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免疫学检查share.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569604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免疫学检查share.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常用免疫学检查share.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常用免疫学检查share.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常用免疫学检查share.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常用免疫学检查share.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免疫球蛋白异常,1、几种不同的Ig水平增加: 主要见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淋巴瘤等。 自身免疫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lgG、lgA、IgM升高多见;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IgG、IgM升高多见。,2、单一的Ig水平增加:又称为“M”蛋白病,主要见于:(1)多发性骨髓瘤(MM),表现为仅有某一种Ig异常增高,而其他种明显降低或维持正常。其中以IgG型MM最常见,IgA型次之,IgD型较少见,IgE型最为罕见。(2)巨球蛋白血症,是产生IgM的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清中IgM可高达20gL以上。,免疫球蛋白异常,3、一种或多种Ig水平减少: 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前

2、者属于遗传性,继发性缺损见于网状淋巴系统的恶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烫伤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线照射所致。,免疫球蛋白异常,lgD升高主要见于lgD型MM。流行性出血热、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患者IgD升高。妊娠末期、吸烟者中IgD也可出现生理性升高。 IgE升高常见于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外源性哮喘、枯草热、慢性荨麻疹,以及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药物所致的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菌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IgE型MM等。,免疫球蛋白异常,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定义 : 肿瘤标志物( tumor marker,TM ) 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

3、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和 / 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 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 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测定, 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疗效、监测复发 以及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 肿瘤的辅助诊断 预后判断 观察疗效 监测复发的指标,辅助诊断价值,目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在诊断恶性肿瘤时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高,故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主要依据;也不提倡对无症状人群进行普查,个别指标(如甲胎蛋

4、白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高危人群筛查的原则, 该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肿瘤的发现有较高的灵敏度; 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高和重复性好 筛查费用经济、合理; 筛查时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但无症状和体征者,必须复查和随访。,器官定位价值,由于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的器官特异性不强,因此肿瘤标志物阳性不能对肿瘤进行绝对定位。少数肿瘤标志物,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甲胎蛋白( AFP )和甲状腺球蛋白( TG )等对器官定位有一定价值。,判断肿瘤的大小和临床分期的价值,大多数情况下,肿瘤标志物浓度与肿瘤的大小和临床分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但需注意各期肿瘤的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范围

5、较宽,会有互相重叠 ,因此 ,不能根据肿瘤标志物浓度高低来判断肿瘤的大小和进行临床分期。,肿瘤监测中的价值,主要临床应用价值是对于肿瘤的疗效判断和复发监测。临床可通过对肿瘤标志物治疗前、后及随访中浓度变化的监测,来了解肿瘤治疗是否有效,判断其预后,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为确定何种肿瘤标志物适用于对该患者的监测,在治疗前应做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TM 浓度变化对肿瘤的疗效判断价值,恶性肿瘤治疗后浓度的变化与疗效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前肿瘤标志物浓度增高,治疗后浓度降低,常有三种类型: 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到参考范围,提示肿瘤治疗有效。 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但仍持续在参考范围以上,提示有肿瘤残留

6、和(或)肿瘤转移。 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到参考范围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TM 的定期随访原则,恶性肿瘤治疗结束后,应根据病情对治疗前升高的肿瘤标志物作定期随访监测。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其半寿期不同,所以监测的时间和周期也不同。大部分国内、外专家建议,治疗后6周做第一次测定;头3年内每3月测定一次;3 5年每半年一次; 5 7年每年一次。随访中如发现有明显升高,应在1月内复测一次,连续2次升高,可预示复发或转移。此预示常早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出现,有助于临床及时处理。,甲胎蛋白(AFP),来源: 是胎儿发育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孕后810周开始合成,1215周高峰,少量通过胎盘

7、到母血使AFP升高,胎儿出生后,前34月进行性下降,一年内降至基础水平,终生不变。正常人体内含量极微(血清500ug/L;约有18%的肝癌患者AFP不升高,究其原因,可能系此类癌肿肝细胞分化程度接近正常或变性坏死程度严重,癌组织中结缔组织成分过多,以致合成AFP量较低所致,2、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患者血清中AFP含量增高,如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3、其它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胆管癌等AFP含量也可升高;4、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随着病情好转逐渐下降;5、妇女妊娠三个月后血清中AFP含量开始增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但一般在400ug/L以下,分娩后三周恢复正常。,临床

8、意义,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即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反应。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机体视自身组织、成分为“异物”,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正常人体血液中可以有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但不会发生疾病,但如果自身抗体的滴度超过某水平,就可能对身体产生损伤,诱发疾病。,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一些因子(如细菌、病毒等)引起了体内产生的一种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所以又称为抗抗体。实际也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分为:IgM型、I

9、gG型、IgA型和IgE型。大多数医院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参考值:乳胶凝集法、速率法血清稀释度低于:10速率比值法30u/L。临床意义:1、类风湿疾病 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3、部分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肝炎,类风湿因子(RF),IgG型RF与RA病人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 IgA型RF是RA临床症状活动的标志; IgM型RF见于80%的RA患者,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也见于SLE、pSS(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SSc(系统性硬化症) 、PM(多发性肌炎) 、DM(皮肌炎) 、慢活肝、结核、老年人,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原理: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血清中出现自身抗体,其中最常见且与疾病关系最密切的是抗核抗体(ANA) 。ANA包含一组自身抗体,无种属和器官特异性,见于多种疾病,缺乏特异性。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细胞核常成为自身免疫反应的靶子。ANA主要是指对核内成分所产生的抗体,此外也包括对核内成分相同的物质所产生的抗体。所以,ANA是抗核酸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的总称。通常是IgG,也可以是Ig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