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11级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论文题目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院系11级中文系专业语文教育姓名学号11313109指导教师教授摘要张爱玲的以其融汇古今,雅俗共赏的文风独立于49年代的上海文坛,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孤岛”文坛,创造了一段令人回味不已的“传奇”。张爱玲的作品充溢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悲凉”或者“凄凉”成为其小说中的感情基调。本文立足于从女性批评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的方法,以总体的眼光纵览张爱玲的创作全貌。全面梳理、剖析、和阐释小说文本中所呈现的女性悲剧意识,追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探讨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价值。正文部分的论述主
2、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本身个人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童年的不幸以及接触的周围环境,以及名著红楼梦的影响,社会历史环境对她的影响,形成了她自己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了她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第二部分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露出人性深处的黑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她所体现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对人生命运的写照上,不时渗出人生的沧桑。情爱的关系也是张爱玲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但无一不时“破碎的闺阁梦”,她的小说中写了各种女性形象,表现出对女性的极大关注。第三部分张爱玲独特悲剧意识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确立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在中国女性文学
3、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同凡响的地位和意义。本文力图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论述,来达到深入理解张爱玲,把握张爱玲。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意识。ABSTRACTNOVELSOFZHANGAILING,WITHITSANCIENTANDMODERN,SHOWINGTHESTYLEOFINDEPENDENTOF49SSHANGHAILITERARYWORLD,LIKEASHININGMETEORACROSS“ISLANDS“LITERARYCIRCLES,CREATEDASAVOUROF“LEGEND“ZHANGAILINGSWORKSFILLEDWITHALINGERINGSENSEOFTRAG
4、EDY,“SAD“OR“DESOLATE“ASTHEEMOTIONALTONEOFTHENOVELBASEDONTHECRITICISMOFFEMALEPERSPECTIVE,USINGLITERATURERESEARCH,INDUCTIVE,DEDUCTIVEANDTHEMETHODOFCOMPREHENSIVEANALYSIS,OVERVIEWOFZHANGAILINGSCREATIONFROMTHEASPECTOFTHEOVERALLPICTURECOMPREHENSIVECARDING,ANALYSIS,ANDINTERPRETATIONOFTHENOVELTEXTPRESENTEDI
5、NFEMALETRAGICCONSCIOUSNESS,TRACESTHEREASONSFORTHEFORMATIONOFFEMALETRAGICCONSCIOUSNESSINHERNOVELS,DISCUSSEDITSUNIQUECULTURALIMPLICATIONANDVALUETHEBODYPARTOFTHEPAPERMAINLYDIVIDEDINTOTHREEPARTSCONSCIOUSNESSINEILEENCHANGSLIFEISFULLOFITSELFPERSONALTRAGEDYHERCHILDHOODMISFORTUNEANDCONTACTWITHTHESURROUNDING
6、ENVIRONMENT,ANDTHEINFLUENCEOFCLASSICADREAMOFREDMANSIONS,FORMEDHEROWNOUTLOOKONLIFE,ALSOCAUSEDTHETRAGICCONSCIOUSNESSINHERNOVELSTHESECONDPARTTHEEMBODIMENTOFZHANGAILINGFEMALETRAGICCONSCIOUSNESSZHANGAILINGSTRAGICCONSCIOUSNESSINEXPLORATIONOFHUMANNATURE,TOREVEALTHEHUMANNATUREINTHEDEPTHOFTHEDARK,SELFISH,HYP
7、OCRITICAL,LONELYANDCOLDSHEEMBODIESTHETRAGICCONSCIOUSNESSISPERFORMEDINTHEFATEOFLIFEONTHEPORTRAYALOFSEEPAGEFROMTIMETOTIMETHEVICISSITUDESOFLIFELOVEISTHERELATIONSHIPBETWEENZHANGAILINGETERNALTHEMEINTHENOVELBUTNONEFROMTIMETOTIME,WHICHCAN“DREAM“,WROTEAVARIETYOFFEMALECHARACTERSINHERNOVELS,SHOWEDGREATCONCERN
8、FORWOMENTHEFIRSTPARTTHEREASONSFORTHEFORMATIONOFZHANGAILINGFEMALETRAGICCONSCIOUSNESSINEILEENCHANGSLIFEISFULLOFITSELFPERSONALTRAGEDYHERCHILDHOODMISFORTUNEANDCONTACTWITHTHESURROUNDINGENVIRONMENT,ANDTHEINFLUENCEOFCLASSICADREAMOFREDMANSIONS,FORMEDHEROWNOUTLOOKONLIFE,ALSOCAUSEDTHETRAGICCONSCIOUSNESSINHERN
9、OVELSPARTTHREEZHANGAILINGUNIQUETRAGICCONSCIOUSNESSOFCULTURALMEANINGANDVALUEESTABLISHMENTOFZHANGAILINGSTRAGICCONSCIOUSNESSINCHINESEFEMALELITERATUREANDEVENTHEHISTORYOFCHINESEMODERNLITERATUREOUTSTANDINGSTATUSANDSIGNIFICANCETHISPAPERTRIESTOTHROUGHTHEDISCUSSIONOFTHEABOVETHREEPARTS,TOACHIEVEADEEPUNDERSTAN
10、DINGOFZHANGAILING,GRASPTHEZHANGAILINGKEYWORDSZHANGAILING,NOVEL,FEMALE,TRAGEDYCONSCIOUSNESS(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在不幸的时刻,人生更多的考虑的是人生的悲剧性方面,在作家身上,更能够产生这一悲剧性的艺术作品来。女评论家于青认为张爱玲为女性文学献出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她小说独有的孤独,凄凉、哀婉,凄美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的独特的精神个性,人生观是密不可分的。本章节试图从她的童年、婚姻、时代环境以及红楼梦的影响几个因素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
11、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一童年的影响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
12、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父母的争吵是张爱玲童年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张爱玲父亲的身上有着封建王朝遗少公子的典型恶习。他挥霍祖业,不务正业,坐吃山空,赌博养小,嫖妓吸毒,这一切让张爱玲的母亲无法忍受,并深恶痛绝。他们激烈的争吵着,随着矛盾的升级,父母的关系变得水火不容,只得离异。父母
13、离异后,张爱玲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在父亲的家里,她什么都看不起。觉得什么都是必定不好的,然而在后母来之前,虽然对鸦片厌恶,也由于小孩的孺子之情还眼巴巴的指望在父亲寂寞的时候能与她说说亲戚家的笑话。然而,她也依然觉得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如果在那里坐久了便会觉得沉下去,沉下去,直至窒息。然后,当吸鸦片的后母的到来,结结实实的给了她打击,她选择寄宿学校逃避不愉快的相处,她只能通过流眼泪来表达对弟弟以顽劣不训、放弃自我来反抗家庭的同情,终于在遭遇后母恶人先告状,父亲狠心踢打、关她禁闭,以及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后,她开始计划出逃。当她生了严重的痢疾,父亲不提她请医生,也没有买药,一直病了半年。她差一
14、点儿就死掉了,这种经历是他对生命、死亡、悲剧最直接的体验。父亲萎靡颓废的生活方式和独断、暴戾的封建家长的做派,给幼小的张爱玲体验的无非是生活中的阴暗和没落,乃至绝望,无处可诉,无法改变的家庭环境给张爱玲的潜意识中买下了自卑、孤独的种子。张爱玲与父亲的冷漠关系影响他的小说创作,同时张爱玲小说中的遗老遗少的形象就是把自己的父亲作为生活的原型的倾向。如金锁记中的姜季泽、花调中的郑先生等等。而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对丹朱的表白。如“丹朱,如果你同别人相爱着,对于他,你不过是一个爱人,可是对于我,你不但是一个爱人。你是一个创造者,你是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天地,你是过去与未来,你是神。”从某
15、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张爱玲对亲情的呼唤与渴望。之后,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与张爱玲的父亲相比,张爱玲的母亲是很不称职的,在她四岁的时候,选择了抛夫弃女,漂洋过海,追逐自己的少女梦想。女儿真正关心的是女儿是否具备了淑女风范,而全然不顾女儿对母亲的情感与依恋。在训练张爱玲没有成为合格的淑女后,表现出的是不满和失望,如果说他父亲对他造成的是身体的伤害,那么,她母亲可
16、则对她造成的是心灵上的伤害。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她产生浓郁的自卑感。在现实社会里,我等于是一个废物,从张爱玲的自嘲中,对她内心深处流露的自卑感可见一斑。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许多女性形象也是自卑的,如烟鹂,川娥这些形象,这和张爱玲自身的自卑感分不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一令人震撼的生命体验源自张爱玲少女时代荒凉、无奈、凄惨的经验世界。正是她童年时期的坎坷遭遇成就了张爱玲的个性和气质,也让她后来的作品充满了苍凉、凄美的悲剧气氛。人生体验,就像火红滚烫的烙铁,印在张爱玲早熟的心里,从而基本上决定了她的悲剧生命意识使她在玩味生活,品味生活时始终抹不去内心最深处的悲哀和沧桑。
17、“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用张爱玲这种内心独白作为其悲剧生命意识的注释,颇具说服力。二张爱玲的婚姻的影响对于张爱玲来说,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是匆匆、太匆匆。张爱玲返回上海后,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偏偏
18、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
19、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嫁给第二任丈夫赖雅,第二任丈夫的瘫痪给她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她不得不将写作作为生计,这是张爱玲最可悲的一段婚姻。她的婚姻正如等中的诸位等候诊治的太太们,大抵是“猫”一般的女人,莫不依附男人,忍耐着太多的失意;女性在张爱玲的笔下,似乎总是身陷性压迫的窘境之中,在无论是姓“封”还是姓“资”抑或二者混合的男权文化氛围中,苟延残喘,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体味着生命的苍凉。总之,诚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张爱玲成功地“在现代的屏幕上活现了一群女奴的群像”,她们限于主客观的条件,即或有所挣扎与反抗,但大抵也要陷入变态的迷狂中,很难找到真正的出路。二三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读红
20、楼梦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小说中渗透对有限生命和人物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忧郁的情调,从头到尾笼罩着一种悲剧性的诗意之美。一个封建大家庭都会由盛转衰,演绎出悲欢离合与世态炎凉的故事,因此我们看到大观园的少女们一个个都逃脱命运的安排,一个个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方官出家直到黛玉泪尽而逝,使宝黛之间的情感悲剧达到极点。通过宝黛的情感的悲剧不仅引出了时代的悲剧,更引出了人生的悲剧,使人们不禁迷茫人生的归宿在哪。这种人生与命运的不可把握,张爱玲有着深刻的体会。红楼梦是张爱玲一生最爱的作品,她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热爱,是一种与日俱增的痴爱。红楼梦是她一切创作的源
21、泉,张爱玲才锲而不舍地考据它,她以小说家的眼光深入探究红楼梦的人物、情节和内容,并分析得出红楼梦是创作而不是自传体小说的结论。张爱玲从十岁开始读红楼梦,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读一遍,到后来她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可想而知。张爱玲和曹雪芹有着同样的身世,都是生不逢时,因此,张爱玲在创作的同时多少会带有与曹雪芹同样的感情,红楼梦中王熙凤死了,金锁记中的金锁死了,有地位的和无地位的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悲剧。由此可见,张爱玲是结合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以及她所研究的名著的感同身受来完成她这一生的写作的。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曹雪芹的身世以及红楼梦当中,把自己的情感描绘在她这一生的写作当中。四孤岛殖民文化的浸染上海是张爱玲的
22、主要居住地,也是张爱玲文学生命的起源地,上海的沦陷更为张爱玲的成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张爱玲非常熟悉上海,对上海的民风民俗、人情世故、上。的小说集(传奇)是一个开向沪港都市社会,尤其是是其中的“洋场社会”的窗口。当时的商业大都市上海存在着中西文化的不和谐的碰撞,一方面,传统的门第观念,等级差别,因循守旧等文化心理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的的金钱至上、追求享乐等社会心理无孔不入,可谓华洋交错,中西杂糅。生存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大多数的上海市民普遍不关心政治而注重日常生活,不崇尚理想而重视现实利益,得过且过又注重及时行乐。商业文明催生出一大批以写作为职业的文人,他们远离主流文化,出现了立
23、足于凡人本位的世俗文化。上海的文化氛围给张爱玲提供了抛开浮华的表象,冷静审视社会和人生的外在环境。上海殖民文化石享受型的商业文化、市民文化、通俗文化,所以张爱玲描写家庭,表现世俗。她笔下的人物大都是些极其普通的小人物,她们俗气为钱、为婚姻、为面子、为着各种各样的小明目而劳劳碌碌,充满了烦恼和无奈。张爱玲把这一社会的金钱、性爱,名誉三要素作为自己创作小说的主题。商业文化中人性缺点的暴露为张爱玲小说提供了关于人性劣根性研究的场所。众多的文学期刊和异彩纷呈的风格,也是张爱玲小说创作及发表有充分选择的余地。由于战乱,孤岛上海人的“乱世心态”是想抓住一点真实的东西,最基本的东西,而张爱玲小说中的深宅大院
24、、旧式家庭、小奸小诈、勾心斗角的世俗生活给了市民们以极大的安慰,使她的悲剧性小说更容易被广大市民所接受。(二)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张爱玲在说女人中指出“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服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来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在涉论历史或性文化史这类命题方面,张爱玲擅长以生命的直觉,艺术的笔触头透入人生与历史的底蕴,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出“人的自我异化”的世俗真相。其中对女性的“被奴化”与“自奴化”的“妾妇之道”,有着极为细腻而真实的描绘。早在张爱玲未上大学而尚为女校学生的时候,她就写有牛(1936年)霸王别姬(1937年)等短篇小说,以现代女性为根基
25、,着重传达出女性对生活的痛苦而趋于绝望的真实感受。牛中禄兴娘子,是位“吃辛吃苦为人家把握家产”却终至失去一切的农妇,她在空无所恃的恐惧中,感到自己“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这篇小说体现对女性的“失去”(自我)与女性的“长夜”的审美注意,并流露出悲凉凄丽的审美情调。从张爱玲正式投发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一直到她写于1957年的五四遗事,都没有放弃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注。张爱玲通过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现实的错觉而导致的悲剧这是来自一种看事不明的人类弱点。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
26、妈,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可是三个月工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她变了,逐渐成为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像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说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
27、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嘲讽。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好人”佟振保,作为典型的男人,他将事业,家庭和情人均纳入一个有序的结构中。女人(娇蕊,烟鹂)被赋予了两种基本角色妻子与情人。但都隶属于男人,是男人把玩和利用的对象。在漫长的男权时代中积淀着关于女性原型的无意识及相应的符码,其中以“白玫瑰”象征圣洁的妻,以“红玫瑰”象征热烈的情妇,明着女性在男性眼里,不过是美丽的奴隶而已。桂花蒸阿小悲秋中的阿小,作为耽于渔猎女性的男主人的“好的”女仆,但总觉得“一盆水对准了她浇下来”,使她感到莫名的悲苦;等中的诸位等候诊治的太太们,大抵是“猫”一
28、般的女人,莫不依附男人,忍耐着太多的失意;女性在张爱玲的笔下,似乎总是身陷性压迫的窘境之中,在无论是姓“封”还是姓“资”抑或二者混合的男权文化氛围中,苟延残喘,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体味着生命的苍凉。总之,诚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张爱玲成功地“在现代的屏幕上活现了一群女奴的群像”,她们限于主客观的条件,即或有所挣扎与反抗,但大抵也要陷入变态的迷狂中,很难找到真正的出路。当男权社会确立的时候,男权变牢牢地攫住了经济大权,并逐渐制造出一个新的“图腾”,即是“金钱”,以与其“利剑”紧密配合。于是在英雄或权利崇拜与金钱崇拜的双重魔圈中,女性失去了独立为“人的”价值。为了起码的生存,便很容易地被“金钱”锁住
29、,从而导致了女性自我的严重异化。金钱对女性的作用,最常见于“金钱婚姻”。这可以使女性彻底地物化,俗化和非人化。在张爱玲最享盛誉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中,对此便有极为深刻而细致的描绘。正是由于金钱的魔力,使姜公馆的残废二爷“化丑为美”,可以轻而易举地将麻油店的曹大姑娘娶过门来,给她戴上坚硬的婚姻之枷,再锁上永固牌的“金锁”。于是,她那姣好而火热的青春被金钱的魔杖击成了碎片,她的天真,温情与梦想也都荡然无存,她慢慢地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七巧,她不顾一切地捞取能够得到的物质的东西,企图以此弥补感情上的亏损,变得悭吝远胜葛朗台,阴毒更逾蛇蝎精。由原先被金钱异化的不幸者蜕变为害人也更害己的残忍者,由被“锁”变成了
30、“锁”人,“曹七巧”变成了“曹七毒”。其心理变态已趋于极端,于是,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儿子女儿恨毒了她”,连曾与她言过情,道过爱的小叔子,也跟她“仇人似的”。但是她无法控制她自己,只能让疯狂拖着她往绝路上走。“疯狂来自黄金欲,而黄金欲变成盲目的破坏力量,又是爱情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她要报复,报复她为黄金付出的代价,不顾一切,不择对象,情欲就是这样盲目地支配着人。七巧的悲剧是无可奈何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悲剧的根源在她的本性中,她摆脱不了。亲情在沦丧,爱情也在沦丧,女性被异变为“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就是张爱玲揭示的“金锁”效应。在倾城之恋
31、中,张爱玲同样写出了金钱对女性生命存在的巨大侵蚀和危害。那位离婚后呆在娘家的穷遗老的女儿白流苏,因受不了娘家人对她的刻薄,急于再嫁。于是,对金钱的渴望使她在初识华侨富商之子范柳原是,几乎就下了再嫁的决心。但这并非是一见钟情,而是一见钟“钱”。所以在白,范的“倾城之恋”中,很难谈得上“爱情”与“幸福”,却不乏相互精明的“算计”与“引诱”。在白流苏将残剩的青春当作人生的最后赌注时,她也感到了沦为阔少玩物的危险与悲哀,但她却无力挣扎。后来,侵略战争给她提供了“成全”的机缘,使她获得了婚姻的“保障”。但是她所陷入的这种“生意经”式的婚姻,最后只能是她的坟墓。挣扎的结果是苍白的,流苏换来了婚姻的躯壳。这
32、些用年华换来的“另一番风景”,满足了人性的虚荣,给了她们一线维系命运的牢靠,却也成为无法逆转的宿命的一点慰藉,聊以苟延残喘。倾城之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柳原叹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怆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呢”张爱玲对这种婚姻看得很透。她在心经中,就曾借了绫卿的口说“女孩子们急于结婚,大半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好,愿意远走高飞。”但在急切之中,惟利是图,人(有钱者)皆可夫,又怎能谈得上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呢然而没有爱的婚姻,对于女性则无异于一种慢性自杀。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就是一未在无爱婚姻中压抑而亡的女性。虽然她的去世也许是对尴尬婚姻的解脱,但却给
33、孩子留下了恒久的痛苦,使儿子成了“跑不了”的“精神残废者”。金钱崇拜对女性生命的影响,使她们变为商品,成了男性最乐于利用和消费的东西。她写那种纯粹的妓女(如十八春中的曼璐),也涉写那种出身于堂子的姨太太(如小艾中的三姨太太),但她写的最多的,则是那种“准型娼妓”,即披有婚姻外衣的而实为交易以出卖色相的女性。梁太太(第一炉香),敦凤(留情),霓喜(连环套)等,都是如此。敦凤嫁给老迈的米先生,其心理逻辑是“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他,也是为我自己打算反正我们大家心里明白。”带着这种清晰的“谋钱”或“谋生”动机的女性其感情世界怎能不“千疮百孔”呢又怎能充分领略爱情的真味呢在张爱玲看来,不少女人已从“不
34、情愿”进到了“情愿”忍受无爱的性关系,浑然不觉有什么可耻或悲哀了。她曾带着无奈,调侃而又悲怆的语调说“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张爱玲笔下那些归根结底为了“谋钱”或“谋生”而嫁的女人,在怨怼,愁苦,无奈或变态发泄中打熬着岁月。无论她们是处在怎样的关系中,也无论是身为妙龄少女还是半老徐娘,身处深闺还是浅闺,大抵都挡不住“物化”的诱惑和胁迫。这种情形显然不限于中国人,洋人或洋气十足者也不免如此。尽管如此,张爱玲从女性视角所揭示的女性,存在于整个男权世界之中的。三张爱玲小说悲剧性的意义和影响于青在寻找张爱玲中认为,如果说鲁迅
35、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文化的心里构建的一个贡献那么,张爱玲对女性意识里“女性原罪”意识的揭露和批判,则是张爱玲对民族文化心理构建的一个补充,是对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张爱玲的的小说为五四时期女性小说注入了新的灵魂,女作家在最初往往习惯追随日记和回忆录的形式,是自我的人生经历中提取生活素材,选择内容创作有自传性质,真实描述她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一百年的女性文学创作的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女作家的亲身体验写成的回忆和自传,并成为女作家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到了五四时期,女作家向“自我个性”的转型,他们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开始苏醒,女性文学创作开创了一个暂新的领域,“强调个人对文学创作
36、影响颇深”因为女性从一个沉默到觉醒的过程必定是一个个人化的过程。并需要得到尊重和肯定,这是女性主义在这方面这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五四以来大多数的女作家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为我们真实的解释了人性中的冷漠、无情、自私,客观地写实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卑微和悲惨的命运,形成了独特的张爱玲悲剧式的美学基调。张爱玲对人生的理解是悲观的,在她的文章中处处充溢着一股苍凉的女性悲剧意识,形成了独特的的张氏苍凉美学基调。夏志清先生说“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纪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的历史家。她“态度诚恳,冷眼旁观,随意嘲弄,真实描述,皆成妙文,这种成就得益于她们严肃而
37、悲剧的人生观。”张爱玲的取材大多数是爱情、婚姻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真实的描绘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刻画普通人的真实、卑微的人性,把人性、悲剧美、女性三者统一起来。张爱玲创作中的“苍凉美”的美学风格,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传承性,也具有独特性。苍凉是张爱玲创作的女性悲剧意识,形成了独特的张氏“苍凉”写作基调。在张爱玲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高远、博大和深刻的深邃内涵,由此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悲惨的深切同情和关注。与作者的独特的亲身体验和当时身处沦陷区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相协调,同时又在更广阔的历史悲剧背景上超越了特定时空,具有启示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在我看来,张爱玲的人生经历给我们更多的是人生启
38、示,通过她所描绘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可以看到女性悲剧的历史、社会、封建家庭、以及个人原因,这种悲剧在那个时代是避免不了的。就像台北人的作者白先勇先生所描绘的女性一样,虽然也有反映了女子与那个时代抗争的那种精神,但更多的也写出了大上海时代的女性的悲剧,为了男人,依附男人,以致造成自己的生活可悲性。这跟当时的社会必定是关联的,但跟自己的经历也是相关的,就像张爱玲自己的经历一样。与张爱玲不同的是,白先勇先生作为一个男性的角度可能更加客观地描写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但我们通过张爱玲也许更能反映作为女性的心理,那个时代女性之所以悲剧的心路历程,至少给我留下更直观和深刻的印
39、象结语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处世态度是绝望和苍凉的。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见不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也没有曹禺、巴金“吾与汝偕亡”式的愤怒,没有改造国民性的抱负,有的只是“同情的了解,了解的同情”,有的只是复杂的爱恨情结,剪不断、理还乱的难以明言的依恋。她提示了女性几千年生活在男性精神控制下的阴影,在男权为主的社会,女性只是一个被男性社会役用的什物,她们的生涯是无望的,她们的世界是没有出路的。这种悲凉和绝望,注定了张爱玲无法为女性提供一条走出宿命迷宫的道路。参考书目及文献1论张爱玲的小说傅雷1944年5月2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宋明炜著业强出版社1996年版3张爱玲余斌中国华侨出版社4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子通、亦清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5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体现马建高2000年第三期6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宋家宏著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8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1日9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M】大地出版社,1995年版10于青天才奇女张爱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论写作,张爱玲散文【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