) 6 阶答:(3)(格与布尔代数部分)452、下列哪个偏序集构成有界格( )(1) (N, ) (2) (Z, ) (3) (2,3,4,6,12,|(整除关系) (4) (P(A), )答:(4)53、有限布尔代数的元素的个数一定等于( )。(1) 偶数 (2) 奇数 (3) 4 的倍数 (4) 2 的正整数次幂答:(4)(图论部分)54、设 G 是一个哈密尔顿图,则 G 一定是( )。(1) 欧拉图 (2) 树 (3) 平面图 (4) 连通图 答:(4)55、下面给出的集合中,哪一个是前缀码?( )(1) 0,10,110,101

14、111 (2) 01,001,000,1(3) b,c,aa,ab,aba (4) 1,11,101,001,0011答:(2)56、一个图的哈密尔顿路是一条通 过图中( )的路。答:所有结点一次且恰好一次57、在有向图中,结点 v 的出度 deg+(v)表示( ),入度 deg-(v)表示( )。答:以 v 为起点的边的条数, 以 v 为终点的边的条数58、设 G 是一棵树,则 G 的生成树有( )棵。(1) 0 (2) 1 (3) 2 (4) 不能确定答:159、n 阶无向完全图 Kn 的边数是( ),每个 结点的度数是( )。答: , n-1)(60、一棵无向树的顶点数 n 与 边数 m

15、 关系是( )。答:m=n-161、一个图的欧拉回路是一条通 过图中( )的回路。答:所有边一次且恰好一次62、有 n 个结点的树,其结点度数之和是( )。答:2n-263、下面给出的集合中,哪一个不是前缀码( )。(1) a,ab,110,a1b11 (2) 01,001,000,1(3) 1,2,00,01,0210 (4) 12,11,101,002,0011答:(1)64、n 个结点的有向完全图边 数是( ),每个结点的度数是( )。答:n(n-1),2n-265、一个无向图有生成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答:它是连通图66、设 G 是一棵树,n,m 分别表示顶点数和边数,则(1)

16、n=m (2) m=n+1 (3) n=m+1 (4) 不能确定。答:(3)67、设 T=V,E是一棵树,若|V|1,则 T 中至少存在( )片树叶。答:268、任何连通无向图 G 至少有( )棵生成树,当且 仅当 G 是( ),G 的生成树只有一棵。答:1,树69、设 G 是有 n 个结点 m 条边 的连通平面图,且有 k 个面,则 k 等于:(1) m-n+2 (2) n-m-2 (3) n+m-2 (4) m+n+2。答:(1)70、设 T 是一棵树,则 T 是一个连通且( )图。答:无简单回路71、设无向图 G 有 16 条边且每个顶点的度数都是 2,则图 G 有( )个顶点。(1)

17、10 (2) 4 (3) 8 (4) 165答:(4)72、设无向图 G 有 18 条边且每个顶点的度数都是 3,则图 G 有( )个顶点。(1) 10 (2) 4 (3) 8 (4) 12答:(4)73、设图 G=,V=a,b,c,d,e,E=,则 G 是有向图还是无向图?答:有向图74、任一有向图中,度数为奇数的结点有( )个。答:偶数75、具有 6 个顶点,12 条边的连通简单平面图中,每个面都是由( )条边围成?(1) 2 (2) 4 (3) 3 (4) 5答:(3)76、在有 n 个顶点的连通图中,其边数( )。(1) 最多有 n-1 条 (2) 至少有 n-1 条(3) 最多有 n

18、 条 (4) 至少有 n 条答:(2)77、一棵树有 2 个 2 度顶点,1 个 3 度顶点,3 个 4 度顶点,则其 1 度顶点为( )。(1) 5 (2) 7 (3) 8 (4) 9答:(4)78、若一棵完全二元(叉)树有 2n-1 个顶点,则它( )片树叶。(1) n (2) 2n (3) n-1 (4) 2答:(1)79、下列哪一种图不一定是树 ( )。(1) 无简单回路的连通图 (2) 有 n 个顶点 n-1 条边的连 通图 (3) 每对顶点间都有通路的图 (4) 连通但删去一条边便不连通的图答:(3)80、连通图 G 是一棵树当且仅当 G 中( )。(1) 有些边是割边 (2) 每

19、条边都是割边(3) 所有边都不是割边 (4) 图中存在一条欧拉路径答:(2)(数理逻辑部分)二、求下列各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1、(PQ) R 解:(PQ) R ( P Q ) R( P R) (Q R) (析取范式)( P (Q Q) R) ( P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P Q R)(主析取范式)(P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范式)(PQ) R (P Q R) (P Q R) ( P Q R)(

20、P Q R) ( P Q R)(主合取范式)2、(P R) (Q R) P 解: (P R) (Q R) P(析取范式)(P (Q Q) R) (P P) Q R) ( P (Q Q) (R R)(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主析取范式)((P R) (Q R) P)(P Q R) (P Q 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范式)(P R) (Q R) P ( P Q R) ( P Q R)(

21、主合取范式)3、( PQ) (R P)解:( PQ) (R P) 6(P Q) (R P)(合取范式)(P Q (R R) (P (Q Q) R)(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主合取范式) ( PQ) (R P)(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范式)( PQ) (R P)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主析取范式)4、Q(P R) 解:Q(P R)Q P R(主合取范式)(Q(P R))(

22、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P Q R) (P Q R) (P Q 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范式)Q(P R)(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P Q R) ( P Q R)(主析取范式)5、P(P (QP) 解:P(P (QP)P (P ( Q P)P PT (主合取范式 )( P Q) ( P Q) (P Q) (P Q)(主析取范式)6、 (PQ) (R P)解: (PQ) (R P) ( P Q) (R P)(P Q) (R P)(析取范式)(P Q (R R) (P ( Q Q) R)(P Q

23、R) (P Q R) (P Q R) (P Q R)(P Q R) (P Q R) (P Q R)(主析取范式)( (PQ) (R P)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 P Q 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范式)(PQ) (R P) ( P Q R) (P Q R) (P Q R)(P Q R) (P Q R)(主合取范式)7、P (PQ) 解:P (PQ) P ( P Q) (P P) QT(主合取范式)( P Q) ( P Q) (P Q) (P Q)(主析取范式)8、(RQ) P解:(RQ) P ( R Q ) P( R P) (Q P) (析取范式)

24、( R (Q Q) P) ( R R) Q P)( R Q P) ( R Q P) ( R Q P) (R Q P)(P Q R) (P Q R) (P Q R)(主析取范式)(RQ) P) ( P Q R) (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范式)(RQ) P (P Q R) (P Q R) ( P Q R)(P Q R) (P Q R)(主合取范式)9、PQ 解:PQ P Q(主合取范式)( P (Q Q) ( P P) Q)( P Q) ( P Q) ( P Q) (P Q)( P Q) ( P Q) (P Q)(主析取范式)10、

25、P Q 解: P Q (主合取范式)7(P ( Q Q) ( P P) Q)(P Q) (P Q) ( P Q) (P Q)(P Q) (P Q) ( P Q)(主析取范式)11、P Q解:P Q(主析取范式) (P (Q Q) (P P) Q)(P Q) (P Q) (P Q) ( P Q)(P Q) (P Q) ( P Q)(主合取范式)12、(P R) Q解:(P R) Q(P R) Q( P R) Q( P Q) ( R Q)(合取范式)( P Q (R R) ( P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26、(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P Q R)(主合取范式)(P R) Q(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原公式否定的主析取范式)(P R) Q(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主析取范式)13、(P Q) R解:(P Q) R( P Q) R(P Q) R(析取范式)(P Q (R R) (P P) (Q Q) R)(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P Q R)(P Q R) (P Q R) (P Q R

27、) ( P Q R)( P Q R)(主析取范式)(P Q) R( P Q) R(P Q) R(析取范式)(P R) ( Q R)(合取范式)(P (Q Q) R) (P P) Q R)(P Q R) (P Q R) (P Q R) ( P Q R)(P Q R) (P Q R) ( P Q R)(主合取范式)14、(P (Q R) ( P ( Q R)解:(P (Q R) ( P ( Q R)( P (Q R) (P ( Q R)( P Q) ( P R) (P Q) (P R)(合取范式)( P Q (R R) ( P (Q Q) R) (P Q (R R)(P (Q Q) R)( P Q

28、 R) ( P Q R) ( P Q R) ( P Q R)(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P Q R) (P Q R)(主合取范式)(P (Q R) ( P ( Q R)( P Q R) (P Q 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范式)(P (Q R) ( P ( Q R)(P Q R) ( P Q R)(主析取范式)15、P ( P (Q ( Q R)解:P ( P (Q ( Q R)P (P (Q (Q R)P Q R(主合取范式)8(P Q R)(P Q R) (P Q R) (P Q R) (

29、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原公式否定的主合取范式)(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P Q R) (P Q R) (P Q R)(主析取范式)16、(P Q) (P R)解、(P Q) (P R)( P Q) ( P R) (合取范式)( P Q (R R) ( P ( Q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主合取范式 )(P Q) (P R)( P Q) ( P R)P (Q R)(合取范式)( P (

30、Q Q) (R R) ( P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主析取范式)三、证明:1、PQ, Q R, R, S P= S证明:(1) R 前提(2) Q R 前提(3) Q (1),(2)(4) PQ 前提(5) P (3),(4)(6) S P 前提(7) S (5),(6)2、A(BC),C( D E), F(D E),A=BF证明:(1) A 前提(2) A(BC) 前提(3) BC (1),(2)(4) B 附加

31、前提(5) C (3),(4)(6) C( D E) 前提(7) D E (5),(6)(8) F(D E) 前提(9) F (7),(8)(10) BF CP 3、P Q, PR, QS = R S证明:(1) R 附加前提(2) PR 前提(3) P (1),(2)(4) P Q 前提(5) Q (3),(4)(6) QS 前提(7) S (5),(6)(8) R S CP,(1),(8)4、(PQ) (RS),(QW) (SX), (W X),PR = P9证明:(1) P 假设前提(2) PR 前提(3) R (1),(2)(4) (PQ) (RS) 前提(5) PQ (4)(6) R

32、S (5)(7) Q (1),(5)(8) S (3),(6)(9) (QW) (SX) 前提(10) QW (9)(11) SX (10)(12) W (7),(10)(13) X (8),(11)(14) W X (12),(13)(15) (W X) 前提(16) (W X) (W X) (14),(15)5、(U V)(M N), U P, P(Q S), Q S =M 证明:(1) Q S 附加前提2 P(Q S) 前提 3 P (1),(2)4 U P 前提5 U (3),(4)6 U V (5)7 (U V)(M N) 前提 8 M N (6),(7)9 M (8)6、 B D,

33、(E F) D, E= B证明:(1) B 附加前提(2) B D 前提 (3) D (1) , (2)(4) (E F) D 前提(5) (E F) (3) , (4)(6) E F ( 5)(7) E (6)(8) E 前提(9) E E ( 7) , (8)7、P(QR),R(QS) = P(QS)证明:(1) P 附加前提(2) Q 附加前提(3) P(QR) 前提(4) QR (1),(3)(5) R (2),(4)(6) R(QS) 前提(7) QS (5),(6)(8) S (2),(7)(9) QS CP,(2),(8)(10) P(QS) CP,(1),(9)8、P Q, P

34、R ,R S =S Q 证明:(1) S 附加前提10(2) R S 前提(3) R (1),(2)(4) PR 前提(5) P (3),(4)(6) P Q 前提(7) Q (5),(6)(8) S Q CP,(1),(7)9、P(QR) = (PQ)(PR)证明:(1) PQ 附加前提(2) P 附加前提(3) Q (1),(2)(4) P(QR) 前提(5) QR (2),(4)(6) R (3),(5)(7) PR CP,(2),(6)(8) (PQ) (PR) CP,(1),(7)10、P( Q R),Q P,SR,P = S证明:(1) P 前提(2) P( Q R) 前提(3)

35、Q R (1),(2)(4) Q P 前提(5) Q (1),(4)(6) R (3),(5)(7) SR 前提(8) S (6),(7)11、A,AB , AC , B(D C) = D证明:(1) A 前提(2) AB 前提(3) B (1),(2)(4) AC 前提(5) C (1),(4)(6) B(D C) 前提(7) D C (3),(6)(8) D (5),(7)12、A(C B),B A,D C = A D证明:(1) A 附加前提(2) A(C B) 前提(3) C B (1),(2)(4) B A 前提(5) B (1),(4)(6) C (3),(5)(7) D C 前提(8) D (6),(7)(9) A D CP,(1),(8)13、(P Q) (R Q) (P R) Q证明、(P Q) (R Q) ( P Q) ( R Q)( P R) Q(P R) Q(P R) 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