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文献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国家助学贷款相关问题概述2.1 国内外研究与实施现状助学贷款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分担”和“教育公平”理论。上世纪初,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助学贷款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在北欧一些国家,比如丹麦和瑞典等,相继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促进了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些国家是最早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研究并加以实施的国家。但助学贷款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研究和实施则是在二战以后。到目前为止,全球约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各具特色的学生助学贷款制度。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教授在他所著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
2、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这一理论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学生助学贷款的理论依据,成为指导各国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与完善的理论体系。成本分担理论指出, “高等教育的成本应该由多方负担,包括政府、学生、家长、高校和捐款人等,他们可以用过去的收入、现在的收入和未来的收入来分担成本” 。英国学者伍德霍尔出版了有世界影响力的专著学生贷款:斯堪的纳维亚及其他地方经验之评论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实施学生贷款的各种观点;并指出了学生贷款的经济、社会和教育意义。伍德霍尔还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学生贷款所面临的问题与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并通过计算模型设计,提出了一套学生贷款计划管理方案。在学生助学贷款实施方面,各国政
3、府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制度体系,其中以“美国模式” 、 “西欧模式”和“日本模式”三种学生贷款模式最为典型。1. 美国模式:美国从 1965 年以立法的方式,确立了大学生贫困资助体系,实施大学生差异化的收费标准,大学生资助方式和资助金额灵活多样,依学生困难情况来确定,可采用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和校园工读等多种资助方法。资助的资金则通过联邦政府、慈善团体、州政府、大学等进行筹集,其中以联邦政府对学生的资助为主。2. 西欧模式:这种模式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英国、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其典型特征是“免费高等教育加助学金资助模式” 。这种制度曾一度在 50 多个国家推行。1988 年,英国提出了
4、改革高等教育财政体制,以教育改革法为依据,公布了有限助学贷款方案 ,并于 1990 年开始正式实施。3. 日本模式:一直以来,日本实行的是高等学校有偿教育,即收费教育体制。为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日本实行了以贷学金为主的完善的学生资助制度。2002 年张建奇分析了“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的政策形成、实施及其作用和影响,结合国际上大学生资助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2008 年吉宏等人对国外先进的学生贷款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和国内现状进行比较。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我国对助学贷款制度的深入研究。王海生在论文中指出,当前大学生需要改变传统的资助观念和资助方
5、式,并阐述了需要实现的三个转变;叶忠在论文论当前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功能中对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大学生资助制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丁建福的学生贷款中政府的职责 、孙涛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职能透视一基于政策演变的视角 、袁野的关于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的法律规范 、李旭萍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目标导向机制研究 、任辉的构建国家助学贷款长效运行机制等文从政策层面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述,所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因制度设计缺陷等原因而存在诸多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6、是当前在国家助学贷款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朱慧新和唐果在论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梗阻探析中指出,为了消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梗阻现象,政府应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和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制定助学贷款法,大力进行政策宣传,加强目标群体对于政策的认知。乔娇、汪洋和王洪亮的论文国家助学贷款执行难的政策制度方面的原因剖析深刻剖析了国家助学贷款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揭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逬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与看法。孙惠和李德元的论文浅析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当前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此外,马会鹏的高校助学贷款存在的问
7、题及对策探析 ,沈丽娟、刁慧艳和唐茜的国家助学贷款困难现状及对策研究等,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执行和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制约因素,比如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违约率问题、助学贷款的管理问题,也是另一研究热点。付霞的论文国家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现象探析及降低违约率的实践思考 ,刘娜的探析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原因及对策等论文分别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在贷后还款中出现的高违约率问题,指出体制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漏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是问题产生的根源,论文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具体措
8、施。经过多年的酝酿,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从 1999 年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八个省市试点,但试行效果并不明显。在 2002 年首次还贷高峰就出现了超过 28%的违约率,国家助学贷款一度陷入停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下,2004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并在 2005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这一指导性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河南省政府依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结合本省高校实际和学生生源分布,以创新性实践,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这-被称为“河南模式”的大
9、学生贷款制度设计,开创了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新局面。参考文献2.2 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从建立到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同国外许多国家成熟的助学贷款制度相比,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上的研究。助学贷款是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教育机会公平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的。2.2.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人才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这已成为全球共识。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高等教育。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而发展高等教育,需要有巨大的财政投入。首先,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硬件条件的
10、改善,比如教学楼、学生宿舍、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与更新等。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也需要有软件条件的提升。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大量的办学成本。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并在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专著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中对此理论进行了论述。约翰斯通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包括教学成本、学生生活成本以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即学生因读大学放弃的收入等三方面。他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命运密切相关,其资金投入是巨大的。因此,发展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不能完全
11、依赖政府投入,必须考虑采取由政府、学生、家长、捐赠人和学校共同分担教育经费的模式。约翰斯通认为,为实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高校按一定方式向学生收取学费是合理可行的。他强调,经济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学生贷款方式分担其一部分高等教育的成本,再以其毕业找到稳定工作后,用所得收入来偿还这部分贷款,即所谓的“用未来赚的钱来支付现在的就学费用” 。2.2.2 教育机会公平理论历史上,人们就积极倡导教育公平,认为不论高低贵贱,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当前,教育公平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坚持的共同原则之一。其中,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原则的核心内容之一。所谓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人人享有平
12、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普遍存在着贫富上的差距。在高校收费体制下,这种贫富差距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客观上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比如,在贫穷落后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孩子们很难与富裕地区的孩子有同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背景下,贫困家庭子女平等接受高等教 ff 的权利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贫困学生助学体系,确保高等教育公平特别是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在现实条件下不折不扣地执行。作为贫困学生资助的最主要的手段,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自实施以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
13、命力,使众多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贫困状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因此,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有力地保障了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促进了教育公平在我国的实现。2.3 国家助学贷款概况2.3.1 国家助学贷款的基本内容2004 年 6 月 8 日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指导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它建立起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新机制。按照学生申办地点及工作流程,国家助学贷款分为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模式。本文的研究特指的是校园地助学贷款,在下文中不再赘述。国家助学贷款(这里特指校园地国家
14、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学生通过学校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和住宿费的银行贷款。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支付,毕业后的利息由借款人全额支付。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可向学校咨询具体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事宜。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规定如下:1申请条件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生) 、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和研究生,具备以下条件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家庭经济困
15、难;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 16 周岁的需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其法定监护人书面同意) ;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学习努力,能够正常完成学业。2申请材料学生在新学年开学后通过学校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 本人学生证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未成年人提供法定监护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和书面同意申请贷款的证明) ; 本人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说明;参考文献 学生家庭所在地有关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3.申请金额原则上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 6000 元。4贷款审批学校学生资助等部门负责对学生提交的
16、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进行资格审查,并核查学生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银行负责最终审批学生的贷款申请。5.贷款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一次申请、一次授信、分期发放的方式,即学生可以与银行一次签订多个学年的贷款合同,但银行要分年发放。一个学年内的学费、住宿费贷款,银行应一次性发放。6贷款利息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学生本人全额支付。7还款期限学生根据个人毕业后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在毕业后的 12 年内选择开始偿还本金的时间,六年内还清贷款本息。8违约后果国家助学贷款的借款学生如未按照与经办银行签订的还
17、款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额偿还贷款,经办银行将对其违约还款金额计收罚息;经办银行将违约情况录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供全国各金融机构依法查询。对恶意拖欠贷款的违约借款人采取限制措施,不予提供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金融服务;对于连续拖欠还款行为严重的借款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银行将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公布其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毕业学校及具体违约行为等信息;严重违约的贷款人还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2.3.2 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国家助学贷款是面向贫困生的一种特殊信用贷款,它具有政策性、商业性、风险性的性质。a.政策性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为目标,不
18、以盈利为目的,因此是一种政策性贷款,具有政策性特征。助学贷款是一种半公共产品。国家实施助学贷款,有助于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他们在获得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同时,改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了他们的知识层次。因此,国家助学贷款对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助学贷款由于名额限制等诸多因素,不能确保每个贫困大学生的申请都能获批。另外,助学贷款在实施中往往带有较强烈的行政色彩。比如为了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出台了“四定” 、 “三考核”政策等。这些都表明,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明显的政策特性。b.商业性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面向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信用贷款,本质上属于商业性贷款。国
19、家助学贷款存在着不同于一般商业性贷款的操作和管理模式,比如,国家助学贷款由政府、高校和银行共同实施与管理,政府、高校需要分担银行一定的风险等。但经办银行所发放的助学贷款金额需要银行自筹解决,仍需承担较大的贷款风险。经办银行对助学贷款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要求并没有改变,会根据毕业贫困大学生还贷情况评估违约风险,并根据评估情况决定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下一步幵展。银行甚至在出现较大违约率情况下,为规避风险,暂停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可见,国家助学贷款是具有商业性特征的。c.风险性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为了最大限度确保银行的商业利益,提高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即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提
20、供经办银行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金。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国家助学贷款仍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比如,少部分贷款贫困学生诚信意识差,故意拖欠不还国家助学贷款;一些毕业贫困大学生就业普遍比较困难,或者工资水平偏低,短时间内无还款能力,客观上造成了部分贷款学生还款违约的发生等等。此外,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也可能造成违约风险的发生,比如国家助学贷款还没有一个完备的学生毕业跟踪机制,一旦发生学生拖欠贷款,银行追回贷款的难度加大,甚至无法收回。可见,国家助学贷款具有一定的风险特征。2.4 国家助学贷款在河南省的实施“河南模式“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经济
21、发展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近几年来,随着中原崛起以及中原经济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全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全省城市化率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城乡收入差别较大,存在大面积的贫困人口。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至今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高校主要集中在省会郑州,以及洛阳、开封等地。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以及大规模的扩招,加上高校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河南省高校这几年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河南省各高校贫困生比例较高,尽管高校收费标准较低,低于全国大部分省市,但仍存在贫困学生欠缴学费的情况,在个别高校,这种情况还特别严重。因此,每到一个学年结束学生放暑假时,辅导员和班主任都会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督促贫困
22、学生尽快缴齐学费,以免影响成绩登陆或毕业。但这样的工作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有些贫参考文献困学生家庭极端困难,根本筹集不到学费。贫困生的欠费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办学经费的紧张,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2.4.1 出台背景随着 2004 年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政策出台,河南省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本省实际,积极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实践的艰难探索。按照新机制规定的助学贷款经办银行需招标确定的要求,河南省在 2004 年下半年积极组织了本省国家助学贷款的招投标工作。但这一招投标工作以失败而告终,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也因此一度陷入极大的困境中。在这次招投标中,一方面,银行要求的风险比例金比例太
23、高,超出了高校和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能承受的范围。另一方面,银行认为,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较高,存在较大的贷款回收风险,因此,底标 15%的风险补偿金比例太低,是不能接受的。可见,在确定风险补偿金比例的问题上所产生的分歧是导致这次招投标流产的主要原因。河南省政府为了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在河南省的尽快实施,在认真总结招投标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在全省高校范围内积极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广泛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只要积极调动银行、各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参与热情,并加强助学贷款管理,银行的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是可控的,甚至可以将贷款违约率降到接近于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
24、门提出了更趋合理并有利于商业银行的招投标方案,比如,为减轻银行管理国家助学贷款的负担和成本压力,强化了高校的管理责任等,但商业银行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仍然难以调动起来。在河南省推行国家助学贷款面临极大困难的吋候,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工作,开启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新局面。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经多方共同努力,河南省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签署了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合作协议,并于 2005 年在河南省各高校正式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河南省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中,以其创新性实践和高度责任感,保证了国家助学贷款在全省高校的全
25、面实施,在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基数大的大省,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从政策上保证了河南省大学教育的公平,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河南省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的快速实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不少媒体也撰文高度赞扬河南省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并称之为“河南模式” 。“河南模式”的成功推行,在全国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力促进了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2.4.2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创新作为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在河南省的具体实践, “河南模式”以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实践上的创新,开启了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新局面。“河南模式“
26、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河南模式”由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提供国家助学贷款资金,这多少降低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商业性,有利于建立起国家助学贷款长效机制,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稳定发展。(2)“河南模式”进一步丰富了风险补偿金的内涵,引入了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河南模式”中,风险补偿金不仅仅是对银行的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更重要的是充当了激励与约束的作用。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采取了灵活的风险补偿金政策,即对助学贷款管理得好、学生还款违约率低的高校,通过返还一部分风险补偿金来对高校予以奖励;而对管理较差,学生还款违约率高的高校,则按比例多缴风险补偿金。
27、这种有奖有惩、奖惩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既降低了银行的还款违约风险,又极大提高了各高校对助学贷款的管理积极性。(3)确定了高校作为学生助学贷款的管理主体,强化了管理手段,建立了省教育厅、高校和银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各高校依托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强有力的学生管理专职人员,以及辅导办、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管理部门,形成了十分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家庭状况、个人经济状况、学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等,高校具有较为畅通的渠道来加以及时掌握,这为高校全面管理助学贷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行使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职责,一方面减轻了银行的管理压力,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成本,提高了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
28、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优势,降低贷款贫困学生的还款违约率,客观上促进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4)强化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教育,将诚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中。这既有利于降低贷款贫困大学生的还款违约率,又为我国信用体制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2.4.3 “河南模式“的实施情况“河南模式”自 2005 年具体实施以來,无论是贷款总额还是受助学生人数都远远超过了新模式实施前五年的总和。从 2005 年按新模式的首批贷款发放到 2011 年底,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累计向省内各高校发放助学贷款 37.8 亿元,受助贫困学生达 80. 6万人次,分别是新模式实施前
29、五年的 35 倍和 27 倍,在全国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河南省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率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表 2-1 和表 2-2 给出了近几年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统计数据。表 2-1 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历年的贷款总额和受助学生人次参考文献2009 2010 2011 2012 2013年度贷款发放总额/累计总额(单位:亿元)5.2/27.2 5.5/32.7 5.1/37.8 4.8/42.6 4.9/47.5年度受资助学生人数/累计人数(单位:万人次)11.2/58 11.8/69.8 10.7/80.6 10.2/90.7 10.1/100.8(注:表 2-1 数据来源:河南省
30、学生资助网 http:/ 2-2 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提前还贷率和自付利息欠息率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提前还贷率 70.6% 74.7% 超 70% 77% 79%自付利息欠息率 6.38% 4. 25% 3.7% 3.1% 2.2%(注:表 2-2 数据来源:河南省学生资助网 http:www. 2-1 可见,从 2009 到 2013 年五年间,河南省每年贷款发放总额基本维持在 5亿元左右,受资助贫困学生维持在 11 万人次左右。这说明,河南省的国家助学贷款总体运行平稳,基本没有出现银行“惜贷”的现象。表 2-2 给出了近几年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提前还款和自付
31、利息欠息情况。从表中可见:近几年学生提前还贷的比率超过了 70%,同时,学生自付利息的欠息率逐年降低,从 2009 年底的 6. 38%降低到 2011 年的 3. 7%。这说明:由于国家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还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同时恶意违约的情况明显减少,降低了金融风险,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在河南省的健康持续发展。可见, “河南模式”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威力,对促进河南省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校期间论文发表、课题研究情况1. 2012 年 4 月郑州市社科联课题河南省会计学专业三本院校学生就业培训模式研究(第二作者) ,荣获三等奖。2.2012 年 4 月郑州市社科联课题河南民办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主持人) ,顺利结项。3.2013 年 4 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研究 (第二作者) ,顺利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