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外 国 历 史 宗 教 画 赏 析,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瓶画(希腊)公元前530年,古希腊瓶画,是希腊陶器上的装饰画,依附于陶器而得以流传下来,代表了希腊绘画风貌。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风格多样,技艺精湛,装饰性很强,艺术水平极高,在希腊美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希腊陶器主要有盛酒的瓶、罐(大)和饮酒的杯、碗(小)两大类,瓶罐装饰画多绘于腹部,画面展开近似方形 ;杯碗装饰画又分内外,内部的装饰画呈圆形画面,外部的呈环形。,分类:东方风格:受东方文化影响,一动植物纹样为主 黑绘风格:在红色或褐色泥胎上,用黑漆 红绘风格 :底子用黑色,红色绘画,伊苏之战镶嵌壁画(希腊)公元前
2、1世纪,镶嵌壁画:以大小不同的彩石、玻璃料器、金属等硬质片料拼嵌而 成的图画。一般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墙面、天花板或地面。,这一幅出土于意大利庞贝城的罗马镶嵌画伊苏之战,属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原作系公元前4至前3世纪初叶一位德里提画家比洛克申应雅典的统治者卡桑德尔订购所画的。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进行了一次关键性激战,地点在西里西亚(即在小亚细亚)的伊苏城附近。这次战役在马其顿方面,动用军队仅3-4万人,而波斯的军队则超过12万人。亚历山大善于用兵,地势也有利,结果波斯军队损兵折将,伤其大半,一时溃不成军,大流士竟从战场上只身逃脱,他的家眷也尽皆被俘。伊苏一战,形势大变
3、,波斯帝国大伤元气,已难东山再起,未经多久,就成了马其顿希腊的属地。这幅镶嵌画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内。,外 国 历 史 宗 教 画 赏 析,最后的晚餐壁画(意大利)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壁画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到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这时,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四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题材:,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
4、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画作介绍:,外 国 历 史 宗 教 画 赏 析,勃鲁达的投降油画(西班牙)委拉斯贵兹,布列达的投降又叫布
5、雷达的投降、勃鲁达的投降、枪林,是画家以腓力四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军事胜利为素材创作的历史画。前景中,荷兰布列达城败将正把一串城钥交给代表西班牙军的斯宾诺侯爵;胜利者(右)-高大雄壮的战马、威严的军队和整齐的长枪,与战败者(左)-疏落的旗帜、长枪形成鲜明的对比。远景则是大火渐熄,火焰的反光和清晨的阳光融成的一片灰青色烟雾。在如此复杂的画面上,委拉斯凯兹创造了同时代艺术家难以企及的真实场面。 布列达的投降取材于十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1625年7月25日,西班牙殖民军攻克了一个由荷兰军队固守的要塞布列达。这本来是西班牙的一个小小的军事胜利,并且已经过了十年,但好大喜功的菲力普四世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
6、要求委拉斯贵支将它画出来。委拉斯贵支在画这幅画时采取了刚正不阿的态度。在这幅画上,既没有画胜利的凯旋,也没有画失败者的猥琐,这是一个宫廷画家难能可贵的举动。,作品介绍 :,外 国 历 史 宗 教 画 赏 析,希奥岛的屠杀油画(法国)德拉克洛瓦,德拉克罗瓦在这里描绘了1822年土耳其侵略军在希奥岛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希腊平民的情景。这一暴行激怒了整个欧洲在希阿岛的屠杀这幅画里,画家充满了人性和同情,极其生动地塑造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联系的人物。画面右下方横躺着奄奄一息的少妇,胸怀袒露,不懂人事的婴儿正伏在胸前寻找活命的母乳。画家选择这一令人揪心的情节向侵略者发出最强烈的抗议;画面左边描绘了一组手无寸铁
7、的男女老少,已经失去反抗的能力,濒临绝望,束手待毙;前景坐着一位老妇人,抬首仰望苍天,向上帝发出求助和控诉,有人认为这个形象就是画家当时的精神形象;画家特别在前景右上方画一个骄横残暴的土耳其士兵,勒马驻脚、以胜利者的姿态得意地看着被他们蹂躏过的土地,在他的马背后还拖曳着被缚的裸体少女,那是豺狼的猎物。画家为了加强残暴的气氛和悲剧的色彩,大胆借用了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画中的光色,使画面色彩产生恐怖的真实感,透现了印象主义的晨光,有人说这幅画中的色彩打开了印象主义的天窗。这是一幅画家用生命激情、用愤怒与同情、用狂放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塑造出来的人间悲剧场面。这幅史无前例的画震动了法国画坛,连他有浪漫主
8、义倾向的老师格罗看了都大吃一惊,脱口而出:“这不是希阿岛的屠杀,而是绘画的屠杀。”,作品简介:,外 国 历 史 宗 教 画 赏 析,梅杜莎之筏油画(法国)席里柯,背景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画面分析: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成为画面的中心,向观众明白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
9、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着他们呼喊的方向,细心的读者能够在远处的浪尖上发现一个细微的船影,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而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外 国 历 史 宗 教 画 赏 析,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油画(法国)大卫,创作背景: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达维特于1806年至1808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以下简称加冕) 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
10、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达维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 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
11、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达维特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他找人帮他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来作模特儿。 这幅画不愧是达维特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出场人物个个肖似,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外 国 历 史 宗 教 画 赏 析,外 国 历 史 宗 教 画 赏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