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 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夏朝:出现公共 权力和王位世袭 制,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 权 。二、商朝: 内服与外服制内服:即王畿,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指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对外服的控制 力是有限的。三、西周: 1、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森 严的等级 制度。等级序列:“周王 诸侯卿、大夫士” 2、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嫡长子承位
2、可奉祀祖先者;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实质:不仅是家族等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 、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3、礼 乐制第 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前 770前 221)前 221 年,秦王嬴政 结束春秋战国 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二、秦朝中央集权 制度的建立1、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2、内容: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世 袭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为“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 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 负责监 察百官
3、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 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3、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 权的政治体制,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 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 2000 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 产生了重要影响。第 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评价:互相牵制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宋朝: “二府三司”制二府:一为枢密院,掌管 军
4、政;一为 中书门下,作 为宰相的办公机构,长官为宰相,掌管行政。三司:指度支、盐铁 、户部,掌管财政。3、元朝:一省制只设中书省,长官 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归入中书省。二、选 官制度1、隋朝:开创出分科 举人的科举制2、唐朝: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 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三、监 察与 谏议1、监 察: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御史府和 汉武帝时设的十三州刺史;明清时中央设有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 ”,地方省 级 机构设有按察使司。2、谏议 :隋唐的 门 下省;宋朝的谏院四、小结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以科 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
5、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第 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 强一、中央集权的日益加 强1、西 汉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王 国 问 题 的 出 现 :西 汉 初 年 ,汉高祖在地方上 实行郡国并行制。解 决 :A.汉景帝削藩,引 发七国之乱,平定后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B.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 ,并 设刺史 监察地方长官,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2、北宋初强化中央集 权的措施背 景 :唐 末 五 代 以 来 藩 镇 割 据 的 分 裂 局 面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收精兵:原则是 统兵权与调兵权 分离,三衙掌统兵
6、权,枢密院掌 调兵。B、削 实权 :中央将相 权一分为三;地方设通判、派文臣。C、制 钱谷: 设转运使将地方 财赋大部分运到京 师。影响: 利:改变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 权。弊:造成“三冗” 和 “积贫积弱”的局面。小结:自汉代以来,通过 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二、皇权 的不断加 强1、明朝:(新的高度)丞 相 制 度 的 废 除明太祖朱元璋吸 取 元 朝 教 训 ,废 除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2)内阁制的创立A.原因:丞相废除后,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为
7、减轻皇帝沉重政 务负担,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B.发展: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顾问 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成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职权渐重,拥有“ 票拟”权力,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C.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清朝:(顶峰)清初:内阁、议 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军机处A.起因: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B.职权:参与处理军国大事,但无决策 权力,只能跪奏笔 录。C.影响: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 权发展到了顶峰的 标志。小结: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
8、强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最 终 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桎梏。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 5课 爱琴文明和古希腊城邦制度(略)第 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发 展 历程1、城邦政体的演 变过程:君主制-贵 族制-民主制2、民主制的建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 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陶片放逐法” )二、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三、体现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负责审议 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代使权力,负责监督行政官
9、员落实大会决议。3、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4、其他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 军事机关。四、评 价1、积 极意 义: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多数 为自我调 解能力也较强。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 群众负责,受社会 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2、局限性:雅典国内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被排除在民主之外。雅典的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第 7课
10、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政制的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二、法律1、十二铜表法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评价:虽然没给平民带来很多好处,但是法典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因 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在后世漫长的岁月中,它虽经过多次修订,但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2、查 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赦评价: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 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
11、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 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三、罗马法的影响: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 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随着资 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很多国家以 罗马 法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政体的建立第 8课 英国的制度 创新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的颁布背景:1688 年“光荣革命” ,议会取得 胜利内容: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 议会的制约意义:标志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影响:“光荣革命 ”后,英国 实行议 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
12、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二、责 任内 阁制的形成1、形成: “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 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内阁第一任首相。2、原 则:内 阁全体成 员对政府事务 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 进 退。3、发 展: 19 世纪中期,两党制逐渐 形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主阁。4、君主立宪政体的基本特征君主的地位:世袭的君主是国家的元首,国王在 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平常 仅扮演仪式性角色。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行政 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民主代议制是君主
13、立宪制的政治基础。5、代 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的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 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 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1787 年联邦宪 法1、背景: 1776 年美国独立,建立了松散的邦联,在经济上不利于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给英国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同时在政治上,中央政府无力 稳定政治秩序、保 护国家利益与主 权。2、制 定 :1787 年 在 费 城 召 开 制 宪 会 议 ,麦迪逊坚持分权制衡的原 则,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3、原 则: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
14、邦政府,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 组成。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 约。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4、意 义美国 1787 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据此,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它所创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至今行之有效,保 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 进了美国社会 经济的发展。5、不足:如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同等的 权利等。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1、美国内战的爆 发1861 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总统提出 “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北部取得战争的胜利。2、颁 布第 13 条、第 14 条宪法修正案: 废除黑人奴隶制,肯定联邦
15、法律的至上性。3、意 义:有力的 维护 了国家的统一。此后,美国长期统一与稳定,是美国社会 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三、两党制1789 年,华盛顿当 选为第一任总统 。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党有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美国的政治选举都受两党操纵,是两党激烈争 夺的 战场。 第 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1、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标志:1875 年,国民 议会通过了法 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实行总统 制和议会制相混合的共和制(但在后来的实践中,法国实际上成 为了议会制共和国)。它的颁布标志着法
16、国共和政体最 终确立。1875 年宪法的内容A.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共同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 议 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B.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 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七年,可 连选连任。 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内 阁由总统任命,但是 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2、民主共和制的巩固后来,议 会对宪法做了修正和 补充: 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 月 14 日定为法国国庆日;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 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二、德意志帝国
17、的体制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普鲁士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 统一。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2、1871 年 德意志帝国 宪法实行联邦制,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 权,而 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皇帝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握者。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 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 组成,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帝国国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评价宪法: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 实质上仍体现出浓厚的专制
18、主义色彩。另外,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也在帝国中延续。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 民族的奋起第 12课 鸦片战争一、鸦 片 战争(1840-1842 )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其借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直接原因: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结 果:中国 战败 ,被迫 签订中英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南京条约附件又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3、影响:自此,中国的主 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
19、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二、第二次鸦片战 争(1856-1860)1、原因根本原因:扩大侵华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 场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2、经过1856 年 10 月袭击广州,战争爆发 ;1858 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逼 签 天津条约;1860 年攻入北京,洗劫、焚毁圆明园,逼签 北京条约。3、结 果: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 签订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被迫增开 11 口通商,允 许外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 传教,赔款英、法军费各 800 万两白银,还丧失了大量领土,其中英割九龙司,沙俄割
20、去我国东北、西北 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4、影响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第 13课 太平天国运 动一、原因1、清朝腐败, 阶级 矛盾尖锐-根本原因2、列 强侵略,加深国内矛盾 -重要原因3、广西天灾严重 -直接原因二、经过:1851 1864金 田 起 义 -定 都 天 京 -北 伐 和 西 征 -天 京 事 变 -天 京 陷 落 (标 志 失 败 )三、两个纲领1、1853 年 颁布天朝田 亩制度背景:太平天国运动胜利进军,制定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已成为需要。目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理想天国。内容:以土地制度为中心,在生 产 关系上主张平分土地,在分配制
21、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在社会关系方面主张人人平等,以此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评价:性质:是农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斗争的纲领,也是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革命性:表达了农民阶级强烈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为 当时的反封建斗争指出了方向。落后性:把封建自然经济作为理想化的追求目标。空想性:平分土地和绝对平分产品无法实现。2、1859 年 颁布资 政新篇背景:天京事变后,新的 领导核心形成。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方法:学习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外交。评价: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 本主义改革方案,符合中国
22、社会的发展方向。局限性: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因缺乏 实践的社会基础和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而没有真正 实行。四、历 史意 义扫荡了王朝秩序,冲 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天 朝 田 亩 制 度 ,是 农 民 运 动 最 高 峰 。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第 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 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资本主义,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直接契机:朝鲜东学党起义2、经过 (1894 年 1895 年)爆发:1894
23、年,丰 岛 海 战 。结束:威海战役,北洋 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3、结 果: 1895 年战败 后签订马关条 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 岛及其附属 岛屿(后在列强干涉下,日本同意中国以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交还辽东半岛)。赔款 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四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结论:A、马 关条 约反映了帝国主 义资本 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B、马 关条 约是 继南京条约以来最 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4、影响列强侵略深入到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被迫举借外债;刺激了西方
24、列强,拉开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序幕;推动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并促使中国各 阶层以各种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根本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和进一步瓜分中国为其殖民地。借口:“救护驻华 使馆,并助中国剿匪” 2、过 程:1900 年 6 月,列 强组织 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 进犯北京。8 月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出逃,途中发布 “剿匪(指义和团)谕旨”。各国军队分区占领北京,并犯下 骇人听闻的罪行。3、结 果: 1901 年签订 辛丑条约内容: 赔偿白银 4.5亿两,分 39 年还 清,本息共 计 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在北京设使馆区,允
25、许各国派兵保 护;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首祸诸臣 ”等。危害: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 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第 15课 辛亥革命一、背景和条件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严重; 2、组织 基 础:各革命 团体和政党的先后建立( 1894 年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 年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思想基础:孙中山的三民主 义;革命派与康有 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思想论战3、武装起义:1911 的黄花岗起义等二、武昌起义(1911 年)1、概况: 1911 年 1
26、0 月 10 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起 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 华民国” ;政体为 “五族共和”。2、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三、民国的成立和帝制的终结1、南京临时 政府的建立: 1912 年 1 月 1 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以五色旗为国旗。2、中 华 民国临时约 法的颁布:1912.3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主要内容:民权思想:主权在民;平等自由等。政权组织形式: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总理有驳回权、副署 权。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27、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意义: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它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的进 步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 历程中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3、帝制的终结:1912 年 2 月 12 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 260 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 实1、原因: 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和妥协 性;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大全在握;立宪党和就官僚的支持。2、上台: 1912 年 3 月在北京正式就任 临时大总统五、辛亥革命的意义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2、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对当时意 义最重大3、创 建了 亚洲第一个
28、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民主观 念深入人心第 16课 五四爱国运 动一、背景1、国 际:一 战期间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政府 递交“二十一”条密约2、国内:北洋军阀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思想基础)3、导 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 败二、经过1、爆 发: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 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倒 卖 国 贼 曹 汝 霖 、章 宗 祥 、陆 宗 舆 ”等 口 号 。2、高潮:运动中心由北京 转到上海,上海“ 三罢”斗
29、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结 果:迫使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 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合约)。三、意义1、一 场伟 大的反帝 爱国运动,体 现 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2、也是一场广泛 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 动,体 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3、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 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转折点。总之, 爱 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 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自此,中国历史翻
30、开了崭新的一页。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 义革命第 18课 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一、诞 生1历 史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根本原因)无产阶级的壮大、独立工人运动 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 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A、圣西门:主张新社会实行实业制度,被公认为“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B、傅立叶、欧文:主张建立合作组织。)主观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实践与研究。2、标 志: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
31、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 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其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 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巴黎公社(1870 年 3 月5 月)1、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妄图解散国民自卫军2、措施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经济:维护劳动者利益;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教育: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3、
32、性 质: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4、失 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 还处于上升时期, 还不足以废除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5、意 义: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第 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一、背景1、1861 年改革不彻底, 虽推进了工 业化,但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土地问题也没有得到真正解决;2、俄国在西方列 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3、一 战充分暴露国内的落后与腐朽,加深民众的痛苦与不 满。二、经过二月革命:1917 年 3 月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33、。工人和士兵 组织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承 认资产阶级临时 政府是俄国合法的全国政 权。四月提纲背景: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 发展, 继续进行战争。内容:列宁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 革命,通 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七月流血事件:表明和平夺权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布 尔什维克党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取得起 义的胜利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选举、批准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诞生。三、意义国内意义:人类历史
34、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 摆脱了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 产阶级专 政,开辟出社会主 义发展的道路。国际意义: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四、苏联的建立1918 年苏俄建立 1922 年苏联建立。第 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 产党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早期主要活动1、中共“一大”(1921 年 7 月,上海、浙江嘉 兴南湖)内容:确定党的名称、性质和 奋斗目标,其中 奋斗目标为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35、作为党的领导机构。意义:“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 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2、中共“二大”(1922 ):制定党的民主革命 纲领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 纲领)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3、第一次工人运 动的高潮 19221923最高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始终点: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经验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 统一战线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4、中共“三大”(1923 )内容: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确立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开始
36、标 志:1924 年国民党“一大”2、合作基础:新三民主 义3、发 展:北伐( 1926 年 7 月)4、失 败标 志:蒋介石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三、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1、武装起义南昌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由周恩来、贺龙等率领,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七会议:1927 年 8 月在汉口召开,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 转 向农村建立 农村革命根据地。)秋收起义:1927 年 10 月,毛泽东领导 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2、井 冈山道路秋收起义受挫后,毛 泽东率领部 队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 权的正确道路。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3、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