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3586835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中国史(0602)授予硕士学位门类(代码) 历史学(06)一、培养目标1本专业研究生应努力学习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2本专业研究生要系统掌握中国历史相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动态,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文献并进行学术交流,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能力的合格人才。二、二级研究方向01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2 中国历史文献学03 专门史04 中国古代史05 中国近现代史

2、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长修学年限,但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 4 年。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须自理。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1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采用导师负责制。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组织师生见面,进行师生双向选择。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发挥导师的指导力量,又要发挥整个导师集体培养的优势。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2建立研究生读书报告制度。导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本专业必读书籍。学生应在导师的帮助下,详细制定每学期的读书

3、计划,写出读书笔记,定期向导师汇报读书内容、体会与收获。3教学采用课堂讲授、自学和讨论相结合方式。教师讲授的内容应是本学科的重点、前沿和精华,学生应按教师要求认真完成上课、阅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学环节。4鼓励研究生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工作量;鼓励研究生发表本学科研究论文。5.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术交流和研讨、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相关学术会议;邀请本学科专家到我院讲学或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把握研究动态。五、培养流程与要求时 间 培养流程 要 求第 1 学期 入学一个月内确定导师 导师拟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并经学院审查通过

4、第 1 至 3 学期 课程学习 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修满学分第 3 学期(12月 1 日以前) 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 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书并通过开题第 4 学期 教学实践 研究生按培养方案要求,完成教学实践第 4 学期 中期考核 研究生填写相关表格,参加考核。第 5 学期(12月 1 日以前) 毕业论文初稿 研究生提交毕业论文初稿第 6 学期 4 月(5 月 1 日以前)论文送审 研究生学位论文定稿第 6 学期 5 月中旬 论文答辩研究生做好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提交申请学位的各类材料第 2 至 5 学期 学术活动 研究生按学术活动要求,提交各项材料和一篇公开发表论文六、学分要求与考核方式硕士研究

5、生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管理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毕业总学分不低于 35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至少为 31 学分,教学实践 2 学分,学术活动2 学分。1课程学分(不少于 31 学分)。课程学习包括学位基础课程、至少要选修 5 门学位专业课(“专业英语”为各二级方向必选课)和 3 门以上跨学科或者跨专业课程。 (课程设置详见附表)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与考查。考试的方式可以是闭卷或撰写学术论文等;考查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在开课后两周内提出,并报院分管院长审批。成绩评定。考试成绩均按百分制评定,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达 70 分为合格,达到合格要求的可获得学分,否则不得学分。考查成绩

6、一律按合格、不合格评定。硕士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专业课经学院批准,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方能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所修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并不予补考。硕士生必修课一门补考后仍不合格或两门以上(含两门)必修课考试不合格或无故旷考者,应予以退学,取消学籍。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中国史专业 2 门本科主要课程,导师要在培养计划中有所体现,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但未完成和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硕士论文答辩。2教学实践(2 学分)。教学实践必须面向大学本科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考核“合格”为

7、通过。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组织课堂讨论等,其中给本专科生上课时数不少于 10 学时。具有二年以上高校教龄者经学院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核批准,可免修教学实践。3学术活动(2 学分)。每位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举行不少于 2 次的专题讲座,获得 1 个学分。2 次专题不能在一个学期内进行,讲座的内容要尽量与毕业论文的选题相关。举行讲座要交相应的材料,包括讲座的提纲、讲座的记录等。研究生每学期要听 2 次以上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读研期间不少于 10 次,记 1 学分。4论文要求。读研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及以上学术报刊以淮北师范大学的名义发表学术论文 1 篇

8、。七、中期考核硕士生入学后一年半,主要课程学习基本结束时,要进行一次课程学习、科研能力、思想政治表现的全面考核,实行分流。达到要求的,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填写提交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表 。八、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开题、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条例执行。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对论文工作应加强过程管理。1. 学位论文选题论文题目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商定。选题既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又要考虑社会需要和学术发展状况。选题要严格与专业方向相符,题目不宜过大,以保证论文有一定深度。2. 学位论文开题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

9、工作之前,应向研究生导师和论文指导小组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文献综述、选题的意义、理论价值、应用前景、研究步骤、计划安排和方法,以及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论文开题安排在第三学期。开题报告经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第一次开题未通过者,可在 2 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开题,仍未通过者,将推迟到与下一届研究生同时开题。3. 学位论文的检测、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字数应不少于三万字。论文的规范依照学校和学院的具体规定。研究生的第六学期的第一个月,学院组织研究生进行论文预答辩,答辩不通过者论文不予送审。论文在送审前将进行检测,重复率不超过 15%的为合格(含 15%);重复

10、率在 15-40%的(含 40%),根据修改情况决定是否送审;重复率超过 40%的,应在修改且检测合格后,随下一届研究生参加答辩。学位论文评阅中,有一位评阅人不同意答辩的,可根据研究生的修改情况决定是否答辩;有两位评阅人不同意答辩的,经修改且评阅通过后,随下一届研究生参加答辩。论文评审通过后提交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正式答辩。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九、课程设置一览表开课学期课 程类 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 1 2 3考核方式 备注10373001 第一外语(英) (含听力) 216 5 考试10373003 中国特色社

11、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考 试公共课10373004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 18 1 考 试06020001 史学理论 54 3 考试06020002 中国历史文献学 54 3 考试基础课06020003 历史研究法 54 3 考试06020010 中国古代史学史 36 2 考试06020011 中国新史学 18 1 考试06020012 中国古代社会史 36 2 考试06020013 中国古代文化史 18 1 考试06020014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史 36 2 考试06020015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 18 1 考试06020016 中国历史通论 36 2 考试060200

12、17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36 2 考试06020018 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 18 1 考试学位课专业课06020019 专业英语 36 2 考试06020020 中国古文字学 36 2 考查06020021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36 2 考查06020022 中国史料学 36 2 考查06020023 中国民族史 36 2 考查非学位课选修课06020024 安徽地方文献专题 36 2 考查中 国 古 代 史 ( 或 由 导 师 指定 ) 考 查 不 计 学 分同 等 学 力 或 跨 专 业 补 修课 程 ( 2-3门 ) 中 国 近 代 史 ( 或 由 导 师 指定 )申 请 答 辩前 考 查 不 计 学 分教 学 实 践 环 节 教 学 实 践 2 第 二 学 年 考 查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 篇 考 查科 研 环 节专题讲座2 1至 5学期考查见 第 六 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