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新定义旅游的目的,完美实现真正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性。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休闲旅游,最典型的旅游方式就是度假,与观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诉求不同,休闲度假者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以体验原居住环境所没有的异质化的旅游方式已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休闲成为常态,旅游就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当乡村旅游成为时尚,乡村旅居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未来必定走向乡村旅居时代。休闲时代的旅游者追逐个性化,标准化的东西令人生厌现代人做事易流入标准化的滥觞,标准化的表现方式就是统一化、规范化、制式化,这原本是法治社会的通病,说到底是管理者的一柄权杖。如管理部门对于旅游景区,它需要这样一个东西
2、去度量、约束和规范,说得冠冕堂皇点,是为了服务质量。但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除了景区必备的基本的标准化范式,对于整个旅游活动,真的就需要这种全方位的标准化服务吗?不尽然。现代旅游已开启休闲度假模式,休闲度假必须给人以自由空间,使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得到最大的释放,其诉求便是差异化、人本化、异质化,甚至是高端化和定制化,游客喜欢有个性化气质的旅游地,异质化的旅游体验永远是最高追求,这与旅游景观价值的排他性、垄断性、唯一性是一脉相通的。但对于旅游主体与客体、管理与服务,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旅游生活化不再满足于大众化旅游产品,而更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的旅游经历,通过参与性和亲
3、历性活动获得愉悦。这是一种旅居,而不再是简单的旅游,如果说宾馆是解决旅游住的问题,那么当下流行的民宿是较为接近旅居的一种业态,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应该是乡村旅居思潮的生动案例。但还是没有完全融入原住民的生活。从旅行到旅游,是从小众到大众的进步;而从旅游到旅居,则是从大众到小众的回归。只不过,这种回归是高端的、闲适的和更加个性化的,有时甚至是特殊定制的。这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有谁会说,在乡村栅栏上爬满牵牛花的农家小院里,懒坐在带着苔痕的、小狗小猫环伺的石桌旁,享受用干柴和发黑的铁锅炒制、用带着老茧的双手捧上的香椿炒鸡蛋,就没有一种温情的生活感受?这种亲情化的服务和生活化的体验,需要
4、有一个标准吗?如果有服务员穿着制式的衣服,用生硬僵化的语言、笑容和动作服务,我是不喜欢的。在这种特定氛围下,我宁愿看到乡民淳朴、憨直的表情和乡俗。 现在国家已经提倡所谓工匠精神,其产品是恒久的、永续的。但我不理解的是,对于景区,为什么要整齐划一推行标准化?有些景区是可以的,有些就未必;有些标准是可以的,有些也未必;有些环节是可以的,有些也未必。我不反对试验区,但对示范区不太感冒,对于旅游景区,都去推行什么林林总总的标准,到头来,有可能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千城一面!当下的千景一面已然形成。先是造城,这就不用说了;随后是造小镇,南方水镇是自然形成、原汁原味的,但在北方干旱地区,真就会可以建成天人合一、
5、具有水乡风情的水镇吗?现在轮到乡村了,当乡村都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时候,我们逛了这个村,还想去下一个“店”吗?全国都在搞旅游,县县搞,全域搞,但旅游真的适合每一个县的每一个角落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场运动走向另一场运动,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改不了的臭毛病,有钱了就任性!但当整个社会都任性的时候,危害性就大了,“文革”就是个反例,足以让我们警醒 100 年!乡村与城市功能性不同,乡村旅游的确切定义应是乡村旅居休闲旅游是一种旅游化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的生活化特征更为明显。乡村作为迥异于都市的悠闲、宁静、生态、传统的自然文化环境,承载着旅游转型升级后的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是新的耕读生活栖息地
6、,是未来城乡人共同的家园,因此,乡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区,然后才是生态、绿色、低碳性质的其它产业区,其首先关注的应是生命质量。从城到镇、到乡、到村,生活功能一直在强化;生产功能本来就弱,但现在有强化的态势,今后应逐步弱化才对,这是社会进步、人类觉醒的必然结果,欧美的乡村发展已经证明,其庄园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的投资强度与产出效率,那是城市的责任,劳动力应在城里从事高附加值的工作,至于乡村,那是养心、养生、养老的地方。乡村对于都市人来说,是一种纯粹的闲居生活,而非填满商业欲望、熙熙攘攘的旅游活动。这样说来,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不准确的,这既是旅游发展初级阶段观光概念的固化,
7、又是受到了当前旅游主导产业形势下,要政绩、走形式、重利益的劣风影响。政府可以跟风,但企业要看远,农民更要擦亮眼睛。事实上,乡村哪有那么多的风景,好的风景早已圈起来成为景区,有的只是生活体验,聊慰乡愁罢了。投机者只顾眼前,与民争利,只有对乡村心存敬畏者,才能立足长远,把“乡愁”文火慢炖,煲得馥郁喷香,恒久弥远。对于乡村旅游,我宁愿说成是乡村旅居。我明白,这个观点是小众的,但我希望为大众所接受,起码一些有乡村情怀的人已经接受了。因为这个观念如果端正了,乡村旅游发展就有方向。乡村旅游的关键是留住游客时间,而非追逐爆棚的人数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其本质是给都市人提供一种不同
8、于城市环境的生活体验,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一种空间转换模式,也是工作与休闲之间的一种时间缓冲节奏,目的是满足他们的“世外桃源”情结,消释他们的“乡愁”心结。除了换种环境,更重要的是换种心境,体味土、野、俗、纯、真、古的意蕴。个中意味,有禅茶一味中的“苦、静、凡、放”之感悟;也有苦中作乐、静中思睿、凡中寻大、放中求远之情怀。基于此,乡村旅游是营造一个社区,而非创造一个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景区;是渲染一种与原住民心相印、手相牵的生活氛围,而非成为“家住对门不相识”的过客;是小众的、鲜活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亲情,而非大众的、生硬的、带有商业气息的业态和客情。在这一前提下,乡村旅游不是追求游客的多少,而是留住他乡人的心。留住心就留住了时间,外乡人有了快慰,本地人就有了收入。乡村生活是全方位的,包括自然和人文两种原生态。在休闲时代,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是原住民,然后才是建筑、环境、田园等风物。如果没有了原居民,就没有了乡情、乡音、乡俗和乡礼。很难想象,一个半城市化的环境,赶走了原住民,来了一群城里人,如果不是为了工作,这种不接地气、远离尘嚣、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这不是他乡人想要的,更不是农民想要的,长远看,也不是开发商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