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浮士德的辩证法 系 部 文学与传媒系 专 业 对外汉语 年级 2008 级 学生姓名 唐 成 学 号 080222014 指导教师 欧 震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I浮士德的辩证法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唐成 指导老师:欧震【摘 要】:歌德的浮士德不仅具有强烈的的社会批判意义和反封建精神, 而且含有丰富的人生哲学和自然哲学。善与恶、美与丑、存在与虚无、有限与无限、定型与变形、理想与现实等都在浮士德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歌德说过:“悲剧的唯一关键之处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而这种冲突可以由任何一种关系中人物间的矛盾对立引发,只要这些人物有真正的自然基础,而且本身具有悲
2、剧性”,所以“不是结合,而是要使这些矛盾更加突出” 。【关键词】:浮士德 靡菲斯特 对立与统一Fausts Dialectics【Abstract】Goethes“ Faust“ not only has a strong significance of social criticism and anti-feudal spirit, but also contains a rich life philosophy and natural philosophy.Good and evil, beauty and ugliness, being and nothingness, finite a
3、nd infinite, stereotypes and deformation, ideal and reality in“ Faust“ have been fully display.Goethes said:“ the tragedy of the only key lies in the conflict is resolved, and this conflict can be any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of contradictory cause, as long as these characters are rea
4、l natural foundation, and itself has a tragic“, so“ is not binding, but to make the contradiction more prominent“.【Key Words】Faust Mephistopheles opposition and unification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I目 录第一章 善与恶的对立与统一 .1第一节 上帝与魔鬼的辩证关系 .1第二节 浮士德与魔鬼的辩证关系 .2第 3 节 浮士德与魔鬼自身的辩证关系 .3第 2 章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与统一 .4第 3 章 第三章 联系与发展
5、的辩证法 .5第一节 联系着的生命历程 .5第二节 发展着的理想追求 .6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I第一章 善与恶的对立与统一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之中,矛 盾 即 是 事 物 内 部 或 事 物 之 间 的对 立 和 统 一 及 其 关 系 。 矛 盾 的 统 一 即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 是 指 矛 盾 双 方 相 互 联 系 、相 互 吸 引 的 性 质 和 趋 势 。 矛 盾 的 对 立 即 矛 盾 的 斗 争 性 , 是 指 矛 盾 双 方 相 互 分离 、 相 互 排 斥 的 性 质 和 趋 势 。 同 一 性 要 受 斗 争
6、性 的 制 约 , 矛 盾 双 方 的 共 存 依靠 斗 争 维 持 , 矛 盾 双 方 的 转 化 要 靠 斗 争 来 实 现 。 斗 争 性 要 受 同 一 性 的 制 约 ,同 一 性 规 定 和 制 约 着 斗 争 的 形 式 、 规 模 和 范 围 。第一节 上帝与魔鬼的辩证关系无论是传统的西方宗教中的耶稣和撒旦,还是浮士德中所出现的天主和靡菲斯特,都被人们打上了善恶两极的烙印。上帝是基督教的核心,理所当然是善的化身,并且是至善的;而魔鬼则归属于恶,但不能说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是至恶的,只可以说他具有魔鬼独有的致恶性,因为在诗剧中,他很多时候并不是绝对的恶,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出一些上帝的
7、光辉。如果一件事物失去了其对立面,那么其存在也必然会失去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魔鬼所代表的恶的存在,那么上帝是否至善也无法确定。从这一点上说,善与恶天生就是一对固有的矛盾,它们相互斗争也彼此依存。上帝与魔鬼的对立在开篇的天堂里的序幕中便可看出。由于魔鬼自身的致恶性,所以他认为上帝的子民-万物之灵长也是致恶的,他否定人的理性、否定人性中的善,他说人总是狂妄自大,就像“长腿儿的蛐蛐,总呆在草中倒也罢了,偏偏爱用鼻子去翻拱垃圾” ,实际上只是“畜生中的畜生” 1,所以他与上帝打赌,要引浮士德入魔道,去往否定虚无的世界。而上帝总是身怀仁慈之心,他坚信人性是致善的,他说“要奋斗难免迷误差池” , “
8、善良人在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上帝既然是至善的,又为何答应与魔鬼的赌赛,玩弄他的仆人于鼓掌?这不是一种恶的表现,也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神灵间的赌赛游戏。上帝说“人在努力时太容易松懈,很快会爱上绝对的清闲;因此我乐意制造一个魔鬼,让他刺激人,与人作伴” 2。也可以这样说,上帝认为人最终是向善的,但这种善是属于潜在的,需要一种外界因素的激发。上帝与魔鬼的统一之处表现在他们都把浮士德看着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实体。靡菲斯特说浮士德“永远心神不宁,老向往远处,在天上,他想摘最美的星星,在人间,他想登享乐的极顶” 3,上帝也相信浮士德的永恒的渴求。但是魔鬼对1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9、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122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143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12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I浮士德的永不满足是一种虚无否定的理解,他认为浮士德的不满足是他人性本恶的表现,这种不满足是对某些存在的追逐,一旦这些存在被浮士德得到,他就会获得满足;而上帝则认为浮士德的这种不满足并非数量上的不满足,而是本质上不满足,是人类固有的本性上的无限渴求,所以永远不会停滞,因而他说“永恒的造化生生不息” 1。辩证法认为事 物 的 内 部 矛 盾 是 事 物 发 展 变 化 的 源 泉 、 动
10、力 , 进 而 推 动 事 物 发 展 。第 2 节 浮士德与魔鬼的辩证关系如果上帝与魔鬼的赌赛是两个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那么浮士德与魔鬼的赌约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上帝与魔鬼的赌赛是在人是一个无限渴求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此人性的无限渴求只是作为一个假定而存在,没有经过实践而证明。那么究竟人性中是否具有无限渴求的精神呢?浮士德与魔鬼的赌约便进行了很好的实践证明。浮士德与靡菲斯特的对立就出现在他们对于人性中是否具有无限渴求精神的分歧上。浮士德是上帝的子民,因而从本质上具有上帝的致善精神。虽然诗剧中浮士德对于是否信仰上帝不置可否,但从他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无限的追求与创造中便可以看出他人性中的致
11、善性。浮士德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的生命意义却是无限的。在浩瀚的书海中,浮士德努力钻研,从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都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因而内心极度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驱使他要突破,靡菲斯特的出现便是浮士德解决矛盾的契机。浮士德说“彼岸世界我不大在意,要先把这个世界砸烂,随后才能有一个新的” 2。毁灭是创新的前提,只有把陈旧腐朽的事物毁灭掉,才能创造出新的事物。但是新事物的出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要受到旧事物的阻碍。无论是浮士德的创造生涯与魔鬼的虚无否定,还是他所代表的新型资产阶级与落后的封建力量的束缚,都可以看到新与旧的矛盾冲突。浮士德之所以答应与靡菲斯特的赌约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生命
12、是无限渴求、永不满足的,如他所说“任痛苦和享乐相互交替,任成功和厌烦彼此混合,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是不断活动、不断拼搏” 3。浮士德认为结局总是无法达到的,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追求和创造的过程,当生命把它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出来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实现了。浮士德认为即使自己欲望的得到了满足,那么他也没有输,因为那个获得满足的生命已经物化,与他的生命本质漠不相关。他说“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我都渴望在灵魂深处体验感觉,用我的精神去攫取至高、至深,在我的心上堆积全人类的苦乐,把我的自我扩展到全人类的自我,哪怕最后也同样的失败、沦落” 4。靡菲斯特则与浮士德的观点相对立,也可以说是对浮士德的不满足的一种
13、片面理解,这无可厚非,因为他就是否定和虚无本身。魔鬼认为赌赛的结局无非两种:第一种,浮士德追求的目的达到了,欲望得到了满足,他沉迷于享受之中而难以自拔,那么按照赌约,魔鬼赢了。第二种,即使浮士德真的是永不1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152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633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664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66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I满足,达不到结局,最后的胜利者依然是魔鬼。因为魔鬼是为了得到浮士德的灵魂才跟浮士德
14、制定赌约,如果浮士德陷入永无止境的、满足个人私欲的追求中,那么实际上他已经与魔鬼沦为一道。正如靡菲斯特说“让他祈求振作而不可得,就算不曾委身于我魔鬼,遭到毁灭却一样是必然” 1。1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69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3当然浮士德的善并非绝对的善,例如浮士德看到格雷琴第一面时,内心的欲望就积郁胸中,甚至命令魔鬼不惜一切代价要帮他得到她,以致最后害得她家毁人亡;在迷恋海伦时,强迫魔鬼做他办不到的事;甚至最后想要围海造田时,对待那对善良的老夫妇,想到都是驱逐,以致两老被魔鬼用火烧死。林林总总的罪孽,虽不是浮士德亲手所为,但我不杀伯仁,伯
15、仁却因我而死,这一切都是浮士德的个人欲望所致。而靡菲斯特的恶也不是绝对的恶,用他自己的话说“老想作恶却总把善促成” 1。靡菲斯特在想方设法引诱浮士德走入歧途的同时,也对浮士德不断探索人生的过程,起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他鞭挞人们精神中的懈怠和贪图安逸的惰性,激发人们更加努力;诗剧中还处处充满着靡菲斯特的嘲讽之音,例如讽刺宗教的贪婪:“教会的肠胃真十分强大,能吞下整个国家,从来没啥时候吃不消” 2,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是写照。由此可以看出浮士德的致善性与靡菲斯特的致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他们合起来才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从浮士德身上可以看出,人是一个矛盾综合体,灵与肉的冲突时时伴随着人
16、的成长,灵的冲动指引着人的不断向上,而肉的欲望又缚束着灵的冲动。人只有不断的突破肉的缚束才能得到灵的指引,达到更高更远的境界。第 3 节 浮士德与魔鬼自身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各有其差异。浮士德说“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西东:一个沉溺在粗鄙的爱欲里,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另一个却拼命想挣脱凡尘,飞升到崇高的先人的净土”3。这说明浮士德自身也存在着“善”与“恶”,即上升与沉沦、追求与停滞的矛盾。浮士德自身的善一直促使他努力向上、不断追求,但浮士德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却不自觉的作了恶。浮士德在探索追求中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浮士德
17、追求与格雷琴的爱情,由于他个人私欲的膨胀,一心想着得到格雷琴,而得到后又不懂得珍惜,最后害得格雷琴家破人亡、神志恍惚。其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惜与皇帝妥协,甘愿充当暴君的帮凶;最后他认为巴乌希斯和菲利门这对老夫妇破坏了他神圣帝国的疆土,于是命令靡菲斯特将他们赶走,致使老人葬身火海,这一切都说明了浮士德自身的善恶矛盾是紧密联系的。善的实现一定会带着某种程度上的恶,正如资本主义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种种非人道的途径,用靡菲斯特的话说“战争、贸易、杀人越货,三位一体,根本分不开” 4。可以说代表否定、消极和罪恶的靡非斯陀也是浮士德自身“恶”的一面,是浮士德身上贪图安逸、迷恋享乐、不择手段的性
18、格侧面的外化。但靡非斯陀也不是绝对丑恶和消极,他的否定时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彩,道出严酷的真理,客观上起到社会现实的批判者的作用。例如他嘲讽中世纪烦琐的哲学和伪科学;讽刺封建君主专制;揭露教会的贪婪及宫廷生活的腐朽;揭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在他的“恶”中,我们也辩证地看到了“善” 。可以说否定并不都是恶的,1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512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1083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434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430四川大
19、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I如果对于恶的东西进行否定,那么它就是一种善。无论是浮士德对自身的否定还是代表其另一面的魔鬼的否定,都是为了使人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第二章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与统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矛盾,歌德通过浮士德的奋斗历程将其呈现出来。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原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也就是说浮士德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仅是因为他自身意识的提高,外部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不断向上,而这里的外部环境就是现实状况。歌德曾说:“我们一生下来,世界就开始对我们发生影响,而这种影响要一直发生下去,直到我们过完
20、这一生” 1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会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推动,但也会有消极的阻碍。浮士德的第一次理想的追求是爱情,他想要寻求的只是享乐和感性满足。浮士德追求纯洁无邪的格雷琴,却没有考虑外部的现实环境。浮士德是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格雷琴则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的平民阶级中的一员。浮士德信仰不断的创造、超越现实的枷锁,而格雷琴则墨守基督教的戒律清规。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必然造成二者的悲剧结局。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的资产阶级并不是人民群众的真正解放者,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彼此对立的。从马尔特的花园这一场戏中,浮士德与格雷琴关于信仰的谈话,浮士德一直躲
21、闪和回避对于基督教的信仰,便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并不愿意把平民大众看成是其前进道路上的同盟者。浮士德的第二次理想是对政治权利的追逐,浮士德想要在政治上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但是浮士德却忽略了时代背景,以致终无所获。虽然他提倡发行纸币的措施挽救了国家财政危机,实现了国富民强。但作为封建腐朽势力的最高代表-皇帝决不会如他想的那样勤政爱民,皇帝只把他看作一个具有魔法的弄臣,因而最后甚至提出让他重现古希腊神话中的帕里斯和海伦,这之于靡菲斯特都是难以办成的事。这也反映出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同落后腐朽的封建势力的深刻矛盾。资产阶级想要攫取政治上的权利,注定会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封建势力是不可能轻
22、易出让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因而资产阶级要想成功必然需要付出代价。浮士德的第三次理想是对古典美的追求。政治理想的失败让浮士德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改变社会现状,因此他转而去追求古希腊的古典美。希腊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作为其象征的就是以美闻名的海伦。浮士德追求古典美,是想要在精神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人是万物之灵长,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是依靠自身的精神力量。浮士德不顾一切的追求海伦,并与她产生了美的的结晶-荷蒙库鲁斯,但荷蒙库鲁斯之死表明浮士德对美的追求最终化成泡影。浮士德追求美的理想的反映了歌德想要把日耳曼精神与希腊文化结合起来,但这种理想
23、的1 歌德谈话录德 艾克曼 辑录,吴象婴 潘岳 肖芸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9:165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I破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条件还不具备。浮士德的追求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想要在古希腊的的文化宝库中找到一种理论依据,使人们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桎梏。但当时的人民已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不可能在一时之间发生转折,因此浮士德的这一理想注定失败。浮士德的最终理想是围海造田、造福于民。浮士德认识到精神力量不足以改变社会现状,当他看到汹涌澎湃的大海时,终于领会到只有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为人民做实事才是生命的真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性的,人只有实现了社会价值,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浮士德
24、想要在海滩上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他说:“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我愿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一群-在自由的土地立足的自由之民” 1。但理想和现实是有差别的,想要在一个时机尚不成熟的时代建立一个理想之国,只能属于纯粹的空想社会主义。从菲利门老夫妇对于浮士德的行为的不理解,便可窥见当时人民对于资本主义者的排斥。在人民眼里,谁能带给他们安居乐业,谁就是最伟大的领导者,他们不会关心领导者是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他们只会着眼与现实生活。浮士德的伟大构想付诸行动时。显然侵犯了老夫妇的利益;而;老夫妇的安土重迁在浮士德眼里却是阻碍他理想实现的绊脚石,所以他一定要将其移开。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在
25、资本原始积累时所采取的非人道的途径,而人民对于这个新兴阶层的诸多不理解,甚至不支持。理想和现实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理想顺应了现实的需求,那么现实一定会是理想的助推器;但理想如果背离了现实,那么现实一定会阻碍理想的实现。浮士德的每一次理想和追逐都与社会现实相悖,所以都没实现;但从精神层面来讲,浮士德确实赌赛的最后胜利者,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即在永不停息的追求中获得满足,这也是他最后被拯救的主要原因。第三章 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第一节 联系着的生命历程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什么事物是孤立的存在,浮士德的生命历程便印证了辩证法的这一规律。上帝与魔鬼,上帝与浮士德,浮士
26、德与上帝都在某个方面相互联系着,把三者联系在一起的主体就是浮士德。上帝与魔鬼因浮士德灵魂的的善恶问题发生联系,上帝与浮士德因都相信生命的致善性而联系在一起,浮士德与魔鬼则因生命是否具有无限追求的本性而对立统一。正因为事物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我们才要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与浮士德的爱情悲剧、政治理想、美的追求和造福于民的理想,我们不能分而割之,而应该看到每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浮士德在书斋里穷尽了几乎所有的书本的知识,却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因而才想要冲出书斋,去现实世界追寻生命的真谛;浮士德的第一次理想是对爱情的追求,而爱情是个人的情感问题,属于狭窄的小我世界,拥有永不满足灵魂的浮士德当然不会
27、长久的停留在这种1 浮士德德 歌德 著,杨武能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443-444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I小我世界之中;小我世界的毁灭是走向打我世界的开端,于是浮士德有了实现政治理想的抱负,但他不能满足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因为当时的政治是腐朽的,一旦他获得满足,就成了腐朽阶层的帮凶;政治理想的破灭,浮士德转而投身于对古希腊古典美的追求,他想在精神世界中获得生命的意义,但当精神投射到现实之中,精神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浮士德对于精神追求的破灭后,他才最终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永恒的创造,所以他要征服汹涌的大海,创建一个自由理想的国度,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和平安宁的生活。由此可以看
28、出,浮士德的每一次新的生命历程都与他前一次的理想追逐紧密联系在一起。第 2 节 发展着的理想追求辩证法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那么生命亦是如此。浮士德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次理想追求,都是一种层级间的变化发展。从追逐个人私欲的爱情,到建功立业的愿望,再到对美的向往,最后想要围海造田,终于达到理想的终极。可以说后一种的追求都是前一种理想的质变,前一种理想的破灭则推动着后一种理想的出现,这同时反映出辩证法中的发展思想。浮士德的生命历程是渐进的、发展着的。浮士德从对知识的渴求到对格雷琴的爱情追求,虽然是一种对于个人情欲的感性追求,却也是一种从虚无的知识走向现实行动的一种超越,而
29、任何理想的实现都要落实到现实行动之上。浮士德从对爱情的追求到追求政治抱负的实现,是一种从感性的小我世界扩展到大我世界的一种发展。浮士德从对政治的追求到对古典美的向往,是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超越,精神是指引人们进行追求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浮士德从对古典美的追求到想要围海造田、造福于民,是从精神世界到现实创造的发展。现实的创造不再是追求单纯的自我私欲,而是将其扩展到整个人类,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而“在我的心上堆积全人类的苦乐,把我的自我扩展到全人类的自我”是浮士德开篇就提出的伟大理想。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梦想者式的世界到两个人的世界,到官场生涯,再到美的精神世界,最后到
30、广阔的群体世界,都是在不断地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这也反映了当时欧洲的时代精神,即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浮士德的每一次理想追求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又因为彼此的的联系而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了浮士德精神的永恒。结论 生命从根本意义上归结为一种悲剧意识,只有悲剧才导向生命的超越。生命的悲剧尽管各式各样,但作为统一的形式,它是生命的自我直观,是生命从虚无和罪恶导向超越和永恒的自我直观。浮士德生命历程的每一次提升,都伴随着这种悲剧意识。当他的生命分裂之时,内在的神性与魔性就会进行一次搏斗,生命同时得到一种宁静的直观,也正是这样浮士德的生命才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短暂达到永恒,最终超越一切,获得满足。歌德说:“人生在世,不是来解决宇宙问题的,而是要找出问题的所在,然后把自己限制在可理解的范畴里” 。浮士德的生命历程、理想追求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