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docx

上传人:文****钱 文档编号:36422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导致高等教育的竞争越发激烈。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社会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原则下,对大学生精挑细选。由此,一个直接反映高校办学效益、大学生竞争力、社会市场对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评价参数应运而生,它就是“就业能力”。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内涵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能够对当今大学生就业指导明确一个确定的发展方向。一、前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是长期存在的。西方学者DEARING在其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化竞争要求教育和培训应该促使先进社会

2、的人们力争全世界最好NCIHE,1997。毕业生就业能力已经变成全世界政府通过扩大就业范围,加强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想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此同时,ROBBINS在其报告ROBBINS,1963指出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很少有人接受高等教育会不顾后来的就业。在人力资本理论下,政府的职责是培养出一种环境能够鼓励个体就业能力的增长。因为这被看作有利于全球化社会下知识经济的展现。来自TREASURY的报告把这一点概括的很简洁人力资本直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潜力来提高生产力。改进技能和人力资本通过帮助技术进步,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对促进增长都非常重要。这点在内生增长理论和与不同国家有关的经验主义论文中都得

3、到承认。HMTREASURY,2000。知识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产生在创新车间的边做边学LEARNINGBYDOINGHMTREASURY,2000,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体制从属于政府,其中一个形式是强调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加强。当前,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显得突出起来。学校教育的目的便是人尽其才,使之能够服务于社会。高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者到劳动者转变的中间环节,是学生社会化重要的一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变,就必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正体现了当前社会、大学生个体、高校多方面的综合需要。明确这一概念有其深远

4、意义。二、相关研究的回顾一能力ABILITY能力是人人都熟悉的,但是在科学上给能力一个准确的定义却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是由于能力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长期以来,学者们为说明能力的概念曾经做过许多研究工作,从不同的角度给能力下了许多定义,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在西方心理学中,通常区分智力与能力这两个概念。能力指做一件事、完成某种任务所需要的能。这种能不时物理上所说的能,而是一种心理能量,因而文献上也经常提到心理能力。能力有两大类一种叫现实能力ACTUALABILITY另外一种叫潜能POTENTIALABILITY,指一个人现在没有,将来能有的潜在力量。前苏联的心理学中,能力与西方的定义迥然不同。例

5、如斯米尔诺夫等主编的心理学就给能力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作为成功地完成某些活动的条件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1。这个定义几乎是前苏联大多数心理学家们的共识。同时,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强调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不是表现在知识、技能本身上,而是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动态上。所谓动态,指操作的速度、难度、深度及巩固程度2。在前苏联心理学家中,鲁宾斯坦的能力定义与其他人不同“能力是个体中固定下来的概括心理活动的系统。”3苏联心理学家把能力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种,象智慧品质或记忆品质这一类的个性心理特征,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属于一般能力而另一些个性心理特征,他们只在特殊的活动领域才有意义,象形象记忆力、彩色辨别

6、力等就属于特殊能力。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能力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数人倾向于把能力和活动联系起来,并从能力在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构成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揭示能力的概念。因此,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把能力定义为“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4。这样就把能力和知识与技能区分开来。首先,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从形成上来看,它是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东西。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两者概括化的性质不同。技能是因为练习而巩固了的行为方式,它是相应行为方式概括化的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动和活动的相应的心理过程概括化的结果。由于两者的概括化的性质不同,他们迁移的程度也不一样

7、,前者迁移的范围比较窄,后者迁移的范围比较广。与此相似,知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它只能迁移到与其相似的场合中去,而在反映客观现实过程中所获得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分析、综合的能力,一旦成为个人的特点时,他就可以迁移到不同的场合去,在极广的范围内起作用。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除了表现在概括化性质和迁移程度之外,还表现在生理机制和发展特点上。知识技能的生理机制是暂时联系系统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生理机制则是暂时神经联系在形成和巩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一个人的技能也能在相当大程度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地提高,但一个人的能力就与此不同,在

8、人的一生中,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一个从形成、发展到衰退的过程。能力和知识、技能虽然不同,但他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前提,反过来,掌握知识的过程也可能会导致能力的提高。二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1西方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就业能力的准确确定,在西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以就业能力的概念而言,西方学者福古艾特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5,国际劳工组织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

9、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OVERTOON1998则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6。就业能力的构成而言,各家学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在这一领域的两项基础研究ASTD和SCANS也没有达成一致。ASTD定义了16项技能,分为5个类别基本胜任能力阅读、写作、计算,沟通能力说和听,适应能力问题解决、创造性地思考,群体效果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影响能力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ASTD1990SCANS共定义了36项能力,分为3个类别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SCANS1991而

10、PALLARD1998年提出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四个组成成分资产,由个体的知识知道什么、技能知道如何运用知识和态度如何做组成发展,包含职业管理能力、求职能力、策略性的方法表达,指的是示范就业能力资产,把它们用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市场的能力。这一能力曾经归纳在职业管理能力之下,但由于它的特殊重要性,因而单独列出个体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环境,通过个体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或二者的关系,实现或实践就业能力资产的能力。LAW,WONG,MOBLEY,1996认为就业能力由三个纬度组成第一,个人适应性,指的是使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是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水平的职业自尊和内控,高职业

11、风险容忍低职业风险规避和高不确定性容忍,高学习动机个人控制和学习愿望。第二,个体与市场的交互,指的是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人力资本教育、相关经验、职业成功经历。第三,职业身份,指的是职业身份的风格,身份描述,身份自我。学者米特切尔AYSEGMITCHELL认为,就业能力包括能够强化就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包括1智力能力诊断、分析、创新和学会学习智力或者学术能力2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沟通、决策、团队工作和适应性、积极态度与行为、设想和卸下责任的能力在内的社会和人际能力3经营和创业能力在工作中冒险精神的发展、创造力和创新性、辨识和创

12、造机会、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包括对于生产力和经营运作的理解,以及对于自我就业的认识4多元技术技能力系列一系列与岗位相联系的能力。瑞士联邦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戈德斯密德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就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的问题作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2人际关系技巧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4有效的工作方法5敏锐的、广阔的视野7。另外,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理事会曾经就“就业能力”的内涵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就业能力至少需要包括1评判性或者分析性思维能力2应对复杂问题的普遍能力3有效的沟通能力,包括言语和书面4与别人结为伙伴,有效地展开工作5独立

13、完成工作,特别在执行研究项目和准备终身学习的时候6毕业生应该以本领域的道德意识成为自我评判、具有反思性的实践者,并且能够有效的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与别的学科展开互动。在西方也有研究提出,就业能力包括对行业的了解、开发信息技能、正确行动能力、语言能力和听力、写作能力、保持个人标准的能力身体健康、穿着得体等、处理数字的能力、对问题做出反应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计划能力、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使用设备的能力、阅读能力。还有研究认为就业能力的关键项目包括责任感、找工作和得到工作的技能、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等。三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1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解。国

14、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8这种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就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可以认为是学生发现、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一种综合能力。但是对于这种能力的结构和具体内容,研究者们却有着不同的观点。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建元素上,可分为个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即智商与情商或称智力资本与能力资本。智力因素是个体生存发展的“硬件”,非智力因素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软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内容

15、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大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9另外一名研究者汪怿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构成来看,分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3个部分1基础技能,是个体就业和进一步发展必须的、具有基础性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理

16、运算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2个体管理技能,指促进个体潜力发挥、有利于个体在就业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技能、态度和行为,包括显示积极态度和行为的能力、负责任、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安全工作等方面3团队工作技能,包括和别人一道工作、积极参与项目小组等方面的能力。10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张丽华、刘晟楠两位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就业能力测评问卷,分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五个主要因素因素一,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纳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判断力、社会洞察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因素二,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忍耐力、心理调试能力、抗挫力、抗压力和修饰力因素三,自主能力,包括勤奋、计划能力、奉献精神和自学能力因素

17、四,社会实践能力,包括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因素五,应聘能力,包括竞争意识、推销能力、自信和表达能力。11华南理工大学的李颖、刘善仕、翁赛珠三位研究者选择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四所高校14个系已签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利用110社科统计软件,对428份样本进行了采样充足度和球形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大小适宜于进行因素分析。通过还用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囚素,正交最大变异法VARIMAX旋转,得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社交领导能力三个维度。12湖南科技学院的雷腾和江西师范大学的虞文华两位研究者则认为,就业能力实际意义中还应该包括就

18、业能力倾向,即找到工作、保持工作、发展工作和创造工作的能力一是就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不仅只局限于在校期间,尤其不只是大学学习期间,而应是此前的全过程二是不同职业种类不同的单位、不同岗位和职位对就业能力及其不同组成部分的要求是有差异性的,且这种差异性有时还很大。13还有研究者认为就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与特殊能力。14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它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就业能力的关键项目包括责任感、找工作和得到工作的技能、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15比较类似的

19、观点还有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16重庆三峡学院研究者任江林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技能。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

20、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它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第三个层次是求职技能。求职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勇气和智慧。大学生掌握了求职技巧和方法,就会使求职活动更加有效,就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求职能力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这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囚素。17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邹齐清、乔向东两位研究者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实际调查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按重要性排序

21、依次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18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通过对中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者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还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就业能力统一的看法。产生这种现象其实是不难理解的。这首先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对就业本身的定义就存在着分歧。有的学者将就业定义为发现和获得就业机会,有的学者则将就业界定为发现、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还有的学者则进一步将其定义为发现、获得和保持工作机会,并在工作中晋升。基于对就业内涵理解的不同,得出不同的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也就顺理成章了。其次,不同的研究者在能力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因此出现了能力与知识、技能混同的局面。以上两点大致是

22、造成就业能力概念无法统一的主要原因。但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实践来说,一个无法达成共识的理念显然是无法指导实践的。因此,从指导实践的角度考虑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而这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是因为,作为能力的一种,大学生就业能力本身就具备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因而这种能力理应在一定程度上能超越专业和相关技能的制约而在更高层面上呈现出一种共性。特别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由于以往的研究中没有把就业能力与知识和技能因素进行有效的区分,因而导致在就业能力的构成和结构上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因而无法形成相对严谨的研究体系。总的说来,以往许多学者的研究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关于“

23、就业力”19的研究。这些无疑会制约着对就业能力研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其次,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实际来看,将知识和技能与能力综合考虑的“就业能力”的研究其实是不切合实际的。这是因为,如果将知识和技能并入就业能力的研究范畴势必造成就业能力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专业类型、专业发展势头等外部因素对学生是否顺利获得就业机会所产生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本身又受着国家经济形势、相关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方面使得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由于涉及的面太广而超出了学校的能力范围,也使得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由于过于庞大的研究体系而无法深入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24、社会新行业层出不穷,对专业的需求日新月异,由此而带来的是大学相对频繁的专业调整。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综合考虑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因素在内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将会因为缺乏相对稳定的研究内容和确定的研究范围而无法在实践中顺利进行。鉴于以上的思考,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我们做如下思考首先,我们对能力一词的基本理解来源于我国心理学界的公认界定,即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其次,本研究所涉及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别于劳动经济学或产业经济学中就业力的概念,它是从微观的角度,以心理学的方法来探讨个性心理特征与大学生顺利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我们将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就界定在不考虑知识、技能

25、等因素影响的前提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顺利就业20的个性心理特征总和。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不同于职业能力OCCUPATIONALCOMPETENCY,职业能力指向的是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它特指个体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通常我们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21而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指一般能力或基础能力,其所强调的是“不同场所的共同需要”。22这样一个界定有利于不同的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改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最终

26、实现学生个体、高等院校和社会三方的共盈。参考文献1斯米尔诺夫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本,第488页。2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本,第485486页。3鲁宾斯坦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道路,三联出版社,1965年版,第130页。4李效忠能力心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本,第4页。5,65200414386文晓凤信息时代就业能力发展,企业经济,2002年第10期。7朱若霞、马小洁略谈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8郑晓明就业能力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8391。9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教

27、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4期。10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高教探索,2005年第2期。11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12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高教探索,2005年第2期。13雷腾、虞文华关于高师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缺陷的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3期,2005年5月。14田卫东浅谈如何提高就业能力,卫生职业教育,2002年第10期。15谢志远关于培养人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期。16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教育与职业,

28、2004年,第21期。17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6期。18邹奇清、乔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7月。19就业力更强调的是一种结果,它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有利条件下,个体获得一种或几种工作机会的概率。20这里所说的就业指的是大学生通过招聘环节和试用环节正式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不涉及正式录用以后的环节。21,20022003/22,2001参考资料1薛艳、朱宁“十五”人格模型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3张丽华、刘

29、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4杨伦超改革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教论坛,2005年第2期。5张建奇关于大学生就业意识、能力准备与就业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6马万民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建设,人才开发,2002年第11期。7过广宇、唐薇麦氏人格模型与十五人格模型的比较,心理科学,2003年第3期。8李海芬提升本科生就业能力与本科教育改革,高教探索,2004年第4期。9陈立新、丁立平现代社会就业及职业发展的人格标准与要求,求索,2004年第6期。10王妙“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11吴冬梅关于血型与职业能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各种血型人的职业适应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12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年第10期。13刘德恩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职教通讯,2000年第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