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36734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摘要: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其文明冲突论的集大成之作。在国际政治学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其中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角度入手,试图在这一方面应用文明冲突论的范式,得到亨氏对于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客观评析。关键词:文明冲突 现代化 西方化 普世文明 非西方文明一、引言以文明为单位划分世界的方式在西方由来已久,历史学界里的文明史观一直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以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大约二十来个文明一一研究其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探究各个文明的共性与个性,是现代历史流派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亨廷顿的文明

2、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显然是借鉴了这一历史分析方法的影响,将冷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七到八个文明单位作为世界局势的政治力量进行博弈。这样一种横向划分世界的方式,能够避免按照众多国家划分引起的琐碎与复杂,又能避免冷战时期两分法的粗暴与直接,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总的来说,亨廷顿文明政治观所得到的结论就是世界已经逐步脱离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阶段,而进入了以文化差异为冲突根源的历史阶段,未来世界格局建立的重点将是几大文明之间的博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分五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章,亨廷顿用文化(或者说文明,书中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样的)将世界分成了七到八个主要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

3、、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潜在的尚未崛起的非洲文明。国际关系主体由民族国家过渡到文明集团中的核心国家是因为亨氏认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在意识形态逐渐淡化的时代,文化的意义益发突出,因而文明之间,特别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合作冲突是以后国际秩序的基石。第二章,亨氏详细叙述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实力对比。其总体趋势是西方世界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构自身的文化价值,并逐步增长实力。第三章则是“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全球政治沿着各大文明的界线开始重组,人们正因为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各自的文化社会,这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交的地带成为了冲突多发区。第四章

4、是全书的核心内容,超越民族国家的文化社会是政治力量的最终表现形式。文明的冲突从地区的角度体现在不同文明的邻国或者集团的断层线上;从全球的角度上体现在不同文明核心国家之间的矛盾上。亨氏同时从历史渊源、人口数量和政治形式几点论证了冲突是永久的,和平是暂存的,而国际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各大文明的核心国家的利益与行动。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是对未来国际政治局势的判断。亨氏从美国人的角度要求重新肯定西方文明的价值,应对非西方文明的挑战。同时他将全球性战争的根源归结于文明及其核心国家实力均势的变化,由此他将和平的期望寄托于建立以多极文明并存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是二十世纪末两极格局瓦解之

5、后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它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对书中众多观点一一进行探讨,因而笔者选取了“西方化与现代化”这一角度来进行思考。亨廷顿同样是从世界历史的西方化这一角度切入其核心观点的, “西方化与现代化”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问题,同时也有经济文化的成分,笔者主要是依据亨氏“文明冲突论”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相信会有所裨益。本文的设计结构是:引言中介绍文明一书的主要观点和选取的角度;正文中首先说明“文明冲突”语境下“西方化”和“现代化”两个概念的含义,然后是应用亨氏理论论证“普世文明”的不可实现性,最后是依据文明介绍亨氏眼中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关系;评论中首先阐述亨氏范式解读

6、“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一命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之后大略提到几点不足之处,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综述。二、正文1、 “西方化”与“现代化”西方化这一概念其实来自于传统的白人种族中心观念。从殖民时期, “白人的责任”就方便西方社会为自己对其他社会进行政治经济统治做辩护,西方种族中心论者将世界分成了“我们”与“他们” ,指出西方世界有义务将外部世界同化。于是其他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或者体制的行为就被称为“西方化” 。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说,文明冲突论中是不存在“西方化”这一概念的,因为承认多文明共存,不承认世界会归于单一文明就意味着打破了“我”与“非我”的划分标准, “西方化”这一典型的西方对非西方的意识形态模

7、式便不复存在了。但是亨廷顿在论述多个文明时,为了驳倒“普世文明论” ,他列举了几个西方文明的典型特征,分别是:古典遗产、天主教与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亨廷顿认为这些特征赋予了西方文明特殊性,是西方“之所以为西方,但不是西方之所以为现代”的东西。“现代化”则应该是另一个层面上比“西方化”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工业化与城市化、富裕程度、教育水平、社会动员度、愈来愈细的分工制度等。现代化的扩张无疑属于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的飞速发展,这一模式使得西方文明在 18、19 世纪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展现了强大的力

8、量,因而几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在全世界蔓延。作为起源地,西方世界率先完成了现代化进程,各个传统文明在追求与西方一样的财富、知识、教育水平、社会结构的转型道路上会逐步将现代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这一现代西方文化可能是最接近“普世文明”的文化模式了,但是亨廷顿认为,虽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同时由于科技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工业社会不依赖与自然环境的特性,让现代文明有了更多趋同与西方文明的方面,但是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并不具有同质性。其原因在于,西方文明是诞生于现代文明之前的文明形态,其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也是在之前确立的,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同胞兄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绝对不能简单

9、画等号。2、普世文明明确了文明冲突观语境下的“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再回头看其对应理论普世主义。这一主义的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一些西方学者,以“历史终结论”福柯为代表,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大获全胜,政治历史已然被终结;由于电子科技革命,世界范围内信息、贸易、媒体等交互日益密切;在世界局势上,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推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因而这些学者认为普世文明将成为世界潮流,其后的历史发展却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缺陷:两极格局塌陷之后,由于宗教、种族、文化因素引起的大小冲突不断;民族国家间的相互交流并未加深认同感,反而增加了之间分歧的鸿沟;经济全球化的情形下,世

10、界范围内的宗教复兴;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自身的价值认同加强等等情形都有力地驳斥了“单一世界”的观点。亨廷顿对普世主义的反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依照他给出的西方文明的特征,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并不能相等同,和其他文明形式一样,西方文明的独特性并不是现代文明的特点,即使现代文明的许多特质可能都脱胎于西方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有所谓的“普世主义”也一定不是“西方普世主义” 。其次,现代文明应该更应该是相对于传统文明来说的概念,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所有民族国家都有一定特质,这应该也是相对于传统文明来说的。在传统世界里,有一些道德观念和组织形式相同之处,所以现代社会的趋同不能说明就一定能形成。最后

11、,民族国家对于西方化、现代化的回应方式不一样,具体分为拒绝主义、基马尔主义、改良主义,除了全盘接受西方化,彻底掐灭传统文化的基马尔主义以外,另外两种方式都不同程度上对西方化说了“不” ,尤其是改良主义,一直都是非西方世界对待西方化的主流态度。既然众多民族国家保留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就谈不上与西方世界具有同质性,更不用说形成单一世界了。3、反西方化亨廷顿对于西方化与现代化的论述并未仅仅停留在反对“普世主义”的层面上,他往深处思考得更多。他认为西方文明正在丧失世界的中心地位,非西方文明正在逐渐复兴。在复兴手段上,其依托的正是现代化。简单表述就是,在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中,非西方文明重新进行了自我肯定与审

12、视,并开始有了与西方文明相对峙的勇气。文明一书以东亚与伊斯兰世界为例进行了论证,这里仅引用其对东亚的描述。 “在二十世纪最后一个二十年里,东亚的崛起成为世界最瞩目的事件。 ”“东亚的经济发展正改变着亚洲与西方的均势,具体讲是与美国之间的均势。 ”“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得更大成功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鼓吹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优越于西方和其他社会。亚洲社会越来越无视美国的要求和利益,越来越有能力抵制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 ”而毫无疑问,掀起反西方化浪潮的东亚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正在加速现代化进程。

13、这一点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国家中国,和日本文明的典型代表日本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二者在 19 世纪末曾经选择过基马尔主义,但最终都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经济实力大涨之后重获传统文化的价值肯定,开始对西方文化说“不” 。在行文中,亨廷顿甚至流露出“中国将是西方文明最大敌手”的意思,足见他对反西方化潮流忌惮之深。三、评论1、理论与实际意义仅仅就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中对于“现代化与西方化”这一命题的表述来看,它只是文明冲突论中的一个小小方面罢了。完成现代化,各个文明单位才能有足够的实力成为多极世界的一角,而西方化的存在所彰显的西方种族中心主义,恰恰就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有冲突的原因之一。在理论上,亨廷顿

14、的文明冲突论确实提供了一种分析世界政治形式的范式。相比之于国家主义,它没有 200 来个对象需要分析,这大大简化了分析的难度;相比两分法,即“西方”与“非西方”相比,它显得多样而不粗暴。诚如亨廷顿自己所说:“文明的范式为理解 20 世纪结束之际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又不过于简单的地图。”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的众多事件也证明“文明冲突论”是对全球政治局势深刻而有见地的理性分析。在实践上,亨廷顿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设计了一条退却、被动防御的道路,对当今世界文明断层线将要发生的冲突做了预言。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他“为理解下个世纪全球政治的现实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某

15、种程度上也代表了美国官方的一些态度。甚至美国在进行阿富汗反恐战争时布什总统脱口而出的“十字军东征”也成为了文明冲突论的最好佐证。2、缺陷与谬误然而对于文明冲突理论,反对的声音也并不少。许多学者都提出了新的范式来说明其缺陷,限于篇幅,笔者仅谈谈两点不足的地方。首先是以文明为单位的冲突与文明导致冲突是两个概念。西方文明推行普世主义在非西方眼中是霸权主义的行径,这样引起的冲突固然是以文明为单位的,但是其深层次的原因更多是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在起作用,文明差异并没有决定冲突,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决定他们的冲突。在这一点上,亨氏可能效仿了类似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简化主义,将文化作为了冲突的中心甚至唯

16、一因素,否定了多种元素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这在笔者看来是有失偏颇的。再者是文明的差异导致的冲突能否上升为暴力冲突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虽然在西方推行普世主义或者非西方说的霸权主义过程中,各个文明之间有差异、有冲突,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冲突都会导致战争这种解决矛盾的极端方式。举例来说,即使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显露出多个方面与西方文明的利益冲突,纵然双方摩擦不断,但都没有升级至战争的地步。亨氏认为的文明核心国家均势的互换会导致的战争并不具有必然性。3、综述本文从其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角度入手,以小见大地陈述了一些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许多观点。在对“现代化与西方化”这一命题的

17、分析中,笔者重点引述了文明冲突论的分析模式,对其论点论据进行了剖析。从中可见的是,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确建立了冷战后世界形势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模式,它对于我们分析当今国际形势、预测未来趋势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可是我们也必须清楚,任何范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亨氏理论同样存在着其自身的缺陷,应用时应当剔除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和错误的分析结果,这样才能对国际政治形势有清晰客观的判断。四、参考文献1. 萨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 高宏彪.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明因素兼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A.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20).3. 李格琴

18、.国际政治中的文明冲突范式新解,重读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A. 世界民族报.2008(1).4. 马金霞.透析 “文明冲突论”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A.科技文汇.2006(11).全书的结构很简单,分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标题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首先批判了当今世界上理解国际政治的几大范式,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亨认为现代化并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当今世界有七大或八大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第二部分是“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讲文明势力间的消长的趋势: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

19、;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当今世界秩序以文明为基础,共享一种文化的国家之间更容易合作。大部分文明都有一个核心国际,以核心国家为中心个文明占据了一定的势力范围,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第四部分是全书的重点, “文明的冲突” 。本书的直接来源就是亨氏 93年于外交杂志上发表的长文文明的冲突? 。重点是将西方文明同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穆斯林同非穆斯林在断层线上的战争。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 ,是探

20、讨未来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的生存之道的,还有避免文明间战争各国所应努力的方向。 本书的明晰透彻自不必多说,国内亨氏的批评者他们自身的著作都无法满足这个基本的要求。本书诚然是站在美国的立场写得,不要忘了,亨廷顿曾担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顾问,如此背景出来的人很难不以他自己的祖国利益为重,例如第五章的标题中直接用“挑战者文明” 来统称非西方的,主要是伊斯兰和亚洲的文明。很多人以此来批判亨是“美国中心论” ,其实太小看他了。通常意义上的 “欧洲中心论”等是指那些欧美学者“目中无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有过不同于欧洲的情况的出现,想当然忽视其他,将欧洲视为文明发展的顶峰、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以美

21、国利益为重的观点并不能责之以“美国中心论” 这种改造过来的词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费孝通、毛泽东等人是“中国中心论” 了。再者,亨的这种观点是很自然的,可以理解,就算美国左翼知识分子如乔姆斯基等人我想也不会想着帮助非美势力来推翻华盛顿政府吧?从书中并不能读书亨廷顿自以为是美国人而生出的优越感,相反,他充分意识到文化是多元的,不然也不会划分出七个或八个文明了,当然,他也并没有因此走入另一个文化相对主义的极端。如果有什么的话,可能就是李慎之所言的言之有据但又觉得有些捕风捉影的“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了。 另外一种批评是所谓的“新左派 ”之类的观点,认为当今世界割据仍然是强国凭借优势地位来剥削、压迫弱国

22、,亨氏之言不过是避重就轻,只触及到问题表面而未及实质。例如手头的一本书,麦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合著的帝国 ,虽然还未来得及读(简单翻了翻,较晦涩,估计也不会读了) ,但“望文生义”一下,其副标题就很能说明两方立场的不同:“ 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类似的观点从早期的依附论、世界体系论再到“帝国”(注意,不是“帝国主义” ,二者不同) ,几经变更但内核不变。这种理解很易懂,就算亨廷顿再保守主义,作为美国政治学执牛耳者会不知道?书中亨廷顿并不讳言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的“双重标准”、干涉他国等等行径,虽不用咱们评论中常用的“ 霸权”等词,但也没有为美国脸上贴金的趋势,那为何亨廷顿仍坚持用“文明”来分

23、析?未能想明白。梁文道再一篇时评中提到亨廷顿时说: “亨廷顿学者之流厉害的地方,是有把解释变成预言的本事。当他们用文化冲突论去分析国际形势,而且还受到信任欢迎的时候,结果就会变成真有这么一回事。 ”便面看来,用文明冲突来解释一些现象很有道理,但审议追究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梁文道就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是否所有的冲突都可以用剥削压迫来解释就一了百了了吗?回到梁文道举的那个例子上。巴黎市郊的暴乱并非源于种族,而是之前发过主要城市郊区中的移民区受到歧视。所以梁总结道“种族问题往往是阶级问题的伪装 ”。但是在深究一下,为何对移民去的公共服务要区别对待呢?当地居民为何对移民不放心呢?我想也有“非我族类

24、” 的想法作祟吧? 该书的意义可能在于亨廷顿在中文版序言中所说的“似乎满足”了人们对一个新的“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的需要。冷战结束后一些冲突的背后的支持力量已经不能用两大阵营的分法来划分了(并未否认冲突背后有另外的支持力量) ,那是如何划分的呢?文化的亲缘性。该书的意义之一在于点出了,套用曼纽尔卡斯特的一本书名, “认同的力量 ”,而且是文化认同。 另外,如本书封底“内容提要 ”最后一段提到的, “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确实如此, “豆瓣”网上有评论认为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一般对文化是不太关注的。要正儿八经

25、讲印度文化,亨廷顿无论如何都讲不过季羡林,但是妙就妙在他不会(估计也没能力)从文化学者的角度谈文化。例如谈日本,亨廷顿没有像鲁斯本尼迪克特那样谈什么“耻感文化”之类,而是说日本“没有包含一种可以输出到其他社会并因此与其他社会的人民建立文化联系的潜在普世宗教或意识形态”来说明日本的“ 无所适从”。当然,他把只占弹丸之地的日本也列入几种文化之一这个举动本身就很值得玩味。作为一本政论类的书作出预测是难免的,13 年过去了,有些论断还是不得不让人佩服。 谈谈战争。书中快结束时亨假象了未来中美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并且十分认真仔细的分析了国际上其他势力的反应和战争的走向,眼前仿佛沙盘推演一般,很是有趣。

26、“有趣” 是站在外人的角度看,尤其是自己被当成假想敌是,但是亨廷顿是忧虑的。书后所付李慎之的一篇文章中说亨“有一点伪善的味道” ,通过“恐惧会产生仇恨,而仇恨又能孕育战争” 来影射亨廷顿最终目的是种族清洗,这种上纲上线的批判方法不由让人怀疑又回到了“文革”时期,李老这次过了。中文版序言里亨指出他希望 “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将有助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我相信他是真心如此。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我们在这个战乱频仍的“ 当代世界”听了好多年了。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 ,可能一生下来就是“中国人民”的一员吧, “爱好和平” 太久了,难以理解其他民族为何就

27、不爱好呢?战争这东西不好理解。梅德韦杰夫当选后不久曾指着脖子说:“意识形态我们已经吃到这儿了!” 回想几十年前美苏对峙时期如果当时领导人有这种觉悟全世界会不会好过一些?梅德韦杰夫看透了意识形态对立的无聊。如果亨廷顿分析属实,那么我们应该努力看到文明之间冲突的无聊。有人说不,其实各国都是有利益追求的。大部分利益追求都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犹记得当初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时的震撼(还有对艰深内容的茫然) , “民族只是个想象的共同体 ”之一论断我想了很久。有提到上文那个名词了, “认同的力量”亨廷顿在书中提到了穆斯林世界认同的 U 型分布,即两端高中间低。两边是对自己近的团体和至大的世界认

28、同很高,而对中间层次的团体认同低。这个提法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 神似,中国人的差序格局简化成亨廷顿那种提法就是一条向左倾斜的曲线,越往远走认同越低。如果都变成 L 型曲线,对稍微大一些的团体的认同被消解掉,可能不会如当今这么麻烦。 上述想法过于虚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就有“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他国家也都类似加强民族认同。如霍布斯鲍姆等发现很多“传统” 在是并不遥远的过去 “发明”出来的,其目的正是为了加强民族国家的认同。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中是没有国家的,历史上思想家类似的言论很多,按潘光旦的分类我想大都可以归为“社会理想 ”甚至“社会冥想” 而非“社会思

29、想”之类了。总之,很远很虚幻。 从徐贲那里读了一些有关雅斯贝尔斯的二手研究,觉得与亨廷顿结合起来看很有意思。亨廷顿希望文明间对话,而“在雅斯贝尔斯那里,世界共同和平和世界共同文明是相互联系的” , “他强调不同文化的共性。不同文化彼此宽容,不是没有办法不得不相互容忍,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人性的产物,早已有了相互包容的关系。任何以文化差异为借口的优越论和排斥他者都与人类整体不相符合。 ”巧的很,亨廷顿这本书最后一小节的标题就是文明的共性 。如果真的如此, “文明的冲突” 就是一个伪命题了。 梁文道在给自己的时事评论集子常识写自序是说了下面一段话:“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事老是重

30、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煞费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他不是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的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显示的屹立不变就是对他对打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盼望自己的文章实效”亨廷顿这本书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时事评论了,里面分析的案例现在看来几乎是古董了,但是我手头这本是 02 年第三版,05 年第二次印刷,还是在书店买到的,可见其“长销” 了,我想背后的原因可能正是“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拿亨廷顿去世来说,他是 08 年底去世的,就在他去世一两天后以军在加沙地区发起大规模的空袭,而巴方的回应是“誓言击溃以色列政权” 。我倒不认为这是对亨廷顿的嘲讽。具有普世信念的雅斯贝尔斯论证过“(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环境个人并不能全然摆脱这些环境因为无论他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都是这些环境中的一环,无法逃避其影响。就算他反对这些环境也是一样。 ”所以, “现代国家所有的公民都必须为国家之罪承担政治罪责,因为在现代国家中的每一个公民都不是非政治的。 ”换言之,这不是对某一个人的嘲讽。康德的永久和评论出来都过了 200 年了,但是世界上仍有战争这东西存在,这是对整个人类的嘲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