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3589226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财政部令第 37 号,本规定自 200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和合理、有效地使用,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 ,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国家蓄滞洪区是指暂行办法附录中所列的蓄滞洪区,其运用是根据批准的洪水调度运用方案,按照调度权限,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的分洪命令所实施的分洪运用。第三条 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以下简称补偿资金)是政府为了保障蓄滞洪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所设立的专项资金。国家蓄滞洪区运用损失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

2、共同给予补偿,其他蓄滞洪区运用损失由地方财政给予补偿。第四条 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安排。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其他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二章 补偿资金使用对象、范围及标准 第六条 蓄滞洪区内具有常住户口的居民(以下简称区内居民) ,在蓄滞洪区运用后依照暂行办法和本规定获得补偿。区内居民同时根据国家规定享受与其他洪水灾区灾民同样的政府救助和社会捐助。蓄滞洪区运用时,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蓄滞洪区的淹没范围加以界定。第七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当地

3、物价水平和财产新旧程度,合理确定区内居民补偿项目的水毁损失价值。第八条 蓄滞洪区运用后,对区内居民遭受的下列损失给予补偿:(一)计税农作物、专业养殖和经济林水毁损失;(二)住房水毁损失;(三)无法转移的家庭农业生产机械、役畜和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水毁损失。第九条 农作物补偿包括粮食、蔬菜、油料和经济类作物的水毁损失。专业养殖主要补偿以养殖业为主业的家禽家畜以及水产养殖的水毁损失。经济林主要补偿果树类、苗圃等水毁损失。具体补偿项目及标准如下:(一)农作物。补偿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统计上报的蓄滞洪前三年(不含分洪年份,下同)同季平均产值的,并按类和实际生长期实行亩均定值补偿。粮食类作物主要包括:水稻、

4、玉米、高梁、小麦、豆类、薯类等。蔬菜类作物主要包括:各种蔬菜、瓜果等。油料类作物主要包括:花生、芝麻、油菜等。经济类作物主要包括:烟叶、甘蔗、麻类、药材、棉花、花卉等。(二)专业养殖。主要补偿以养殖业为主业的水毁损失,主要包括: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的专业养殖,水面精养、普养鱼类及其他水产养殖等。补偿标准按前三年同期平均产值的,并按实际生长期实行定值补偿。家禽家畜的专业养殖:依据省级统计部门规定的规模养殖标准,结合专业养殖户蓄滞洪时存栏数量确定,家庭散养畜禽不予补偿。水面精养、普养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必须具备一定养殖规模,并提供下列证明材料,方可给予补偿。一是水面有效承包合同;二是以

5、前年度纳税凭证;三是县以上有关部门核发的水面养殖使用证 。(三)经济林主要补偿果树类、苗圃等经济林木的水毁损失。补偿标准按前三年同期年平均产值的予以补偿。第十条 居民住房只补偿主体部分的水毁损失,其他搭建的非居住附属房屋不属于补偿范围。居民住房按损失价值的予以补偿。第十一条 无法转移的农业生产机械、役畜和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主要补偿因受转移时间等限制没有转移到安全区域而造成的水毁损失。(一)家庭农业生产机械。主要包括:电(动)机、柴油机等农用生产机械。(二)役畜。主要包括:牛、马、骡、驴等从事农役的牲畜(不含幼畜) 。(三)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家用电器

6、。以上三项按水毁损失的补偿。其中:登记总价值在元以下的,按照水毁损失的补偿;水毁损失超过元不足元的,按照元补偿。第十二条 蓄滞洪区分洪运用后,区内行政事业、公益事业单位的公共财产和设备的水毁损失,以及区内各类企业和公共设施的水毁损失不属于补偿范围。第十三条 已下达分洪运用命令,但未实施分洪,因此而造成的农业生产等方面损失,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第三章 补偿资金的申报与审批第十四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含街道办事处,下同)对区内居民的财产逐户进行登记,并填写水利部制定的蓄滞洪区居民财产登记及变更登记(汇总)表 ,由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

7、布;在规定时间内村(居)民无异议的,由县、乡(镇) 、村分级建档立卡。 以村或者居民委员会为单位进行财产登记时,应有村(居)民委员会干部、村(居)民代表参加。第十五条 已登记公布的区内居民的承包土地、住房或者其他财产发生变更时,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于每年汛前汇总,并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财产变更登记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实登记后,报蓄滞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备案。第十六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区内居民的财产登记情况及变更情况汇总后逐级上报省级水利主管部门。由省级水利主管部门核查汇总后,上报水利部,同时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和所在江河的流域管理机构备案。 流域管理机构

8、应根据每年的汛期预报对上报的蓄滞洪区财产登记及变更登记情况进行必要的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要求有关市县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 蓄滞洪区分洪运用后,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核查区内居民的水毁损失情况,填写水利部制定的蓄滞洪区居民财产损失核查(汇总)表 、 蓄滞洪区居民财产损失补偿(汇总申报)表 ,并按照暂行办法和本规定所确定的补偿标准提出补偿具体方案,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以村(居)民委员会为单位核查损失时,应当有村(居)民委员会干部、村(居)民代表参加,并对损失情况张榜公布。第十八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核实蓄滞洪区内居民水毁损失情况,并提

9、出补偿意见。第十九条 流域管理机构应及时对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意见进行核查,并提出核查意见。第二十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将所提出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方案,连同流域机构出具的核查意见上报国务院,并抄送财政部和水利部。财政部和水利部对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的补偿方案进行审查和核定后,提出补偿意见。由财政部拟定补偿资金总额,上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给省级财政。第二十一条 国家根据蓄滞洪区在流域防洪调度中所承担的防洪任务的重要程度、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状况以及区内居民恢复生产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核定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补偿资金的分摊比例。中央财政一般分担国家蓄滞洪区运用后应补偿资金总额的。第

10、四章 补偿资金拨付与发放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批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方案后,中央财政将负担的补偿资金下拨给蓄滞洪区所在省级财政。省级财政将其本级财政承担的补偿资金和中央补偿资金一并及时、足额下拨给蓄滞洪区所在市级或者县级财政,并抄报财政部、水利部和有关流域管理机构。第二十三条 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专帐核算,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变资金用途。第二十四条 居民财产登记与变更、损失核查以及补偿资金发放等工作经费不列入补偿资金使用范围,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列入预算,专项解决。第二十五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补偿方案,组织财政、水利等部门尽快制定出补偿资

11、金具体发放方案,乡(镇)人民政府据此逐户确定具体补偿金额,并由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布。补偿金额张榜公布日,无异议,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发放补偿凭证,区内居民持补偿凭证、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证明和身份证明到县级财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领取补偿金。第二十六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财政部门统一负责补偿资金的发放工作,不得滞留补偿资金,不得把补偿资金划拨到乡(镇) 、村。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财政补偿资金的管理,严格资金的发放手续,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并认真做好补偿资金的财务决算工作。补偿资金发放完毕后,应及时对补偿资金的发放情况进行总结,并逐级上报。第五章 补偿资金的监督

12、与管理第二十八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各级财政、水利等部门加强对补偿资金的监督、审计稽查工作。第二十九条 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所辖区内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的发放情况的监督,必要时应会同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情况上报财政部和水利部,同时抄送省级人民政府。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及时追加资金,并对有关单位予以警告、罚款:(一)在财产登记工作中弄虚作假的;(二)在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过程中谎报、虚报损失的;(三)在补偿资金发放过程中,收取各种手续费和代收代扣其他费用的;(四)截留、挤占财政补偿资金的;(五)骗取、挪用、侵吞财政补偿资金的。对有以上违法行为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警告和罚款,并建议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 则第三十一条 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会同本级水利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上报财政部备案。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财政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年月日起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