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浅谈公共卫生间设计的重要性学 号: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 2 -目 录1 公共卫生间的发展 .42 中国公厕现状 .43 其他国家的公厕设计 .54 公厕的设计要点 .75 结论 .8参考文献 .9- 3 -1 公共卫生间的发展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才开始出现茅坑。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提到公共厕所的文献是周礼。1852 年英国伦敦修建了世界第一座抽水马桶的公厕。世界厕所协会,是继世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之后又一国际组织,并把每年的 11月 19 日定为世界厕所日,2001 年 11 月 19 日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厕所峰会,2004 年 11 月 19 日在北京举行
2、了世界厕所峰会。我 国 的 公 共 厕 所 历 经 几 十 年 的 演 变 , 厕 所 形 式 也 经 历 了 由 露 天 到 室 内 、 由 旱 式到 水 冲 , 由 技 术 简 单 到 复 杂 、 综 合 的 历 程 , 公 共 厕 所 的 内 部 环 境 、 设 施 建 设 、 技 术和 管 理 水 平 都 有 了 很 大 提 高 , 使 公 众 能 够 得 到 较 好 的 环 境 卫 生 服 务 。2 中国公厕现状1.公厕数量少,布局不合理。从总体上看,很多城市新建了大量的公共厕所,但公厕的数量依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另外,许多城市的公厕的布局也不合理,随着需要进行加建,缺少统一的
3、规划布局,间距和位置不合理,呈现出混乱的状况。许多街道的公厕很难找到,一是由于数量少,再有就是位置隐蔽,指示标识不醒目。2.城市公厕卫生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公厕内的环境还是令人不十分满意,由于管理人员和使用者素质低下,有的将黑色的脚印留在雪白的墙上,有的在蹲位之间的隔板上乱涂不堪入目的字画,同时也存在舒适程度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厕所未采取防滑、防臭措施等问题。3.设计建设问题。一些公厕建设中没有配置洗面台、梳妆镜、厕内挂钩等设施,给人们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同时,缺乏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如老年人、盲人、残疾人的专用空间的设置,缺乏专用便器和安全抓杆、盲道、轮椅坡道及扶手,缺乏儿童专用的便器和洗
4、手盆等,难以表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 -3 其他国家的公厕设计新加坡 新加坡素以环境优美,市容管理有序闻名,有“花园城市”的美称。新加坡的公厕设置,基本依附于商场、餐馆、地铁等公用建筑,极少专门的公厕设施。仅在大型游行活动时,在路边设置移动厕所。并且,所有的公厕均免费入厕。在建筑设计上,新加坡的公厕分为男、女厕所和残疾人厕所三间,残疾人厕所系男女共用。男、女厕所间大多没有门,利用建筑的合理分隔设置玄关,达到厕所间隐秘性的要求,并避免门拉手接触传染病菌。内部的厕位设置,男厕所间与国内类似,分为小便器和大便蹲位;女厕所间大多包含一个婴儿整理位。每间男、女厕所内至少有一个蹲位为蹲便器,在人流
5、量大的纯公共建筑内所有蹲位均为蹲便器。在内部设施方面,与国内基本一致,均有洗手盆、洗手液盒、梳妆镜、干手机或擦手纸盒、垃圾桶,在厕间内部设置厕纸盒。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蹲位内几乎都不设置普通的厕纸篓,仅在女厕蹲位里有专门收集卫生巾的纸篓,内置消毒液。在洁具选择上,遵循最大限度避免人流接触传染的原则,洗手龙头和马桶均选择感应式冲水龙头/马桶,或者自闭式冲洗阀冲水龙头/马桶。另外,新加坡公厕的功能正由入厕间逐步向整装间、休息室发展,很多新建厕所内设置了全身镜,并适当摆放绿色植物。并且,公厕的管理也十分到位,环境整洁,所有设施均能正常运转,这也是公厕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纽约最新观光景点出现的新式
6、厕所,给传统的概念当头一棒。这里的厕所不分男女,只是把一个大空间劈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空间。使人瞠目结舌的是那小空间的门,仅镶了块玻璃,站在外面能将里面的抽水马桶和洗手台一览无- 5 -余。别激动,更不必担心。只要你进去一上锁,透明玻璃立即变成了毛玻璃,并浮现出有人的字样。使用完再将锁打开时,又返回到透明状态。韩国 水原: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公厕的城市 在世界杯足球赛事期间,韩国的厕所成为另一个关注焦点。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球员和球迷,本次世界杯举办城市韩国水原特别修建了 34 座高档公厕。考虑到水原的文化古迹不多,决定把厕所文化作为城市特色。厕所不仅干净卫生,而且有文化品位。在水原市内,如果没有当地
7、人指点,你还真不知道那些设计精巧的小屋就是公厕。其外形千姿百态,有城堡形、宫殿形、方形、圆形,在世界杯赛场外的公厕则被设计成足球的形状,等等。水原的公厕随处都体现出人文关怀。无论是残疾人专用的盥洗室,还是男用、女用盥洗室,都非常整洁。卫生纸、洗手液、烘手机、手纸等一应俱全,便桶设有换垫圈纸的设备,摇动一下手柄,垫圈纸就自动换成新的。女用盥洗室有专门的化妆台。盥洗室的外面,还有一排椅子供人休息。设计周到,干净卫生,设备齐全,环境幽雅,充满文化气息,这就是水原市倡导的厕所文化。在该市的世界杯导游图上,就印着水原的公厕是世界上最干净、最舒适的字样,而水原市宣传自己的广告词中有一句就是:拥有世界上最美
8、丽的公厕的城市。英国的公共厕所在英国,大学里的厕所条件相当好。一是地方比较大;二是肥皂、热水、卫生纸从来不断。英国一些大学里的卫生间,一般还铺有地毯,这似乎难以理解。因为一旦弄脏,将会臭不可闻,清洗也很困难。事实上,这些地毯看上去比较干净,没有异味,连水迹也很少。能做到这样,实在不容易。厕所卫生的清洁,靠的不是香水,也不是清洁工,而是使用者的高度自觉和自- 6 -重。在英国一些比较大的购物中心、火车站以及飞机场等地方,还专门设有残疾人使用的免费厕所。某些厕所,还有供妇女奶孩子的地方和设施。因为在英国,妇女一般是不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婴儿喂奶的。英国的长途汽车上,通常都有厕所。车上厕所虽然空间很小,
9、但仍有免费的肥皂、卫生纸可用,洗手的水照样不缺。伦敦市中心准备安装一种新型的厕所,每到夜间,这种厕所将从地底下冒出来,供那些因尿急而随处小便的男士使用。据介绍,这种夜间厕所平时都有是存放在地下,以免影响日间人们的活动。到了周末的晚上,这些厕所才搬出来,放在各个街头,到了第二天,它们又将会被遥控放回地下,十分方便。东京公共厕所 日本人爱干净是出了名的。无论哪个公共厕所都干净得一尘不染,不但没有异味,而且有淡淡的薄荷香。有的高级厕所,不仅有很多柔美的音乐供你选择,女性上厕所时还可以按身边的录音放键,所发出的抽水马桶声音可以把上厕所的尴尬声音掩盖住。高级蹲位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有的坐便竟然像个单人沙发
10、,坐上去非常舒适,使人感到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在上厕所。更有趣的是:有些厕所的卷纸是双层的,反面是一段笑话。日本居民住宅区的公厕一般采用居民自己管理的方式。同时,所有的使用者必须遵守公共道德和居民共同协商后确定的规矩。比如,为了保证公厕的清洁卫生,居民进公厕要像进家门一样,把鞋脱在门外,然后才能进入。目的是为了让所有居民对待公厕就像对待自己居室一样。4 公厕的设计要点1.“以人为本”,体现对各种人的关怀。公厕设计时应考虑各种人群,对于残疾- 7 -人和老年人,应当为他们使用的厕位与洗手盆设置用不锈钢管制作的安全抓杆,同时,由于这类人群的身体情况比较特殊应该在其厕位内设置应叫器,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
11、时的救治。对于能够独力活动的儿童,由于他们身高比成年人矮得多,应为他们设置一些较低的小便斗和洗手盆,同时这些洁具的设计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于携带幼儿者,应在大人厕位的前面一角设置可以固定婴儿的座位,有时还会设置专门的婴儿台(换尿布),给携带婴儿的父母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安全感。2.布局设计根据国家对城市公厕布局的要求,在人流量较大的繁华地区按 300-500m 的距离设置一座;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应小于 300m,一般街道按每 750-1000m 的距离设置一座;公共绿地按每 l0000m2 或每隔 500m 设一座。且公厕应设置有明显的标识。而在厕内布局设计时,应以需求为向导进行厕所的结构性布
12、局,同时设置公厕隔间、通风照明设备,提供手纸、香皂。考虑到女性排队时间明显多于男性,所以应扩大女厕厕位的比例。3.公厕洁具及相应五金设计。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使用率及安全。4.环境设计。人们常把厕所称为“轻松的场所”,而公厕内部的建筑设计正应以“轻松与卫生”为主题,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公厕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色调的和谐、冲洗的及时与通风换气装置的设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公共厕所:每 10001500 户设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建筑面积 30-60,用地面积 60-100(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环卫设施设置标准上要求公共厕所,按城镇道路人流量确定设置间距,流动人口
13、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间距为 300500m。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800m。 按地区面积确定设置数量:旧区成片改造地段和新建小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 3 座。 公共厕所建筑面积应根据人口流动量因地制宜,统筹考虑。- 8 -5 结论通过分析了解别的国家在公厕上的设计不难发现公厕的设计在无形中大大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物质要求都在提高,卫生间的作用已经远远不只是服务于人这么单一,公共卫生间的设计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好的设计和配置会大大提升人们对所在城市的喜爱。个人认为现代公厕的设计除了以人为本,做到基础设施配件齐全,还应从设计性,趣味性出发,使公共卫生间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些新鲜感。参 考 文 献1张增祥,人性化公厕的设计方法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2(03)2杨红英,论城市公厕的建设与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3)3李正刚,公共卫生间设计如何体现以人为本【J】 ,山西建筑,2006(21)4张仙桥,公厕问题与公厕革命【J】 ,社会学研究,1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