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特制定我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一、课程改革的意义1.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职业学校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职业学校应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门类、结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等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科学地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并有效地加以实施。2.近十年来,我省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等
2、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江苏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我2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二、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为指 导,坚持科学发展 观,以服务为宗
3、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习者发展要求,构建与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相衔接、与行业企业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相融合、与普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为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为“ 富民强省” 和“两个率先”服务。新课程体系涵盖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十一五” 期间职业 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 务是:(1)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的有效机制。(2)调整、充实德育课程内容,
4、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制定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组织开发 10 大类专业课程,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3)强化课程实施的推进力度,促进以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4)创新职业学校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3系。(5)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管理的组织和机构,形成国家宏观指导,省统筹负责,各地和职业学校实施的统一协调、各司其职的课程管理新体制。三、课程改革内容(一)德育课程改革5.依
5、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职业学校要发挥德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经济与政治基础、哲学基础、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建设,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德育课极为重要的任务,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课程之中;同时,要整合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伦理和环保教育、社交礼仪教育、性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等内容,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6.职业学校要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劳动意识、职业
6、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和民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广泛组织和开展富有趣味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公益性劳动,不断丰富德育实践内容;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德育评价与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到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4(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7.省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功能定位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求,以及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必修文化基
7、础课程标准;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完善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的教材,开发一批与大类专业相配套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课程及其教材。8.职业学校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根据不同专业以及学习者不同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大力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积极探索并实施分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指导并帮助学习者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使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体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习者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体魄和信息素养与信息处理能力。
8、(三)专业课程改革9.按大类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开展课程指导方案(或实施计划)的研究和制定。在对大类专业相应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5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逐步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 融通。10.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
9、力量,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课程或培训项目;开发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习者就业有实际帮助,与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相结合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开发大类专业通用课程,逐步满足职业学校建立复合专业的需要;开发各种优质网络课程,促进校园网的广泛应用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组织开发、编写与之相配套的、体现江苏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求的专业教材(含多媒体课件),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体例设计上,体现能力为本、任务驱动的指导思想,通过任务、活动和主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学习者在具体实践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四、课程实施11.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建立课程审议、课
10、程评价、教学管理、教师教育和课程管理岗位职责等各种课程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大力开发或引进各类选修课程,为学习者自主选课创造条件;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物质、社会、文化环境等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以专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侧重于学习者良好的职业意识、态度、意志、情感的养成,突出观念和价值目标达成,形成与显性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合力。612.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
11、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灵活、快速、便捷、广泛和开放的学习途径,促进“电子学习” (ELEARNING),提高学 习者学习成效。13.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教师专题培训,通过主题式和问题式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产教结合,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以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 学 习导师 ”转变。14.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职业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
12、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按照有利于专业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学习者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以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为重点,形成与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诸如活页讲义、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音像制品、教具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校本教材。五、课程评价715.职业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智能类型和
13、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16.改革普通高校单独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考试的内容和选拔方式,其考试大纲要与中等职业学校相应的课程标准相衔接,按照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能力培养和有利于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形成正确导向的原则,加强对学习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应当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和监控机制,避免简单化地组织和安排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统
14、一考试;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各年度课程实施计划的检查,促进职业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17.职业学校要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校长、教师、学习者、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评价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绩效过程中要突出课程能力,并把课程实施和开发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六、课程管理818.职业教育课程实行国家、省和学校三级管理。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总体规划和课程管理政策,结合实际情况,负责规划全省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制定省职业教育课程管理的政策,研究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大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15、。职业学校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制定本校的课程实施计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根据国家和省课程管理的要求,对国家和省规定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和管理,对校本课程方案进行审定。19.依据教育部总体要求和我省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实行国家和省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制度。正式出版并进入课堂的课程教材必须通过国家或省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校本教材的使用必须通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核准,以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教材的质量。各职业学校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职业教育教学用书目录,在省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按照规定程序自主选择教学用书。在省教育
16、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引进市场机制,鼓励出版单位、编写者创新求精,建设一批江苏省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并形成教材开发、编写、出版、使用、反馈、服务、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于一体的新模式。20.稳步推进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制定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专业间、学校间、区域间的学分互认和网上选课系统。增强职业学校自主开发和管理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间的合作,9最大可能地实现课程的可选择性,使分层次、分阶段、分专业方向教学得以有效实施,为学习者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选课创造条件。七、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21.建立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统筹全
17、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体规划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计划,制定颁布有关课程标准,协调与行业的关系,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咨询和指导。建立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全省职业教育相关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的审定工作。各地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推进本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方案。22.按照“理 论先导、点上 实验、面上推广” 的工作方针,分区域、分层次、分专业稳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005 年到2007 年的三年内,围绕 10 个大类专业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工作,总结经验,形成
18、模式,并以国家和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省级示范专业学校为主体,遴选一批办学水平高、行业背景好、专业特色明显、课程改革积极性高的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命名 50 个“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并按专业命名 100 个“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 ,为全省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23.发挥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在职业教10育课程改革研究、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着力研究制定职业课程改革指导方案,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学术团体、行业
19、企业以及出版机构等各种力量参与课程改革研究,形成上下衔接、横向沟通的互助合作机制。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省组织有关力量,按专业大类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于 2007 年底之前形成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指导和带动全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4.各地要同步启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在组织、指导本地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或实验点)工作的同时,可建立市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组织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不断扩大实验范围,分层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鼓励职业学校广大教师投身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为形成体现江苏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实践经验。各地和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省开展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工作的沟通与衔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的合作机制,至 2010 年,全省省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实现向新课程体系的平稳过渡。25.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激励机制。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加强对职业教育课程专职研究人员和职业学校相关人员的课程理论素养的培训,形成江苏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