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复习.ppt

举报
资源描述
第26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其主要内容,走进高考第一关:教材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主要内容 ①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老的生物进化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进化的原因(即适应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历史贡献:对神创论造成冲击 局限性:缺乏证据,多为主观推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基础)发展,内容:有限的生活条件 生存斗争(外因、方式、动力) 过度繁殖 意义:科学地解释________的原因,生物的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界,生物进化,多样,适应,局限:对遗传与变异的本质未作出科学解释,解释局限于________水平,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个体,种群,基因频率概念: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计算通过基因型计算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变化原因: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遗传漂变、迁移进化的质: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________和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并能够产生出___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________的现象类型:_______隔离;________隔离,相互交配,繁殖,可育,自由交流,地理,生殖,基因频率,物种形成过程:种群地理隔离小的种群自然选择________改变生殖隔离新物种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形成: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理论发展,基因,物种,生态,系统,解读高考第二关:考点关,考点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1.自然选择的对象 (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3)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1)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捕食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2)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断进行,通过一代代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生物的变异被定向积累和加强,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特别提醒: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时要明确变异是自发的、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环境的改变引起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一般来说,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越剧烈,生物进化的速度越快。,例析1-1(2009·广东理基,47)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解析: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具有较厚外壳的蜗牛能适应其生活环境。生 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较厚的外壳是环境不断对该类型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答案:B,例析1-2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解析: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本身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某种抗菌素的可遗传的变异,当人们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起到一个选择作用(注意:这种选择不能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的选择),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少数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亦具有了抗药性这一特性。这样经过多次用药后,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答案:D,互动探究1-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解析:此题考查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该学说正确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该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故A、B、C三项符合达尔文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答案:D,互动探究1-2: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逐渐增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变多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解析: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答案:B,考点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个体携带的基因随个体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但通过繁殖它把自身一部分基因传给了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了基因库。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特别提醒:①生物变异的不定向性是由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基因重组的随机性和染色体变异的不定向性所决定的。 ②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③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种群与物种的比较,二者的关系图解:,(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3)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 ①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历史年代逐渐形成。 即: ②骤变式: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特别提醒:①不同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时期,但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在地理隔离基础上,经选择可加速生殖隔离的形成,所以经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是物种形成常见的方式。 ②地理隔离及相应区域的自然选择,可使分开的小种群朝不同方向分化,形成各自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产生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分类学上把只有地理隔离的同一物种的几个种群叫亚种。,③生殖隔离保持了物种间的不可交配性,从而也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④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特别提醒:①判断生物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依据是是否出现生殖隔离,即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若出现生殖隔离,即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后代,则说明不是同一物种。 ②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则种群一定没有进化。,例析2(2009·江苏,20)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A项中,b和d不一定达到生殖隔离;B项中,由于a1和a2的地理隔离,d和c有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与其进化而形成的b种群不一定相同,也可能达到生殖隔离;D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地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但如果只发生地理隔离,而没有发生生殖隔离,则c和d可能是一个物种。,答案:B,互动探究2: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下),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等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解析: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考查。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当时由于受科学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无法了解遗传的本质和进化的实质。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逐项分析如下:,答案:D,考点3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1.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1)每个种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库。 (2)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3)个体所携带的基因随着个体的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随着繁殖把自身的一部分基因传给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基因库,所以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2.基因频率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1)不同的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 (2)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3.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 基因型频率= ×100%,例如:设二倍体生物个体中有两个等位基因A和a,假如种群中共有N个个体,而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分别是n1、n2、n3,那么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基因的频率= 或 AA基因型的频率= ×100%,4.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 从以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公式可看出: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即A+a=1,AA+2Aa+aa=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即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 杂合子频率之和,用教材,例子讲解如下: AA基因型频率为 =0.3,Aa基因型频率为 =0.6,aa基因型频率为 =0.1。则A基因的频率为0.3+ ×0.6=0.6,a基因的频率为0.1+ ×0.6=0.4。所以,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反过来也可推算出有关的基因型频率。,例析3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解析:根据题意可推知在种群中Aa的比率为48%,因此可以算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A为40%,a为60%,由于没有自然选择,因此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AA、Aa、aa的比率分别为16%、48%、36%,进而可得知AA频率和A频率均不发生变化。而自交后代中AA、Aa、aa的比率分别为28%、24%、48%,从而计算出A频率为40%。,答案:C,互动探究3:从某种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A.24%、72% B.36%、64% C.57%、43% D.60%、40%,解析:根据题意,在100个个体中,AA占24个,Aa占72个,aa占4个,即在200个基因中,A基因有:2×24+72=120个;a基因有:2×4+72=80个;因此A基因频率为: =60%;a基因频率为: =40%。,答案:D,考点4物种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1.物种形成 (1)物种形成的方式: ①渐变式:渐变式物种形成是指经过漫长的时间和许多世代的逐渐演变才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其中最普遍的方式是一个分布区很广的物种通过地理隔离先形成亚种,然后发展为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或多个新物种。 物种种群地理隔离小种群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殖隔离新物种,②爆发式:爆发式物种形成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的。主要起于个体的染色体变异或突变,远缘杂交以及染色体加倍等方式,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新物种,不需通过先形成亚种的阶段。如普通小麦的形成。 ③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兰—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 受精前隔离 生态隔离 季节隔离 行为隔离 机械(形态)隔离 配子隔离 受精后隔离 杂种不活 杂种不育 杂种败育,2.共同进化 (1)共同进化 ①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生物生活于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其必然要和其他生物发生营养关系。在捕食与被捕食,相互帮助等关系下,它们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的。例如:最早的生物是厌氧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2)进化规律,①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a.从结构上看:由简单→复杂(由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由单细胞→多细胞,由无胚层分化→两胚层→三胚层等)。 b.从功能上看:由低等→高等(如: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代谢见下一条)。 c.从生存环境上看:由水生→陆生。,②代谢的进化 a.异养→自养(又包括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b.厌氧→需氧。 c.总趋势:厌氧异养→光能自养→需氧异养。,3.生物多样性 (1)内涵(三层次) 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描述的物种约175万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2)相互关系,(3)成因: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例析4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使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答案:D,互动探究4: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相关知识。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经人工培育驯化以后,改变其遗传性状而来的,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会丧失野生稻的部分遗传多样性。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所决定的,遗传变异只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变异的有利性和有害性是相对的,落粒性突变有利于水稻的传播而不利于人对它的收获。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作为育种的有用资 源,是其直接使用价值的体现。,答案:AD,笑对高考第三关:技巧关,实验设计中的“严谨性”的例析. 典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科学,没有设计对照实验。,(2)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②将子一代分成性状数量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3)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思维导析:该实验设计的不科学之处在于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实验都应考虑实验原则,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所以实验应设计两组,让一组连续自由交配,另一组每一代都除去残翅果蝇,当第六代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中长翅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这种人工选择将使B基因的频率增加,b基因的频率减小。,应用拓展,某研究小组研究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和金黄色的。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设,如图所示。.,(1)在假说甲和假说乙中,湖泊Ⅰ和湖泊Ⅱ中的两种鱼的祖先各是哪种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NA分析表明,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Ⅱ中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这一证据支持哪个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说甲中: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中,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3)假说甲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是一个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符合。因为假设没考虑当地“有时会发洪水”这一实际情况.,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或若两种鱼杂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物种),高考真题备选,1.(2009·广东,26)《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多选)( )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答案:AD,解析:A、D是达尔文提出的;B项提出用进废退理论的是拉马克;C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2.(2007·江苏高考)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 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 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 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答案:A,解析: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的地区,自然状态下的选择因素有两个:一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一是恶性疟疾,同时选择的结果是保留了大量Aa个体,不难得出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的结论。前者淘汰的是aa个体,后者则淘汰的是AA个体,即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而死亡。,3.(2007·北京理综)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D.保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答案:B,解析:考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棉花或其他作物,维持不具抗性棉铃虫的生存,使具抗性棉铃虫的比例较低,从而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课后活页作业,1.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答案:D,解析:突变大多是有害的,并且突变率很低,但种群的个体 数量较多,所以突变个体数较多,其中有的是有利变异,所以 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突变是不定向的,有隐性突变 也有显性突变;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包括基 因重组。变异的有利与否与所处的环境有关。,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答案:D,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定向的变异个体是否适应环境取决于自然选择,故D项不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3.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答案:B,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4.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4% B.5.1% C.6.8% D.10.2%,答案:C,5.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答案:C,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导致了基因 频率的改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 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因此①②④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⑤,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 使两个种群的基因不能进行交流,在各自环境的选择下朝着 不同的方向改变着各自种群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当这种改 变突破了种的界限时,产生了生殖隔离,便形成了两个新的 物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的变 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 然选择是定向的,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7.下列关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分布着多种地雀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形成多种地雀的重要原因 B.各岛上的不同地雀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地雀形态结构和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不同地雀种群基因库组成有差异,答案:C,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即便发生形态结 构的改变,但是如果它们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则仍然是 同一物种。由于存在地理隔离和不同的生存环境,各个群岛 上的地雀自然选择的方向就不同,基因库会逐渐产生差异, 当基因库差异很大的时候就会产生生殖隔离。可遗传的变 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8.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那么按现代生物进化论,该物种将( ) A.不断衰退 B.不断进化 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答案:B,解析:随着AA个体被淘汰,A的基因频率不断降低,种群 不断进化。只要该种群存在,基因库就不会丧失,只是基因 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9.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答案:A,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生物进 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任何基 因频率发生变化,都属于进化的范围,A选项正确;同一物种 的个体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B选 项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 必要条件,C选项错误;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 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 发生变化,D选项错误。,10.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蛾的数量发生了 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答案:D,解析:树皮变成了灰白色,蛾的颜色为灰色和白色的个体 有利于生存下来。,11.在一个种群中,开始时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是:AA为25%、Aa为50%、aa为25%,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低于另两种基因型的个体。那么经过了若干代的自然选择后,你认为下列哪种变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A.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基本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B.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的 C.基因型aa在逐渐下降的同时,Aa也在下降 D.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答案:D,解析:在生存斗争中,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存能力和 竞争能力低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故其容易被淘汰, 则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基因型 为AA、Aa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因而基因 型为AA和Aa的比例逐渐增加。,12.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 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S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情 况。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 说明新物种将产生,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13.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答案:C,解析: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选择,从而进化为现在的众多物种。,14.不同植物间远缘杂交不亲和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是由于不同植物的花粉与柱头组织细胞之间相互拒绝不能认可,花粉管生长受阻,不能到达子房,这一现象最可能与柱头细胞的哪种物质有关?这种现象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上称作什么( ) A.纤维素自然选择 B.磷脂地理隔离 C.糖蛋白生殖隔离 D.酶生存斗争,答案:C,解析:远缘杂交不亲和是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导致的,这种现象称作生殖隔离。,15.(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 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 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 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53.2%,13.7%,25.0%,4.7%,(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控制计划,环境污染 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SO2浓度降低时,有利于地衣生长;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解析: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根据题意,污染区黑化蛾回收率大于白色蛾,而非污染区则相反,表中两组数据53.2%大于25.0%、13.7%大于4.7%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根据图表,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16.(探究题)科学家观察某种鸟的种群变化情况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6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土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甚至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若干只尾羽毛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在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上。对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未做任何处理,使其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B,A,C,(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3)寄生在这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以坐标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①标明基因;②绘出大致趋势;③基因频率的变化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答案:(3)60%画图要求:基因A与a对应的曲线均正确,趋势、关键点均正确。,解析:由图可知,A的尾羽最短,C的尾羽最长,B的尾羽处在中间的长度,所以是将A的尾羽剪下贴到C组上,B组作对照;并且雌鸟筑巢数是C>B>A;由此得出结论雄鸟的尾羽越长越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3)中A的基因频率为20%+40%÷2=40%,a的基因频率为1-40%=60%。由于aa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aa个体将减少,a的基因频率将降低。画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时注意基因频率的起点:A为40%,a为60%。,单元体系构建,教师下载中心 一、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过度 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过度繁殖:既是生存斗争的前提,也使出现大 量变异成为可能。由于生物的过度繁殖造成食物短 缺,生活空间狭小,必然激发生存斗争;而生物大量繁 殖后代,也会不断产生变异,其中许多变异是能够 遗传的。,(2)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存斗争包括 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以及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有胜有负,就会 优胜劣汰,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的变异有的是有利变异,有的是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便是自然界的选择。所以变异为选择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有利变异通过遗传逐代得到积累和加强,最后形成新的物种。,(4)适者生存:是生存斗争的结果。自然选择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生物的繁衍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2)生物的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无机自然条件)进行斗争(既依赖自然界又要与之不断地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的生物进行竞争。 (3)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去(适者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便是自然选择。,(4)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材料;环境条件是选择者,它是自然选择的动力;自然选择的手段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形成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5)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并且连续的过程,只有经过许多代的选择,逐代积累有利变异,才能形成新的物种。,(6)自然选择能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生物永远处在进化过程中,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一定的自然环境决定着一定的变异)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文客久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