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解读——历史素养与新史观.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58007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解读——历史素养与新史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课标解读——历史素养与新史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课标解读——历史素养与新史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课标解读——历史素养与新史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课标解读——历史素养与新史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沈 阳 2013.03,及其考核要求的体现,2013年考试大纲解读,考试大纲提出的考试内容,落实考试内容的试题体现,应对策略及其方法,一,二,三,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1.1 确定考试内容的根据与依据,1.2 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1.4 考试范围,考试内容组成,1.3 具体考核目标与要求,1.1 考试内容的根据与依据,高校要求,初中基础,课标依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高考: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选拔新生,

2、不是简单地检查中学教学 高考:不单单考查高中学习阶段而是整个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业,两个观念要调整,1.2 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考查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材 依本,脱本 依标,三个“考查”:递进提升,知识,能力,素养,历史基础知识,学科基本能力,学习品质与潜力,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要素,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掌握特有的逻辑分析的能力,准确描述与区分史实的能力,什么是素养?,指修习涵养,即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以及应有的训练。汉书李寻传中有:“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

3、养,不可以重国。”指平时所供养指素质与教养,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修习 训练 养成内在的品质,“素”,不仅仅是“平素”那样的时间、过程概念,而是指一种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内在的品质和形成的心理特征,它的构成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思想观念和方法等“养”则包含了后天的教化、培育、修习、陶冶等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天赋、勤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引导、教育、训练的结果,什么是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历史素养,它的表现形式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史观)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

4、的心理品质。,历 史 知 识,解决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历史学科能力 意识 价值观,1.3 具体考核目标与要求,每个题目承担不同考核功能,考核要求全面区分层次,要立即避免陷入两个误区,误区:不看要求,一味做题,误区:一种方法,万能钥匙,必考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罗马 近代 近代世界 近代中国 现代 现代世界 现代中国 ,1.4 考试范围,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 选考三 选考四 ,不完全按课标和教材顺序,列出的只是知识点,没有深度规定,依标不依本,内容范围上要明晰的四个认识,还有隐含的知识点:初中基础,考试大纲提出的考试内容,落实考试内容的试

5、题体现,应对策略及其方法,一,二,三,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获取和解读信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 B C D,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

6、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知识点与新情境切入角度,新情境的设置,要求: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特定历史氛围的场景,不必与所学直接相关,但要准确有效 手段:以叙述、描述、勾画等为主,有时从细节入手(图、表等) 目的:引起学生思维共鸣,合理迁移到所学知识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市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 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 吴虞在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 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调动和运用知

7、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手段,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知识点与深度,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

8、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知识点与新情境的切入角度,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

9、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

10、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

11、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4分)(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和归纳方法论证历史问题新情境与新材料,新材料的引用,要求:非教材材料,但要历史信息丰富、 准确,有关联性手段:呈现方式多样目的:引起思维共鸣,知识迁移,但要补充、深化所学知识结果:正确判断,正确理解,合理阐释,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

12、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

13、。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4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分),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

14、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8分),描述和阐释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张一元”大事年表(略)(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仅仅是“茶叶”一个词,新材料多样性关联性?考查

15、深度?,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 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

17、史借鉴价值。答案要点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询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0题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

18、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2012年第40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

20、诞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第40题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

21、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的中国近代历史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考试大纲提出的考试内容,落实考试内容的试题体现,应对策略及其方法,一,二,三,认识规律依本脱本,试卷信息模仿开始,转变观念摆脱误区清晰认识,应对策略及其方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