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祝捷(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前提下教育系统内正掀起一场教育信息化的革命。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迫在眉睫。置身教改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该如何进行?本文指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既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和教改深化的历史必然抉择,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和教改深化的必由之路。作者本人曾担任校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组组长,本文由作者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独立完成。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和 教改 信息素养 信息文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在走入新千年之后,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也是如此
2、。在教育领域里,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发达国家凭借着他们已有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在这方面已落后发达国家。因为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进程,才刚刚起步,所以,就目前来讲落后的并不远,完全可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落后可不是什么好东西,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争取早日走在世界的前列。 信息技术教育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其信息社会化的进程。 分析该定义我们得出以下推论:
3、1.目的:促进学生信息社会化进程,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点: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是通过它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的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的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 23.两个方面 A.就教育目标和内容来说: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 B.就教育手段和方法来说: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育活动。 我们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必须明确促进学生信息社会化进程这一宗旨,立足
4、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一手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两手硬,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取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优化效果、培养出千千万万的信息社会合格的公民,使我们国家豪迈地屹立于21 世纪民族之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我们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宏观上来讲,信息技术教育置身于怎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从微观上来讲,身处教学改革大潮中信息技术和教改的关系是怎样的?亟待深入的教改该如何“走”?刚刚起步的信息技术教育又该如何“走”?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决定教改成败、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取得预期优良教学效果的关键。 1.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定位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定位要做到两
5、个确保:一是确保一个教育理念;二是确保三个转变。 .确保教育理念的两个方面的落实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未来生存和创新的工具,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升华到把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熏陶 21 世纪的公民,搭建全社会公民和信息技术和谐的生态文化的基础。 在实现信息技术大众教育的过程中,对一小部分在该领域有天分的学生实施精英教育。 .确保做到三个转变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到利用信息技术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的转变; 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从正统的课件制作到注意课程的整合的转变;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单纯地教授技术,到更加注重对学生
6、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的转变。 教育观念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观念一旦有误,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表现在教育领域内,尤为典型。因为教育它是以一种批量化的形式进行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个有误的教育观念,好则影响一批学生,坏则影响一代甚至几代学生,并随之还有后遗症。因此,教育观念定位的准确,将为后续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发、利用、设计、管理、评价提供方向上的保证。 2.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定位3信息技术目标定位的四个层次: 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未来;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知识,信息技术对工作、社会的影响等; 信息技术能力:获取信息、传输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创
7、新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观念:尊重知识的观念、树立惜时如金的时间观、树立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的空间观、树立立足今天,面向明天的未来观、塑造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感,为人类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命感。 上述四个层次便构成了信息素养。我们的目标也就是为 21 世纪输送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公民。应该说,这只是一个总的目标、一个导向性的目标。无论各级各类学校它的教学条件如何都必须达到的目标。就具体目标来说,各级各类学校可依据实情设定。 3.信息技术教育形式定位信息技术教育形式由专门课程式向专门式和学科渗
8、透式相结合转变。多年来,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都是采用专门课程式的形式,把信息技术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分裂开来,为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教育,身处孤立状态的信息技术教育,其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业界诟病。因此,我们必须革新原有的教育形式,在专门式的基础上,(如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来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意识、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课程教学中,运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定位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内容的优化、组合。依据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内容的关联性特质来实
9、施相互的整合。如信息技术中的汉字录入就可以和语文教学中汉字书写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中的键盘操作就可以和英语教学中字母练习整合起来、美术教学可以利用画板软件来开展等。我们完全可以从各大学科和信息技术内容的内在关联性来展开优化、组合。当然,这需要学科专家和信息技术教育专家鼎立合作才能圆满地实现这一构想。 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可以以作品实现来划分章节(单元)。如在初中阶段,我们可以以若干电子作品制作形式来编成一本教材。用电脑写一篇英文文章、写一篇中文文章、收发一个 Email、用画板软件画一幅画等来组成一本教材。 4信息教育教材必须多元化、本土化。这是因为我国各地区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和对其投入经
10、费的悬殊差异,由此而带来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所造成的。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不可能在全国普及统一教材,要因地制宜教材本土化,而且随着教育个性化趋势的彰显,以后我们的教材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做。(这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看来,它的实现指日可待)。 信息技术教材必须具有开放性、必须是动态的。信息技术至今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且人们普遍用“信息技术发展是一日千里”来描绘这一盛况。可见,我们的教材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更新其内容。否则,会误人子弟,带来后遗症。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材内容必须具有开放性、必须是动态的。(教材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这是我国现存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病。信息技术教材决
11、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由这一特性,自然而然会引出另一特性一一教材的模块化。 信息技术教材编写要以模块化为导向。教材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性分门别类整理,一个门类就是一个模块。完整的教材就是由若干模块组成的。在这里,编教材如同搭积木,一块积木代表一个模块。教材实现了模块化后,它将为我们跟随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同步更新教材奠定坚实的基础。 5.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定位信息技术教育要打破现有班级建制,按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重新分班学习。因为现有班级是按年龄划分的。但现实当中,由于学生们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分化日益明显,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以信息技术水平来划分班级,展开教学。条件允许的话,
12、要以小班制来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值得借鉴的“项目活动教学模式”。项目活动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学习竞争和协商合作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效果显著。该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以“模块组合”为课程教材结构;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力;以信息加工处理为基线;以小组协作和教师引导为控制与导航途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电子作品评价为主要考核方式。 6.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体系定位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对动手能力着意要求的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体系必须突出对动手能力的考查和评估。由此,评价体系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一改以往的考试模式,重知识的考查,轻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从试卷考
13、试到电子作品的评价的转变。在此,有很从人会担心,如果不对他进行知识、理论层面的考查,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5的不系统。应该说,这种担心出发点是好的。但具体到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电子作品是信息技术知识、理论的外化和物化形式,你不懂信息技术知识你也就无法从事电子作品的开发。而且,考查电子作品还能考查出学生的审美能力、展现个人的风格魅力。如果是大型的电子作品还可以考查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互相合作能力。这在现有的考试当中是难以实现的。 不仅要评价学习的结果,也要评估学习的过程。我们现有的考试,都是对结果的评价,少有对过程的评价。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
14、优势实现这一想法,使得我们的评价体系更趋合理。评价体系的多层次化。正如以上所述,我国现有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必须是多层次的。不同的地域,必须因地制宜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不同的地域,也必须制定适合该地域的评价体系。 整和辟开新天地 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
15、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新型教学结构和传统教育思想理念的冲突,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和社会的广泛支持才能做好。 1.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要在学科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它涉及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时空的拓展、信息工具
16、的广泛利用等方面。 (1)资料的来源 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接向学生开放因特网资源,放手让学生到因特网上“冲浪”。其优点是信息大、范围广,有利于充分拓展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与信息化社会直接接轨。存在的主要6问题是:对不良信息缺乏有效的屏蔽,学生容易出现网络迷航。建设校内或区域的教学信息专网,由教师或专业信息人员(如区县、学校信息中心等)将各类与教学有关信息收集整理后放在专网中,供广大学生使用。其优点是安全、高效,不会产生网络迷航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收集的效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视野太窄,学生的信息检索、筛选、判断等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社会信息大环境。因此将上述
17、两种形式互补,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一般的原则是:低龄学生或初猎网络学习的学生以集中为主,随着认知结构的完善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向开放过渡,最后达到全开放的目的。 (2)交流的空间 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相互合作与交流。通常情况下,合作与交流是在小组内完成,具有时空的局限。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带宽的增加、支持工具平台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因特网进行远程、非实时的交流已经成为可能。目前主要集中在研究型课程和部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方面,随着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将逐步向其他学习领域拓展。在技术的支持方面,一是发挥学校内部的技术潜力,自行开发、维护;二
18、是充分借助社会技术优势,学校提供需求并在上面进行教学应用。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往往技术跟踪比较迟缓,培训投入较大,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但总体成本较低;后者长期运行使用开支较大,设计上难以充分体现个性,但对学校技术储备要求低,学校能集中精力研究教育教学的改革,不用在技术维护方面做更多的考虑。 (3)认知的工具 中小学的学习不同于真正的科研,作为学习目标的引入,必须是通过可测量的、可感知的条件和现象能直接或间接认识的规律和结论。这中间工具的作用不可或缺,而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类认知工具是认知工具中的高级形态,它能够在建模分析、实验模拟、数据采集、科学计算、动态模拟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持,从而使学
19、生能投入到更高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2.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必须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评价系统。其中包括对单元式教学设计的单元教学评价、对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对教师指导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累积性评价,等等。 另一方面,许多新的评价方案也必须得到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比如,评价因子的增加、评价方式的改变、评价信息的渠道增7扩、新的综合指标的研制与运用、档案式评价的实施等,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量表”等新的评价系,都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套支持,只有开发出各类适用的技术支持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正确的激
20、励和导向功能,使评价方法灵活多样,便于实施。 3.重视并加强教师培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是关键。教师丰富的经验、人格的魅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任何技术所无法替代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教师的作用不会被削弱,而是要加强,但教师的角色会转换,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解释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因此,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转变观念、提高能力、掌握技术。通过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意识和技术应用水平,使信息技术和课程达到一种自然的融合。 整和犹如一柄手术刀,能够对推进中的教改的诸多矛盾实施一场全面的深层次的解析
21、、梳理、化解运动。使得久为这些问题纠缠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得以明朗。使得久为这些问题纠缠的信息技术教育该如何走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使得令人头痛的问题迎刃而解。整和,快刀斩乱麻,给予我们认识上的廓清,行动上的指导。整和犹如黏合剂,将解析后条条块块以新的结构模式,进行优化、重组,融合成新教学体系。整和是催生剂,催生出新的开放的灵活的教学体系,打破现有僵化的信息技术教育体制;整和是催化剂,加速推陈出新的进程。教改经由整和之路,方能深入下去。同时,整和所开辟出来的新大道,必将把信息技术教育带入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一一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钟启泉 全球教育展望2001 年第 1 期. 2.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对课程发展的影响张维忠等电化教育研究1997 年第 4 期. 3.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 王吉庆 课程 教材 教法2000 年第 1 期. 4.信息教育论纲 李太平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年第 4 期. 5.培养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意义及目标构建 钟文芳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 年第 3 期. 6.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祝智庭 外国教育资料1999 年第2 期. 87.信息技术教育:21 世纪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彭绍东 中国远程教育2000 年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