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榆 林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1 -论三国演义中的魏延 贺秉祥 (榆林学院 中文系 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与第一部章回体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最值得读者深思的还是魏延。魏延是刘备手下一位有勇有谋、功高位重、能征善战的大将,他投靠刘备以后,毕生为蜀国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取西川与黄忠 共为先锋,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助张飞、率破曹兵,箭射曹操门面;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苦战数年,成就了诸葛亮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前锋,效尽了犬马之劳。但他倔强、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做事自
2、作主张等性格铸就了他的悲剧人生,最终被他的上司诸葛亮遗计所杀,究其原因不宜完全归结于诸葛亮,主要从他自身性格和当时的封建思想探究。由此告诫人们欲成大事者切不可自高自大、莽撞行事,应谦虚谨慎稳沉持重,团结上下、尊重上司、审时度势。这种前车之鉴我们现代人应吸取,切不可重蹈覆辙。 关键词: 魏延 性格 因素Theory Three Kingdoms historical novel medium of the Wei postpone He Bing xiang (Yulin Institute Chinese department Shaanxi Yulin 719000) Abstract: T
3、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the Ming Dynasty “four big wonderful books” first, also i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first novel and the first title and chapter form novel. This novel portrayed more than 400 characters, including heads of independent warlords and so on Liu Bei, Ca
4、o Cao, had the Zhu Geliang and so on adviser, had Guan Yu, combat generals and so on Zhang Fei, in which Wei Yan a person who quite has the dispute in the Liu Bei group, has a tragic result heroic combat general, he had the ability very much at the military war, but the result was actually a tragedy
5、. Looks over his/her body, his 论 三 国 演 义 中 的 魏 延- 2 -tragic result besides his own disposition reason, but also concerned with at that tim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a and the political context. This article will extend own disposition from Wei to embark, and will unify the time background which h
6、e at that time located to analyze his tragic reason to be at. Thus obtained understanding politics, the thought and the cultural goal then, and through the tragic result which extended to Wei draws the lesson, got along with people for our present generations manner, imbark choosing a person for a j
7、ob provided the model. The modern society is a peace, the democracy society, that, also has Wei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extend the same disposition to be frank likely, dares to say dares for the human existence, they depend upon the oneself extraordinary ability to be promoted with all attend
8、ant honor for units and so on business leading positions one side, keeps off alone, becomes the backboneKey word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ei Yan Loyalty and patriotism thought Disposition tragedy蜀国大将魏延,字文长,荆州义阳郡南阳人氏,是三国演义中极特殊的人物,他是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五绺长髯、威风凛凛、执刀跨马、冲锋突阵的蜀国名将。原在刘表的大将蔡瑁手下,后跟随刘备入蜀
9、,数有战功,先后迁牙门将军、镇北将军、都亭侯、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等职务。两次封侯,官至前军师 征西大将军 南郑侯,曾封为凉州刺史,赐予假节(尚方宝剑)。最后死于诸葛亮之手,铸就了其悲剧人生,究其原因不宜完全归结于诸葛亮,主要从他自身性格和当时的封建思想探究。首先从他的形象来分析造成他悲剧人生的原因。一、对魏延的形象分析 魏延是一个有主见、有性格,思想解放,想到做到的直性汉子。在演义里首次登场,乃是真正风虎云龙之时:曹操百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刘备残军拉着大队百姓杀到襄阳,蔡瑁拒绝开城。剑拔弩张之时,忽然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
10、而来投,何得相拒!”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第二次出场是黄忠要被斩首了,魏延出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当日救下黄忠,教百榆 林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3 -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 魏延在演义中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他功高位重,作战勇敢。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屡立战功,由刚开始的降将一跃成为仅次于关张赵三大猛将的重要人物了
11、。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取西川与黄忠共为先锋、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羌中败郭淮、入川取西蜀、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收姜维、助张飞射曹操、斩王双、诱张颌、大战司马懿、惊退夏侯霸、苦战数年,成就了诸葛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前锋, 战功累累迁牙门将军。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迁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 张飞 ,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填充 镇远将军 ,一时间全军惊奇。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
12、之。”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咸壮其言。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 建兴五年(227 年),诸葛亮兵驻汉中(要北伐了)又封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当时凉州还在魏国领土之中,所以凉州刺史是空职,所以当时魏延应该是镇北将军兼丞相司马,督前部,都亭候)。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凉州以内)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大战,大胜。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刘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魏延的地位不在五虎将之下。 魏延性格倔强,爱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做事自作主张,爱给领导提意见,说话办事毫无顾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
13、亮会于潼关,诸葛亮不同意,并压制了这个计划。这次战争失败后,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后来就兵出 子午谷 的战略方案和诸葛亮引发矛盾。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和蜀论 三 国 演 义 中 的 魏 延- 4 -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病危,与秘密长史杨仪、司马 费祎 、护军 姜维 等人说自己死后就要把军失撤回去,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随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可以不听魏延命令而带回成都(魏延是汉中太守,诸葛亮死后当时当地他是最大的有权力调动北伐军)。诸葛亮刚死,秘不发丧,杨仪命令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
14、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最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二、造成魏延悲剧性因素 这位功高位重,能征善战的大将之所以最后被诸葛亮遗计所杀,成为悲剧人物,不宜完全归咎于诸葛亮,应多从魏延自身探究其原因。 (一)自身性格因素 作为一代蜀汉名将,魏延可谓战功赫赫,勇冠三军,但是一生怀才不遇。他跟随刘备入川后因表现突出而得到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威镇汉川。诸葛亮南征北伐时期,魏延作为开路先锋,出生入死,忍辱负重,羌中败郭淮、入川取西蜀、七擒蛮孟获、收姜维、射曹操、斩王双、诱张邻、大战司马懿、惊退夏
15、侯霸等等,几乎无恶仗不与,且每战必克,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国志评价他“魏延以勇略任”(三国志卷 40)。然而,就是这样一员识见超人、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猛将,在千古贤相诸葛亮手下却屡遭猜疑,一直郁郁不得志,最终落得被疑谋反而冤杀的结局,葬送了一世英明。对此,古人则一直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后人则多因此诟病诸葛亮用人过于挑剔。其实两者皆非,仔细分析魏延一生的所作所为,其成败主要还是与其自身为人处事的性格弱点有着直接关系。 1、不善于与主帅沟通、以开诚布公取得理解和支持,牢骚满腹,口出怨言,不懂变通,不看眼色,不平之气溢于言表,缺乏组织纪律观念。据三国志中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
16、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三国志卷 40)。可见魏延与榆 林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5 -顶头上司诸葛丞相在军事战略上有分歧,但他不是主动与诸葛亮沟通,推心置腹地阐述自己战略方案的理由和优势,用道理说服领导,谋求谅解与和好,或是保留意见,服从大局,等待机会,让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是无原则地滥发牢骚、背后嘲笑和不负责任地诋毁,难怪会招致诸葛亮对其动机和人品的猜疑。三国演义对此有极为形象地描绘:(当陈式发泄对诸葛亮用兵的不满时)魏延想起孔明向日不听其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
17、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三国演义第 100 回)。更为严重的是,魏延有时甚至对孔明的领导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三国演义第 99 回中当魏军士兵压境,需要一员大将去打最艰苦的伏击战时,“孔明唤众将商议曰: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汝等须以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王平出曰:某愿当之。孔明日:若有失,如何?平日:愿当军令。孔明叹曰:王平肯舍身亲冒矢石,真忠臣也!”其时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只有智勇双全的魏延能有把握打赢这一硬仗,他目视魏延,大概是希望魏延能够挺身而出,担当重任,可魏延却低头不语,孔明赞王平真忠臣,实则是对魏延行径的不满。在这
18、样的关键时刻,魏延因个人成见而对诸葛亮的将令消极对待,缺少光明磊落、勇担重任的大将风度,只能因此激化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增加诸葛亮对他的不满和提防,是极为不智的表现。 2、不善于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和维护内部团结,孤高自傲、争强好胜、妄自尊大,缺少团队精神。三国志中写道: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入,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三国志)卷40)。试问如此盛气凌人、小肚鸡肠之人谁愿与之共事? 三国演义中更突出了他这种做事不择手段、不能容人的狭隘心态:(当他和黄忠分别领兵偷袭敌寨时)“魏廷却暗使人探听黄忠甚时起兵。探事人回报:“来日四更造饭,五更起兵。”魏延暗喜,分付众军
19、士二更造饭,三更起兵,平明要到邓闲寨边。军士论 三 国 演 义 中 的 魏 延- 6 -得令,都饱餐一顿,马摘铃,人衔枚,卷旗束甲,暗地去劫寨。三更前后,离寨前进。到半路,魏延马上寻思:“只去打邓贤寨,不显能处,不如先去打冷苞寨,却将得胜兵打邓贤寨。两处功劳,都是我的”(三国演义笫 62 回)。同僚间尚且如此,足见其根本没有集体荣誉感和精诚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建功立业的团队观念,打的只是自己的小算盘。尤其是到了需要同舟共济、共同承担责任的危机关头,更是推脱责任,袖手旁观。如三国演义第 100 回,当魏延和陈式二人因不听诸葛号令大败而回时,孔明曰:“是谁失陷了军来?”延曰:“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
20、口,以此大败。”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来。”二人互相抱怨、互相指责,没有一点勇担责任的精神,往日的情谊无影无踪。有功相争、有过相推,哪里还有同僚之谊,怎能不让人对其人品产生质疑?又怎能获得大家的拥护和信任?所以尽管魏延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摩,在蜀国、在军中却很难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3、不善于维护自己的形象,说话不注意分寸、做事不讲究策略,患得患失、诿过饰非、刚愎自用,难以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身为大将,理应卑先垂范、以身作则,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处处展示自己的高风亮节,给部属树立良好的形象。而魏延却恰恰相反,他“自功高,常有布平之心,口出怨言”(董允语),对老同志缺乏应有的尊重之礼,对年轻人缺
21、少应有的宽容之心。如三国演义第 62 回中魏延对老将黄忠说的话就颇为刺耳:“老者不以筋骨为能。吾闻泠苞、邓贤乃蜀中名将,血气方刚。恐老将军近他不得,岂不误了主公大事?”黄忠作为五虎将之一,论资格、年龄、功劳、水平都远在魏延之上,可魏延言语之中对他却非常不屑,难怪老将军大怒曰:“汝说吾老,敢与我比试武艺么?”诸葛亮临终安排退兵,本委以魏延断后的重任,但魏延却公然以诸葛丞相的继承人自居,想独揽兵权,并公开抨击杨仪的领军地位,说什么“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榆 林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7 -属便可特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22、三国志卷 40),并强令费绎与己联名下达军令。对杨仪一个年轻人说出如此霸道跋扈、毫无爱护之心的话,真是有失厚道和风范,既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又在别人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如何能得到大家的拥护。难怪后来当魏延和杨仪互相告对方谋反,后主征求大臣意见时,连一向敬重魏延,后来又为魏延伸冤平反的蒋琬、董允等人当时都“咸保仪疑延”(三国志卷 40),可叹一位如此位高权重、功勋卓著的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在蜀国群臣中的威信尚不如一个小小的长史。 4、不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恣意妄为,私心太重,终致众叛亲离、留下千古遗恨。诸葛亮死后,蜀国上下本应精诚团结、同舟共济,而魏延却因对诸葛临死安排杨仪统军不满,公然违
23、抗遗命,导致丞相尸骨未寒,蜀国内部先起内讧。特别是当发现杨仪、姜维等人已瞒着自己撤军时,更是利令智昏地带领自己的人马抢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三国志卷 40)。这一自相残杀、倒行逆施的行为导致手下士兵多有不服者,结果“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直落得“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三国志卷 40),被杨仪派人杀害。正是他在蜀军退兵时对杨仪的攻击,把自己推上了绝路。当时蜀国上下,正经受着失去丞相的哀痛和国家存亡的危机感。在这种敏感时刻,为个人目的驱使部下对蜀汉自己的军队发动进攻,无论什么理由,都必然遭到蜀国军心民心的唾弃。设若当时魏延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不因一时激愤把事做绝,就不会落得
24、以谋反罪被人斩杀的悲惨结局。而且以他的才干和实力,将来必定成为蜀汉的靠山,继续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就连按自己径出子午谷的策略完成兴复汉室的伟业,纵横天下、名垂青史,也是完全有可能做得到的。应该说,在当时诸葛亮治下的蜀国用人制度和创业环境都是十分宽松的,史书评价诸葛用人: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三国志卷 35)。蜀国以弱小之国北伐实力强论 三 国 演 义 中 的 魏 延- 8 -大的魏国,人才十分匮乏,因而诸葛亮非常重视爱惜、提携、培养人才,对魏延也很是器重。如三国志中说: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卷 40)。但魏延的所作所为令诸葛亮对其人品产生了疑虑,担心
25、自己身后无人能够约束,况魏延与同僚间的不和谐关系、众人对魏延为人的不满更使他深知魏延不得人心,怎会轻易将大权交与这样一位责任心不强、恃才傲物、率性任为、口无遮拦、不能容人的人。所以,魏延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是他自私狭隘、随性妄为的性格,正是他亲手扼杀了自己超群的才干和能力。不能只要求环境适合自己,自己也要主动适应环境。否则,魏延似的悲剧还会在今天一遍遍重演。(二)封建思想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人头地,人必毁之,中国数千年形成的儒家传统造就了这种容不得一人强于大众的畸形心里,心高气昂的魏将军一生悲剧也在于此。俗话说:“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且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
26、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先斩之,以绝后根。这不是一下就把一个人的忠心给否定了吗。况且诸葛亮威信很高,又是当权者,可以说掌握许多人的前途命运,他这句轻率如同辨士的一席话,却给魏延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封建社会中的用人思想是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当时的诸葛亮也是如此,虽然你没有多大本事,但只要肯听话,还是可以培养造就的,既可以升官,又可以发财。然而你本事虽然很大,但如果总是跟领导唱反调,那么能力越强就越容易下岗,被排除掉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如果领导的决策是对的,事业可以蒸蒸日上;如果领导错了呢?在当时封建社会里领导即使错了也是对的。诸葛亮也认过错,但他不认大错,只认小错。他明知马
27、谡“言过其实,终无大用”,但是因为他是亲信,最后用了,以致误了大事,最后只能“挥泪斩马谡”了。榆 林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9 -但是对魏延就得运用极端政策了,跟他无须认错,因为从一开始,诸葛亮就把他看成是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了。但魏延确实是一个难得的 人才 ,只不过是一直利用他罢了。由于时代原因,从诸葛亮身上即可以看出智慧,也可以看出了他的迂腐,其实他也是这种酱缸文化的牺牲品。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早知道鼎足三分而西蜀最弱,但是还要穷兵黩武,还是要坚持伐魏,去为那不可为之事,悲夫,自己去就去了,为什么还要阴谋处死魏延?理由怎么都说不清楚啊!难道沉溺于酒色之中、毫无作为的刘禅,就那么值得
28、他卖命吗?但传统、古老的封建文化思想在当时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魏延的“反骨”一说,再加上他杀韩玄投刘备就被诸葛亮视为“不忠不义”之叛徒,所以被深受这种传统思想影响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遗计杀害。 三、结论 魏延实可称得上精英人物,完全是靠自己的真本事脱颖而出的,也因此深受刘备的青睐。他既能冲锋陷阵于万马之中,又可谋略频出在帷幄之内。仅这一点,五虎上将也不能比较。可就是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观其一生却是以悲剧结尾,实在令人叹息!他的性格缺陷就在于自己虽有思想,有能力,却未能与蜀国的擎天之相诸葛亮处好关系。按诸葛的性格,固然看中能力的高低,但更注重的是忠诚与否,魏延若是象杨仪那样谦逊听
29、话,早就免却了诸多的麻烦,可这就是敢说敢做的魏延,否则也不至于后来甚至说出埋怨诸葛的话而引起他的警惕,认为其有反骨更动杀机!魏延的悲剧性结局告诉我们,下级必须尊重上级,只有尊重上级,你才能受到重用,如鱼得水,实现抱负。恩格斯说:“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而魏延是怎么做的呢? 一个有才能的人不是用人组织集团对你的如何挑选,而是你自己逃选一个更适合于自己生存发展的组织集团。我们从魏延的悲剧人生可以吸取教训,为我们当代人的为人处世,创业用人提供借鉴。欲成大事者切不可自高自大、莽撞行事,应谦虚谨慎、稳沉持重,团结上下、尊重上司、审时度势。前车之鉴,千万不能重蹈覆辙。他的
30、结局给我们当代人在社会大舞台上提供了借鉴。 论 三 国 演 义 中 的 魏 延- 10 -参考文献 :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 作家出版社 . 2006.11.1 2 张 炯、邓绍基、樊 骏:中华文学通史(第三卷,古代文学篇)M.华艺出版社 3 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6.7 4 冯立鳌:三国风云人物正解M.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5.8 . 第一版 5 沈伯俊:说三国M. 中华书局 6 庄藏著:三国人物M.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6 7 陈 寿:三国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1致谢辞 首先,非常感谢常效东老师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对我的认真、无倦的指导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常效东老师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格负责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其次,我在此借此难得的机会,对四年来教导过我的老师和帮助、鼓励过我的同学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学校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致谢人:贺秉祥 二八年五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