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测)(含解析).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644414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测)(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测)(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测)(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测)(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测)(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专题 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测)(时间:100 分钟,分值:100 分)班级 学号 得分 (说明:每题 10 分,共 100 分。 )1 (2016 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后面题目。(10分)秋波媚陆 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1)词的上片诗人是如何表达“

2、此兴”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答案】借景抒情,借“角声”“烽火”之景,表达词人积极迎战之“兴”;借事(典故)抒情,借“击筑”“酹酒”之事(典故),表达志在必胜之“兴”;直抒胸臆,用“悠哉”直接表达豪迈之“兴”。【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2)词的下片“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

3、待人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 分)【答案】(5 分)拟人,“待人”二字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拟人化,突出长安沦陷- 2 -盼望光复的情形,表达出词人夺胜 的信心。虚写 (想象),想象长安景象,丰富了词的内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侧面描写,词人用长安之景表达对宋军的期盼,从侧面突出词人及宋军收复沦陷故国的决心和信心。(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满分)【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

4、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2(2016 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0 分)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诗的

5、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 分)【答案】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这是对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考查,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前一句写静景(视- 3 -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

6、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 分) 【答案】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

7、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3(2016 届山东省实验中学 2016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0 分)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

8、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4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5 分)【答案】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颔联“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竹声萧萧拂琴,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

9、趣的意境。拂字和侵运用了拟人手法。【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 分)【答案】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

10、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托物言志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4(201

11、6 届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研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小题。(10 分)别宋常侍隋尹式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5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留别王维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注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1)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5 分)【答案】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

12、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解析】试题分析: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运用想象,设想分别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末句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

13、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该题从表达技巧入手分析情感。(2)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 分)【答案】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6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

14、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游人”起到了暗示的作用;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5(2016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 3 月统一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10 分)饮酒 (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注】远望时复为:倒装句,

15、即“时复为远望”。 绁(xi):捆绑,束缚。(1)诗的前六句是怎样塑造青松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答案】诗的前六句通过环境和其他草木的衬托,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3 分)春夏季节,各种草木都葱郁繁茂,松树掩没其中平凡无奇,但岁寒霜降后,众草凋零木叶尽脱,只有松树独傲霜雪,卓然挺立,四季常青。(2 分)(共 5 分。明确表达技巧和形象特点 3 分,具体分析 2 分)【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 7 -及表现手法:

16、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对比衬托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即可。(2)这首诗题为“饮酒”,

17、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5 分)【答案】 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 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 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共 6 分。每一点 2 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的意象有“青松”主要词语有“提壶”“ 抚寒柯”最后的直抒胸臆“ 何事绁尘羁。”绁(xi):捆绑,束缚。【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8、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本题抓住意象“青松”即可。6 (2016 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上学期周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0 分)

19、登 快 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 分)- 8 -【答案】用典 借代【解析】试题分析: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20、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异同。 (4 分)【答案】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异: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

21、悦)。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

2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分)【答案】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对世无知己(缺少- 9 -知音) 、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 、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

23、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7(2016 届河北定州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10 分)秋夜词谢 翱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秋 夜刘得仁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注】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1)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赏析。(5 分)【答案】谢诗运用暗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山外之“山”,树边之“树

24、”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把作者的满腔愤恨含蓄地表达出来。“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又对仗工整。刘诗“细竹吟风似雨微”,把月下微风吹细竹的声音比喻成下着细雨的声音,形象贴切的写出了风吹细竹的曼妙声音。【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作答。谢诗运用暗喻的手法考生不易看出,但结合注释仔细来揣摩,就会发现“山外山”“树边树”只是不遇的说法,实际上是指- 10 -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巧妙地把情寓于景中;刘诗中的“细竹吟风似雨微”一句是明喻的手法,可据此组织答案。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5、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 两首诗都写了“月”,试简要分析两首诗通过“月”表达的不同感情。(5 分)【答案】谢诗中“隔断秋月明”只是诗人的设想,作者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诗人是以此表示与元廷不共戴天的气节。刘诗中的“月”是渲染环境的意象,通过“月过三更”来说明夜已深而诗人却无眠,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思乡的感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8 (2016 届云南玉溪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10 分)咏愁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

26、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1)颈联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5 分)【答案】使用比喻(化虚为实)加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匝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一句中,由关键词“如”“似”很容易得出“万顷连天草”“千寻匝地丝”分别是“愁”的比喻义,再根据“乱”字,“万”“千”可判断出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然后再根据草之绵长、地丝之纷乱等特点来突出诗人的“愁”。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5 分)【答案】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的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