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2,复习要求突出重点,系统复习;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掌握原理,善于辨析;联系实际,说明问题。,3,复习大纲,4,5,马克思主义,内涵,从其创立者和继承者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 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其阶级属性讲:马克主义是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 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
2、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定义,从狭义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 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特征,自觉的实践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鲜明的阶级性(根本:实践性),1、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4、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
3、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产生,客观条件,经济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两大阶级矛盾的展开;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三大工人运动);科学基础19世纪“三大发现”及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理论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卓越品质科学精神革命实践理论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辩
4、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论社会发展动力论人民群众创史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再生产论资本循环周转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论,无产阶级革命论无产阶级专政论无产阶级国家(国体、政体、民主、法制、民族等)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论社会主义道路(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论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实现条件)论马克思主义政党论,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毛泽东在在在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这一命题。,一是解决中国问题
5、的需要;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2、以邓小平为代
6、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等三大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形成科学发展观。,提出,动因,定义,科学内涵,历史进程,重要意义,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7、2、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8,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于指导实践上下功夫。,要努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要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如何学习,如何运用,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怎样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
8、义,9,10,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谁是世界的本原第二方面:两者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另一种回答,一元论二元论(唯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回答,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对认识本质问题的回答,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维和感觉到物的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对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回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靠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9、,不同的认识论,不同的历史观,不同的方法论,不同的世界观,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回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几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11,辩证唯物论,产生、决定,反作用于,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的客观实在,特征,(客观实在性),存在方式,(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征一维性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征三维性,世界本原及其统一性,物质性,自然物质性社会物质性,物 质,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事物运动发展中固有的本质的
10、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按照作用范围不同分 类,两者的联系两者的区别,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意 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形成三个阶段,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意识的特征,(主观能动性),表现,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性调控性,意识的基本形态,社会心理社会意识,1,2,3,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2,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概念,实质事物由旧质转变为新质,形式过程,新
11、事物不可战胜性,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外因条件内因根据,内在矛盾,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质变量变规律,质、量、度质变、量变,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质量互变规律表述,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四点),实质”扬弃”,表述:事物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但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
12、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根本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适应环境优于旧质,辩证法的,概念,概念,两者关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13,决定,反映,概念,要素,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概念,认识运动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
13、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主体客体中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特点,摹写性创造性,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P62)第二次飞跃实现条件(P62),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特征,主观符合客观,绝对真理(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真理(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两者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辩证转化,主观不符合客观,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特征,真理谬
14、误两者关系,对立联系斗争转化,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由真理本性决定由实践特点决定,真理,价值,概念,特点,客观性主体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价值评价,概念,特点,三大功能,价值观,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成功的实践必然以两者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价值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两者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坚持两者辩证统一的基本要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内涵,关键,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实质实事求是,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两者辩证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14,历史唯
15、物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反作用,社会物质生话条件,生产方式(主要)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相互影响及 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两者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概念,要素,广义狭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两者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总和构成,上
16、层建筑,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概念,概念,政法制度组织设施意识形态,构成,国家机器,国体政体,政法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两者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实质,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五种社会形态,内涵,更替,统一性多样性,客观必然性历史选择性,前进性曲折性,社会发展基本动力,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表现,人民群众,杰出人物,概念,概念,历史的主体历史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四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个人历
17、史作用的评价和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构成,15,1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成长和发展历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用国家暴力掠夺殖民地,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商品 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社会劳动,1、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过程;2、是商品经济其他一
18、切矛盾的基础3、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 值,概念,两者的辩证关系,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概念,两者的辩证关系,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价值规律,商品的价质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
19、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价值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劳动价值论的重大意义,理论意义,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实践意义,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四个方面的成果),决定作用,商品四种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综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论
20、,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可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劳动力的价值工人的工资,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雇佣工人的劳动,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用于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
21、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m,= m / v,资本的有机构成= c / v,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理论,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p,= m / k,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变化,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三个阶段的三种职
22、能,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产业资本运动前提条件,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2、产业资本的三中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是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二是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重复进行的生产,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社会总产品价值化分上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在
23、产品中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二是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三是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社会再生产规律,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代以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 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全部容,18,19,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康帕内拉)、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巴贝夫、马布利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无产阶级革命是迄
24、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第二,
25、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三次飞跃:1、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实践;3、一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多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无产阶级专政:1、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2、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
26、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联系: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 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区别。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特点:1、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是工人阶级先锋队;3、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是按照民
27、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政治领导的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斯大林所确立的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1、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2
28、、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概括:1、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2、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3、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4、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5、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关于社会
29、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
30、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感受和看法。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共产主义社
31、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1、应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信念;2、勤奋学习,努力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21,复习要点:一、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定义(P23);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P45);3、“三大工人运动”(P7);4、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P89);5、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P10);6、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即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32、(P1419)7、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923),22,第一章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P27);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2829);3、物质的科学定义、物质的唯一特征、物质与运动的关系(P30);4、意识的定义、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P30)意识的本质(P31);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7、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P32);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P32);9、社会物质性的表现(P3334);10、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P35);11、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体现(P3839);12、辩证法的总特征(P3940);,2
33、3,13、联系的含义及特点(P40);14、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论述科学发展(P41);15、发展的含义及其实质(P41);16、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P41);17、事物发展过程的形式和内容(P42);1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3);1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344);20、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P44);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445);,24,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大理论意义(P4546);23、质变量变规律(P46);24、否定之否定规律(P464
34、7);25、矛盾分析法(P49);2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P49);27、辩证思维方法的主要类型(P50);28、规律及其客观性(P54);29、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30、意识的能动作用(P5657);31、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实践(P57);,25,第二章1、实践及其三要素(P63);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意义(P6465);3、认识的含义(P66);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P66);5、能动反映的两个特点(P67);6、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P6869);7、从理论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P70);8、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或总规律(P
35、70);9、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P7071);10、真理的含义(P71);11、真理的客观性(P72);12、实用主义哲学的根本错误(P72);,26,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3);1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P7475);15、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P75);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17、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P79);18、价值及其特性(P7980);19、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1);20、价值评价的功能(P82);21、价值观的含义(P82);22、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P84);23、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P85);24、一切从实际
36、出发的意义和要求(P8587);25、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P88);26、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P89);27、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P90).,27,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597);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98);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P99);5、生产力及其要素、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科学技术要素(P100101);6、生产关系及其要素(P101);7、生产资料私有制在整个生产关系中的作用(P101);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2103);这一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P104)
37、;9、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构成(P105);10、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的实质、国体与政体(P105106);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P107108);,28,12、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P108);13、社会形态的含义(P109);14、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民的历史选择性(P110111);1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16、科学、技术的含义(P122);17、科学技术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我们怎样趋利避害(P125126);18、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P127);19、人民群众的含义(P130);20、人民群众是历史
38、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P130131);2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2)。,29,第四章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P139);2、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及其途径(P141);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含义(P143);4、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条件(P143);5、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含义及相互关系(P144);6、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及其对商品的意义(P145);7、商品的价值量(P145);四种价值形式的演化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9、劳动生产率、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P146);10、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39、、消极后果、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发展我国经济(P146148);11、货币及其基本职能(P148);,30,1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及其作用(P149150);1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P151);14、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认识的成果(P152153);15、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P153);1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特点(P154);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P154);18、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与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P155);,31,19、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P156);21、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含义(P1
40、56、157);22、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P158);2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重大意义(P159);24、剩余价值率的计算(P159);25、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P159160);26、资本积累及其本质(P162);27、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C:V(P163);,32,28、资本循环及其三个阶段、三种职能(P165);29、资本的周转,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P165);30、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值及其构成(P166);31、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的本质(P167);32、利润与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P168);33、平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的分
41、配(P168);34、剩余价值论的重大意义(P169);3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36、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P170),33,第五章1、生产集中(P182);2、垄断(P183);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的原因(P183184);4、金融资本、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统治(P184185);5、垄断利润及其来源(P185186);6、垄断价格(P186);7、垄断价格的产生是不是否定了价值规律(P186);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190);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P187188);,34,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
42、积极作用(P189);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189190);1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动因、基本形式(P190);1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五大特征)(P193);14、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表现、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P194195);15、经济全球化的动因(P196);1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P202203);1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P203204);18、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P207208)。,35,第六章1、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P213);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P214);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理
43、论(P216217);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巨大贡献(P221222);5、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223224);6、对社会主义六大基本特征的概括(P229230);7、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必然性(P238239)。,36,第七章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P253254);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260);3、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P256);4、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树立共产主义必胜信念(P263264);5、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实践过程(P265267)。6、正确理解两个必然、绝不会,37,38
4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伤害重要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条件: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历史根据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现实根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大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