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析康熙御门听政制度(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714000)摘要御门听政是清朝治国的最重要措施,他不仅是康熙帝勤政的标志,更是清朝前期推行皇权统治,迅速走向强大统一的基本保证。御门听政也是中央机构和地方阶层沟通的良好平台,有力地推进了“吏治”、“民本”体制建设,成为了建设强大清帝国有力支撑,为清代高效的办理政务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关键词清朝;御门听政;康熙帝康熙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是顺治帝的第三子,康熙八岁登基继位,十四岁亲政,由于亲政前四大臣专权,清朝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动荡。为此,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化中央集权和实现祖国的统一,并在
2、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其中最重要和最有成效的就是实行严格的御门听政制度,通过御门听政,康熙帝迅速恢复了稳定的皇权统治,扭转了严重的分割裂据局面,实现了清帝国的完整统一。因此,康熙帝朝政成为清代理政的典范,御门听政制度也成为清代历朝效仿的朝政机制。康熙帝御门听政的内容和情况,集中反映在康熙起居注中,它是研究康熙帝御门听政问题的重要文献,它和清朝会典、清圣祖实录等,均是研究清史的基本材料。康熙十八年九月,康熙帝面谕大学士和记注官增加记住内容“朕每日听政时,起居注官除照常记注外,其一切折出票签应加酌定者,仍令记注官侍班”。1435康熙起居注对每日御门听政之谕旨发布,官员启奏,以及宫廷议政情
3、况都做详细记录,成为研究清朝前期历史的重要依据。更为今人研究清代御门听政制度提供了基本史料。一、御门听政制度的由来御门听政,即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临朝公开听取奏报,处理政务的方式。在清史稿中对御门听政有这样的记载“御门听政议,清初定制,每日听政必御正门,九卿科道齐聚启奏,率以为常”。22624清代御门听政专指皇帝临御乾清门的宫廷早期活动,清代御门听政制度始于顺治二年,但当时并未形成规模。康熙元年起,朝廷每日举行御门听政,并于康熙帝亲政后逐渐形成定制。封建帝王通过御门听政决断国家大事,历代皆延其制,但往往只有开国之君能始终身体力行,以后的大都沉溺于深宫酒气,很少面见朝臣。据历史记载,明代朱见深在位二
4、十三年仅成化七年召见过大学士万安、彭时一次,说了几句话即退朝。朱厚照在位十六年,游荡南北各地,大概一生都没有召见过大臣。至此,皇帝独裁由宦官代理,内阁、2六部均形同虚设。康熙帝注意及此,深有感触地对大臣说“明朝末年,去朕降生之年十有一载彼时人主不出听政,大臣、官员俱畏太监”致使大权旁落,政废国亡。可见,康熙帝深刻认识到这一严重危害性并将御门听政视为勤政、理政、强化君主专制的有力举措,所以康熙帝亲政以后,正式坚持实行御门听政制度。“御门听政”一词,通俗地说“御”就是皇帝,“门”就是乾清门,“听”就是听取各部院官吏的奏报,“政”就是商议军国政事。也就是说康熙帝亲自到皇宫乾清门,主持朝廷会议,听取各
5、部院大臣的会议奏报,进行商议、做出决断、发布谕旨、贯彻实施。御门听政制度是皇帝的工作制度。皇上亲自听取,定期视朝,乃我国古代旧制,但康熙帝实行御门听政制度面临着深刻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原因。1政治形势康熙朝御门听政的实行是迫于严峻的政治形势。康熙帝继位,面临的是清初无序的政治格局,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人利益的政治集团经常进行着失去控制的权力争夺。顺治帝“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渐有更张的罪已诏内三院的旋复旋废,康熙初进士录取额的暴减,太常寺、光禄寺的裁撤,都是当时满汉文化冲突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314。正因为如此,他亲政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立能最大限度符合皇帝利益的权力分配机制,进而实现政
6、治的稳定。这主要包括三点一是确定君臣之间的权力界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二是解决满汉官僚之间的政治斗争与冲突;三是建立起性新的权力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御门听政即是康熙帝在摸索与实践中采取的一项措施,通过御门听政能够更加强力地控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而达到缓和严峻政治形势的目的。2现实原因康熙朝御门听政的实行还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原因。康熙朝初,四大臣辅政,特别是鳌拜结党专权的几年间鳌拜欺负年幼的康熙帝,甚至于在御前呵斥部院大臣,拦截奏章。鳌拜完全不把年幼的康熙帝放在眼里,“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476俨然以太上皇自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康熙帝采取了御门听政,
7、皇帝要建立和依靠一整套官僚机构才能统治人民,御门听政就是皇帝与内阁大学士共同商议和处理国家大事的一种形式和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御门听政,康熙帝能广泛听取汉族知识分子的意见和主张,借鉴成熟而又系统的汉族统治经验,从而有效地实现清朝对全国的政治统治。所以可以这样说“御门听政制度,在清一代贯彻始终,是康熙帝的一个创造,也是康熙帝的一个贡献。”547即康熙帝的御门听政,既吸取了明亡的教训,又继承了清兴经验,是其执政创新的重大举措。二、康熙帝御门听政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3御门听政制度是封建帝王标榜“勤政”的一种形式,但事实上不少帝王都不能坚持始终,而康熙运用它作为公开处理国家政务的形式之一,作出了辉煌的
8、成就。1御门听政制度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保证。御门听政不仅是康熙帝勤政的标志,更是清朝前期推行皇权统治,迅速走向强大统一的基本保证。御门听政是清朝君臣商讨国务,皇帝发布谕旨的重要环节。康熙帝一朝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皆经御门听政处理,有关国务的各项决策多在御门听政中作出。皇帝“凡政事有可商酌,必诏阁臣面议,亲加裁决”,一面听王公大臣的奏议,同时在各种见解当中作出决断。康熙十二年至二十二年先后进行的平定三藩叛乱和进取台湾战争的胜利证明,御门听政是清朝顺利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最重要的举措。御门听政作为康熙帝长期坚持的主要处理政务的方式,对于清朝政局的健康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康熙帝利用御
9、门听政使朝廷上下统一协调,克服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如平定吴三桂等三藩分裂势力的过程当中,在诸多的情况下都是康熙帝利用御门听政来及时廷议与决策的。其实,早在康熙帝亲政之初,就觉察到吴三桂等三藩分裂势力对清政权统治存在着重大的潜在威胁。由于事关重大,自康熙十二年起,康熙帝在御门听政时多次与满汉大臣、大学士商讨限藩、撤藩对策。然而,当康熙帝决定将三藩特别是吴三桂撤销时,朝臣中的反对之声也在乾清门公开。其中,既有怕吴三桂发难威胁政局之忧也有人说“吴三桂反叛不足为患,但虑民心不安”,但御门听政的意义更在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直接控制指挥,康熙帝数次将在御门听政中负责处理折本并将地位重要的大学士派
10、往战场。反对撤藩者也成为平藩战场上的重要将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康熙帝从开始亲政就励精图治,善于作出英明的决策,处理与各省、各部门的大臣及汉族重要将官的关系。因此,康熙帝使一些尚未公开表示支持吴三桂的人服从他的命令,而且还能使大部分曾经背离朝廷的人也重新站在他的一边来。康熙帝不知疲倦地、日以继夜地召集大臣集议,根据事态的发展颁布诏令。他十分注重通过御门听政了解吴三桂叛乱的活动过程,由于康熙帝的智慧和努力终于把叛乱一批一批的平息下来。在平定三藩的节节胜利中,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年五月初七日在御门听政时又提出乘胜统一台湾的问题。其实,在平定三藩之乱的同时,康熙帝已就浙闽地区的海防、水师建设事宜开始
11、了慎重全面的部署。据康熙起居注记载,仅康熙十八年下半年,康熙帝数十次就浙闽海防事务发布谕令,选派召见江浙、福建地方大吏,增派将领军,加紧对浙江福建地区的军事调度。十月,御门听政时召见了浙江巡抚李本成,面谕其稳定地方、积极协调地方兵民等事宜。十一月,在御门听政时又召见了新上任的福建总兵高鼎,面谕其整顿兵马、准备开战。尽管康4熙帝强调,攻取台湾“所有征讨事宜,皆出自朕裁”,但这场遥控之战,最终仍须福建将领完成。为确保战事取胜,康熙帝注意通过御门听政,积极协调中央朝廷和福建地方之间,还有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反复商讨直到统一收复台湾。所以说,通过御门听政,康熙帝大大地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的准确程度,为维
12、护清初国家尊严以及抵抗外来侵略,做出了一系列英明正确的决策。即有“玄烨自亲政以来,内则消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扩张清国之威信”6773的高度概括。2御门听政制度有效地进行了选任、考核和处分官吏,从而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御门听政时,康熙帝不只是处理日常事务,而且还借机考察官员、整治吏治,并通过这种方式增进了官员们同自己的感情。同时,“玄烨还通过御门听政及时的了解下情,直接处理并不断改进政务”。729从康熙除掉鳌拜后,八旗旗主的权利不断消弱,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大臣专权的现象。为加强君主集权,消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于康熙十六年十一月正式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康熙起草谕旨和处
13、理机密奏章。“康熙朝中央机构颇具特点之举,是于内廷设立南书房。”847南书房是康熙帝为学习和发扬中原传统文化,密切与汉族士大夫联系而建立的内廷机构,由清一色的汉族士大夫组成。南书房主要工作有反映下情,咨询时政,抄写撰拟特颁谕旨或口传上谕等,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也是为了更好的行使御门听政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康熙帝深知治天下之道,在政事之得失,而关健在于吏治的好坏。因为吏治不修,危害百姓,势必危及封建政权的统治。御门听政能直接考察官员的才能和勤干,也是康熙整治吏治的有效形式和措施。正因为君臣能朝夕共议朝政,是“每日见面之人”,所以,康熙帝对权臣都能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做到用人比较得
14、当。如对阁臣熊赐履,李光地等,不但了解他们的才学、品德,甚至连其性情、生活都能了如指掌。如康熙二十年二月,在御门听政时,都察院左都御史折尔肯为一批内升外转御史引见,康熙帝问“御史中最贤能的是谁”折尔肯回奏是汉军御史郭维藩、祝钟灵,另外有二人也很好,只是历任还不久,对他们还不太了解。大臣徐元文等又奏赵之鼎资奉最深、谢兆昌才品都优。康熙帝接着问“品行不端的有谁”徐元文答“御史中亦无甚不肖者,惟唐朝彝办事平常。”康熙帝说“唐朝彝才能虽然一般,但是个本份的人。”又指名问道“蒋伊这人怎么样”徐元文等肯定地说“他办事有才,而且工作勤勤恳恳。”康熙帝因早有了解,便说“朕闻此人各处奔竞,巡城时声名亦不佳。”对
15、于臣下的议论,康熙帝并不偏信,常常细加咀嚼,辩其贤否。由此可见他在听政中,经常通过对一些大臣功过的评论而达到激劝他人的目的。他的勤政使他在听政时能作出果断地处置,令人佩服。而且在御门听政时严肃认真,以己之行,表率百官。他对在御门听政时面奏不实或5者回答含糊的官员,当场严厉训;对那些不专心听他人面奏的官员,要记注官记其劣迹。康熙帝在授官时十分强调官吏要德才兼备。他常说“知人难,用人不易然致治之道,全关于此”。所以,他首先对官吏的资格限制比较严格。至于拟对官员加以处分时,通过御门听政的召见奏对,往往把事实情节调查得清楚确凿,这样可以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使朝廷内外能够风清气顺形成良好的朝政氛围。促成
16、了官员更积极的为朝廷效力,推动了强大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3御门听政是恢复农业生产,抗灾减灾的重大举措我们知道,康熙朝是清代农业与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发展时期,发展社会经济,不仅是治国的基本方针,也是御门听政制度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康熙朝的听政内容,几乎涉及国家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大致土地赋税、钱币铸造,小至蓄养牛羊,始终将国家民生问题作为听政之先。在御门听政中,康熙帝也同时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状况上且效果及其的明显。康熙帝继位后,推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致力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他说“农事实为国之本,俭用乃居家之道,是以朕听政时,必以此二者为先务。凡亲民之官仰体朕意,在在竭力,
17、何虑不给人家足矣”。自康熙八年起承认了一部分农民对“藩户”土地的所有权,这样,“不少农民对藩产土地的占有合法化,就可以调动他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的积极性”。9119这同时也是自康熙帝继位起在土地问题上的重要变革。还有就是在“奖励垦荒”方面的措施也是很有力的,很快地扩大耕地面积,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集中反映在康熙帝的“民本”思想当中。“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在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0263还是孟子的“民为夷,社稷次之,君为轻”,11272这些思想一脉相承,在封建时代一直同“尊君”观念并行不绝。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统治者逐渐认识
18、到“民”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略有头脑的统治者,大都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康熙帝一生之中的所言所行,喜怒哀乐,都能无可争辩地证明他的确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是实实在在地以民为本。”12157我国古代勤劳的劳动人民在土地上运用了先进的智慧,劳动人民更离不开土地。即“民本”思想核心解决的是农业生产问题,为扭转经济凋零的状况,康熙帝特别注重农业的开荒和耕种。康熙帝还及时通过御门听政了解下情,不断调整赋税政策,一方面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以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康熙帝推行的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初步的发展,据文献资料的统计,户部库存由康熙初年的1200万两到康熙四十八年增至5000余万两。
19、值得注意的是,与其民生思想相一致,康熙帝在御门听政中制定了一系列抗灾、赈灾、减灾的措施,使康熙帝一朝有效地缓解了自然灾害的困扰。察勘灾情是御门听政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康熙朝前期,自然灾害频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甚至引发米价抬高,居民罢市,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康熙帝对各地夏秋6收成、灾情格外地关注,以多种方式获得及时的消息。外出归京的王公大臣、九卿、六部官员不仅具奏本部的政务,还向康熙帝如实的报告沿途的雨水、米价、灾情等情况。康熙帝有时还亲巡赈灾,御门听政成为全国赈灾的中枢。康熙十八年,盛京、直隶等地旱情严重、民生报困,康熙帝有时一日多次御门听取奏报,了解灾情。抗灾赈灾是清代前期稳定统治、
20、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百姓生活状况的重要活动。康熙帝御门听政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救治了大量的饥民,使其各得其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更重要的是防止了大规模人口流离与社会动荡,缓解了清朝统治与人民大众的冲突,使其社会经济迅速走向了复苏。4在御门听政中,通过对重大案件的审核,保证了康熙帝至高无上的皇权。康熙帝开始亲自执政,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并在听取大臣和内阁意见后亲自处理。每天清晨,他照例视朝,接见在京官员。其中的主要大臣们都向他呈递奏章,在决定一切重大事件之前,他先把奏章送到阁老院。只有这些阁老是审议事件后向皇帝提出书面意见的朝廷大臣。然后,皇帝亲自对审议作出决定。“未经皇帝审核,这些大臣和内
21、阁的审核都是没有任何效力和作用的”。13198可见,康熙帝至高无上的皇权。作为拥有最高司法权的统治者,康熙帝在处理各种案件时,经常表明“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他的这种思想虽然有积极的一面,即认为法律是万能的。但也包含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在封建社会的法治不可能完备的情况下,往往因无法律依据而施行了个人的专断独裁。在事实上,康熙帝在御门听政时,自己往往就是法律的最终的审判者,他的决策就是最高的法律。其实在清朝的律法中,名义上的三法司和九卿会审是最高的审判机构,但实际上并无最终的判决权。如除法定司法机关、步军统领衙门、理藩院、内务府、慎刑司等,都掌握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可是它们相互牵制,以保证康熙皇
22、帝对最高司法权的控制。清朝是一个以少数满族人为主体的统治政权,因此,至始至终惧怕舆论,对知识分子结纳朋党尤为忌讳,因而采取坚决取缔、严厉镇压的政策。如康熙于十六年七月二十九日御门听政时宣称“人臣服官,惟当靖共匪懈,一意奉公。如或分立门户,私值党羽,始而蠢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历观前代,莫不皆然”。不仅如此,“处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时期,康熙帝把皇权的个人专断推向了历史的高峰。”1453他还公开地表示“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心躬自断制”。清律赋予满人许多特权,康熙在御门听政时公开袒护包庇满人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当
23、时满人犯罪只能由步军统领御门和慎刑司审理,宗室贵族则由宗人府审理。满人犯罪依律享有“换刑”等特权。康熙在御门听政时还公开说过“大臣朝审之时,忍心之人只主于杀,柔懦者惟闭目念佛留心案件者鲜矣”但他并未说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所在。其实君主专制下的封建法制,无非是集中反映以7皇帝为首的贵族大地主的意志和利益。三、康熙朝御门听政的历史启示康熙朝御门听政,是反对权臣鳌拜之需要,更是对辅政时期政治的重大改进,它作为一种有效的行政手段,在当时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作为一种听政制度,御门听政是康熙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会议形式,也是他进行最高决策的重要的信息来源。在处理重大问题时,
24、康熙帝经常根据不同的情况,组成不同层次的会议具奏。有的令内阁满汉大臣会议具奏,有的交九卿会议具奏,有的令九卿、科道官员具奏,在充分了解下情的前提下,御门听政制度能充分发挥群臣智慧,集思广益,使国家决策尽量避免偏颇,且政务能迅速及时地得到处理,这样一来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够蒸蒸日上康熙帝的可贵之处,在于既能汲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又能继承清初的优良传统,加以总结,将御门听政形成定制,亲做表率,以传久远。其历史启示有以下三点第一,皇帝亲自主持。御门听政由康熙帝亲自主持,并以身作则。无论是在皇宫还是在行宫,也无论是在禁城,凡是御门听政会议,一概由康熙帝亲自主持,大权亲操,不假他人。康熙帝在紫荆城
25、期间,每天天未亮就着衣,变色视朝,勤劳于政务,孜孜不倦。御门听政坚持不辍,如果有外出巡幸,舟车鞍马,处理政务。康熙帝出巡期间,各部院将奏章集中送到内阁,由内阁遣使转呈。若驻跸南苑,一日汇送一次或隔日汇送一次;若远行到外地,则三日汇送一次,并汇送到行宫。如在康熙四十五年六月,他率皇太子、诸皇子北巡,经常于辰时御行宫,与扈臣大臣一起,处理吏部、礼部、刑部等部门的奏章折本。在康熙帝生病期间,暂停了御门听政但各大臣们都到宫门外请安。这个事情让康熙皇帝非常的感动与喜欢,他后来说“君臣谊均一体,分势虽悬,而情意不隔。安危休戚,无不可相告语者。堂陛之义,固宜如是也。”也就是说,君臣之间虽然有隔阂,但真情友谊
26、是相连的。相互彼此之间,理应无话不说。第二,六部九卿集议。在御门听政时,奏、听、议、决、行五个环节联通,部院大臣们集思广益、时有诘难、偶有批评、慎重决断。只有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大臣们才能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提出更加优秀可行的方案。我们前面提到了,当有大臣们禀报“奏”章时,康熙帝不仅自己认真的去听表奏,其他的大臣如有不用心听的地方康熙帝会当场批评并记录在案。即六部九卿集议时康熙帝和大臣们才得以认真去“听”然后进行奏议。所以在康熙帝御门听政进行决策之前,事情往往要经过多层次的有步骤的讨论和酝酿,议政王大臣会议,九卿会议三法司议等均是议政的重要组织形式,即“议”。当大臣们提出可8供最终决策所选择的方
27、案和意见时,康熙帝才进行最后的裁定,即“决”。康熙帝一生很少个人别出心裁地进行裁断,即使他本人不同意大臣们提出的方案和意见,在一般情况下,也会将其不同意的理由告知大臣们,允许他们进行讨论和争论,在大家取得相对比较统一的看法之后,才下令贯彻执行,即“行”。如京口将军马三奇受到诬陷,在御门听政时,康熙帝说到这件事的起因,是马三奇与周起渭不和,周起渭上下串通,进行诬陷。朕先已得到大学士李光地等的奏报,又派新任大将军何天培秘密访察,逐条核查,却无此事属于冤枉。所以说,康熙帝利用御门听政,避免了公文的行走,面对面地进行了交流,积极的协调庭议最后才做出决定,为高效处理政务开创了良好的局面。第三,坚持始终如
28、一。康熙帝从康熙六年亲政之日起到康熙六十一年病逝之前,长达五十五年,除因三大节(正旦、冬至、万寿、重大祭日、卧病不起等情况暂停御门听政外,寒暑不辍,坚持始终如一。朝中大臣请康熙帝“五日一听证”,以“修养圣躯”,但康熙帝不同意。一件事情坚持一两年并不难,但数十年持之以恒,确实不易。像康熙帝这样将御门听政定为常制,一以贯之,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御门听政是康熙帝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康乾盛世”的形成开辟了良好的开端。康熙帝真的很勤政,晚年当他有病在身,甚至右手已经不能动的时候,他不但没有放弃奏章,甚至没有放弃亲自来写批语,右手不能动就用左手写。勤劳、谨慎,这两个康熙一生无比看重的词,他都做到了
29、。四、结束语御门听政制度的建立与施行,取决于康熙帝的勤政思想和坚定划一的统治风格,同时表明其修明政治,强化皇权并建立强大清帝国的宗旨和决心。康熙帝御门听政,公开处理国务的做法,不仅使其治国方略和各项决策得以及时、充分地实行,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大志,这正是依赖于康熙帝自躬亲大政之时,开始御门听政,“嗣后日以为常”,155风雨不误。清朝统治才得以克服其前期权臣政治造成的种种弊端,严格规范了新秩序。康熙帝御极以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御门听政,这种乾行不息、勤政不止的精神,这种以国家子民为重的政治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其一生中政治实践践行的准则。(指导教师杨敏)
30、参考文献1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2赵尔巽清史稿志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63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4冯元槐二十五史新编清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5阎崇年康熙大帝M北京中华书局,20086萧一山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7孟昭信清帝列传康熙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8朱学勤中国皇帝皇后百传康熙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9何孝荣清史十五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0顾宝用尚书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11刘鄂培孟子选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12罗斌品康熙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13法白晋康熙帝
31、传A清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014林中论康熙的法律思想J武汉中国政法大学刊,1986,(43)5315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ANALYSISOFKANGXIEMPERORSHEARINGSYSTEMYUDONGDONGDEPARTMENTOFHISTORY,COLLEGEOFHUMANITIES,WEINANNORMALUNIVERSITY,WEINAN,SHAANXI714000,CHINAABSTRACTROYALGATESCENESOFGOVERNINGTHECOUNTRYDURINGTHEQINGDYNASTYISTHEMOSTIM
32、PORTANTMEASURES,HENOTONLYISASIGNOFKANGXIEMPERORDILIGENT,ESPECIALLYEARLYQINGDYNASTYIMPERIALPOWER,RAPIDLYTOWARDSASTRONGUNIFIEDBASICGUARANTEEROYALGATESCENESALSOISTHEGOODPLATFORMFORTHECENTRALAUTHORITYANDLOCALCLASSCOMMUNICATION,EFFECTIVELYPROMOTETHE“BUREAUCRACY“AND“PEOPLEORIENTED“SYSTEMCONSTRUCTION,CONSTRUCTIONHASBECOMETHEGREATQINGEMPIRESTRONGSUPPORTANDISEFFICIENTTODEALWITHGOVERNMENTAFFAIRSINTHEQINGDYNASTYCREATEDAGOODSITUATIONKEYWORDSTHEQINGDYNASTYTHEROYALGATESCENESKANGXIEMPE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