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pptx

举报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周海丽,目录,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三章 学习及学习的理论 第四章 知识的获得 第五章 学习动机 第六章 学习策略 第七章 教学心理 第八章 课堂学习管理 第九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 第十二章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 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第一章 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独立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开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和教育相结合的尝试。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出过选择题,P304-305,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教育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地充实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30年代,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 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剖也进入教育心理学的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的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如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p320)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p320) 格式塔的顿悟(p322)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p322)等 虽行为主义的范式占统治地位,但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的学科。,,(斯金纳)程序教学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系统排列起来,通过编好程序的教材或特制的教学机器,逐步地提出问题(刺激),学生选择答案,回答问题(反应),回答问题后立即就知道学习结果,确认自己回答的正确或错误。如果解答正确,得到鼓舞(强化)就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如果不正确,就采取补充程序,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其基本操作程序是: 解释 — 问题(提问) — 解答 — 确认,(斯金纳)教学机器设计的程序是:这架机器每次呈现一个项目,即一个不完全的陈述,而由学生补充填写。然后让学生操作一个展示正确答案的装置,把自己的反应跟这个答案相对照。学生借助教学机器提供的正确答案进行自我强化。,P305,3.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范式转向认知范式。 加涅区分了不同的学习类型及各类型学习的内外部条件(p318)。 奥苏伯尔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机制(p318;p323)。 布鲁纳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p111;学科结构课程主义课程论的倡导者;重视内容结构;螺旋式的课程构成)。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围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 4.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理论流派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小,特别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间出现了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局面。 布鲁纳对这一阶段的总结,认为研究内容有以下特点: 1)主动性,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 3)合作性,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 4)社会文化性,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易出选择题,P306,(二)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868年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卡普切列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930年代维果斯基提出了文化发展论(p312)和内化说(p322)。 1960年代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p289)。 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理论(p319)。 列昂节夫等的学习活动理论。 (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易出选择题;易与桑代克混淆,P306-307,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教学心理学兴起 1969年加涅提出教学心理学的概念。 2)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3)关注策略教学和元认知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教、更有效地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主要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问卷法、个案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 4.质的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 (要求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优缺点,具体在教育科研方法中还有详细论述),易出选择题,P308-310,知识补充: 行动研究的大致环节: ①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 ②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 ③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等; ④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 ; ⑤选择研究程序 ; ⑥选择评价方法 ; ⑦实施,这包括展开教学、收集资料、监视评价、反馈改进、资料的分类分析等; ⑧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的评价。,第一讲 绪论 小结,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二)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绪论重点知识,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理论性均很强的独立学科 。 3.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4.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5.布鲁纳于1994年对教育心理学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内容有以下特点:①主动性,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②反思性,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③合作性,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④社会文化性,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 6.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由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切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测试巩固,1 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的学科。 A 理论性很强 B 应用性很强 C 应用性和理论性均很强 D 系统性很强 2 1903年,______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A 《教育实用心理学》 B 《人是教育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 《教学心理学》 3 (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A 桑代克 B 乌申斯基 C 维果斯基 D 卡普切列夫 4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是(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裴斯泰洛齐 D 桑代克 5.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的特点不包括( )。 A.主动性 B.反思性 c.个体性 D.社会文化性,C P305,C P305,D P306,C P305,C P306,6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学的( ) 。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7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必然是应用研究,因此要贯彻(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D、教育性原则 8 人为地控制或改变某些条件,使一定的心理现象产生,从而探索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质的研究 9 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提倡结构课程主义课程论的是( ) A 布鲁纳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罗杰斯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范式转向认知范式是在心理学发展的( )阶段。 A.开创 B.发展 c.成熟 D.完善,B P305,C P308,B P309,A P306,C P306,名词解释,1.质的研究 2.行动研究,P310,P309,问答题,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p308,p304,P305-306,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与环境平衡的过程。 同化: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将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刺激,其认知结构将会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2.认知发展阶段 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P311,,3.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4.评价 皮亚杰认知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贡献: 1)确认儿童智力成长的内发性和主动性; 2)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 3)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成长速度不一。,P312,皮亚杰认知理论在教育上的参考价值: 1)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2)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等。 受到批评之处: 1)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即轻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2)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 3)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二)维果斯基的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种: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行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基本的知觉加工; 二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如记忆、语言、思维。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2.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2006年论述题“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价值”,皮亚杰主要研究给予儿童在自然情境中的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2015年简述题“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P312-313,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主要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不断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氏强调: 1)心理机能的发展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因此,他主张教学应当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冷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随意机能是指受意识控制的能力;相对本能行为而言的概念,2002年简答题“简述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P313,4.评价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最主要的区别: 以亚杰倾向于发展看作是儿童本身自然的成长,不太重视社会与教育因素的功能;而维果果斯基则是特别强调文化社会的影响,因此力倡教育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 维果斯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最重要启示:最佳的教学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 问题:在教学中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班级教学如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理论没有阐述。,二、个性的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个性发展阶段受性活动发展的支配。不同年龄阶段,快感区域不一样,分五个阶段: 1)口唇期(1岁以内)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男孩出现恋母情绪。 4)潜伏期(6—12岁) 5)生殖期(12—20岁) 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过于强调性的作用,被称为性心理阶段理论。,了解各个阶段的特征,P313-315,(二)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其个性发展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不同的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就是化解发展危机的过程。 发展危机:是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环境的要求和限制,于是个体在社会适应上出现困难,这种心理困难就是发展危机。 艾里克森将个人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如果能顺利解决危机,,就会发展良好的个性特点; 相反则对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障碍。 1)信任—不信任(0-1岁) 2)自主—羞怯(1—3岁) 3)进取—内疚(3—6岁) 4)勤奋—自卑(6—12岁)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孤独感(18—30岁) 7)繁衍感—停滞感(30—60岁) 8)完善感—失望感(60岁以后) 艾里克森理论揭示了个体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因此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并且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发展动力,也可能成为发展的阻力。,出过选择题,P315-316,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小结与重点,一、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发展的实质:同化和顺应 2.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O~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 3.四个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自我调节。,(二)维果斯基的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进化,是人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 2.心理发展观 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的四个层次:发展随意机能 、提高抽象-概括机能、重组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 心理发展的三个原因: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 、交往的语言符号系统 、外部活动的内化。 3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启示: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二、个性的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五阶段理论:动力--性快感 口唇期(1岁以内)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20岁) 。 (二)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八阶段理论:强调自我延及全程 信任对怀疑(0-1.5)、自主对羞怯(1.5-3)、主动对内疚(3-6/7)、勤奋对内疚(6-12)、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亲密对孤独(18-30)、繁殖对停滞(30-60)、完美对悲观(60以后)。,测试巩固,1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是认知发展的(  )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2 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 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 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 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 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 如果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那么他的年龄是( )。 A. 0~2岁 B. 2~7岁 C. 7~11岁 D. 11~16岁 4 按照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不属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能力是( )。 A.记忆能力 B.语言能力 c.思维能力 D.行走能力,A p311,D p312,C p312,D p313,5 维果斯基在儿童心理发展观上提出了( )。 A.阶段发展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D.人格发展理论 6 根据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 男女儿童在行为上开始表现出不同的性别色彩, ·l重得有性别之分, 对性别感到好奇的时期是( )。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7 根据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人在6~12岁时表现出来的发展危机是( )。 A.動奋一自卑 B.信任一怀疑 c.主动一内疚 D.亲密一孤独 8 皮亚杰的理论中, 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之中,以促进心理发展的过程是( )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9 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 A. 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B P313,C P314,A P315,B P311,C P313,10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四个因素为:成熟、练习和经验、( )和自我调节作用。 A生理经验 B物理经验 C社会性经验 D替代经验 11 在( ),如果父母过于迁就,儿童就会形成放纵、任性等性格特征。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12 个体的思维已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同时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该个体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C P312,B P314,C P312,名词解释,1 同化与顺应 2 最近发展区 3 发展危机,p311,p313,p315,问答题,1.试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2.评介艾里克森个性发展的理论,P311-313,P315-316,第三章 学习和学习理论(重要章节),一、概述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或,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 2)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 3)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4)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 2)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行为规范。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三)学习的基本过程 接受信息——理解信息——记忆信息——应用信息,P317-318,(四)学习的分类 1.学习目标的角度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又将其中的认知学习分为六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学习内容的角度 我国学者据之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3.学习结果的角度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4.学习方式的角度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这两个维度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有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成分。 5.学习水平的角度 加涅据之将学习分为六类:1)连锁学习;2)辨别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5)规划学习;6)解决问题的学习。,记忆:2种方式;3维目标;4维内容;5维结果;6类水平,P318-319,二、学习理论 (一)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学习观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学习情境中的许多行为都可以用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来解释,但对于学校中的知识学习,它则解释不了。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 华生是第一位将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美国心理学家。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几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主张一切行为都是以经典条件为基础,忽视了人类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 3.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 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联结,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联结,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因此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提出了三个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率 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2005年论述题“试述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P319-320,辅助理解,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概念。他着重对强化进行研究。 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就是强化;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发生概率的下降,则是惩罚。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普雷马克原理”:利用高频活动去强化低频活动。,解释:用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刺激孩子做出他们本身不喜欢但却是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 例如,普雷马克原理认为:“你做完家务后,才可以出去玩”。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孩子去做,他们会很会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工作。,P320,操作条件与经典条件反射的比较,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性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它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分四个阶段: 1)注意阶段,即注意和知觉榜样及其行为。 2)保持阶段,以符号的形式表征所观察的行为。 3)复制阶段,复制所观察到的行为。 4)动机过程,指由复制行为而得到强化。 这种强化不仅指外部强化,更重要的还有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则是个体根据社会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班杜拉被认为是稳健行为主义者,其社会学习理论由于融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派的观点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2009年简答题“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2014年简述题“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P321,(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学习观——苛勒的顿悟说 苛勒提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 在S—R改成S—O—R,O指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动物脑内形成认知地图(即认知结构),而不是学会一连串的S—R联结。 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潜伏学习:动物在没有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就已经出现了,认知结构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提出“内在强化”来解释“潜伏学习”的机制,内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学习不是依靠盲目的尝试、偶然的成功,而是由于对情境中关系的理解而突然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恍然大悟)。,P322,内在强化,潜伏学习,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在没有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就已经出现了,认知结构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当三条通道都畅通时,白鼠会选择第一条通道(距离最短的),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白鼠往往选择较短的途径。 在进一步的实验过程中,托尔曼在A处将通道1堵塞,这时发现白鼠选择通道2跑到食物箱。 当在B处堵塞通道1时,白鼠并不象以前形成的习惯那样,先选择通道2,然后再选择通道3,而是避开通道2,马上选择通道3。即白鼠能“顿悟或意识到”阻塞点B是将一通道与二通道同时关闭起来。,3.维果斯基的内化说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 内化即外部活动借助于言语而转化为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活动。比如数数。 他认为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新知识必须与旧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形成新结构。 维果斯基实质上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类目:指一组相关的对象或事件。 强调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即学习事物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强调学习一般原理的重要性。 提倡发现学习,主张教学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性活动而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 发现学习有优点,但发现法的使用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2002年论述题“试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P322-323,参考辅助资料(适合论述题),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1)发现学习适合于学前儿童、小学低年级儿童;适合于年长学习者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阶段;适合于学习比较具体的概念与规则;适合于学习探索问题的方法。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适合于学习较抽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2)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各种问题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 (3)发现学习的教学指导难于为教师掌握;接受学习的教学指导比较容易掌握。 (4)发现学习耗费时间多;接受学习有时间经济方面的优越性。因此,发现学习不能成为传授系统知识的主要方法。 (5)发现学习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内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6)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 (7)无论是对于概念学习,还是对于规则学习,目前并没有发现二者之中那一种学习方式占有优势。有指导的发现在许多方面优于纯粹的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5.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有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认知同化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 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外部条件是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材料本身能与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2)三个内部条件: 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学习者必须使用必须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有意义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007年简答题“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 2011年简答题“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2016年简述题“奥苏伯尔关于有意义学习的条件”,P323-324,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强调新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更能解释人类的观念学习。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关心的是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他自己积极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呈现给他的东西。,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结果不是形成S—R联结,也不是构建认知结构,而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成为一个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的条件:教师必须营造一种自由、和谐、融洽、充满关爱和真诚的学习环境,以促进者而不是指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学习。,2003年论述题“试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008年“试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012年简答题“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P324-325,三、学习的迁移,(一)概念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影响。 (二)分类 1.迁移的领域: 可分为知识、动作技能、习惯、态度等迁移。 2.迁移的方式: 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3.迁移的方向: 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4.迁移的效果 可分为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其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 后受到实验研究的挑战。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提出相同要素说。 他认为,只有当两种训练机能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的习得。也就是说,只有当两种学习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时,才有可能进行迁移。两种情境相同 的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2009年、2013年名词解释“相同要素说”,2004年论述题“学习迁移理论”,P326-327,伍德沃思将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种学习活动有共同成分时,迁移才能发生。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对迁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仍有局限性。 3.概括说 贾德提出的概括说认为,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前提,而关键在于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水中打靶”实验 他认为,概括化的知识是迁移的本质,知识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越大。,4.关系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有多少共同因素或掌握了多少原则,而在于能否突然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中的要素之间或原理之间的关系。 也即学生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才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 关系说强调个体对关系的“顿悟”是获得迁移的真正本质。,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贾德说:“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与浅水的经验――组织成为整体的思维体系。他们(被试)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种深度的水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付了。换言之,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P327,5.认知结构说 奥苏伯尔认为,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时,就产生了迁移。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发生影响的,如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等。 如果学生的组织特征高,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就大,说明迁移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相同要素,还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6.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奥斯古德提出三维迁移模式,即“迁移与倒摄曲面”。 只适合机械学习。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教学原则 1.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学习情境;3)教师的指导。 (2)主观因素 1)学生的智力水平; 2)学生认知结构的数量与质量;3)学生学习的心理定势。 2.教学原则 1)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教材内容的练习。 2)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P328-330,辅助论述资料,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科学精选教材 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 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编排教材要做到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 (5)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先前学习的发展。 (6)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在教材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并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7)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学习材料的异同。 (8)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9)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 为了促进学习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突出出来。,精选教材、合理编排、目标明确、程序有效、夯实双基、启发概括、多用比较、变式灵活、重视策略。,第三讲 学习及其理论 小结,一、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定义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三)学习的基本过程 (四)学习的分类 二、学习理论 (一)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三、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教学原则,2种方式;3维目标;4维内容;5维结果;6类水平,关键点1:学习理论,关键点2:学习迁移,关键点3:学习迁移的理论,测试巩固,1 认为学习应该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的学习理论是(  ) A.文化历史学派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2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提出 (  )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3 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 A.布鲁纳 B.奥苏贝尔 C.斯金纳 D.加涅 4 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5 托尔曼在1930年进行了著名的( )实验。 A.观察学习 B.黑猩猩学习 C.潜伏学习  D.内化学习 6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包括表征学习、( )和命题学习。 A词汇学习 B语法学习 C同化学习 D概念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文客久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