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论述题.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7623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论述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美学概论论述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美学概论论述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美学概论论述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美学概论论述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美学概论论述题四,简答题 1. 把握中国色彩系统的三个主要逻辑。P227 ?一种原色的由浅入深的序列。 ?一种色包括多种色,其界限从本身到与之相邻的色的边缘。 ?根据色彩对人的生理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多种色彩象征体系。 五,论述题 1. 人类审美体验共通性的表现和本质。 表现: 纵观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印度美学对于审美类型的基本分类可知人类的审美体验具有共通性。 首先,从作为美的审美对象上来说,基本可以分为美悲喜三大类型,中国美学中,以二、三、四、八、二十四作为分类的层级,印度美学中以二、三、八、十作为层级,佛莱理论也是二、四、五、二十四层级。美、悲、喜又可以分为次级类型,美下面分为优美,壮美、典

2、雅;悲下面悲情、悲剧、崇高、荒诞;喜下面有怪、丑、滑稽。 其次,从审美对象的历史展开上来说,美悲喜三大类型又有一种历史逻辑的递进关系,历时性上,只有有了美,悲和喜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共时性上,美悲喜一旦成为审美对象,三大类型就有了一种共时性逻辑结构,也正是这一逻辑结构才使美学成为美学。 再次,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不同关系上来说,人类的审美体验都主要有三种类型。1、主体与对象同一(美:优美、壮美、典雅);2、主体低于对象(悲:悲态、悲剧、崇高、荒诞);3、主体高于对象(喜:丑、怪、滑稽) 本质: 不管不同历史、地域时期人类的审美体验如何不同但总可以找到共同通性,这种共通性的本质便在于审美主体与客

3、体之间的辩证统一的人类审美的集体无意识。 来源:人对于作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本质上的同一的自我认识。审美的最后,通向了一种内模仿和移情的物我同一的感受,正是这种感受使人产生了形式美感 构成:形式美元素(点、线、形、色)依据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主从结构搭配等结构法则所组成的具有美感的整体系统。 本质属性:形式美感的产生本质上是对宇宙同一性的自我意识 2. 形式美感的来源、构成和本质属性。 (本文整理160) 来源:人对于作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本质上的同一的自我认识。审美的最后,通向了一种内模仿和移情的物我同一的感受,正是这种感受使人产生了形式美感 构成:形式美元素(点、线、形

4、、色)依据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主从结构搭配等结构法则所组成的具有美感的整体系统。 本质属性:形式美感的产生本质上是对宇宙同一性的自我意识 3. 为什么说美在主客之间, (本题440字) 美,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出的圣洁之花。美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加以体现,美在于主客体间自由的关系,美是人类观赏到自己的全部本质力量和谐活动的瞬间体悟到的自由。 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直觉形象,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形象直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美是主客同构的。但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并不总是审美主体。只有当他进入审美活动之后,他才是审美主体;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对象也并不总是审美对象,只

5、有当对象进入审美活动之后,它才成为审美对象。 在审美现象中,审美对象不等于美的对象。凡是审美活动中的认识对象都叫作审美对象,美的对象只是审美对象中的一部分。当然,它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审美活动是人的一般活动中的一部分。只有人在感官刺激下建立了审美意识之后,以审美的态度关注、感受、认识对象(建立审美关系)之后,审美活动才得以进行。由此审美活动是客体提供材料,主体进行体认,审美主客体的交流与统一。而它们相互契合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对象具有同一性:天人合一。 因此,美在主客之间(主客同构)。 4. 请谈谈美学与数学之间的相通之处。 (本文整理430字) 1、和谐性:美是和谐的,“和谐”是美学的一条重要的

6、原理。和谐性也是数学美的特征之一。和谐即雅致、严谨或形式结构的无矛盾性。数学的和谐表现为它能够为自然界的和谐、生命现象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等找到最佳论证。和谐是数学美的最高境界。 2、形象性:美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总是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教育者的。数学中直观教具、精美图形以及数形转化的方法都能产生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性。 3、情感性:美育通过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受教育者将有一定情绪体验,得到一定的情绪陶冶和心理满足,若能通过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涟漪,那无异于为学习添加了催化剂。 4、自由性:美育给人以自由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只有进入自由境界才能产生美感,

7、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善于引导和启发。 5、鲜明性:审美教育伴随着情感的激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有时,即使知识被遗忘,而那触动情感的形象,却终生难忘。 科学美来源于自然美,但它不是指大自然的美的景色,而是指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并为理智所能领悟的自然界内在结构所显示的和谐、秩序、简单、统一的美,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科学美是中小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美又称科学理论美,包括科学实验美。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客观物质运动规律的反映和总结。 科学美在各门自然科学中是广泛存在着

8、的。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的自然界,它既繁纷复杂、气象万千,又和谐统一。 数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存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是一个“美的王国”,数学中的美,不仅表现在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还表现在它的精确美、抽象美、逻辑美、简单美、符号美、和谐美、对称美、秩序美、统一美上。正如英国数理学家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纵观数学领域的一切公理、公式和定理,无不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秩序、对称、和谐、统一的美的反映。数学家正是由于对这种真理和美的追求才促进了数学自身的发展,从计数到总结运算法则;从加法、乘法的逆运算到减法、除法;从具体数字到建立代数方程;

9、数的概念也从正数发展到负数,从正有理数发展到负有理数,从实数发展到复数和虚数等,无一不是对数的王国的秩序、对称与和谐的追求。 数学中各种公式、定理、定律,无不以简洁、优美的形式,显示已知和未知、定量和变量、数量和质量、空间与时间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人感到一种逻辑的力量。数学研究的成功,使得各门自然科学,能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成为精确的科学。数学中存在的美不仅为数学家所倾心,也越来越被其他门类的科学家所推崇,它被誉为是科学美中的皇后。 5. 谈移情(内模仿)现象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本文整理430字) 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

10、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移情现象是原始民族的形象思维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在语言、神话、宗教和艺术的起源里到处可见。 “移情说”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点,而中西方在此论题上存在着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然而,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移情说”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一直都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点。就西方“移情说”来说,自产生以来,其理论研究从未停止,其内容逐步丰富。西方学者注重理论的深入和精微,力求从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角度分析甚至再现“移情”现象。 西方移情说偏重人的

11、感情外射,即“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中国诗学也有移情入景,但并不止于人情外射于物,它还有因人的“物化”而对物情有志的同感,即情与物同,心物交感,情境交融。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物我为一”的思想。 西方的移情主要的表现是联想,这个和心理学关系比较密切;人在联想时,把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它们也有情感、思想,这种错觉显示的就是“人化的自然”。 西方的移情主要表现在象征主义上,对于空间的某些想象形成了审美愉悦,它的内容显现的是对非审美主体的重视和对非理性主义的信仰,但更深一层则是超现实的真实. 东方的移情主要表现在意境韵味上,对于某些实物的取象、品味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它的

12、内容显现的是对审美主体的重视和对人性的内观审视,但更深一层给人的感觉则是朦胧 也就是说,西方的移情在形式上更重于幻化,而东方移情在形式上更重于真实。 6. 谈审美活动中认识层次的构成及其依据。(本文整理250) 构成:两种方式: 一:形式结构层:对诉诸于感官的作品形式与结构状态的审美。 形象图式层:对作品所表现内涵的审美,包括形象、故事、情感、观念、命运、环境等。 意味蕴藉层:对作品渗透、蕴藉和暗含在形象图式后面更为深沉的情感和认识体验的审美。这种审美通常是在主体与对象的交互运动中进行的。 二:金字塔结构:由低到高分别为低俗(流行乐)、含蓄(唐诗宋词、矫情(当代艺术)、病态(林黛玉的病态美)。

13、 根据:1,审美过程的渐进性; (结合自身理解,自圆其说) 2,认识活动的由浅极深。 (结合自身理解,自圆其说) 7. 谈特定文化条件对审美活动的制约。(本文整理317) 地方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大,南方吃小米,北方吃面食,北方地带较南方地带冷得多,气候不同,一样的季节里,在衣着上的审美观点也不同。56个民族,各族有各族的传统,各族的文化,各族的习俗,在审美活动中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东西方在审美活动中就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完美无缺,中国人的大一统团圆的思想归根结底还是归结于中国哲学的起源里面的原始的朴素思想的一个延续。完美可能起源于人类早期对对自然的模仿、概括或者简化的

14、结果。西方人的残缺之美,残缺虽然是形的残缺,但是只要残缺的恰当,比完美的更美,完美的东西让人产生喜爱,残缺之美就是将美的你喜爱的东西毁坏给你看,让你产生更深层的震撼与怜悯,让你更加珍惜、触动,调动深层的情绪。 8. 谈人的本质与美本质的关系。P80 (本篇要点400字)人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两者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总结为一下三点: A 人的本质是自我,人活着就在实现自我,即进行审美实践,在此基础上,才形成审美欣赏,从而,审美欣赏的本质、只能通过审美实践来说明。而审美欣赏活动的出现,决定了美的存在是必然的,的本质问题就相应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B 美是人的本质

15、力量的对象化,是物体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只有事物的社会属性才可能是美的本质规定: 1、美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一种价值属性,而不是各种客观自然属性 2、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美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C 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能力,而这种创造能力正是一种人本质的体现。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产物,但并不是一切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产物都是美。总之,只有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的产物才是美。 9. 哥特式建筑怎样体现“崇高”之美, (本篇要点522字)1)每一种建筑的风格形式,都是人类为表达某种特定的生存理念及满足

16、其精神慰藉和审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建筑物作为“凝动的音乐”不仅具有美学上的功效,而且是人们心灵世界的一种物化形态。 2)哥特式教堂的建筑之美,令人击节赞叹,擎天的高塔将此内蕴外观皆丰富无比的教堂巨构与天地相契合,有如自然中一片密闭的森林,除了令人心往神驰之外,也为人留下了弥久的感动。 3)哥特式教堂带给人的,不在于寻索,乃在于静候。正如罗丹所说:“人们从大教堂带走的记忆,使人不由得不肃静;正是在这种肃静里,灵魂才能体验无上的欣慰和思想的快乐。”所以,教堂建筑并不在描绘任何的东西,在它那里,开放着一个世界,一个通往神圣之域的世界。 4)所有哥特式教堂处处充满着这一类神圣符号,如高耸入云的塔

17、尖、宏伟的正堂、巨大的穹窿和支柱,精美的绘画和栩栩如生的雕刻。走进哥特式教堂,相对于高耸直立、坚实厚重的内墙,人就显得格外的渺小,微弱和朦胧的光线,使人萌生罪恶感深重的压抑。黑暗并不可怕,相反的,它好似带有召唤的姿态,像是准备向人明示某些东西似的,为等待和虔敬的心灵播下信仰。 5) 哥德式教堂的庄严与堂皇,能激起心灵的伟大思想和情感,从而把人投向惬意、赞叹与向上延展的愉悦之中。 10. 除了形式美规律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可以使对象具有美的品质, (本题要点390字) 1,人与对象的同一性,即美源自人的一种感受。美是因为有了人才出现的,因为美并不是客体的不以人的存在与否为转移的物质实体,也不是

18、客体与人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客观性质,而是人对客体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既要有客体才会出现,但有找不到它存在于客体的何处。 2,自然美,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态,注重用一种自然的感性特征唤起人心中的美的体验。自然美表现为一种天然的底蕴,一个对象具有自然美的韵味,它也就具备了美的品质。例如,我们说的月亮是美的;良辰美景。当然是有条件的,时间、地点、环境等也对其产生影响。 3,社会美。社会美是创造美的基础,是美的目标。作为与人相关的一种形态,它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围绕着我们的生活,只有当对象能触动人们对生活美的感受时才能认为该对象是美的。 4,艺术性。美是艺术的重要特性,没有美就没有艺术;艺术以美为目标,因此

19、,一个美的对象是包含艺术性的,通过艺术性可以表现出美的品质。 11. 请分析下面材料的审美意义:(本文要点500字) 1)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2)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论述:均为辛弃疾的词。 对移情做出归纳:移情从内模仿的完结处开始,表现为主体的主动性。所移之情与客体的性质或客体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移情突出的是主体情感的辐射作用。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P69) 1)词一:一二句寄情于景,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寄托遥深,

20、表现无限的怅惘。“青山”如马是词人驰骋疆场的渴望,但烟雨又遮住了青山。这是移情之一,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生命。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不说愁,而愁极深,虽极感慨,仍以蕴藉出之。人们说头发因为愁而白,那沙鸥岂不是一身的愁,拍手笑之,似乎不再惆怅,但愁并未消失。鸟愁是虚,人愁是实,实际上一身都是愁是与烟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移情之二,将动物通过移情拟人化。 2)词二读起来明白如话,满纸酒气,可是大痛藏于其间。上片,一句是说唯醉里聊可欢笑,醒时苦痛自知。“要愁哪得工夫”,是躲避语,这点醉里的工夫就不要再让我愁了。“近来”二句, 通过反话表达圣贤书无用,实是批判现实的无道。下片写醉态极逼真,亦含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抗争。心情外射,将人情移入客体,移情之三体现的淋漓尽致。 12.从美的特征角度对比分析下面两首诗歌。(本文要点750字)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泪杨亿 锦字停杼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垅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等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