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断层解剖学,电子课件,颅脑断层解剖基础,头部断层解剖学(一),一、头部的境界和分区(掌握),颅脑部:由颅顶、颅腔和颅底三部分组成,内容脑、脑膜和脑血管等。 颌面部:包括眶区、鼻区、咽区(鼻咽和口咽)、腮腺咬肌区和耳区。,二、头部的标志性结构(熟悉,自学),三、头部断层解剖的常用基线(重点掌握),颅,第二部分,掌握内容:颅的组成和各颅骨的名称、位置 颅的各面观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一、颅骨的组成 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分脑颅骨(8块)和面颅骨(15块),面颅骨,脑颅骨,(一)脑颅骨 不成对的(4块)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2对)有颞骨和顶骨。,筛骨,蝶骨,额骨,顶骨
2、,颞骨,蝶骨,枕骨,1.额骨 位于颅的前上份。,额骨,额 骨,2.颞骨 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的侧壁,分为: 鳞部 鼓部 岩部,鳞部,乳突,鼓部,岩部,颞 骨,3.筛骨 位于两眶之间,分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筛板,筛骨迷路,垂直板,鸡冠,4.蝶骨 位于颅底中央,分体、大翼、小翼和翼突。,大翼,小翼,体,翼突,前面观,后面观,上面观,蝶 骨,外面观,内面观,5.顶 骨,6.枕 骨,(二)面颅骨 成对的(共12块)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不成对的(共3块)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鼻骨,泪骨,下颌骨,上颌骨,颧骨,下鼻甲,腭骨,犁骨,舌骨,上颌骨(体,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上
3、颌骨(体,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下颌骨 分1体2支。下颌体:呈弓形,上缘为牙槽弓。下颌支:包括冠突、髁突、下颌头(参与构成颞下颌关节)、下颌颈、下颌切迹、下颌角。,腭骨(水平板,垂直板),颧骨,犁 骨,舌骨(体、大角、小角),二、颅的整体观1.顶面观(外面) 冠状缝 矢状缝 人字缝 前囟点 人字点,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1.顶面观(内面),上矢状窦沟,2.后面观 枕外隆凸 上项线,枕外隆凸,3.颅底内面观(1)颅前窝: 鸡冠,筛孔(2)颅中窝:蝶骨体,垂体窝,视神经管,颈动脉沟,眶上裂,颈动脉管内口,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3)颅后窝: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口,枕内隆凸,上矢
4、状窦沟,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内耳门,鸡冠,筛板,筛孔,垂体窝,视神经管,鞍背,眶上裂,破裂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口,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内耳门,圆孔,枕内隆凸,牙槽弓,骨腭,犁骨,翼突,卵圆孔,棘孔,枕骨大孔,枕髁,舌下神经管外口,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茎突,茎乳孔,乳突,外耳门,下颌窝,关节结节,破裂孔,4. 颅底外面观,5.颅侧面观 (1)乳突 (2)颧弓 (3)颞窝 (4)颞下窝,翼点在颅的侧面颞窝内,由额、顶、颞、蝶骨汇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此处骨质最为薄弱,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翼点,6.颅前面观,眉弓,眉间,眶
5、,骨性鼻腔。,眼眶和鼻前面观,眉间,眉弓,眶,骨性鼻腔,(1)眶 为四面锥体形,底朝前外,尖向后内,分上、下、内侧、外侧四壁。,眶上孔或切迹,眶下孔,视神经管,泪腺窝,泪囊窝,眶下裂,眶上裂,眶下沟,(2)骨性鼻腔 由骨性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半。骨性鼻中隔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顶筛骨的筛板;底硬腭;外侧壁有上、中、下鼻甲,上、中、下鼻道,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称蝶筛隐窝;内侧壁即鼻中隔;前方开口梨状孔;后方开口鼻后孔,通咽腔。,名称 位 置 开 口 额窦 眉弓深面 中鼻道前部 前群 中鼻道 筛窦 筛骨迷路 中群 中鼻道 后群 上鼻道 蝶窦 蝶骨体 蝶筛隐窝 上颌窦 上颌骨体 中鼻道,
6、(3)鼻旁窦 鼻旁窦的位置与开口,三、新生儿颅的特征1.新生儿由于脑和感觉器官比咀嚼器官发育早而快,故脑颅远大于面颅(8:1)。2.顶结节、额结节和枕鳞都是骨化的中心部位,故发育较明显,使颅顶呈五角形。3.新生儿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间隙较大,由膜弥补,形成前囟(生后1-2岁闭合)、后囟、蝶囟、乳突囟(生后半年闭合)。,颅囟,前囟,后囟,蝶囟 乳突囟,脑及其被膜,第三部分,一、脑的应用解剖(熟悉),1、端脑 Telencephalon 概述:左右半球胼胝连,两裂三面又三端;三沟五叶藏脑室,基底内囊半卵圆。中枢皮质运动感,视听说写四语言。 端脑外形:,(1)端脑外侧面的脑沟、脑回和功能定
7、位,(2)端脑内侧面的脑沟、脑回和边缘系统,(3)端脑底面的脑沟、脑回和语言中枢,(2)大脑髓质 A. 联络纤维: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短纤维(弓状纤维);长纤维(钩束、上纵束、下纵束和扣带回等)。 B. 连合纤维:联系左右半球皮质,包括胼胝体、穹窿和前联合等。 C. 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主要为内囊。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称为辐射冠。,D. 半卵圆中心 Semioval center: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在半球上部横切面上是半卵圆形,故有此名。 E. 髓突 Medullary process:大
8、脑半球的髓质向皮质下延伸形成条索状的突起结构,根部彼此相连形成菜花状,称为髓突。,2、间脑 Diencephalon 位置:大脑半球和中脑之间。 组成:包括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3、脑干 Brain stem 位置:脊髓和间脑之间,大脑下面,前靠斜坡,后有小脑。 组成: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4、小脑 Cerebellum 位置:位于颅后窝内,上有端脑,前连脑干。 核群:包括齿状核、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顶核。,二、脑室系统(熟悉),1、脑室系统概述 概述:大脑半球侧脑室,丘脑之间三脑室,脑干小脑四脑室,五六变异不常有。透明隔腔五脑室,穹窿胼胝六脑室, 交通:第三、四
9、和侧脑室相通。,2、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位置及交通: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延伸至半球的各个叶内。分为四部分中央部或体部(位于顶叶内)、前角或额角(伸向额叶)、后角或枕角(伸入枕叶)和下角或颞角(伸至颞叶内)。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形态及毗邻:A. 前角:为室间孔以前的部分,深入额叶,冠状层面上呈三角形。前壁和顶壁为胼胝体;内侧壁是透明隔;腹外侧壁为尾状核头。B. 后角:多呈三棱锥形。顶壁和外侧壁为胼胝体;内侧壁有后角球和禽距;下壁由枕叶的髓质构成。,后角球:位于后角内侧壁的背侧,由胼胝体枕(后)钳形成;禽距:位于后角内侧壁的腹侧,由距状沟前部皮质陷入而形成。,C
10、. 下角:最大,呈弓形裂隙状,冠状层面上呈半月形。经背侧丘脑后下方弯向前下方,伸入颞叶。顶壁为胼胝体、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体;外侧壁为胼胝体;底壁为海马、海马伞和侧副隆起。,海马:位于下角底壁内侧部的隆起,全长5cm。前端较膨大称海马足,它被23个浅沟分开,沟间隆起称海马趾。海马至胼胝体压部时,从齿状回和海马旁回间翻出称Retzius回。海马表面被室管膜上皮覆盖,室管膜上皮的下面有一 层有髓纤维称为海马槽(又称室床)。室床纤维沿 海马背内侧缘集中,形成白色扁带称海马伞。,侧副隆起 Collateral eminence:位于下角底壁外侧部的隆起,由侧副沟皮质陷入下角而形成,其后端膨大形成侧副三
11、角 Collateral trigone。,D. 中央部:为室间孔和胼胝体压部之间的斜行裂隙,居于顶叶内。顶壁为胼胝体;内侧壁为透明隔后部和穹隆;底壁和外侧壁为穹隆、背侧丘脑和尾状核体。,3、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位置及交通:位于间脑中央,为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它的前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方借中脑水管(中部较宽,上下较窄)与第四脑室相通。,4、第四脑室 Fourth ventricle 位置及交通:形似帐篷,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上通中脑水管,下接脊髓中央管。第四脑室借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在矢状面上,第四脑室呈三角形,其顶突入小脑下面
12、。,三、脑膜及脑池(重点掌握),1、脑膜 Meninges 硬脑膜:硬脑膜,分两层,外层易分是骨膜,内层包被蛛网膜。大小脑镰小脑幕,鞍膈封闭垂体窝,还有硬膜窦特殊。,A. 大脑镰 Cerebral falx: 位置:形如镰刀,呈正中矢状位,分隔两侧大脑半球。前窄后宽,前下缘附于鸡冠,后下缘连于小脑幕上面。 硬脑膜窦:上缘有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下缘有下矢状窦Inferior sagittal sinus,与小脑幕连接处形成直窦Straight sinus。,B. 小脑幕 Tentorium of cerebellum: 位置:单侧呈半月形,双侧形如帐篷分隔大脑
13、和小脑。前端连于前、后床突;前外侧附于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呈形称为幕切迹Tentorial notch incisura;后方附着于横窦。 硬脑膜窦:小脑幕后方附于横窦 Transverse sinus,与大脑镰连接处形成直窦 Straight sinus。,D. 鞍膈 Diaphragma sellae: 位置:位于蝶鞍上方,张于鞍背上缘和鞍结节之间。为环状皱襞,中央有一孔,漏斗从此通过。其前方附着于鞍结节和前床突,后方附着于小脑幕游离缘,构成垂体窝的顶。 硬脑膜窦:两侧有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大脑外侧窝池:又称侧裂池,位于大脑外侧沟内,周围是额叶、顶叶、颞叶和岛
14、叶。此池在横断面上的典型表现是横置的“”字形,主干伸入到岛叶表面即分为前、后两支,前支短,后支长。大脑外侧窝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静脉通过。该池在青年人不明显,但在老年人常较清晰,脑萎缩者则明显增宽。,环池:分环池本部和环池翼部。本部环绕中脑的大脑脚外侧面,向前连于脚间池,向后连于四叠体池;翼部向外延伸至丘脑枕后下方,也称丘脑后池。环池内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动脉、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通过。,脑桥小脑角池: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交界处(即脑桥小脑三角区内)。前外侧界是颞骨岩部的内侧面,后界是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是脑桥基底部下部和延髓上外侧部。该池为桥池向外
15、的延续,故又称为桥池侧突。第四脑室外侧孔开口于该池,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及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通过。蜗神经瘤(如图)时,池内可出现肿块影并伴有内耳门和内耳道的扩大或变形等。,(2)背侧不成对的脑池 帆间池:也称中间帆腔、第三脑室上池或第三脑室脉络组织池。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隆体和穹隆连合的下方,为一尖向前的三角区。两前外侧界为穹隆的内侧缘,后界为胼胝体压部的下方。池内有大脑内静脉通过。此池向后经胼胝体下方通大脑大静脉池。因该池较小,正常情况下不全显影,只有当扩大时才显影。,大脑大静脉池:位于胼胝体压部的后下方,四叠体和松果体的上方。该池向前上通帆间池,向后下通四叠体池。该池内前部有松
16、果体,后部有大脑大静脉。松果体易显影,是该池的重要标志,如钙化时更明显。,小脑上池:为四叠体池向后的延续,位于小脑幕与小脑上面之间,在矢状断面上显示明显。,小脑延髓池:又名枕大池,是最大的脑池。位于颅后窝,在矢状位上显示明显。其上界为小脑半球后部的下面,前界为延髓背侧面,后界为枕鳞下部的前方,被矢状位的小脑镰分为左、右两部。该池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蛛网膜下隙。池内有小脑下后动脉通过。在CT图像上,该池为位于小脑扁桃体与枕内隆凸之间的三角形低密度影,两侧为小脑半球的后下部。,小脑溪:又名小脑谷。位于小脑蚓下方,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在横断层位上显示明显。向后通小脑延髓池,前通第四脑室。,(3
17、)腹侧不成对的脑池 终板池:位于终板的前方,胼胝体嘴的后方,为一纵形的狭长裂隙,向后下通交叉池。 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周围,前界是颈内动脉,前方有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池内有视交叉。,脚间池:也称基底池,前界为视交叉,后界是脚间窝及大脑脚内面,两侧界是大脑的颞极。池内有动眼神经和大脑后动脉水平段。 桥(前)池:位于枕骨斜坡与脑桥腹侧面之间,扁而宽阔,向上通脚间池,向两侧通脑桥小脑角池,池内有基底动脉。,延池:位于枕骨斜坡下部与延髓的腹侧面之间。左、右椎动脉在此池内两侧互相接近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在此池内发出小脑后下动脉,池内还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通过。,(4)复合脑池(鞍上
18、池 Suprasellar cistern) 位置:位于蝶鞍的上方,是轴位横断扫描时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的的共同显影。 形态:因扫描的层面和患者的体位不同以及年龄与个体的差异,鞍上池可显示为六角形、五角形和四角形等。,(2) 五角形的鞍上池 条件:CT扫描如患者头伸向后时多见。 构成:交叉池和桥池。 内容:主要有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鞍背。 交通:与六角形脑池相比,缺少后角,因后方为脑桥的基底部,其五个角同六角形鞍上池。(3) 四角形的鞍上池 条件:CT扫描时层面过高,显示为四角形鞍上池图像。 构成:交叉池和桥池。因环池不显影而缺少后两个外侧角。 内容:主要有视束、视交叉、漏斗和
19、乳头体。 交通:前为额叶的直回,后为脚间窝,两侧为海马旁回的钩。,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第四部分,中央沟前方为额叶,后方是顶叶;中央前回前方仅有一个脑回时为额上回,有两个脑回时为额上回(前方)和额中回(后方),有三个脑回时则自前向后分别为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中央沟,扣带沟缘支,横断层面上的外侧沟前方为额叶,后方是颞叶,颞上、中、下回在颞叶内自前向后依次排列。,岛叶皮质,蝶骨大翼,大脑中动脉,顶枕沟的识别:A. 沟的断层:在中央旁小叶消失至胼胝体压部出现之间的横断层面上可见。B. 沟的深度:位于大脑半球后部的内侧面最深的一条脑沟。C. 沟的走行:自大脑半球内侧面横向外侧面。,顶内沟的识别:A
20、. 沟的断层:在顶枕沟上部的颅脑横断层面上。B. 沟的位置:位于大脑半球后部偏外侧处。C. 沟的走行:与大脑纵裂几乎平行。,脑组织窗观察颅骨各部分均显示为高密度影像。含气空腔呈低密度影。在颅底层面可以观察到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枕骨大孔以及乳突小房和鼻旁窦等。皮质的CT值为3240HU,髓质的CT值为2832HU,两者平均相差7.01.3HU,髓质密度略低于皮质,易于分辨。 增强检查中正常脑实质轻度强化,脑皮质较髓质稍明显 CT扫描显示的非病理性钙化出现率较X线平片高。 鞍区CT检查常规需冠状位和横轴位观察,CT显示鞍区骨性解剖结构较清晰,但显示软组织结构,如垂体、海绵窦、颈内动脉和Mec
21、kel腔等,则不如MRI。,头部结构的断层影像学表现,一、CT断层表现,CT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后再行扫描,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高病变显示率。病变组织密度增加称为增强或强化,其机制是病变组织内血管丰富或血流缓慢,血脑屏障破坏,含碘造影剂在病理组织中停滞、积蓄而强化。因此增强扫描可反映病理组织性质。,正常脑MRI上,脑髓质信号在T1WI上稍高于脑皮质,在T2WI上则稍低;脑脊液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脂肪组织在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骨皮质、钙化灶和硬脑膜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流动的血液因其“流空效应”则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血流缓慢或异常时则信号增高且不均匀。正常脑增强MRI表现为增强后正常脑实质密度略有增高,灰质较白质略明显。脉络丛明显强化,硬脑膜、大脑镰和小脑幕可发生强化。,二、MRI断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