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扶贫前线:不要让“一袋面”寒了扶贫人的心拥抱海洋这几天临近的各种扶贫慰问“热火朝天”,省政协、山西大学、国税局、县级的、镇政府的,在领导们的陪同下送来了大米,白面和油,送来了慰问金,到处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我所服务的泊水村是县里精准贫困户最多的村,这里各种矛盾集聚,是民事纠纷、刑事案件、违纪案件高发村,是省委最后“一公里”攻坚克难的定点“堡垒村”。泊水村春节前夕“静悄悄”。我作为第一书记心急如焚,因为这是最实实在在的物质扶贫,是惯例,人都有起码的攀比心理,这点慰问年货,钱不多,但意义重大啊!工作组进驻近一年了,扶贫款还没到位,本来各种难听的话就很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这“一袋米”,“一
2、桶油”,而别人有,我们的工作怎么做?村委的工作怎么做?怎么向群众交待?昨天村主任实在是坐不住了,给县里安排的帮扶单位沟通,对方也是满腹委屈,“我们只有 5 个编制的小单位,要帮扶县里最大级别的贫困村,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人家也是实在话。人家也有人家的难处。而且我们总不能强行要求别人拿钱来慰问你吧?“慰问”这东西,本身就是自愿的。事实上,我们驻村干部也有委屈。对这种扶贫物资,发放的时候,如果大家都开心,那当然好,如果有人有意见或误解,认为发得比别人少,以为又村干部或工作队贪污了,告起状来,我们还得写情况说明,甚至还得接受组织调查,不烦死也得累死。再说,贫困户的认定,虽然调查是详尽的,程序是公平
3、、公正、公开的,但无论怎么做,都会有信息的不对称,都有人为的判断。试图把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完全清晰的划分开,做到没任何人有意见,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我们的理想而已。道理很简单,法院的判决,甚至杀人,都有可能搞错,何况我们几个无任何执法权和侦查手段的驻村干部呢?因判断的不一致,对政策的不理解,可能的错漏,都是潜伏的矛盾,都有可能在分发慰问品的时候,一并爆发!但是有委屈,就不干了吗?有人说,对我们村这种被职能“边缘化”,权力关注”沙漠化“的闭塞人口大村,明显就是职能的冷漠,各级职能部门的“敬而远之”,年终岁末的期盼“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成为奢望和熬盼。 有人说,这是客观上的不公平,会加深一次对精准
4、扶贫政策的不信任,会被群众误解权力配置的“关系化”,老百姓会把怨气放在扶贫干部和村干部身上,放在所有辛辛苦苦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身上。有人说,村里要实现脱贫,实现共同小康,首要任务是破解族群仇恨顽疾,破解上访告状问题,凝聚民心,激活全村 23 个党员的初心和信心。精准扶贫,全面健身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掉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和干部的新的初心,帮扶单位不应该以各种理由淡忘和默然吧?对此,我们觉得:群众的攀比心理,也不是全对的,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驻村干部都要努力做疏导工作。对各种误解,我们需要加深了解,深入谈心,做好思想工作,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立足自
5、己去解决。这是我们的原则。写本文的目的,是想说:如果有条件和可能,我们很希望得到各级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社会各届力量的“帮扶”,共同努力,完成帮扶任务。有时往往就是因“一袋面”而增加不可想象的困难,但这种困难,我们必须得面对。希望不要因为“一袋面”而寒了一心扑在“精准扶贫”上的兄弟们的心。扶贫前线:靠报警才送出去的“温暖”岁末年初,两节慰问纷纷踏至,电视、报媒、微信公众号争先报道,这不,镇里都发了通知,倡议镇干部给精准贫困户送“一袋面、一袋米、一桶油、一块肉、一挂鞭炮、一个礼包” 。对于贫困户来讲,那是过小康春节的愿景啊,再说,有东西总比没东西好,要送给我,我也是开心的。可惜这“倡议”,到了某
6、些贫困户的字典中,却成了“命令”。大概他们中有些人的意思就是:你们必须得给我们送,还得送足“五个一”,否则就是你们来送物品的人贪污了。我跟你们没完!之前看了相关送温暖的报道,看到了附近村贫困户满满的笑容,我和包村副镇长、村两委干部心急如焚,如坐针毡。我任第一书记的泊水村是干群矛盾、族群矛盾、刑事案件高发的贫困大村,光建档立卡精准贫苦户就 100 家,这还不含因病返贫的和村里众多的孤寡老人,稍有疏忽就会点燃新的矛盾和冲突。所以这点温暖,看来是不能不送的。可物资从哪来?包扶单位是只有 8 个事业编制的二级单位要包扶 1000 多人的县里最大的贫困村”心有余而力不足” ,经多次协调沟通,最后单位尽所
7、能为村里安排了每户 10 公斤面粉。我们无奈接受了和通知里的“五个一”严重缩水的事实,刚落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暗暗祈祷“但愿明天相安无事” 。原来担心没东西送,现在有了东西,又怕别人嫌少,甚至误解。做好事做得如此胆战心惊,真是始料不及。担心什么来什么。果然,面粉送到村里,满怀期待的贫困户看到严重缩水的“五个一”,将怒火顿时发到了村干部身上,争吵声、辱骂声、抗议声倾泻而下,“两节慰问”,即将演变“两节冲突”。人群中喊出了“习*近平给我们的帮扶政策,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你还别说,无论在哪里,即便是如此贫困落后、穷乡僻壤、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一样是有人才的。能喊出如此“高大尚”的口号,真不是一般人哪。
8、看担心事态无法控制,我们只好报警。送温暖还差点送出了仇恨。好象我们是来抢面粉,而不是来送面粉的。第一次送给别人东西,送得如此之狼狈,感觉象刚当了一次抢劫犯。心痛,悲哀。不知是为自己感到悲哀,还是为别人感到悲哀,还是都有。好在有惊无险,冲突在多方耐心沟通下慢慢平息下来。但我知道,平静之下又多出了“暗涌” ,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事的影响,后续思想工作没做到位,老百姓对村干部的信任度将大打折扣,增加了以后开展工作的难度和力度。好事如何办好?我们在制定帮扶政策时如何能考量的更精准、更全面、更细致、更科学?如何避免将帮扶单位职权的等级化浸染社会和贫困户心理的不公平感?新闻、电视、报媒在报道时能否多考量会否引
9、起的社会心理效果,在报道时避免“高、大、上”的虚幻承诺语言,而误导了群众?脱贫攻坚是跨世纪的宏伟工程,不单要“扶物” ,还要“扶志” 、 “扶智” ,更要扶“知” ,即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也就是价值观问题。深感我们在扶贫攻坚路上,任重道远。(拥抱海洋于 2017 年 1 月 7 日,陈信也编辑)精准扶贫不等于“给钱脱贫”扶贫工作已到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面对“硬骨头”,必须拿出硬措施,培育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以形成脱贫长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简单地“给钱脱贫”,要注意激发贫困户自身脱贫动力。只有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脱贫致富才能
10、取得长效。按中央部署,到 2020 年我国剩下的 5575 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这 5575 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 14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基本上都地处偏远大山里,普遍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交通闭塞,教育、卫生、医疗服务跟不上。刚脱贫的群众因灾、因病、因子女上学等原因再次返贫的情况也不少见。扶贫工作已到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如何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全面小康?面对“硬骨头”,必须拿出硬措施,培育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以形成脱贫长效机制。要坚持精准扶贫脱贫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大工程。比如,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旅游、电商等,推动每个贫困县、乡、村形成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开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此外,必须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百万公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