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古课程复习要点-习题解答.ppt

举报
资源描述
古生物地层学,资源环境学院,课程复习要点-习题解答,古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部分: 古生物学基础 原生动物门-蜓类 古植物界 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 腕足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地层学部分: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前寒武纪/系 早古生代 / 下古生界 晚古生代 / 上古生界 中生代 / 中生界,化石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 (1)生物本身的条件 具硬体,数量大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具硬体的生物较易保存为化石。因为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比软体更能抵抗各种破坏作用。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碳酸钙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 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埋藏的沉积特征: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 (4)时间条件 生物体死后要及时快速埋藏,长期埋藏并经石化作用后才能保存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生物遗体同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古生物学基础,什么叫石化作用?石化作用有哪几种方式? 石化作用: 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石化作用方式: (1)矿质充填方式: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经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 (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 (3)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古生物学基础,化石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根据化石的保存特点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叫做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叫模铸化石。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印痕化石: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痕迹。 (2)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内膜,复合膜。 (3) 模核化石: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 (4) 铸型化石:在形成外膜和内核后,原壳体被全部溶解,沉积物在溶解后的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叫做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点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但遗体分解后,其有机成分仍然残留在岩层中,这些有机分子可以证实过去生物的存在。,古生物学基础,什么叫双名法?,古生物学基础,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按照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的归类,什么叫系统分类?,蜓类化石的旋壁分哪几层微细壳层?旋壁分哪几种类型? 旋壁的微细壳层可分为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旋壁类型分为4种类型: 一层式:仅由单一的原始层或致密层组成; 二层式:由致密层和透明层或蜂巢层组成; 三层式:由致密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或由致密层,蜂巢层和内疏松层组成; 四层式:由致密层,透明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原生动物门-蜓类,副隔壁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时代出现? 副隔壁是由旋壁的蜂巢层向下延伸聚集形成的薄板,比隔壁略短。副隔壁的延伸方向有两个,即与中轴相平行方向延伸的轴向副隔壁和与中轴相垂直方向延伸的旋向副隔壁。 在二叠世中期出现副隔壁。 石炭纪与二叠纪的蜓类化石在构造和形态上有什么主要差异? 在形态上:石炭纪以纺锤形为主要;二叠纪则以球状、圆柱状为主 在构造上:在二叠纪早期出现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原生动物门-蜓类,裸蕨植物有什么特点,出现于什么地质时代,有什么进化意义? 特点:最早的陆生维管植物。矮小,无明显的根,茎,叶的分化。茎二歧式分枝;茎内具简单的维管系统;茎表皮有角质层和气孔。无叶,可具假根。孢子囊着生于枝顶端。 地质时代:出现于晚志留世到中泥盆世。 进化意义:由水生到陆生,完成了从水域扩展到陆地的飞跃,是植物界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石松植物与节蕨植物有什么不同,保存化石有什么特点? 石松植物:有乔木,灌木或草木。有根,茎,叶的分化。茎直立,二歧式分枝。单叶,单脉。常见化石是叶座。 节蕨植物:为木本或草本,茎单轴式分枝。茎明显的分为节和节间。叶着生 于节处,单叶,轮生。常见化石是髓核(髓模)—茎干化石(为髓腔充填泥沙固结而形成的髓核化石,如:新芦木、芦木)和叶化石(如:楔叶、轮叶、瓣轮叶)。,古植物界,常见节蕨植物的化石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常见化石有楔叶,新芦木,芦木,瓣轮叶,轮叶。 楔叶:茎枝细弱,节间上的纵肋直通过节,叶轮生,上下轮叶的位置相对。每轮叶为3的倍数,均为楔形。叶侧边一般全缘。扇状脉。晚泥盆世到晚三叠世。 新芦木:髓模化石。纵肋和纵沟在节上相错排列,纵肋和纵沟都很细,节间顶端无节下管痕,节部常有叶迹痕。生活于三叠纪至中侏罗世。 芦木:乔木,常见茎干髓模化石,纵肋和纵沟在节上相错排列,纵肋的顶端常具节下管痕。生活于晚石炭世至二叠纪。 轮叶:芦木的枝叶化石,叶轮生,呈辐射状直伸排列。每轮叶6—40枚,长短近相等。叶片分离或在基部微连合,线形,倒披针形或匙形等,具单脉。石炭纪到二叠纪。 瓣轮叶:叶轮生,叶长短差别大,向外,向上弯曲,形成明显的两瓣,具上下叶缺,一般下叶缺明显。具单脉,叶基部分分离或不同程度的连合。顶叶轮不呈两瓣。二叠纪。,古植物界,真蕨植物与种子蕨有什么主要差异? 真蕨植物:草本为主,茎不发育,多数为根状茎。叶脉多样,主要为扇状脉 和羽状脉,也有网状脉。孢子繁殖。 种子蕨植物:分小乔木,灌木或藤本。茎很少分枝。种子繁殖。 网叶蕨和格子蕨有什么不同? 网叶蕨:羽片三角形至镰刀形,各具中脉,侧脉以直角伸出,结成多角形网 格,网内有细脉结成小网。 每个分枝再向内弯成弧形外侧辐射状着 生羽片。 格子蕨:中脉粗直,侧脉羽状。第三次脉近直角伸出,互相连接成长方形格 网,网内有细网脉及盲脉。 每个分枝又叉轴式分枝向外弯曲,内侧分出羽片。,古植物界,苏铁植物和银杏植物各有什么特征? 苏铁植物: 大多为粗短的木本植物。 茎通常不分叉。茎表面具叶脱落后残留的叶基痕或光滑。茎有球状,块状,圆柱状。 叶:多为单羽状复叶,少数单叶。叶顶生,幼叶卷曲。 叶脉:平行脉或放射脉,少数网状脉或单脉。 雌雄同株或异株,两性花或单性花。 银杏植物: 属高大乔木,高达40米,直径达2米以上,单轴分枝,有长短枝之 分。 单叶,具长柄,扇形,肾形或宽楔形,叶缘浅裂或全裂。 叶脉:扇形脉,平行脉。 花单性,雌雄异株,都着生在短枝顶。,古植物界,(1) 菌类、藻类阶段:太古代——志留纪,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 (2) 裸蕨植物阶段:志留纪末期——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繁育过程离不开水。 (3) 蕨类植物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孢子繁殖,受粉作用离不开水,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蕨类植物开始兴起,中石炭世到早二叠世,蕨类植物达到极盛,裸子植物出现。是主要成煤期,沼泽发育。 (4) 裸子植物阶段:晚二叠世——早白垩世,种子繁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 (5) 被子植物阶段:种子繁殖的有花植物,晚白垩世至今,最高等的植物,植物的演化分为哪几个阶段?,古植物界,珊瑚的内部构造包括哪几种? 1)纵列构造:隔壁; 2)横列构造:横板; 3)边缘构造:鳞板,泡沫板; 4)轴部构造:中轴,中柱。 中轴和中柱有什么区别: 中轴:是珊瑚体中央的实心轴状骨骼,是由对隔壁在轴部加厚,或是由一 级隔壁在轴部相交扭结加厚而成。在横,纵切面上均可看到。 中柱:是珊瑚体中央的一种疏松状的骨骼,它由内斜板,辐板和中板组成。 珊瑚的骨骼构造分为哪几种组合类型? 根据横向构造和轴部构造的自然组合特征来分: 单带型:横板+隔壁 双带型:有三种:横板+泡沫板,横板+中轴,横板+鳞板 三带型:四种:横板+鳞板+中轴(或中柱),横板+泡沫板+中轴(或中柱) 泡沫型:泡沫板 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有什么不同的构造特征? 四射珊瑚: 纵向构造:隔壁发育,分级。 横向构造:有横板,鳞板,泡沫板等几种构造类型。 轴部构造:中柱或中轴。 没有连接构造。 横板珊瑚: 纵向构造:隔壁不发育,成刺状。 横板发育。 无轴部构造。 连接构造:连接孔,连接板,连接管。,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特征:O2—P,腕骨类型,腕足动物的腕骨包括哪几种类型? 腕骨是纤毛腕的支持骨架。 类型有:腕基,腕棒,腕带,腕环,腕螺。,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与双壳动物壳体有什么明显差别? 腕足动物: 单瓣壳两侧对称,双瓣壳大小不等,分背,腹两面。对称面垂直两壳结合面。固着构造为肉茎孔。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 双壳动物: 单瓣壳两侧不对称,双瓣壳大小相等,分左右。对称面位于两壳结合面上。固着构造为足丝凹口。齿和槽在同一壳上间列。,始现于早寒武世 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 石炭-二叠纪, 二叠纪末急剧衰退,腕足动物何时出现,什么地质时代最繁盛,何时急剧衰退?,腕足动物门,直角式头足动物有哪几种体管类型? 根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 可将体管分为以下4种类型: 无颈式:隔壁颈无或极短,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向外弯曲,连接环向外凸。 全颈式:隔壁颈长而直,其长度达到或超过一个气室,一般无连接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旋卷式头足动物有哪几种缝合线类型,分别发育在什么地质时代? 根据缝合线褶皱强烈程度,由弱到强分为五类: 鹦鹉螺式—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的鞍,叶之分,呈平缓的波状,寒武纪到现代。(O) 无棱菊石式—鞍,叶部呈宽圆状,鞍,叶数目较多,泥盆纪到二叠纪。(D) 棱菊石式—叶部呈尖棱状,鞍,叶数目多。泥盆纪到二叠纪。 齿菊石式—鞍浑圆,叶呈锯齿状,二叠纪到较三叠纪。(T) 菊石式—鞍,叶都分出许多小叶,T—K。(J—K),缝合线类型,∈一Rec (O),D—P(D),P—T(T),T—K(J—K),D—P,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三叶虫壳体分为哪几部分,头甲上有什么主要构造特征? 从纵向上可把三叶虫背甲分为:头甲,胸甲,尾甲。 头甲上的主要构造有:头鞍,鞍沟和鞍叶、前边缘,外边缘和内边缘、眼叶,眼脊和面线、固定颊、活动颊 三叶虫尾甲分为哪几种类型? 根据尾甲与头甲的相对大小,可将尾甲分为四类: 1)小尾型:尾甲极小; 2)异尾型:尾甲小于头甲; 3)等尾型:尾甲与头甲近等; 4)大尾型:尾甲大于头甲。 尾甲由小尾型发展成等尾型是三叶虫的一个演化趋势。 三叶虫分布在什么地质年代,何时最繁盛,何时灭绝? 三叶虫分布在寒武纪至二叠纪。 寒武纪时为最繁盛期,占统治地位。奥陶纪时退居次要,不占统治地位。 志留纪至二叠纪时急剧衰退,只留少数类别。到二叠纪末期绝灭。,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笔石动物分为哪二大类,依据什么分类? 笔石动物依据生态类型可分为二大类:树形笔石和正笔石。 正笔石类的正胞管分为哪几种类型? 正笔石只有正胞管,正胞管的形态类型有十种: 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笔石动物何时出现和灭绝,早奥陶世,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各有什么笔石动物群? 笔石动物从中寒武世开始出现,直到早石炭世绝灭。 早奥陶世:树形笔石、均分笔石、隐笔石。 中奥陶世—晚奥陶世:叉笔石与双笔石 志留纪有:单笔石和少量的双笔石,半索动物门-笔石纲,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哪几种类型? 地层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和非整合接触,其中不整合接触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整合接触分为连续和不连续。而非整合接触,又分为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 岩石地层单位分为哪几级,与年代地层单位有什么差别? 岩石地层单位可分为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可观察到并呈现总体一致的岩性(或岩性组合),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三维空间岩石性。它具有穿时性,像是太原组在石炭系中有在二叠系中也有。 年代地层单位:是在特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所有岩石的综合体,只包括在该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岩层。年代地层单位以等时面为界,单位级别与岩层所包含的时间长短相对应,而与岩层的厚度无关。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生物地层单位分为哪几个带,它与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有什么不同? 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是生物带,经常使用的生物带有五种类型,即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富集带。无等级的差别。 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内容和特征所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即以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于邻层化石有别的三度空间岩层体。也就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来定义和说明地层特征的地层体。各类型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也不互相排斥。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可观察到并呈现总体一致的岩性(或岩性组合),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三维空间岩石体。有等级的差别。 年代地层单位:是根据在特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所有岩石的综合体,只包括在该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岩层。年代地层单位以等时面为界,单位级别与岩层所包含的时间长短相对应,而与岩层的厚度无关。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有等级的差别。,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什么叫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 在特定的岩层序列内,层型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点,它构成了定义和识别该地层单位或所确定的地层界线的标准。 这个特定的间隔即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 包含被选作定义和识别地层界线的层型点的特定岩层序列就是界线层型。 单位层型的上,下界线就是该单位的界线层型。 什么叫标志层和标准化石? 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分布范围较广,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被称为标志层。 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作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特征突出),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地理分布广,这些化石叫标准化石。 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主要依据是:生物演化的进步性和阶段性。,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上 统,中 统,下 统,寒 武 系,,古 生 界,新 元 古 界,震 旦 系,,南华系,,,上 统,下 统,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 组,灯影组,上 统,下 统,Ⅳ,Ⅲ,Ⅱ,Ⅰ,奥陶系,,,,,,,,,,,,,,,,Z1,Z2,ε1,ε2,ε3,Z1,,,,,,,,C1,C2,P1,D3,C2,O2,P1,P1,侵入接触:Ⅲ与Ⅱ、Ⅳ、Ⅴ 沉积接触:Ⅲ、Ⅴ与Ⅵ / Ⅶ 角度不整合:Ⅴ与Ⅳ 、Ⅶ/Ⅷ 平行不整合: Ⅵ与Ⅷ,,地层超覆,前寒武系有哪些主要特征? 1) 时限长(36/38-5.43亿年),经历了32.57亿年; 2) 地层普遍变质 (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 3) 构造变形复杂,因为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 4) 生物化石少(化石少,化石无硬壳、后期破坏); 5) 矿产丰富(Fe、Au、U…)。 研究前寒武纪地层有哪几种常用方法? 1)同位素年龄测定; 2)构造—岩浆旋回法; 3)岩石学方法; 4)生物地层学方法。 前寒武纪发生过哪几次大的构造运动? 前寒武纪发生过6次大的构造运动: 1)发生在32亿年的迁西运动; 2)发生在28亿年的阜平运动; 3)发生在23亿年的五台运动; 4)发生在18亿年的吕梁运动; 5)发生在10亿年的晋宁运动; 6)发生在8亿年的蓟县运动。,前寒武纪 /系,Z震旦纪,680,NH南华纪,迁西运动,中 国 构 造 阶 段 划 分,加里东运动阶段,海西运动阶段,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特征,初始地壳,古陆核,原始地台与似盖层,地台分别形成于哪个时代? 始太古代,地球处于天文演化阶段,经历了地幔熔融阶段,可能形成拉斑玄武岩和超镁铁岩的初始地壳(硅镁质)。 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期间,岩石圈由于强烈火山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而迅速增厚,形成了原始的硅铝质大陆地壳,称为次生原始地壳--古陆核。古元古代末,在许多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稳定区(原始地台);古元古代使太古代陆核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了所谓“原地台”;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地台形成于新元古代。 地球上水和氧气分别在什么时代大量出现? 始太古代,水圈形成的初期,水量较少。 中、新太古代,水圈增长十分迅速,估计到新太古代末(距今2500 Ma前),至少有相当于现在水量的70%的水形成。 中、新元古代,海水中的PH值已经明显转变为弱碱性,变成氯化物、碳酸盐水,致使这一时期有大量的碳酸盐岩沉积。 随着中元古代海洋中光合生物(藻类)的迅速增加,大气中氧气的增值也十分明显。因此到了新元古代末,大气圈便由火山气型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一氮气一氧气型气圈。据估计,此时大气圈中的氧气含量至少已有现在氧量的7%。,前寒武纪 /系,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特征,寒武纪早期出现什么样的生物群,有什么主要特点? 寒武纪早期有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出现于震旦纪末期,繁盛于寒武纪,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统称为小壳化石,包括软舌螺、腹足类、腕足类、单板类、海绵及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物种,出现于最古老的三叶虫之前。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澄江动物群主要有哪些生物门类,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早古生代 /下古生界,华北地区寒武系包括哪几个组,奥陶纪地层有什么特点,形成于什么沉积环境? 华北地区寒武系包括:凤山组,长山组,崮山组,张夏组,徐庄组,毛山组,馒头组。 奥陶纪地层特点:稳定沉积类型在华北及珠峰地区为碳酸盐岩沉积, 在扬子区以泥质沉积为主。 形成于浅海环境,晚期由于地壳运动和冰川作用,发生大规模的海退。 中国南部的寒武系形成于哪几种沉积环境,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华南扬子区为滨浅海稳定沉积环境,华南江南区为半深海还原沉积环境,华南东南区为深海、浅海及古岛并存的活动构造条件下的沉积环境。 自西向东,海水变深,由扬子区稳定型的陆棚海沉积到江南区过渡型的非补偿边缘海和东南区活动型的岛弧沉积。,早古生代 /下古生界,划分和对比奥陶纪地层主要依据哪些常见的典型化石? 奥陶纪时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门类齐全,种类和数量均超过寒武纪,重要代表有: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珊瑚、苔藓虫、棘皮动物、腕足类、腹足类、介形虫、牙形石等。 奥陶纪生物具有地层划分与对比意义的重要的门类:笔石。 早奥陶世早期:树形笔石目为主,如网格笔石; 早奥陶世中晚期:正笔石目无轴亚目均分笔石动物群,如对笔石; 中晚奥陶世:正笔石目有轴亚目双笔石科类大量繁盛。 次要生物门类:三叶虫、鹦鹉螺、牙形石、腕足动物。,早古生代 /下古生界,志留纪发生了什么构造运动,使全球古地理面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志留纪为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世界各个大陆边缘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强烈构造运动(即加里东运动),形成一批褶皱山系,世界各大陆块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和海退,陆地面积扩大,浅海区缩小,地形高差加大,气候干旱,生物开始了征服陆地的漫长进程。 划分和对比志留纪地层主要依据哪几个门类的化石? 重要化石门类:笔石 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正笔石目,有轴亚目); 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 次要门类:珊瑚、腕足、三叶虫 四射珊瑚:主要为单带型(除隔壁外,只有横板)和泡沫型 腕足类:并不繁盛,但内部构造复杂,如五房贝。,早古生代 /下古生界,泥盆纪生物面貌有什么特点? 1)鱼类的繁盛: 泥盆纪鱼类特别繁盛,被称为“鱼类的时代”,鱼类已开始生活在内陆的河流、湖泊或河口地区,成为动物征服大陆的第一标志。 2)原始两栖类的出现: 晚泥盆世的总鳍鱼类具有强大的肉鳍,可以在泥沙上爬行,既能用鳃呼吸,又能用肺呼吸,被认为是两栖类的祖先。 3)陆生植物的发展和小型森林的出现 植物已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环境,以裸蕨类为主,并出现有根茎、叶分化的原始石松类、有节类及原始裸子植物,小规模的森林可形成可采煤层。 4)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巨大革新和发展:笔石几乎全部绝灭, 三叶虫大量减少;腕足动物中石燕贝类特别发育,中槽、中隆明显,此外穿孔贝类、小嘴贝类、扭月贝类、无洞贝类也较繁盛;四射珊瑚在泥盆纪形成一个发展高潮,常形成珊瑚礁,多为双带形珊瑚;层孔虫非常繁盛,与苔藓虫、珊瑚一起形成生物礁。,晚古生代 /上古生界,稳定型海相沉积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特征? ①象州型——发育于地台区,沉积物为各类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常夹有碎屑岩层。剖面底部常为厚层碎屑岩,普遍与前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生物群以固着底柄类为主,具大量地方性属种。代表近岸浅水、富氧和水动力条件较强的环境。代表性地区为桂北、湘中、黔东南、龙门山和秦岭等。 ②南丹型——发育于地台区,沉积物多为瘤状灰岩、硅质岩和黑色炭质泥岩,与前泥盆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不大。生物群以发育菊石、竹节石、浮游类三叶虫为特征.并多为世界性属、种。代表远岸较深水、较宁静环境。代表性地区为滇东南、桂西南、黔南等。 ③江南型——发育在康滇古陆东缘、湘中、湘赣交界等盆地边缘地带。沉积物多为砂、泥质等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含植物化石,也含鱼类、双壳类、腕足类等动物化石。,晚古生代 /上古生界,石炭纪的植物和动物发展有什么显著特征? 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为最早的世界性成煤时期;两栖类占统治地位。 陆生植物空前繁盛,陆生的两栖类、昆虫及非海相软体动物有很大的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更为进步。 1)两栖类的大发展、原始爬行类的出现: 石炭纪是两栖类蓬勃发展的时期,被称“两栖类时代”,以“坚头类”为主。出现原始的爬行类,以陆生羊膜卵的方式在陆地繁殖后代,可以摆脱对水的依赖 2)陆生植物群落: 以石松、节蕨、真蕨、种子蕨和科达类为主,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为最早的世界性成煤时期; 3)海生无脊椎动物 珊瑚:双带型四射珊瑚依然,具中轴的三带型四射珊瑚繁盛; 腕足动物:长生贝类大量兴起,石燕贝类继续繁盛 ; 有孔虫“蜓”类动物的兴起,并成为石炭纪地层划分的重要化石。,晚古生代 /上古生界,华夏、欧美区与冈瓦纳区的植物群有什么不同? 华夏、欧美区:热带植物区,以高大的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安加拉区:北部温带植物区,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为主;冈瓦纳区:以舌羊齿类为代表的灌木-草本植物群,为南部温凉气候下的单调植物组合。 石炭纪的珊瑚化石有什么特点? 四射珊瑚:双带型和三带型,具中轴的三带型(横板、鳞板、中轴)四射珊瑚繁盛。 华北区石炭系本溪组表现出什么沉积特点? 上部为含煤铁铝质泥岩层。中部为分布广泛的铝土层,具鲕状或豆状结构(G层铝土矿)。 下部为铁铝层,底部可见明显古风化壳,大陆剥蚀面以下见起伏不平的奥陶纪灰黄色灰岩,风化面上堆有局部分布的鸡窝状褐铁矿或赤铁矿(山西式铁矿)。 我国C-P大煤田主要出现在哪些地层中? 华北: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华南:龙潭组,晚古生代 /上古生界,三叠纪和侏罗纪以哪几类生物占优势?中国划分为哪几个植物群,分区线确定在什么位置? 植物以裸子植物占优势,松柏、苏铁、银杏及真蕨类繁盛; 动物以爬行类占优势,早三叠世出现有水龙兽动物群,中三叠世出现有犬颌兽和肯氏兽动物群,晚三叠世爬行动物大发展,出现恐龙类及类似哺乳动物的爬行类及海生的爬行类(鱼龙)及真正的龟、鳖、蜥蜴及鳄类; 海洋中菊石占优势:齿菊石式、菊石式缝合线,壳饰发育,双壳类繁盛,种类多,多为弱异齿、古异齿型铰合,六射珊瑚开始出现。 植物分区:以古天山(或古昆仑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 北方区:三叠纪以拟丹尼蕨-贝尔瑙蕨为特征的潮湿温带的内陆环境, 侏罗纪以C-P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南方区:三叠纪以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的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侏罗纪以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为特征 D — 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 Clathropteris 格脉蕨)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中生代 /中生界,植物分区:以古天山(或古昆仑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 北方为以拟丹尼蕨-贝尔瑙蕨为特征的潮湿温带的内陆环境 南方为以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的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北方区:D — 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 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南方区,D — 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 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T3,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 — 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 Clathropteris 格脉蕨)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 分区,北方区:C-P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昆仑-古秦岭-古大别山,J1-2,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昆仑-秦岭一线划分南北: 北:锥叶蕨-拟刺葵植物群,银杏类多; 南:锥叶蕨—毛羽叶植物群,苏铁类、蕨类多,北方区,,南方区,,中国北方和南方三叠系标准剖面出现在那个盆地,是一套什么环境下的沉积? 中国华北整体为陆相,发育大型内陆盆地 陕甘宁盆地最大。 中统上部及上统:以黄绿色、深灰色砂泥岩为主,为潮湿的湖相沉积。 下统及中统下部:岩性以红色砂泥岩为主,为干旱炎热的河湖相沉积。 西北地区准葛尔盆地,三叠系上统为湿润的湖沼相沉积 中上统为湿润的河湖相沉积,下统为干燥的河流相沉积。 华南地区标准剖面为黔西南贞丰三叠系剖面,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海相沉积,上三叠统为温暖潮湿气候的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中生代 /中生界,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生物界发展有什么特点,中生代主要含煤地层发育在什么时期?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植物: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松柏、银杏及真蕨类为主;爬行类空前繁盛,身躯巨大,成为大陆的主宰,广布于陆地、水中、空中;海洋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较繁盛,菊石类的缝合线均为菊石式。 白垩纪生物界以新门类的蓬勃发展、迅速演化和末期的普遍绝灭为特点。 植物: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繁盛为特点,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兴起,裸子植物开始衰弱,退居次要位置; 脊椎动物:早白垩世恐龙依然处于鼎盛,占据了水、陆、空的主导地位,末期绝灭。白垩纪出现现代类型的鸟类及哺乳类中的有袋类、有胎盘类,淡水中真骨鱼繁盛。 淡水无脊椎动物:以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及昆虫最为常见,海洋无脊椎动物菊石依然繁盛,双壳类分布广,有孔虫繁盛。 中生代主要含煤地层发育在晚三叠世一中侏罗世,泛大陆解体,全球范围发生海侵,大陆气候潮湿,植物繁盛,欧亚大陆上沼泽成煤环境广布,晚白垩世海侵使气候由干旱变潮湿,局部出现含煤地层。,中生代 /中生界,印支运动发生在什么地质时期,有什么主要表现? 印支运动发生在中晚三叠世及早侏罗世。 三叠纪:表现为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在三叠纪二分性明显,出现大海退和古气候重大变化;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板块拼合—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侏罗纪:联合古陆解体,环太平洋构造带形成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环太平洋”开始发育。,中生代 /中生界,中国的三叠系,古地理与地层特征: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北方海槽消失;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中国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图,,,南 海,北 陆,中国北部,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的我国北部地区,晚二叠世起已连成一片大陆 三叠早-中期,仅在南部边缘遭受局部的海侵 晚三叠世起以太行山为界,西侧呈现山系与大中型内陆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东侧基本为大片剥蚀高地,仅在东北地区零星分布小型内陆盆地。,准葛尔盆地,陕甘宁盆地,阴山,太行山,秦岭,贺兰山 六盘山,,西部为大中型盆地如鄂尔多斯和准噶尔盆地,东部为剥蚀高地及小型盆地,,,,,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古地理面貌有什么明显特征? 侏罗纪: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东部构造、岩浆活动强烈,西部为大型内陆盆地;青藏高原、台湾地区仍为海相沉积。 白垩纪地理格局总体与侏罗纪相似,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东侧岩浆活动相对侏罗纪减弱,空间分布东移;开始发育松辽、华北、江汉等重要含油气盆地;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趋向萎缩;海侵局限于特提斯带和环太平洋带。,中生代 /中生界,,,Thank You For Coming! See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文客久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