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特征,1、大变革: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2、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称霸,民族不断融合;3、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分析春秋诸侯争霸的背景:分析春秋诸侯争霸性质:说明诸侯争霸的过程:春秋诸侯争霸作用:,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第一,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由过去“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这是争霸产生的前提。第二,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大国争霸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三,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空
2、隙之机,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1、背景,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3、过程,2、性质,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兼并战争,城濮之战;“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各国为战胜对方,推行改革,富国强兵,有利于封建因素增长和奴隶制的瓦解,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国家开始实现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提供了前提。,4、作用,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
3、民族融合,思考: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作用。列宁的话适合于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第一,春秋争霸战
4、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第三,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原因: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后要求政治上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卿大夫争夺诸侯权力的事件。,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5、,从本质上看是新兴地主阶级上台后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社会财富进行的战争,但战争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用武力实现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也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2、战国兼并战争的性质,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当然与春秋争霸战争性质不同。,3、兼并战争的史实,相同: 目的都有扩大地盘,掠夺土地和人口的目的影响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封建制的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但也加速了民族融合。不同:前者属奴隶制大国争霸战争;后者属封建兼并统一战争;前者促进民族融合,有利封建因素增长;后者由封
6、建兼并战争转为封建统一战争,导致了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归纳比较: 战国兼并战争与春秋争霸战争异同。,1、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四、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一)概况:,东胡,匈奴,肃慎,羌,乌孙,巴,蜀,越族,2、民族分布情况,3、形成四个民族融合中心,(二)途径:1、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中原农业生产方式传入匈奴;2、战争将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三)意义: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东周,春秋(BC770年BC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五霸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战国(BC4
7、75年BC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七雄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城濮之战,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课后小结:,B,D,随堂练习:,C,3、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实质是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B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C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D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斗争4、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质是A华夏文化的扩大B华夏族开始形成C华夏族战胜夷蛮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C,A,5、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城濮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ABCD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
8、诸侯纷争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B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D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B,A,材料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 国语齐语材料二:春以萖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军旅整于效(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材料3: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材料4: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材料5: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
9、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1)材料1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2)据材料2,指出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3)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4)材料4反映了什么问题?“民到于今受其赐”和“吾其被发左衽”实质何在?,(1)在整顿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其他制度,即改革内政。(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增强了士兵凝聚力,提高了部队战斗力。(3)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以此达到积累财富、富国强兵的目的。(4)管仲改革使齐桓公不用大动干戈,称霸天下。改革从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的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0、的不同: 、春秋五霸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出现、春秋五霸处于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七雄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争性质不同、春秋时战争规模较小,战国战争频繁、剧烈、春秋时各诸侯仍表面承认周天子的地位,战国时各国诸侯都成王,周天子已无足轻重。、春秋战争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而战国的战争则是为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而准备。,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四、齐桓公依仗雄厚实力,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齐国的势力。,三、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3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几年之间,齐国国富兵强。,二、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一、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
11、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是基础,善于用人,改革是根本原因,正确的策略,葵丘会盟(BC651年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标志),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晋文公,晋军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是我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退避三舍,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饮马黄河,做了中原霸主。,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一举破楚,卧薪尝胆,勾践是我国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将相和”,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七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其时赵国大将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病重,赵王派廉颇率兵抗秦。当时秦军
12、一再打败赵军,赵军便加强防御,不再出兵应战,即使秦军一再挑战,廉颇依然不理睬。秦国就派间谍对赵王说:“秦兵最忌讳、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国的统帅。”赵王信以为真,让赵括代替了廉颇。蔺相如说:“陛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赵括这人,只会念他父亲留下的兵书罢了,并不能体悟战略上因时因势而变化的道理啊!”赵王不听,还是任赵括为将。赵括其人,自小熟读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有一次他与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赵奢也不因此就承认他懂得兵法,赵括的母亲问是何道理,赵奢说:“战争,是关系生死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若果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不是别人,必
13、是括儿了。”等到赵括率领的大军将要出发的时候,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宜做将军。”但赵王仍不听。赵括一经取代廉颇的职权,立即全盘修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将运用奇兵,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大败,赵括也被乱箭射死,数十万大军束手投降。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朝野尤夸纸上兵”。“纸上谈兵”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退避三舍 tu b sn sh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
14、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