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论文.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34630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论文他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影响着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以下是整理分享的关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论文篇一浅谈康德的批判哲学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影响着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理解把握康德的批判哲学,不仅是理论上的贡献,对现实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阐述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试图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意义作出一些探讨。关键词:康德 批判哲学 思想来源 体系内容 意义康德

2、的批判哲学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大概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期,康德从研究自然科学转向研究哲学,在其先后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 、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哲学著作中,康德分别阐述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伦理学说和美学观点,构成了所谓“真、 “善、 “美的批判哲学体系。总体来说,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检查了西方哲学长期发展的成果,而且提出了新的问题,至今仍具有较大的影响。一、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是休谟,一个是卢梭。康德在他们的启发下,形成了后来批判哲学的两大主

3、题,这就是自然和自由。康德建立批判哲学,休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独断论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辩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19 休谟提出了习惯联想说的因果论,认为因果联系的观念只能在“思想的习惯联系的感觉中去寻找。这样,休谟就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断言人们的因果观念不是来自客观的因果联系,而是来自对心中的一种联系的感觉。康德认为,休谟把因果原理归于习惯性的联想,仅仅表示主观联想的必然性,因而自然科学只能是或然性的知识。这样不仅会断送形而上学,甚至可能断送科学。于是,康德决定走一条与他不同的道路。他把形而上学和科学分别划在超

4、验领域和经验领域,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们各自存在的意义。康德发现因果关系概念不是唯一的,提出了范畴学说,回答了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并为在自然科学之后讨论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奠定了基础。康德接受了休谟提出的问题,然而,他不同意休谟的结论,坚决地批判了休谟的怀疑论,不仅从独断论中拯救了形而上学,并自认为拯救了经验科学。康德批判哲学所要极力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因果必然联系普遍统治着整个自然界,应该怎样解释人的自由,也即探讨人的自由原因对实践行为的决定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当启蒙主义者鼓吹文明、科学和进步之时,卢梭则开始了对启蒙主义的深刻反思。卢梭对自由原则的热情歌颂,使康德挣脱旧形

5、而上学的束缚,用理性来解决道德问题,即解决人的自由问题。卢梭对康德的影响就主要表现在“自由原则的提出上。通过“自由概念,康德得以证明一种建立在不同因果关系上的二律背反,即必然是现象的经验界的必然,自由是自在之物的超验界的自由。这样,康德在自然科学之后,在超验范围得出了形而上学命题可以是真的这个重要成果,从而在哲学上得出“与经验相反但也真实的结论。这个结论对于康德把旧形而上学改造成新形而上学,是一个关键。由此可见,卢梭对康德影响的巨大。二、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一)康德批判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康德把在认识论领域的理性称之为“理论理性,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属于知识论的范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

6、德考察理性的认识能力,要解决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以及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指出理性为自然立法。康德用“感性、 “知性、 “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体系。康德说:“吾人一切知识始自感觉进达悟性而终于理性。2242“ 感性是其认识论的第一个环节。“感性是一种借助于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知性是其认识论的第二个环节。“知性是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使之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理性是康德认识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理性指人先天具有的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能力,即要求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能力。认识三阶段理

7、论,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康德把世界划分为现象和物自体,认为经验的直观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物自体是可思而不可知的宇宙本体,可以通过知觉把握。人与自然最重要的的关系就是理性通过知性为自然立法,在此过程中,理性是位“外来立法者,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它所先天具有的直观认识范畴及其引申出的认识规则构成知识的基础或根据。(二) 康德批判哲学的伦理学说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以解决自由意志,道德行为如何可能的问题,以确定人的意志、道德、信仰等实践理性。这里理性的实践能力向人的意志颁发先天法则,即理性为道德立法。康德首先把道德和幸福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一个好的道德动机即所谓“善

8、良意志,决不能掺杂丝毫的情感上的好恶,否则就是不道德的。他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地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变、到处适用的道德规律,即:“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330 康德把这种道德规律叫做理性的“绝对命令,而理性的“绝对命令实际上是得不到完全执行的。在他看来, “绝对命令却仍然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而道德规律的存在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因此,为了维护道德,必须假设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康德在宣扬道德和幸福对立的同时,又力图使二者协调起来,并把这种协调推到彼岸世界。这个思想集中表现在“至善上。然而, “至善这个概念必然地包含一个二律背反。于

9、是,康德便把“至善的实现推到彼岸世界。康德认为,把道德和幸福这两种根本对立的东西协调起来,光靠人力是办不到的,只有假设一个超自然的最高的存在者 上帝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于是,在认识论领域内被大力杀死的上帝,在道德实践领域又被双手请了回来。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 但是同时,李泽厚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初步呈现出自己理论体系的雏形。关键词:李泽厚;初步表达;理论雏形作者简介:李成龙(1987- ),男,湖南沅陵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李泽厚研究。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李泽厚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我所关注的是:(1)李泽厚在扬弃康德时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10、;(2)李泽厚的思想系统是怎样的。一、李泽厚观点的初步表达李泽厚在批判康德的同时,也初步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点。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观点:(1)“认识如何可能,根本上起源于人类如何可能。李泽厚认为,只有从人类如何可能出发,从人类的社会存在出发,认识问题才能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从起源来说,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使用和制造工具。正是因为使用和制造工具,人类不断发现和掌握外界自然的规律,又不断把它们保存在、巩固在、积累在以使用和制造工具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随着后来的演进,语言和思维产生,实践的经验保存在语言-思维系统中,人类演进取得了新的形式。人类的语言、思维、概念等等认识的问题,归根到底,可以在实

11、践中和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说明。(2)理性内化和积淀。李泽厚阐述了认识产生于实践,但是从实践中提取出认识的范畴、概念等等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呢?李泽厚用理性的内化和积淀说明这一点。在谈时空观时,李泽厚指出,时空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认识形式,人之所以有时空这两种感性框架,是因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与客观世界任何事物一样,是以一定的先后延续和上下左右的活动场所来表现其现实的存在的。时空作为认识形式,是社会实践向我们主观意识中的积淀和移入。(3)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用实践观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义,但是同时指出,康德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有积极的内容。康德哲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凸显了人在认识活

12、动中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在先验知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李泽厚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变成超生物族类的社会性存在,这个社会性存在的客观方面是工艺-社会结构、主观方面是文化-心理结构。两个结构的产生是通过实践基础上的内化和积淀实现的。康德哲学的贡献就在于突出了文化-心理结构问题,提出了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认识、伦理、审美的普遍必然性问题。(4)内在自然的人化和外在自然的人化。在叙述康德美学之后,李泽厚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点,即实践美学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李泽厚认为, “客观的美和主观的审美意识的根本基础在于人与自然的同一的胜利。而所谓的“人与自然的同一指的

13、就是自然的人化,在李泽厚看来,这就是“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哲学。李泽厚认为,是实践、是自然的人化、是人与自然的同一使外在自然服从于人的世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人成为自然的主人。李泽厚认为,是实践、是自然的人化、是人与自然的同一使人这个生物性的存在具有了一系列超生物的性质。在认识领域,产生了工具、语言和思维;在伦理领域,产生了道德;在美学领域,产生了审美这种超生物性的需要和享受。不同的只是,认识领域和伦理领域的超生物性经常表现为感性中的理性,表现理性对感性的超越和优势;而在审美领域,则表现为积淀的感性,理性完全溶解在感性中。二、李泽厚的理论体系雏形在上述观点的表达中,李泽厚思想系统雏形

14、初步呈现。李泽厚以实践观点为基础,指出,人类的实践产生了工艺-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两个重要成果。工艺-社会结构使外在自然人化,文化- 心理结构使内在自然人化。李泽厚一直坚持、反复强调,工艺社会结构对文化 心理结构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内核的马克思主义对工艺社会结构的论述比较充分,而李泽厚在康德的影响下,转向对文化心理结构的探讨。康德不仅影响了李泽厚的研究方向,而也影响了李泽厚的理论结构和概念。李泽厚把文化心理结构分为认识、伦理、审美三个领域,指出,认识的形成是理性内化的结果,伦理的形成是理性凝聚的结果,审美是理性溶解在感性中的结果。李泽厚对认识论的发挥,建树不多,基本上是转

15、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伦理学,李泽厚则看重康德的道德律令,主张伦理绝对主义,以区别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伦理相对主义。对美学,李泽厚认为,康德的很多问题和看法,仍然有参考价值,但是,李泽厚在根本上不同于康德美学,在于李泽厚把美学的基础放在实践观上,放在历史唯物主义上。这样,美学就有了现实的、坚固的理论根基。不仅如此,在康德影响下,李泽厚转向文化-心理结构的研究后,美学被李泽厚看做是塑造人性的重要学科。他认为,在审美中,人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得到多方面的展现,从而摆脱工具理性的压抑和异化。这就是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展现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系统雏形的内在结构。这个理论系统还是不成熟的。第一,它对外在自然的优先地位没有阐述。如果这样,实践论的唯物主义根基是不稳固的。第二,它无法解释阶级压迫、剥削和斗争的存在这个现实。在这个理论系统内,按李泽厚的逻辑,推导不出阶级理论,而李泽厚又不断承认阶级压迫的存在,阶级概念和阶级压迫的事实与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