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竞赛,目
录,CONTENTS,01,绪论,02,病毒,03,原核生物,04,真核微生物,05,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目
录,CONTENTS,06,微生物的生长与生活环境,07,微生物生态,08,微生物在自然界碳氮素循环中的作用,09,答题,第一章 绪论,基本概念
1.微生物的特点(五大特点)
(1) 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 吸收多,转化快
(3) 生长旺,繁殖快
(4) 适应性强,易变异
(5) 分布广,种类多,,2.生物分类系统
三原界系统
真细菌
古细菌
真核生物,第二章 病毒,第一节 病毒的特性
1.病毒基本特征
(1)没有细胞结构
(2)只含有DNA或RNA
(3)没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统
(4)在特定活细胞内寄生
(5)寄主提供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场所
(6)在寄主外具生物大分子特征
病毒的生活周期
吸附、侵入、复制、装配与释放,,第二节 噬菌体
形态及结构:
蝌蚪形、微球形、线状3种
噬菌体类型
(1)毒性噬菌体
(2)温和噬菌体
(3)溶源细胞
(4)原噬菌体,第三章 原核生物,第一节 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程序:(1)初染(结晶紫30~60S)
(2)媒染剂(碘液30~60S)
(3)脱色(95%乙醇30S)
(4)复染(蕃红60 ~ 120S),第二节 放线菌,1.基本概念:从分类学上,是真细菌的一大类群,G+菌。
2.
3.放线菌的菌落形态:
(1)菌落质地硬而且致密,菌落小而不广泛延伸;
(2)菌落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
(3)接种针难以挑取;
(4)基内菌丝呈辐射状向四周生长。
*幼龄菌菌落与细菌难以区分。
4.放线菌的繁殖方式分生孢子;包囊孢子;菌丝断裂等,第三节 蓝细菌
基本概念: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能以水作为供氢体和电子供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化CO2为有机物质的真细菌。
特征:没有细胞核;没有有丝分裂;细胞壁含有肽聚糖;核糖体为70S;没有叶绿体;G-菌。
形态形状:球状、杆状等,单细胞或多细胞连接的丝状。
固氮部位:异细胞,第四节 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革兰氏阴性细菌: 大小和特性均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
1.立克次氏体:只能寄生于真核细胞内。
形 态:球状、杆状、 丝状等;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大 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病 害:斑疹伤寒,Q热等
2.衣原体:是脊椎动物细胞中生活的专性寄生菌,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形态:球形、椭圆形,个体小;有原体和始体之分。
病害:沙眼衣原体是人类砂眼的病原体
3.支原体:最小的细胞生物;无细胞壁; 可通过细菌滤器;菌落呈煎鸡蛋状;一些支原体能引起人类、牲畜、家禽类胸膜肺炎和作物的病害。,,第四章 真核微生物,第一节 霉菌,真菌特点:
1、具有细胞核、核膜;
2、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
4、营养方式异养型,多数好氧;
5、大多数真菌不运动,只有少数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具有运动机能;
6、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霉菌的繁殖方式:卵孢子,接分孢子,子囊孢子
霉菌的菌落特征:(1)菌落形态: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皮革状等
(2)菌落大小:较大(一般比放线菌、细菌大)
(3)菌落外形:圆形或无限发展
(4)颜色:孢子或菌丝具有一定颜色或分泌胞外色素,第三节 担子菌,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而成较细的菌丝 。
次生菌丝:由两个性别不同的担子菌的初生菌丝结合而成的双核菌丝。
次生菌丝的分裂方式:锁状联合(影像)
三生菌丝:菌丝体的双核菌丝经过分化密集而成的组织。(菌丝体的分化组织)
担孢子:担子菌的子实体成熟时,从子实体皱折中放射出来的孢子。,第二节酵母菌
酵母菌的基本概念:是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菌落特征:表面湿润,较细菌大而厚,通常带有乳白色、红色等颜色。
以芽殖方式进行繁殖,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光能自养型(如蓝细菌)
2、光能异养型3、化能自养型4、化能异养型,,为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提供各种含碳物质和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氨基酸 碱基 维生素等,第一节 微生物营养物质和营养类型,第二节 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1、单纯扩散(被动扩散) *不是主要的吸收方式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 主要吸收方式
4、基团转位,,第三节 培养基
培养基常规高压蒸汽灭菌:
121 ℃下15-30分钟
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营养物C/N不同。
细菌、酵母菌细胞的C/N=5:1,而霉菌=10:1,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生物的主要产能方式——全面掌握,,,合成代谢产物类型
初级代谢(初级代谢产物)合成细胞物质(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核酸)
次级代谢(次生代谢产物)
如 赤霉素、链霉素、红曲素、核黄素,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 (全面掌握)
一、微生物纯培养的概念
纯培养:实验室条件下,由一个细胞或一种微生物繁殖得到的后代。
二、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纯培养基本步骤:
(1) 分 离
需分离微生物菌落在平皿中的数量(30-300个/皿)
(2) 培 养,,第二节 微生物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全面掌握),,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分批培养群体生长规律
延缓期(延迟期) 特点:分裂迟缓、代谢活跃
对数生长期(指数生长期)特点:
(1)代谢活性最强,生命力旺盛
(2)世代时最短而稳定
(3)细胞数量成倍地增加
稳定期
衰亡期
连续培养 使微生物的培养长时间稳定在对数生长时期。
同步培养 使群体中所有个体都处于同一生育期的培养方法。,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生态系统中生物功能群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微环境 稳定性 适应性
土壤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土壤对微生物的作用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有利和不利)
土壤微生物群体间的相互作用
偏利共栖 互利共栖 共生 竞争 偏害 寄生或捕食,第二节 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第八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碳氮素循环中的作用,必答题每组轮流答题,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不得分。,01,第一组,蓝细菌属于( )型的微生物。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碳源对微生物的功能是为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提供各种________和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_____,A,含碳物质 能量,第二组,适合细菌生长的C/N比为( )。
A、5:1 B、25:1 C、40:1 D、80:1
酵母菌细胞形态有圆型 、 椭圆型等多种,主要以____的方式进行繁殖。,A,芽殖,第三组,微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
A、科 B、 属 C、 目 D、种
1978年,Woese等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即真细菌 、_____ 和 ______ 。,D,古细菌 真核生物,第四组,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是______,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 )
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马铃薯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
5、在革兰氏染色中,一般使用的染料是_______、碘液和________,C A,结晶紫染色液 番红染色液,第一组,纯培养是其中__ ___的培养物
(a)只有一种微生物 (b)只有细菌生长所需的一种营养物
(c)除主要微生物外只有一种微生物 (d)没有代谢废物
微生物的能量除了贮藏在ATP中外,还可以贮藏其他有机物中。,a,√,第二组,1.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细菌细胞质中含有的成分()
A、水 B、蛋白质 C、核酸 D、磷壁酸
9.在微生物生长的滞留适应期,细胞快速分裂。,D,×,第三组,蓝细菌的固氮部位是______。
(a) 静息孢子 (b) 类囊体 (c) 异形胞 (d) 链丝段
N2不能作为微生物的氮源。,C,×,第四组,下列孢子中属于霉菌无性孢子的是( )
A、孢囊孢子 B、子囊孢子 C、卵孢子 D、接合孢子
G+C分子百分比相同的细菌,未必是种类相同或近似的种属。,A,√,抢答题主持人读题完毕后每组派代表经行抢答,答对一题加三分,答错扣一分,02,,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_________
(a)结晶紫(初染) (b)碘液(媒染) (c)酒精(脱色) (d)蕃红(复染)
细菌的生长曲线中,总菌数和活菌数几乎相等的是_____
(a)适应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c,c,,细菌主要繁殖方式为________
(a) 增殖 (b) 芽殖 (c) 裂殖 (d)孢子生殖,发酵工业为提高设备利用率,经常在______放罐以提取菌体或代谢产物。
(a) 延滞期 (b) 对数期 (c) 稳定期末期 (d) 衰亡期,c,c,,赤霉素、链霉素、红曲素、核黄素都是微生物在稳定生长期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一个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被动扩散是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生活用水通常用氯气或漂白粉消毒,原理是氯气或漂白粉( )
A、氧化微生物细胞物质 B、增加水的渗透压以抑制微生物活动
C、能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D、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抑制细菌的繁殖
决定病毒感染专一性的物质基础是( )。
A、核酸 B、蛋白质 C、脂类 D、糖类,A,B,,发酵工业为提高设备利用率,经常在______放罐以提取菌体或代谢产物。
(a) 延滞期 (b) 对数期
(c) 稳定期末期 (d) 衰亡期,c,需分离微生物菌落在平皿中的数量为_________个/皿。,30~300,常用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有哪些?
(1)数量的测定: (a)直接计数法
(b)稀释平板计数法
(2) 重量的测定 :(a)称重法
(b)含氮量测定法,,,帅气的出题者表示: 如有雷同,幸甚至哉! 预祝大家周三 考的都会,蒙的都对! th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