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内容讲解.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62101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220 大小:6.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范内容讲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0页
规范内容讲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0页
规范内容讲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0页
规范内容讲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0页
规范内容讲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职业健康监督管理,主要内容,主要职业病及职业危害因素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基本要求职业卫生管理档案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评估,一、主要职业病及职业危害因素,统计分析表明,我国职业病患者有逐年递增趋势,如果不加以干预,累计数目将会巨大惊人。2003年-2008年全国职业病新发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2006、2007、2008年全国新发各类职业病构成分布图,原因分析,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 特别是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自身管理薄弱,生产工艺落后,设施、设备简陋,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低,投入不足,忽视甚至漠视劳动者健康现象严重。政府对职业病防治重视不够。 部分政府对职业病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控制工

2、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政府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信息沟通不畅,各部门间协作配合不足。 劳动者主动维权意识不强。 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落后于职业病防治工作发展需求。 监管力量不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缺乏、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不健全、法规规范不完善等。,职业危害因素定义,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者与特定职业相伴随,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产生健康影响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放射、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分类,1.按照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性质分类。,职业危害因素分类,按照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卫生部职

3、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为: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十大类。,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性质分类:化学因素 包括:外源性化学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三氯乙烯、正己烷等;生产性粉尘:如二氧化硅粉尘、硅酸盐粉尘、金属粉尘、炭系粉尘、有机粉尘、混合粉尘等。物理因素 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生物因素 如引起职业性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等,引起谷痒症、稻田皮炎等的昆虫和尾蚴。职业损伤性因素 如

4、精神紧张、劳动性疲劳、强迫性体位、不合理工具、个别器官或系统的过度紧张等。社会心理因素 如职业性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因素等。,猪型链球菌感染,怎样会损害健康和造成职业病?,COSHA Beijing Nov Percy,13,物质来源,不同的途径,超过可以接受的暴露水平(OEL),有害健康,工人的暴露,不同的作业环境,If OEL,吞咽皮肤吸收,呼吸,OEL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职业暴露限值,这些职业性危害因素出现于不同企业的作业环境,COSHA Beijing Nov Percy,14,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人因工程危害,心理压力,出现可能性,后

5、果严重性,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分类,我国的职业病分为10大类共115种。 职业病的10大类: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疾病,生物因素所致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职业健康卫生的工作范围,COSHA Beijing Nov Percy,17,使用物料和接触途径,作业环境和控制,作业装置、工具,作业内容和暴露水平,接触工人和能力,相佩合,二、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前期预防材料和设

6、备管理工作场所管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履行告知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群众监督,(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制定本单位职业卫生方针遵守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及工作相关疾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应符合本单位实际,适合本单位的规模和活动性质;保证全员参与。,设置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法定代表人是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最高责任人,全面负责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法定代表人可在最高决策层任命一名或几名人员作为分管职业卫生工作的负责人,其职责是:建立、实施、定期评审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定期向最高管理层报

7、告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绩效;组织并推动全体劳动者参加职业卫生管理活动。,(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设置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续)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的组成:法定代表人管理者代表相关职能部门工会代表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的主要职责:审议职业卫生工作计划和方案;布置、督查和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组织执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方针政策;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计划,确定明确的目标及量化指标,并组织实施;组织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以及劳动者之间(包括劳动者及其代表)的合作与交流,以全面实施其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要素;,(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

8、度建设,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续)负责确定职业危害识别、评价及其控制人员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并告知劳动者;制定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方案,以识别、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及工作有关疾病;监督管理和评估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测和职工职业健康监护。,(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用人单位应明确相关组织的职能 用人单位应明确工会、人事及劳动工资、企业管理、财务、生产调度、工程技术、职业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和要求。,(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 用人单位应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用人

9、单位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配备专(兼)职人员,职工人数少于300人的用人单位至少配备1名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 用人单位在制定生产经营整体规划时,应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定代表人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并通过层层分解的目标使下属机构都有相应的职责、任务、目标、进度和考核指标。,(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用人单位制定的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应包括目的、目标、措施、考核指标、保障条件等内容。实施方案应包括时间、进度、实施步骤、技术要求、考核内容、验收方法等内容。用人单位每年应对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10、的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并撰写年度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书面评估报告应送达决策层阅知,并作为下一年度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参考。,(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用人单位应根据国际、地方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涵盖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场所管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告知等方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包括管理部门、职责、目标、内容、保障措施、评估方法等要素。,(一)组织机构各规

11、章制度建设,设置岗位操作规程 岗位操作规程应经科学论证,并与岗位职责相对应,其内容还应包括职业卫生防护的内容,可张贴或以其他方式,方便劳动者了解,提示劳动者遵守。,(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卫生档案是职业病防治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也是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参考依据。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制定专(兼)职人员素质,并应对档案的借阅做出规定。职业卫生档案应包括: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原辅材料名称及用量、产品、副产品、中间产品产量、职业性有害因素动态监测结果及其汇总、职业健康监护结果、职业病病人档案、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转及维护档案等内容。,(一

12、)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根据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含临时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名册应按照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分别建立存档。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一般概况;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检测及评价制度应包括应检测的车间(分厂)、岗位、职业性有害

13、因素、经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确定的检测岗位点分布图及应测点、应测样品数、检测周期、委托的检测机构(有相应资质)和经费保障等内容。,(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确保职业病防治管理必要的经费投入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包括人员配备、机构设置、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治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配置与维护、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配置与维护、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病人诊断、治疗、赔偿与康复、工伤保险等方面。职业病防治经费在生产成本中列支。用人单位应定期评估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投入是否与生产经营规模、之二也危害的控制需求相适应。,(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

14、度建设,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用人单位应为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含临时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二)前期预防,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进行申报。,(二)前期预防,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均应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并作为下阶段工程设计编制职业卫生专篇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内容和要求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有关要求执行。,(二)前期预防,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和卫生审查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

15、严重的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还应经对本项目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施工。,(二)前期预防,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卫生验收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在试运行12个月内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向对本项目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卫生验收。建设项目未经卫生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三)材料和设备管理,应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

16、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的规定,选择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包括选择清洁无害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密闭化、自动化,劳动者远距离操作、机械操作,体力劳动强度和紧张度较小,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较小而且容易通过工程技术加以控制。,(三)材料和设备管理,不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架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用人单位应了解国家明令禁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并不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这些设备和材料。,(三)材料和设备管理,企业使用的主导原材料供应商应符合职业病防治法要求 用人单

17、位在选择主导原材料供应商时,应要求主导原材料供应商承诺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并出具与用人单位同等的职业卫生方针的承诺文件主导原材料供应商应建立相关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采取相关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并为用人单位提供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原材料的完整、真实、可靠的中文物质安全数据清单(MSDS)。,(三)材料和设备管理,对所采用的技术、工艺和材料不隐瞒其危害 用人单位应在醒目位置对有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和材料用中文公示,并采取各种措施告知劳动者,包括以职业卫生培训的方式告知。,(三)材料和设备管理,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应有中文说明书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等职业有害因素因此

18、用人单位购进或售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时,应索取或提供中文说明书。中文说明书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建立设备台账,包括型号、厂家、厂家联系方式,责任人、维修记录、中文说明书、是否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中文警示说明是否规范。 用人单位应使相关的劳动者了解中文说明书的相关内容。,(三)材料和设备管理,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用人单位购进或售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时,应在设备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中应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修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用人单位还应建立相应的管理

19、制度,设置或指定专职(兼职)人员负责做好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管理工作。,(四)工作场所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接触限值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应符合GBZ2.1,GBZ2.2的要求。,(四)工作场所管理,生产布局合理生产布局应按照GBZ1的规定,尽量考虑机械化、自动化和远端操作,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生产布局应包括总体布局和车间内生产工艺设备的布局。车间内生产工艺设备布局应重点考虑达到防尘、防

20、毒、防暑、防寒、防噪声与振动、防电离辐射、防非电离辐射等的要求。,(四)工作场所管理,生产布局合理(续)总体布局又包括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平面布置厂房或车间时,应重点考虑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将污染危害严重的设施远离非污染设施噪声声级高的车间与低的车间分开,热加工车间与冷加工车间分开,产生粉尘的车间与产生毒物的车间分开,并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车间与其他车间及生活区之间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绿化带厂房为多层建筑物竖向布置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作业应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层;噪声与和振动较强的设备应放置在底层;含有挥发性气体、蒸气的废水排放管道不能通过仪表控制室和休息室等生活用室的地面下。,(四)工作

21、场所管理,有害和无害作业分开 产生粉尘、毒物的工作场所,其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逸散不同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性大的作业与毒性小的作业应隔开,无毒的作业和有毒的作业应隔开;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的下风侧;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逸散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来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四)工作场所管理,有害和无害作业分开(续) 无毒和有毒作业的分开方式可以采取有毒作业密闭化、管道化,或者将有毒作业局限在某个独立的操作间,并采取通风净化的方式将有毒气体排出。,(四)工作场所管理,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

22、、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是指可能发生毒物、强腐蚀物质、刺激性物质泄漏等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急性危害的工作场所。,(四)工作场所管理,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续)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物质是指那些急性毒性大、刺激作用强和(或)危害大的,或者短时间接触可能产生刺激作用、慢性或不可逆的组织损伤、麻醉作用足以增加可能的意外伤害影响目救能力并降低工作效率的物质。具体有毒有害物质的确定参考高毒物品目录及GBZ2.1。,(四)工作场所管理,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续)上述报警装置必须经相关部门检

23、定通过,并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班前及定期检查,及时维修保证报警装置能够正常运转。,(四)工作场所管理,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现场急救用品包括发生事故时急救人员所用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如携气式呼吸器、全封闭式化学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靴等:以及对被救者施救所需的急救用品,如做人工呼吸所需单向阀防护口罩、现场止血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给氧器,有特殊需求的可配备急救车、防护小药箱等。,(四)工作场所管理,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急救用品的配置应根据现场防护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考虑生产条件、化学物质的理化性

24、质和用量。急救用品应存放在车间内或临近车间的地方,一旦发生事故应保证在10秒内能够获取。急救用品存放地的醒目位置应有警示标识,确保劳动者知晓。应使劳动者掌握如何使用急救用品。 上述现场急救用品应安全有效,并应建立相应管理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每日巡检,及时维修或更新,保证现场急救用品的安全有效性。,(四)工作场所管理,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冲洗设备冲洗设备主要指冲眼器、流动水龙头以及冲淋设备在可能发生皮肤粘膜或眼睛烧灼钱、有腐蚀性、刺激性化学物质的工作场所应配备上述冲洗设备,特别强调冲洗设备应用取方便,且不妨碍工作,保证在发生事故时劳动者能在10秒内得到冲洗。冲洗用水

25、应安全并保证是流动水。设置冲洗设备的地方应有明显的标识,醒目易找。上述冲洗设备应保证能正常使用,并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每日巡检,及时维修。,(四)工作场所管理,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应急撤离通道应急通道须保持通畅,设置应急照明设施,并在醒目位置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撤离通道的宽窄应根据需要设置,如需用车辆、担架的,宽度应能保证车辆、担架顺利通过。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定期检查,保证应急通道畅通。,(四)工作场所管理,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必要的泄险区 根据生产条件、所使用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和用量考虑泄险区设置的

26、位置、大小和选材。泄险区周围不能存在可能与排放到泄险区的有毒有害物质发生易燃、易爆等化学反应的物质泄险区四周的选材不应与泄险物发生反应,泄露物质和冲洗水应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四)工作场所管理,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必要的泄险区(续) 应在泄险区周围的醒目位置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以及中文警示说明定期泄险要在中文警示说明中说明定期泄险的时间、泄险的物质和注意事项;事故性泄险应制定泄险预案,明确泄险的条件、泄险命令的发布人、泄险时如何进行人群疏散、泄险物质的无害化处理、消除发生次生事故的危险、泄险后的善后处理工作还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负责泄险的日常管理,并保证

27、无关人员不能进入泄险区。,(四)工作场所管理,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源储存场所设置警示标识存在放射线的工作场所都应设置射线警示标识。警示标识的设置按照GBZ158使用指南设定。警示标识包括图形标识(禁止、警告、指令和提示标识)、警示线(红、黄、绿)、警示语句和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源储存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四)工作场所管理,核设施、辐照装蓝、放射治疗、工业探伤等使用强辐射源的工作场所设置安全连锁和超剂量报警装置 所设的安全连锁和超剂量报警装置应保证有效,并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维修,保证能够正常运转。,(四)工作场所管理,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警

28、示标识的设置 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警示标识的设置按照GBZ158使用指南和GBZ/T 203设定。生产、储藏和使用一般有毒物品的工作场所应用黄色区域警示线将其与其他区域分隔开。高毒工作场所和事故现场都设定红色警示线。,(四)工作场所管理,高毒作业场所应设置车间淋浴间 高毒作业应设置车间淋浴间男女分别设置,淋浴间由更衣间、浴室和管理间组成。淋俗间内部构造应易于使用清扫卫生设备,并采取防水、防潮、排水和排气措施。应设置不断水的供水设备并保证用水卫生。淋浴器的数量应根据高毒作业的人数确定,一般4-8人设1个淋浴器。高毒作业女用浴室不能设浴池。,(四)工作场所管理,高毒作业场所应设置

29、更衣室 高毒作业场所应按规定设置更衣室。更衣室应配置闭锁式衣柜。更衣室中便服、工作服应分柜存放以避免工作服污染便服。离开高毒作业场所时,应更换衣服,不可将工作服带出车间。,(四)工作场所管理,高毒作业场所应设置有毒物品存放专用间 有毒物品应实行分类存放。对于高毒物品,应根据生产条件、所使用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和用量来考虑有毒物品存放专用间设置的位置、大小和选材。有毒物品存放专用间应在醒目的位置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其内部存放的物品不能相互发生燃烧、爆炸等化学反应。 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负责有毒物品存放专用间的日常管理,并保证无关人员不能进入物品存放专用间。,(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30、与评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方式检测手段检测要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方式直接测量电子测量仪器(瞬时直读式)气体检测管(利用颜色显示-较大误差)受环境及其它污染物影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方式间接检测(需要采样)短/长时间空气采样需要有化验所检验主动式采样/被动式采样个人/区域(环境)采样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手段采样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样采样前准备:(1)现场调查(2)采样仪器的准备采样方法(1)定点采样(2)个体采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样前准备(1)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等,必须在

31、采样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必要时可进行预采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样前准备调查内容: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样前准备调查内容(续):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工作场所职

32、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样前准备(2)采样仪器的准备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和空气采样器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GB/T 17061要求。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的空白、采样效率、解吸效率或洗脱效率。校正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在校正时,必须串联与采样相同的空气收集器。使用定时装置控制采样时间的采样,应校正定时装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样方法(1)定点采样采样点的选择原则采样点数目的确定采样时段的选择,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定点采样,采样点的选择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

33、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定点采样,采样点数目的确定: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 1个采样点。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台设置1个采样点;410台设置2个采样点;10台以上,至少设置3个采样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定点采样,采样点数目的确定(续):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2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

34、:逸散同一种有害物质时,采样点应设置在逸散有害物质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逸散不同种有害物质时,将采样点设置在逸散待测有害物质设备的工作地点,采样点的数目参照上条确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定点采样,采样点数目的确定(续):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个采样点。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米设置1个采样点。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样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定点采样,采样时段的选择: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

35、重点采样季节。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样方法(2)个体采样采样对象的选定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个体采样,采样对象的选定: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列为采样对象范围。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择。,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个体采样,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在采样对象范围内,能够确定接触

36、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按下表选定采样对象的数量,其中应包括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每种工作岗位劳动者数不足3名时,全部选为采样对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个体采样,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续):在采样对象范围内,不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按下表选定采样对象的数量。每种工作岗位不足 6 名劳动者时,全部选为采样对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化学物质检测粉尘检测物理因素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物质检测1.实验室检测2.现场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物质检测,实验室检测

37、将现场采集的样品送至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物质检测,实验室检测常用方法:(1)分光光度法(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光分光光度法、红外光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2)原子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用于金属和类金属的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物质检测,实验室检测常用方法(续):(3)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多种离子,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测定。(4)电化学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催化极谱法、电位溶出法)测定氟及一

38、些金属化合物时灵敏度高。,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物质检测,实验室检测使用注意事项:与职业卫生标准配套的国家标准方法多是实验室检测方法,可实验室检测方法并非都是标准方法;要严格执行实验室质量控制。优点:适用范围广,可测定各种毒物和各类样品;测定灵敏度高和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物质检测,现场检测用于需要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作出迅速的判断评价,例如,发生事故后的工作场所的检测,有剧毒物质存在的工作场所的常规检测等。常用方法:检气管(气体检测管)法、气体测定仪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物质检测,现场检测使用注意事项:检测方法是否成为我国的标准方法

39、,能否用于职业卫生状况的评价。主要用于事故检测和日常检测。优点: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操作比较容易。,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粉尘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测定包括: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石棉纤维的测定。遵循GBZ/T 19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粉尘检测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称量法。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预分离-滤膜称量法。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滤膜溶解涂片法,自然沉降法。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焦磷酸法,红外分光光度法,X线衍射法。石棉纤维粉尘计数浓度的测定:滤膜/相差显微镜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物理因

40、素的检测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不同于化学性有害因素,必须使用特别的仪器,根据其有害因素的特点进行测量。 1.噪声 2.高温 3.射频辐射 4.振动 5.照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物理因素的检测,噪声测量参数。稳态及其他非脉冲噪声:A计权声级、等效声级、频谱。测量仪器。作业场所噪声测量:精密声级计或0、型(IEC)声级计;作业场所频谱分析;倍频程滤波器。测量方法及要求。详见WS/T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当噪声强度超标时,应对噪声声源进行频谱分析。,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物理因素的检测,高温测量参数。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黑球温度、定向辐射热、风速、体力劳动强度。测量仪

41、器。WBGT指数仪、通风干湿球温度计、风速仪、定向辐射热计、肺通气量计。测量方法及要求。详见GBZ 2-200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有关高温测量的规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物理因素的检测,射频辐射测量参数。高频: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微波:功率密度。测量仪器。近区场强测量仪、微波漏能仪。测量方法及要求超高频测量详见GB 10437-1989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高频测量详见GB 18552-2001作业场所高频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微波测量详见GB 10436-1989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物理因素的检测,振动测量参数:加速度、频率。

42、测量仪器:振动测试仪。测量方法及要求:局部振动的测量详见GB 11523-1989手传振动测量规范、GB 10434-1989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中有关局部振动测量的规定。全身振动的测量详见GB/T 13441-1992人体全身振动中有关全身振动测量的规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物理因素的检测,照明测量参数:照度、均匀度。测量仪器:照度计。测量方法及要求:照明的测量详见GB 5700-1985室内照明测量方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监测要求专人负责定期检测并整改存档定期报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监测要求,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 用人单位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职业

43、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监测要求,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评价并提出整改措施用人单位应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结果的处理等应按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执行。定期检测、评价机构应是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其检测、评价结论应保证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用人单位还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定期检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监测要求,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料,

44、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委托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记录与评价报告,均应按年度存档,妥善保存。检测、评价结果定期向所在地职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职业接触限值的概念职业危害因素识别职业危害因素评估,1、职业接触限值,定义 职业接触限值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标准,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分类(1)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2)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限值 (OEL)的分类,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 - TWA (Permissible concentra

45、tion.- time weighted average, 8 hours average, 40 hr week)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 - STEL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 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 15-minutes )最高容许浓度 MAC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1)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主要是指化学物质、粉尘和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类。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指以时间

46、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最高容许浓度(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高温作业、射频辐射、工频电场、振动、采光和照明、紫外辐射、激光、体力劳动分级和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与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时间有直接关系,可以理解为时间加权平均能量值。,(2)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我国的职业接触限值,* 包括:电磁辐射、高温作业气象条件、高温作业分级、激光辐射、局部振动、煤矿井下采掘

47、作业地点气象条件、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作业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使用范围: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用人单位监测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状况、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接触化学因素的程度的重要技术依据,也可评估生产装置泄漏情况、评价防护措施效果等。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用于监督监测工作场所工作人员接触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状况和生产装置的泄漏情况,评价工作场所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对职业接触限值的正确使用做以下6点说明:,(1)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代表性采样,劳动者各时间段与对应浓度之积的总和除以8。ECiTi/8(i=1 to

48、 n)E为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Ci 为第i时间段的浓度Ti为第i时间段持续时间个体采样器采样测定的浓度,直接计算主要为防止长期接触导致的慢性健康损害,(2)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配合使用,当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符合要求时,仍不应超过的短时间接触限值。对职业危害因素变化幅度大的情况下,要求进行采样测定15分钟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采样15分钟。防止劳动者接触波动的高浓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和其它有害效应。,(3)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最高容许浓度,作业场所和地点采集的有代表性样本,不允许超过的限值。对急性毒性、刺激作用和危害性较大的有毒物质制订此标准。保护劳动者免于急性毒性和刺激作用。,(4)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经皮吸收物质,对标有“皮”字的有毒物质,应当防止经皮肤污染而导致的危害。应当采用个人防护措施,防止经皮肤吸收而导致的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