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与自我意识转变对江淹诗赋创作的影响.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8447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代变迁与自我意识转变对江淹诗赋创作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时代变迁与自我意识转变对江淹诗赋创作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时代变迁与自我意识转变对江淹诗赋创作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时代变迁与自我意识转变对江淹诗赋创作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时代变迁与自我意识转变对江淹诗赋创作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学学号 W512312220005姓名 彭敏成绩 初审意见初审老师签名:评审意见评审老师签名:备注2时代变迁与自我意识转变对江淹诗赋创作的影响网络教育与继续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彭敏 摘 要:时代的变迁、生存环境的改变、自我意识的变化,这些都会使文学在观念和创作上发生一定的转向,继建安风骨主要侧重于对社会苦难的摄取之后,文人们则把主要的精力投入了带有本体意义的人生忧患的思考。历仕宋、齐、梁三朝的江淹,一个处于乱世的文人,正因时代的变迁,以及在动荡社会中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其诗与赋中才有了对情感类型的细腻品味。时代在变,自我意识也随之在变,江

2、淹所处时代的背景以及在此时期中诗人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影响着诗人诗赋的创作。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江淹诗赋;时代变迁;意识转变;创作风格对于江淹的研究文献资料很多,但大多从词藻上对其诗与赋作研究与讨论,从内容上进行研究江淹诗赋风格的却很少,因此,从时代变迁与自我意识出发,从内容上探讨因时代变迁所引起的自我意识的转变对江淹创作的影响。这种探讨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仅能揭示江淹“才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些文学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比如感伤作品的评价问题、作家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的关系问题等。江淹是南朝时期著名的作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在仕途不得志时期的许多诗赋,常常与当时人产生共鸣,所以

3、备受关注,但后来官位上升,创作欲望和才思减退,后世有“江郎才尽”之讥评。前人对他的研究较多,曹道衡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对于江淹及其作品有了较细致的研究,分析了江淹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晚年“才尽”的一些原因。此外,曹道衡与沈玉成在他们所著的南北朝文学史中对江淹的生平及创作有了分析,也涉及其“才尽”之说。对江淹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的模拟作品,不论是诗还是赋都更多地倾向于拟古,但这种拟古又具有江淹的独特性,郑训佐先生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分析并说明了江淹的拟古之作是模拟与综合的。因江淹到晚年“才尽” ,所以研究者对于江淹的研究大多从“江郎才尽”入手,探讨其“才尽”的时间及其原因,比如崔军红的江淹“

4、才尽”时间考辨一文,分析并说明了江淹在永明前或在永明初已开始“才尽” ,至永明中已有“才尽”之恶谥,到建武年间江淹方以托梦之说解释自己“才尽”的原因。陈春保的“江郎才尽”新论从江淹与文人交流的层面,揭示“才尽”之因,认为江淹是处于封闭的写作状态,文学交游贫乏,不适应文风,3在创作上难以创新和入时,才出现“才尽” 。顾农的江淹“才尽”之解析分析了江淹因身处乱世为了避祸,所以托梦封笔。关于江淹“才尽”的原因,论者们众说纷纭,归结前人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对于文学交游的贫乏使自己处于封闭状态;身处乱世韬晦、避祸,托梦封笔;入齐后步步高升,安享富贵,无意费神创作;缺少“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的

5、立言思想;忙于政务,无暇创作;前后人生境遇迥异,前期作品以愁怨为主题,后期缺少类似生活的感受,而风格又难以转变,文风与时俗不合,愤而搁笔以示抗议;恨赋 、 别赋是其颠峰之作,此后的作品无法超越而受“才尽”之讥。江淹所处时代,正是宫体诗盛行的时期,前人对江淹的作品更多的是作形式上的评价,在吴小如、王运熙、章培恒等人所编著的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收录的江淹的许多诗的评析,以及对江淹的赋的分析,大多从诗赋的词藻上进行,而并非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只是少部分是从内容上进行研究的,比如罗立乾先生的论江淹诗赋的悲歌心态兼析钟嵘的“诗可以怨” 一文就是从江淹仕途坎坷屡遭不幸时期的诗赋出发,从诗赋的内容上分析江

6、淹作品中的哀怨忧伤的情感世界。通过前人研究的观点,结合吴功正、许伯卿的六朝文学中对南朝时代的论述,本文从南朝时代的社会背景、当时文人的遭遇以及在这个自觉时代文人因时代变迁而引起的自我意识出发,从江淹诗赋的内容上分析在不同时期因时代的变迁所致的意识的转变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从而也说明其“才尽”之因。本论文主要从时代变迁以及自我意识转变的角度,论述其对江淹诗歌与辞赋创作的影响。根据南朝的时代背景及当时文人的境遇,主要从社会学批评出发,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江淹的创作。通过查阅、分析文献获取有关江淹的资料,即用文献法进行资料分析,并对不同时期江淹的诗与赋的创作进行分析整合,运用理论整合方

7、法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江淹字文通,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 404 年) ,卒于梁武帝天监四年(505) ,历仕宋、齐、梁三朝,南朝著名的作家。他的祖籍是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东)人,先世因西晋末年之乱逃亡江南。江淹本人是在今江苏南部一带长大的。少孤贫,六岁能诗,二十岁开始踏上仕途。刘宋时,任徐州从事、奉朝请。因广陵令郭彦文入狱,建平王刘景素救之,后入景素幕府。因谏其谋叛,黜为建安吴兴县令。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淹入其幕府,掌军书表记。齐立,任中书侍郎、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廷尉卿、宣城太守、黄门侍郎、秘书郎等官。及梁武帝萧衍攻建康,淹微服投之,官吏部尚书、相国左长史。梁立,仕至金

8、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以诗赋著名,晚年位居高位,创作欲望与才思减退,因此,后世有“江郎才尽”之讥评。其诗风略近于鲍照,时称“江鲍” 。著述甚丰, 隋书.经籍志录4江淹集九卷、 江淹后集十卷,佚。今存诗文多出自“前集” 。明人张溥辑有江醴陵集 。注释本有明人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 。有齐史十二卷,已佚,又自撰为前后集,亦散佚。今存明翻刻宋本江文通集十卷,清梁宾辑江文通集四卷,考订较精。 5一、南朝的时代背景及文人境遇 自公元 229 年吴孙权称帝开始,至公元 589 年隋灭陈统一中国止,这段时期里,先后有孙吴、东晋、 (刘)宋、 (萧)齐、 (萧)梁、陈六个王朝在南京建都。历史上,习惯将这个王朝统称

9、为六朝。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乱世。其中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为南朝,始于公元 420 年,终于公元 589 年。中国的封建时代大一统观念很强,因此许多王朝延续的时间都较长,而在南朝 169 年的时间中,却经历四个短命的朝代。与汉、唐等统一王朝相比,此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干戈扰攘,人命危浅,精神恐慌。统治阶层骨肉相残,士人朝不保夕。其中所体现的激烈动荡,以及它给文人生活所造成的影响至是不言而喻。这一时期因诸多原因死于非命的著名文人可以排成一长串令人触目惊心的名单:谢灵运、鲍照、范晔、王融、谢朓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统治者大多出身贫寒,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也包括避免文化上的盲点,许多帝

10、王便身体力行,以非常关切的态度向文化界靠近,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南朝时期的许多帝王常把文坛才子聚集在自己的身边,从事文学创作。宋齐梁文学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士族文人的文学活动推动的,其具体组织形式即是各种类型的文学集团。这些集团文学活动的意义是巨大的,往往能引导潮流,操纵文风的转变,从而构成文学主流,如萧子良文人集团对宫体诗的贡献。当时,许多文人被统治者重用,当上大官,但战乱不断,统治者不断更替,文人们仍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南朝政治既混乱又黑暗,其最怵目惊心的事态,就是政坛横祸迭起,人命危浅。罗立乾先生总结“这种横祸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王朝更替,剪除异己。如刘宋代东晋不久,即诛除异己的王、谢

11、两氏家族,王僧达、王彧、谢混、谢灵运、谢晦先后被杀。第二类是皇室内部争权,骨肉相残。 ”不过“国家不常你家常” 。当时朝代更迭频繁迅速,政局极端动乱,处于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漩涡中的文人,地位升沉不定,穷达荣辱、生死祸福无常,故而抱恨者多,文人对于政治抱以淡漠,转而关注自身的命运。正是在这样一个分裂、动荡的充满苦难的时代,人们也因此而思想解放,思维活跃,各从其志,各行其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促使了个体意识的觉醒,文人们在仕途不得志之下,对人生与自然有了觉悟,正如今人流沙河先生所言:“人是社会之果,也是自然之花。自然环境种种物象,正如社会环境种种事象一样,与人类的情绪一呼一应,其间若有默契焉。 ”南朝

12、人的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亦每每借助自然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因交通5或战乱而来的北方作家,也给南朝文学带来一些刚健、质朴的气息。南朝文学就孕育在这样的社会土壤和精神氛围当中。也正因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南朝士人的社会责任心和伦理执著感淡漠,致使他们相对地摆脱了道德包袱,在展示性灵的过程中,显得步履轻松,感情细腻。二、江淹的人生道路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无论是哪个时代,文人创作都是在没现实的感召和心理的推动情境下进行的,他们的作品无不寄托着某种希望,作品中多少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历仕宋、齐、梁三朝的江淹,目睹并亲身经历着战乱时代文士的痛苦生活,使他对生死荣枯变迁之倏忽,一直

13、烙印着惨痛的记忆。在南朝,虽然当时的统治者参与文学活动,组织了各类文学集团,但当时参加文学集团文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刘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皇室之间的残杀相当激烈,不少文人因直接或间接地与皇室有交往或矛盾而死于非命。其他那些或主动或被动参与文人集团,以及或多或少与某个集团有联系的文人也往往难逃厄运。1、十一年的幕僚生涯江淹从二十岁出仕到三十一岁被贬斥到建安吴兴的十一年左右,基本上是在刘宋几个藩王手下充任幕僚,其中在建平王景素处时间最长。他先后跟随始安王刘子真、新安王刘子鸾,不久又回到子真幕下,子真死后,又转到建平王刘景素幕下。刘景素本人好立名誉,招致文士,而江淹在当时已颇有文名,所以被景素器重

14、,并待以“布衣之礼” 。但江淹当时年少气盛,恃才傲物,引起同僚之忌。正好当时广陵令郭彦文有罪入狱,因此被连累入狱。在狱中写了谐建平王上书 ,被景素救之。出狱后,曾被南徐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举为秀才,对策上第,任巴陵王刘休若的右常侍。不久又回到建平王景素幕下充任主簿之职,后景素谋反,江淹因次劝谏,被贬为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令。福建在当时是一个荒僻的地方,这对江淹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仕途的失意和生活的困苦却使他在创作方面取得了更高的成就。正是在建安吴兴的短短两年左右他写出了许多杰出的名篇,如恨赋 别赋就创作于此时期。同时,这次贬黜也使他避免了刘景素事件的连累,又为他后来受到萧道成赏识造成

15、了机会。十一年的幕僚生涯,仕途的郁郁不得志,因而使江淹无心关注社会中的政治,反而对人生有了异常看法,开始关注自我,重视命运,关注人的生存,把失意的牢骚抒发于诗赋当中,对人之常情有了深刻体悟,对人的情感有了细腻品味。然而到了齐国成立,江淹在齐高帝萧道成部下做事,齐武帝永明时,官职不断上升,梁武帝萧衍代齐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得志以后事过境迁,江淹很难再写出人生悲苦这样类似的作品,这也是其晚期“才尽”的一种说法。62、人生态度其实,江淹的为人本来就没有多大的理想,他所追求的生活趣味原来就不很高明:仕途望不过诸卿二千石,有耕织伏腊之资则隐矣。常愿幽居筑宇,绝弃人事。 苑以丹林,池以绿水,左

16、倚郊甸,右带瀛泽。青春爰谢,则接武平皋,素秋澄景,则独酌虚室,侍姬三四,赵女数人。否则逍遥经纪,弹琴咏诗,朝霞几间,忽忘老之将至。淹之所学,尽此而已矣。 (自序传 )这样一个极端重视个人舒适享乐的作家,当然不可能长期地保持自己的创作才能的。他早年所以能写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其原因是他当时的生活环境较困苦,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以致诗人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存在,一方面把对自然与事物的深刻感受以强烈的感情融入诗中,另一方面,善用比兴表现内心的怨愤,从字面山看,似乎比较平和,而实际上却蕴藏着强烈的感情。这些都是因诗人的遭遇而产生的。他在永明初所作的自序传中,已流露出对自己名位感到满足的情绪,并且说:“人生当适

17、性为乐,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这也体现了江淹对人生态度的转变。三、江淹的诗歌创作江淹现存的诗作,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拟古诗,主要包括杂体诗三十首、 效阮公十五首两大组;一类为写景抒怀之作,比较著名的有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 赤亭渚 、望荆山 、 渡西塞望江上诸山等数首。1、写景抒怀、发现自我江淹现存的最早的诗歌当是侍始安王石头 ,这是他陪同刘子真登石头城时所作。此诗虽属应酬之作,在他的诗歌中算不得上乘之作,但在风格上颇似鲍照、颜延之的某些应制、侍宴之作。诗中有“揽镜照愁色,徒坐引忧方”等句,已经带着他不少作品中那种哀怨之情。早年的江淹经历较坎坷,但在仕途上尚未绝望,所以诗的基调以哀怨为主

18、,还不到激愤的程度,这是他的诗歌于鲍照的不同之处。如较有名的望荆山: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岁晏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7这首诗写于他就任巴陵王休若的右常侍赴襄阳途中,当时刚因郭彦文案入狱获释不久,初入官场,就遭到这样的打击,所以心情显得很悲苦。江淹对这种处境显然并不满意,却又找不到什么仕进之路,因此在这首诗中,既包括着仕途失意的怨恨,也掺杂着背井离乡的愁思。但他并未直吐心中不平,只是将抒情与写景结合起来,借以展示内心的苦闷。他的秋至怀归也是这一类诗。江淹在巴陵王休若幕下并没有久

19、留,又回到景素幕下。刘景素从丹杨尹调任吴兴太守、湘州刺史、荆州刺史和南徐州刺史,他随同前行,此期,他有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 、渡西塞望江上诸山 、 从建平王游纪南城等诗。由于刘宋后期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皇室之间互相残杀,出入官场的人也多少怀着忧生之嗟,所以江淹这一时期的不少诗也流露出一种人世无常、羡慕神仙的消极出世思想。在这些诗中,江淹那种高古和奇险的风格逐步形成。象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就与鲍照登庐山时写的两首诗较相近,这是因他当时的遭遇和鲍照有些相似,在风格上也有意识地向鲍照学习,所以后世把“江鲍”并称。江淹的许多诗善于写景,富于游仙的意味,但实质又不是游仙,如渡西塞望江上诸

20、山:南国多异山,杂树共冬荣。潺湲夕涧急,嘈嘈鵾晨鸣。石林上参错流沫下纵横。松气鉴青蔼,霞光铄丹英。望古一凝思,留滞桂枝情。结友爱远岳,采药好长生。常思佳人晚,秋兰伤紫茎。海外果可学,岁暮诵仙经。这首诗写景手法险峭和雄奇之处都颇能“巧构形式之言” 。 “常思佳人晚,秋兰伤紫茎”诗中明显的怨愤之情而非纯粹的游仙之境般轻松。像这样的诗还有被谪建安吴兴的路上所作的赤亭渚 、 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 迁阳亭 、 游黄蘖山等兕。这些诗在江淹的作品中颇富特色。如赤亭渚:吴江泛丘墟,饶桂复多枫。水夕潮波黑,日暮精气红。路长寒光尽,鸟鸣秋草穷。瑶水虽未合,珠霜窃过中。坐识物序晏,卧视岁阴空。一伤千里极,独望淮海风

21、。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秋天,江淹被贬为建安吴兴令后赴任途中。这首诗基调比较沉郁,显出了不得志的苦闷。此诗其实并没有去写富春江上的景色,因为当8时他正含冤被谪,并无心情去领略山川之美,而侧重抒发有志难伸的牢骚和思乡之情,显出日暮途穷之感。江淹在去建安吴兴时经过闽浙边界,边界崇山峻岭,风景独特,但却很少文人到此,再加上江淹自己被贬的牢骚,使奇险的景色与作者的心情在诗中更好地交融起来,形成独特的画面,以光怪离奇的景色,衬托自己身陷绝境的无可奈何心情。就如游黄蘖山那样,更倾向于游仙的情调。此外像采石上菖蒲 、 清思诗第四首、 惜晚春应刘秘书等,都有游仙意味,

22、这也与当时佛学的影响有关。到后来江淹被萧道成召回之后,他成了萧道成的谋士,这种游仙之作就很少出现,此后他的作品中讲求仙、归隐只不过是一种风雅的点缀而已。2、模拟与综合江淹善于“拟古” ,钟嵘说他“诗体总杂,善于模拟。 ”12我国古代的评论家,很多都不赞成刻意仿古,但对于江淹的拟古诗却比较重视。“拟古诗”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像晋代陆机的那些拟古诗,亦步亦趋,力求形似,摹拟原作几乎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这种拟作原为学古的方法之一,目的也未必在于“东施效颦”。另一种情况不过以“拟古”为名,实际自出机杼,写的完全是当时的现实或个人的情怀。江淹的拟古则一方面兼具这两类作品的某些特点,另一方面又与两者都不

23、尽相同。江淹的拟古诗主要是效阮公诗十五首和杂体诗三十首这两大组。 效阮公诗是江淹在多次劝景素放弃谋叛而景素未采纳其意见时所写,意在进行讽谏。这组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竭力模仿阮籍的咏怀诗 。要对那种尖锐复杂而尚未公开化的政治密谋进行讽谏,自然只能学阮籍那种“旨趣造深”的诗体。江淹模仿的意图就在于对时事有所讽谏。如第三首:白露淹庭树,秋风吹罗衣。忠信主不合,辞意将诉谁?独坐车轩下,鸡鸣夜已晞。总驾命宾仆,遵路起旋归。天命谁能见,人踪信可疑。这显然是埋怨景素不听自己的忠言,反而加以猜忌。其他如第四首的“慷慨少淑貌,便娟多令辞”是提醒景素不要轻信何季穆、殷沵、蔡履等人的煽动。第二首的“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

24、宝。一旦鹈鴂鸣,严霜被劲草。 ”这暗示人尽管有“颜华尚美好”的时候,但随着时光流逝,终究会走向衰亡,诗在这里流露出浓重的人生短暂的悲凉情绪。第十三首的“性命有定理,祸福不可禁, ”第十五首的“天道好盈缺,春华故秋凋”更是“略言性命之理”的例子。9江淹选择模拟咏怀诗来讽谏,也正因他当时面临的形势非常微妙复杂,政治环境又险恶,想说的不便明说,用模拟阮诗的内容来讽谏既能使当事人明白,又不露丝毫痕迹,因此是最合适的方式。杂体诗三十首的情况和效阮公诗有所不同。这组诗可能创作于江淹升为骁骑将军时期或稍后一段时期。作者选取了从产生于汉代的古离别到同时代的汤惠休共三十家的诗体,对每一家各仿作一首。这三十首诗基

25、本上都很像原作,以致常和原作相混。如第一首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这首模拟的上乘之作,借思妇之口诉说相思之苦。江淹的模拟是有目的的,如鲍参军照戎行中“鹪鹏不能飞,玄武伏川梁。 ”写出了鲍照在仕途上遭到摧残的感伤之情。此诗隐含了险恶环境对人才的压抑之意,于是由物及人,联想到政治环境的险恶也会使抱有雄心壮志的人受到打击,无法施展抱负、才干。江淹写鲍照的苦闷心情的同时也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还有休上人怨别的“怨别”明显打上了作者身世的烙印。杂体诗三十

26、首模拟的都是名篇,但思想上却比不上效阮公诗 ,笔力不再那样尖锐,抒发苦闷与愤怒不再那么激奋,因当时作者虽有牢骚但官职已很高。并且他自称“今作三十首诗,斅其文体,虽不足品藻渊流,庶亦无乘商榷云尔。 ”这说明作者是有意识地要通过拟作来显示三十家各自的特色。正如郑训佐先生所说:“多方位的模仿是为了艺术的整和,而整和的目的是为了自铸新辞,江淹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 ”“其风骨之强健意蕴之深醇显然是从汉魏诗歌中得来,而文学之俊丽又得益于当代韵调。这二者的和谐结合,使他模古之外的大部分诗作既不溺于前人的古拙,也不流于目前的轻靡,而是焕发出古丽的风韵。 ”四、江淹的辞赋创作文学是时代的折光、社会的镜子。正

27、如陈洪所说:“真正的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生苦难,也来源于作家的心灵和情感。 ”江淹在建安吴兴的两年贬谪,生活较为困苦,但在创作上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个时期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辞赋。因为这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更方便于发愤抒情。101、时变情亦变江淹在谪居建安吴兴以前,就写过不少辞赋。他的辞赋基本上都是抒情之作,受楚辞的影响很深。如伤友人赋追踪楚骚, 灯赋则模仿宋玉的风赋 , 横吹赋的立意很接近王褒洞箫赋 , 江上神女赋则脱胎于曹植的洛神赋 , 青苔赋中的某些情调则受到鲍照芜城赋的启示。如果仅止于机械的模仿,那么充其量只是形似的赝品,但江淹却超越了这一层次。和他的诗歌一样,江淹

28、现存的辞赋中比较传诵的部分是创作于建安吴兴时期。这部分作品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写被谪他乡的悲愁和失意的牢骚,如去故乡赋 、待江南思北归赋 、 四时赋 、 青苔赋 、 恨赋 别赋 、 泣赋及倡妇自悲赋等;另一类则是描写在建安吴兴所见的奇景和物产,如赤虹赋 、 翡翠赋 、 石劫赋等。这一时期的辞赋更能显示出江淹的特色。如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的末段写道:况北州之贱士,为炎士之流人,共魍魉而相遇,与蟏蛸而为邻。秋露下兮点剑舄,青苔生兮缀衣巾。步庭庑兮多蒿棘,顾左右兮绝亲宾。.忧而填骨,思兮乱神。愿归灵于上国,虽坎坷而不惜身。这段话把失职的悲愤、思乡的愁绪以及对他乡荒凉景色的描绘都结合在一起,有力地抒发了他对

29、贬黜的怨愤。此外去故乡赋 、 哀千里赋也表现了这种怨愤和思乡之情。由于遭受贬黜,江淹也产生过消极遁世的念头。 翡翠赋中说道:嗟乎!鸡鹜以稻粱致忧,燕雀以堂构贻愁,既衔利之情近,又遁害之无由。借禽鸟自喻,认为自己身受打击,正是迫于名缰利锁之故。这种思想是封建士大夫们身处逆境时所常有的。即使他们身处顺境,在佛教兴盛的南北朝,也常常会受到它的影响。江淹早年接触过佛教经典和老庄思想,在被贬之后,这种思想更有所发展。他从建安吴兴回到故乡还写过吴中礼石佛等诗,曾和朋友讨论过求仙、炼丹的事情,如丹砂可学赋 、赠炼丹法和殷长史和与交友论隐书等。这实际上是在动乱的政局中求自全之计,而这种思想的形成,也与这一阶段的处境有关。2、 “别”与“恨”的倾诉在这些辞赋中, 别赋和恨赋历来比较传诵,在这两篇作品中江淹从传统辞赋那里获得的精湛的修养,经过强烈的艺术理解力的作用,已转化成自己独具的艺术风貌。恨赋所写的主要是人生短促、有志难伸的痛苦, 别赋所写的主要是离情别绪和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