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总量分析与政策研究 目 录一、经济总量平衡状况基本判断1二、社会总需求不足的表现及特点 2(一) 、居民消费需求不旺 2(二)、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3(三) 、投资需求总体不旺 4(四) 国外净需求出现不足5三、总体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8(一)、居民消费需求不旺的原因 8(二) 、商品供过于求的原因9(三)、造成投资需求不旺的原因 11(四) 、为何国外净需求出现不足13四、改善总量平衡状况的现实选择 14(一) 、调整分配,改变流向14(二)、稳定预期,消除顾虑15(三) 、改革金融,融通资金15(四) 、取消不必要的限制,鼓励消费16(五) 、放松管制,互利投资16(
2、六) 、减轻税负,休养生息17参考文献 19摘 要: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物价增长较低、经济效益较好的局面,投资、出口活跃,拉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企业销售利润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物价水平略有上涨,基本保持稳定。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工业生产耗能多、污染重,投资增长速度较快、产能过剩,贸易顺差超常增长等等,都是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面对宏观经济高位运行及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我们仍应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关键词:供过于求、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政策总量分析就是供求平衡分析。一国经济能否保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说
3、,取决于社会总供求的平衡。1997 年我国经济实现经济“软着陆”后,总供求平衡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面分析今年以来的供求平衡状况及其变化特点,对于确定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及其重点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主要方面是总需求不足。从结构分析看,尽管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形成了一些过量的无效供给,但目前出现的供给过剩,还由于需求总量不足所致。也就是说,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效供给,但缺乏与之相对应的需求。所以,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增加这部分需求,使相应的有效供给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增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一、经济总量平衡状况的基本判断从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看,今年以来经济总量不
4、平衡的现象更加明显,需求不足已日益显现。1、从经济增长看,经济能否保持一定的增长, 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反映。今年头三个月,国民经济保持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发展势头,总体情况比预期的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8.3,比去年同期提高 1.3 个百分点。但从发展趋势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趋缓势头。据初步预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6,比一季度下降 0.6。从工业看,增速趋缓的趋势更加明显。工业快报口径的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长 10.1,上半年增长 9.3,回落 0.8 个百分点。所以,从经济增长来看,增速趋缓已成为基本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社会需求总量不足的状态
5、中。2、从价格总水平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总水平的高低是经济总量平衡状况的直接反映。一般来说,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总需求的相当萎缩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下降。从综合价格指数看,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在去年出现 1.3 的下降基础上,今年一季度下降了 2.6,上半年下降 3左右;从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指数看,去年下降 2.6,今年一季度下降2.9,上半年下降 3.2; 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去年下降 0.8,今年一季度下降 1.4,上半年下降 1.8;从生产资料价格看,去年下降 7.1,今年一季度下降 8,1-5 月下降 7.5。到目前为止,零售物价已连续 21 个月下降,消费价格已连续
6、15 个月下降,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降的时间达 39 个月。物价的持续全面下降,直接表明供给过剩,社会总需求不足。二、社会总需求不足的表现及特点(一)居民消费需求不旺。(1)国内消费市场继续走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回落之势,一季度增长7.4 ,上半年增长 6.5,已大大低于前两年的速度,比 1997 和 1998 年全年增长速度分别低 0.3 个和 4.6 个百分点。(2)城市市场继续回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一季度增长 7.6,上半年增长 6 .6,比 1998 年全年的增长速度回落 0.5 个百分点。(3)农村市场启而难动。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一季度增长 7.1,上半年增长 6.2,已低
7、于 1998 年全年增长 6.4的水平。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虽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 1.9 个百分点。按以往的经验,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走势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近年来,消费品市场所能呈现出的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的因素主要还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性作用仍不明显。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大增长;费改税在农村试点的扩大缓解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由于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导作用,才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
8、增长。若排除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将会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危机。当前,城市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已在明显减弱。(二)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 600 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 86.3%,比去年下半年扩大了 5 个多百分点;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 13.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
9、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三)投资需求总体不旺(1)国有单位投资增长放慢。受去年增加国有投资政策的影响, 今年前两个月国有单位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从 3 月份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
10、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 15.1,比一季度下降 7.6,增幅低于 1998 年的速度,并趋向于 1997 年和 1996 年的增长水平。占国有单位投资主要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回落的幅度更大,上半年增长 19.8,增幅比一季度下降 8.3。(2)社会投资需求不旺的情况更加突出。1997 年以来, 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低于国有单位和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1997 年分别增长 5.5 和 6.8,比 1996 年分别降低 5.8 个和 18.6 个百分点。1998 年个体投资增长 6.1 ,集体投资出现 3.5的负增长,今年以来,社会投资包括个体和集体投资, 仍然没有出现明显回升的迹象
11、。(3)存货投资增长继续下降。受市场销售平淡影响,社会存货投资 1997 年就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1998 年存货投资减少更加显著,存货增加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只有 4.7,比“八五”时期平均水平低 10 多个百分点。从工业企业来看,产成品资金占用 1998 年年末增长5.5,比上年降低 6.2,今年 5 月末增长 4.6,比上年同期回落 7.8。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拉动,并且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 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 1.8 个百分点。今年
12、 1 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 19.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 7.2个百分点。其中,2001 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2.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 3.1 个百分点。今年 1 季度,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5.1%。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据统计,2001 年城乡集体、个体、农户等其他投资同比仅增长了8.3%,比国有及其他投资低 4.5 个百分点,城乡集体、个体、农户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 1.7 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而脱
13、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将来国债投资下降,民间投资若未能及时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将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尽管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利好”消息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过程,社会投资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四)国外净需求出现不足(1)出口需求乏力。一季度负增长 7.9,5 月份外贸出口虽然增长4.2,但未改变下降的趋势,上半年负增长 4.6。一般贸易下降更多,上半年负增长 11.4。但 7 月份已出现回升的势头。(2)进口增长逐步加快。去初进口恢复增长,3 月份开始加快,上半年增长16.6 。一般贸易进口出现超高增长,上半年增长 82.0。与
14、1998 年全年出现 1.5 的负增长相比,进口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出口与进口相抵,国外净需求大幅度下降。如不考虑服务贸易, 仅从外贸顺差来看,反映国外对国内产品的净需求明显减少。上半年累计顺差 79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近 150 亿美元,下降 65左右。这不仅是因为出口下降,而且还因为进口的增加,相应减少了国内需求。以上三项需求出现的萎缩,是导致经济增速趋缓、价格总水平不断下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的基本原因。今年以来社会需求的这种变化,也使今年上半年供求总量平衡关系出现以下特点:(1)固定投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出口需求的乏力。初步测算, 上半年全社会总需求为 37421 亿
15、元,最终消费需求 24170 亿元,占总需求的64.6,比上年同期提高 0.8 个百分点;总投资需求为 12550 亿元,占33.5,比上年同期提高 2 .4 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本投资需求为 12170 亿元,占 32.5,比上年同期提高 3. 1 个百分点;国外净需求为 700 亿元,占1.9,比上年同期减少 3.3 个百分点。(2)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加剧了国内供求平衡的矛盾。 在社会需求中,居民消费增加 910 亿元,加上政府消费,消费总额增加 1200 亿元; 固定资本投资增加 1500 亿元,扣除库存下降,总投资增加 1350 亿元;出口减少 35亿美元,加上进口增加 106
16、 亿美元,净出口需求约减少 1160 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增加约满足了国内需求增加量的 34左右,也就是说,约有 30多的需求增量用于购买国外产品;出口需求的减少约占国内产品供给增量的 19.2,也就是说,约有 20的国内产品增加额成为出口转内销。综合来说,扣除对进口产品所增加的需求,国内增加的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为 1675 亿元,相当于上年GDP 的 4.8,但出口转内销的为 290 亿元,相当于上年 GDP 的 0.8。结果是,国内增加的对国内产品的实际需求为 1385 亿元,占上年 GDP 的 3.9,这大体上就是当期实际的生产增加量。(3)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无明显提高,是经济增长乏
17、力的基本原因。 据初步分析,我们发现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增强,约拉动 6.8 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 4.6 个百分点;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略有减少,为 5.1 个百分点;净出口需求的大幅度减少,对国内经济形成了较大的负拉动, 约为负 4.3 个百分点。所以,尽管增加投资的力度不小,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达到 93 ,但未能改变经济增长放慢的趋势。综合来看,上半年经济增长 7.6, 主要是靠投资需求增加带动的。三、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一)消费需求不旺的原因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慢。1998 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 5.1, 比上年回落 1.5 个百分点,比 19
18、96 年回落 6.3 个百分点;199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3.4 ,比上年回落 5.2 个百分点,比 1996 年回落 18.7 个百分点。今年 1 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 6.4和3.1,虽比上年增幅有所提高,但仍处于低水平。收入增长的放慢必然导致消费需求增长放慢。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增长落后于收入的增长。1998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 3.5,比收入增长慢1.6个百分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上年的 0.81 下降为 0.7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1.7, 比收入增幅低 5.1 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消
19、费增长落后于收入增长仍未能改变。1-3 月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长 6.2,低于收入增长 0.2 个百分点;农民消费性支出零增长,比收入增长低 3.1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储蓄大幅度增长,到 6 月末,城乡居民储蓄累计增加 5800 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1600 多亿元。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可能存在部分其他投资资金回流外,主要是消费倾向下降的结果。消费倾向的下降,从短期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各种预期因素的影响:收入增长预期不佳、支出预期增加、价格预期下降。从长期看,或者从更深层的客观原因看,消费倾向下降,在更大程度上是受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近年来,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高收入者收入增长加快,低
20、收入者收入增长放慢。据统计调查,1997 年,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仅为 2430 元,消费倾向为0.96;最高收入户人均年收入为 10251 元,消费倾向为 0.71。 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递增而依次降低(详见表 1)。 这种情况决定了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收入越来越向少数高收入户集中,总收入中消费倾向较低的那部分收入占的比例就越来越大,必然导致整体消费倾向下降,形成居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增长慢于收入的增长,从而进一步慢于生产的增长,出现供给过剩。(二)商品供过于求的原因供给方面结构调整缓慢也是造成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供给能够创造一定的需求,就能在可能的范围内弥补原有
21、需求的不足,从而改善供求平衡的状况。但这种供需平衡的实现,是以供给结构的有效调整为前提的,即在供给总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新的需求从而使供求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结构调整滞后,不仅不能适时创造新的需求,而且对于已有的需求也难以满足,这也是造成需求总量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无法实现进口替代,在需求增加的时候,进口大量增加,扩大的需求带动了国外需求,重复建设造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大量无效供给的存在也使需求不足更加严重;由于体制性障碍,非义务教育等潜在的需求,没能及时转化为现实需求;出口结构调整缓慢,竞争力欠强,使出口需求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综合上所述分析:造成国内需
22、求不足的核心因素可以归结为:由于收入分配调整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消费倾向下降,在融资渠道不畅、投资回报低且无保障的情况下,大量居民剩余资金流向银行;银行系统在改革和风险的双重压力下惜贷倾向明显,从而导致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造成资金运转受阻,使经济循环出现“ 失血”现象,从而造成市场销售困难、企业低价倾销,亏损增加,停产下岗,职工收入增长放慢,预期不佳,进一步缩减消费支出,经济增速趋缓,形成不良循环。解开这个不良循环的治标方式是:(1) 财政发行债券将银行过剩资金引入到经济体系中;(2)银行增加放款力度,主动将资金注入经济中。去年下半年, 主要是采取了第一种方式,增发了 1000 亿国债,起
23、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年以来,在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前提下,更加注重了第二种方式的运用。今年货币政策调整的突出特点有两个:一是发展消费信货,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二是增加对非国有企业和小企业的贷款。从上半年的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1-5 月全部金融机构存贷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3200 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 1600 多亿元,银行系统资金沉淀状况更加严重。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除要加大现有治标的政策力度外,还必须寻找其他治本的方式。(三)造成投资需求不旺的原因(1)投资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在全社会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 特别是国家预算投资比重已大幅度下降。国有单位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
24、由“七五”时期的 64.8(1998 年 66.6),“八五”时期的 59(1991 年的 66.4)下降到 1997 年的 52.5,1998 年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也仅提高到55。目前投资规模已达到 28000 多亿元,国有单位投资增加 150 多亿元,才能使全社会投资增长 0.5 个百分点。按资金来源分,国家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已由 1981 年的 28.1下降到 1997 年 2.8 ,比 1991 年的 8.7也下降了近 6 个百分点。国家投资增长 1 个百分点, 只能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 0.028 个百分点,或者说,国家投资要增长 50, 才能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 1.4 个百分点。(2
25、)企业发展后劲欠足。目前全社会投资, 不管是国有单位投资还是非国有单位投资,从资金来源看,50以上是由自筹资金解决的。进入 90 年代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效益下降,税费负担加重,税后收入出现负增长,投资能力大大下降。据初步分析,在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中,企业所得比重已从1992 年的 11左右下降到 1998 年的 8.5左右,虽然 1994 年曾一度上升到13左右,但此后一路下滑, 企业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连续几年出现负增长。企业税后可支配收入 1996 年就开始出现减少,减少的幅度在 1997 和 1998 年迅速扩大,1998 年企业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减少 10以上。企业的这种收入状况,
26、制约了自筹投资的增长。1998 年基本建设投资资金来源合计增长 20.8,但自筹资金仅增长 11.5。其中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仅增长 3.5,如扣除发行股票增长 39.9的因素,增幅更低。今年一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8.3,现价仅增长 6,但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增长 26.1,税收增长大大高于 GDP 增长。(3)收益预期不佳,投资行为趋于谨慎。目前, 全国有半数以上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 60,基础产业的瓶颈也已缓解,并出现了过剩的迹象。在这种生产过剩情况下,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欲望减弱,这是近两年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不少上市公司通过股市募集的大量资
27、金,也由于存在市场风险而不敢轻易进行实业投资。今年 1-5 月,企业存款增长 84 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近 700 亿元(去年同期为减少600 多亿元),而且主要是定期存款增加,这都反映出企业投资普遍谨慎。(4)风险防范强化,资金融通欠畅。1993 年以来, 国内贷款的增长慢于社会投资的增长,也是造成投资需求增长放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两年,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加快,银行风险约束增强,对投资项目的信贷投入更加谨慎;银行贷款权力上收,银行实行贷款责任制,不少地区基本停止信用贷款。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要求更加严格,绝大部分贷款都要有抵押或担保,使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度加大。在这种
28、情况下,即使一些企业有好的项目,但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也难以实现投资计划。何况,现在一些企业在高负债运作,财务指标趋于恶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沉重,银行更不愿意增加贷款投放,加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内在经营机制不健全,在防范风险强化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建立贷款投放的激励机制,缺少增加贷款的积极性。这也是融资欠畅、投资不旺的重要原因。(四)国外净需求出现不旺的原因外部市场难以消化中国过剩产品。根据近年消费品市场主要商品供求分析报告,国内 600 种主要商品中,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的有 446 种,占 74.3%,而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关系密切的工业品供过于求的比重高达 84%,国内企业开工率经常
29、维持在 60%的低水平。内需消化不良,必然要寻找出口渠道,而外部市场容量也是有限的。首先,贸易规模扩大会导致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 随着中国出口快速增长,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从 1995 年的 109%下降到 2004年的 90.8%,而 20012004 年下降更快,年均下降 2.2 个百分点。2004 年贸易条件恶化的大约 5%又转化为占国内生产总值 1.5%的购买力的下降。这种“以经常项目顺差转化为外汇储备资产+大规模外资内流”的组合实际上等于中国用境外低收益资产替换国内高收益资产的利益倒贴行为,即“贫困化增长”,在全球经济失衡格局下很难长久持续。出口过分扩张引起贸易摩擦增多,国际声誉受损。中国资本与外汇的“双顺差”加剧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经贸争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已经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