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58681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浅谈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摘 要:全球化是我 们必须而且已经置身其中的新的社会环境。一般的,从发展的维度看,全球化的进度是从过程性的全球化到本 质的全球化。本质的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力量的推动, 过程性的全球化的直接推 动力往往是民族国家的政府。对于中国来说,要改变我们经济、技术的落后状态就必须要参与全球化,而要使全球化成为发 展机遇就必须坚持具有民族特色的自主发展。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精神全球化是我们必须而且已经置身其中的全新的社会环境。全球化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也要迎接挑战。如何去面对挑战,我们需要从许多方面付出努力,而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

2、应对全球化的非常宝贵的精神资源。一、对全球化的理解说到全球化,不禁要问:何为全球化?对于全球化的理解和诠释可谓众说纷纭。一般来讲,全球化表现为两个方向,或者说两个维度。一个方向是发展的过程,从这一方向来看,全球化是指在交通、通讯、信息技术作用下物质和信息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流动的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普遍的市场规则越来越受到各民族国家尊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传统不同的各民族国家不断地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达到更多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有两个特点:由交通、通讯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撑的资本的全球化和市场的普遍化,“全球

3、化以普遍消除资本的区域性为特征,正在使资本重新组合” 。 “现在的交易涉及了以前各个独立的领域,文化、服务、自然资源、知识财富都成了自由贸易体制的组成部分” 。资本的国际流动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民族国家作为社会的统治和控制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其严重的挑战,全球体系中, “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正让位于一种由全球参与者构建的世界经济 ”,经济关系的影响取代了政治、军事的影响而“居于主导地位” , “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不再联系在一起” 。民族国家内的统治和控制不得不向基于普遍的市场的共同规则让步, “由于地方性的和国际性的谈判越来越多,各国为了和外部强加的模式相一致,都面临着转变国

4、内规则和制度的需求” 。使民族国家在法律、社会管理体制等制度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趋势,所以,全球化也表现在制度层面。全球化的参与者是多元的,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组织,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全球化和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紧张,人们在寻找与全球化相适应的观念意识, “以找到解决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所形成的紧张关系的路径” ,人们在谈论“全球化时代哲学理论的更新” 、在寻求“为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所共同接受的伦理观念”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普遍伦理,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又是观念文化的全球化

5、。第二个方向是人类的现实生存状态、人类的现实处境。在这个方向上,人类的社会利害与共。一方面,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利益上共同性日益彰显;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生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球性的,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危机、恐怖活动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努力、共同行动。全球化的两个方向有着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利害与共的现实的生存状态、现实处境,一方面是作为发展过程的全球化的表征,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必须为全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球化的发展所承受的代价。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人类共同的利害无论在形成的原因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是十分复杂的,为此所需要的对

6、策也是非常复杂的,讨论这样的问题无疑超出了我个人的能力,故本文将集中从第一个方向即全球化的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在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发展的方向上,全球化的进程表现出一种矛盾:即根本性的全球化,或者说本质的全球化与过程性的全球化的矛盾。根本性的全球化是指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其所实现的目标;过程性的全球化是指由全球化的参与者直接操作对全球化的推动。根本性的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力量的推动,这种推动力量从根本上说要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工的出现,引起了交换。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交换在本质上的开放性和普遍性,也就是说分工和交换使全球化具有了某种可能性

7、。但是,在手工生产、人畜贩运的条件下,生产和交换的能力都是极其有限的,人们无法超越地域的限制,无法摆脱自身的封闭状态。所以,全球化无法成为现实。交通技术的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人们之间的交往能力增强了,分工扩大和深化了,商品交换超出了地域的界限而具有了世界意义, “由于机器和蒸气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马克思将这种情形称为世界历史的开始:“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8、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立及其所制定的货币金融规则等国际性的法律、制度为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支持。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民族国家间的界限正在被突破,所谓“地球村”正在形成: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 “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加剧了民族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从而加速了技术的创新和技术的转让,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有的还由经济上的“落后”变为“先进” 。与次相应,那些长期被压制的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地区正在积极地参与国际事物,民族国家间的

9、平等沟通、对话的机制正在形成,出现了政治上的多极化、文化上的多极化的局面。就是说,根本性的全球化能够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文明的进步,是各民族国家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协调、利益共享的趋势。过程性全球化的直接推动力往往是民族国家的政府。全球化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早期的全球化表现为一些欧洲国家的海外掠夺和世界殖民,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 “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其结果是使殖民地国家成为宗主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供应基地,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

10、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到 19 世纪末,崛起的美国由于生产力的先进而称霸世界,开始了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体制的发展大致符合民族国家体系内正在国际化的资本以美国资本面貌出现的资本的主要利益。吉尔平认为,这种意义上的合作的结构的基础不是偶然存在的:合作是建立在美国对于国际体系的支配地位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他主张维持美国的支配地位” 。美国凭借它的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地位在向世界输出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同时也在用它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影响着世界。在当前的全球化浪潮中,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了冲击,代之以多极力量的共同参与,代表着这多极力量的

11、是各民族国家的政府。跨国公司代表着全球化的经济力量,它对经济活动的组织似乎在消蚀着国家的权利,但在实际上, “大量证据表明,各跨国公司继续依赖于国家基础 ,依赖于国家在民族基础上的运作” 。 “对于那些统治今日国际市场的公司来说,民族的根源仍然在一些更为根本的地方起着作用” 。 “那种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不受民族国家政治束缚、遨游于国界日益消失的世界市场中的全球公司,仍然只是一种神话” 。 “在上述每一个国家中,国家的政治结构都在继续从事着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活动” 。国家通过对储蓄率、投资率的控制、通过产业政策等推动本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以期由此从全球化中获益。当前的全

12、球化是由发达国家来主导的,发达国家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殖民、政治上的霸权、是文化帝国的形成;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积极地推动还是被动地卷入全球化则是要通过全球化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本国的实力,以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平等参与的权利,争取和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所以,过程性的全球化表现为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民族国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发达国家为更多获益而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文化传统丧失为代价的。在这个意义上,过程性的全球化是对根本性的全球化的抵抗。全球化是以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参与为前提的,所以,过程性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全球化则是一个从过程性全球化到根本性全球化的过程。二

13、、中国需要参与全球化全球化对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中国来说,第一,全球化是不得不或者说是必须的选择;第二,参与全球化必须坚持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权利,谋求平等对话,抵制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主义、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中国曾长期地将自己置于全球化的潮流之外。在中国的康乾盛世(1681-1796)年间,西方国家进行了产业革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上已经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这一点已经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所认识了。要改变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落后的局面就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鉴于当时西方殖民

14、势力的严重威胁,为了防止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带来西方殖民势力更大的侵略威胁和国内反清势力、分裂势力与外国侵略势力勾结的危险,清政府采取了减少和西方国家的联系,关闭门户的政策,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几乎停滞,使中国失去了通过参与全球化而利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自己的机会,最终在鸦片战之后丧权辱国,沦为半殖民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方面,由于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的政策,迫使中国不得不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离开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和资本主义竞争,把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视为外在于社会主义的现象,使我们的制度具有自身封闭的特征

15、。结果,使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它是人的社会本性的现实实现过程:表现为对社会化的大生产的要求、人类的普遍共同的规则对人的行为的机制、人的共识性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它是人性的现实实现:只有实现普遍联系和交往, “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它具有超越特定的社会制度、特定的民族、特定的地域限制的特征,所以,它并不属于资本主义、不属于那些发达国家,相反,资本主义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否定,因为资本主义的垄断和霸权、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狭隘性使它不可能适应全球化:“资产阶级

16、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全球化是民族国家加快发展步伐的条件,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作为世界的组成部分其发展都会受全球化的影响,对中国也是如此。利用当前新的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机遇,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及其它的文明成果,是我们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有效途径。全球化对我们不仅是机遇,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风险。由于我们在经济、技术上的落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后,在当前的国际分明工中我们并不占据有利地位,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如果我们应对策略不当,就有可能丧失自主发展的能力,受制于别人。这一点,中国在历史上是有深刻教训的。20

17、世纪上半叶, “中国被完全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处在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 。 “外国资本在中国经济部门和在中国比较现代化的地区(通商口岸)占据了支配地位。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依附性质” 。这种依附性“不仅表现在买办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身上,也表现在全体资产阶级身上”:“20 世纪初的中国,就其受帝国主义列强控制的半殖民地经济而言,是不会有诸如独立的民族企业之类的事物的。无论从金融、供应、设备,还是从分配方面看,所有中国的任何规模的企业,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在外国控制下经营的。1910 年,当在华的外国大银行决定中断对钱庄的贷款,并且不再接受代替现款的庄票时,所有的中国企业都

18、受到了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 民族资本作为一个经济术语是毫无意义的。可以这样说,在与外国人建立的所有关系中,中国资产阶级都是处于经济上完全依赖外国的状况中” 。中国要改变经济、技术的落后状态必须要参与全球化,而要使全球化成为发展的机遇就必须坚持具有民族特色的自主发展。在全球化的机遇和风险面前,我们需要民族精神对全民族的引导和激励。三、中华民族精神与全球化一般地,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民族精神作为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心理基础上的。它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民族意识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个民族所认同

19、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铸就的,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创造社会历史活动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它的基本内容基本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厚德载物、和谐兼容;爱国奉献、勇担责任;天人合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等等。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解方式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全球化的视角,当代民族精神表现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自主科学发展的精神。它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开放交融、兼收并蓄。 易传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0、 ,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宽容,开放并蓄。这一精神集中表现为:“和而不同” 。 “和” ,指不同东西的和合和统一;“同” ,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表现出了追求多元并存发展的开放精神。博采众长,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以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广阔胸襟而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和合” , 周易中有:“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 “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 。 国语:“夫和实生物”意味不同的东西的和合才能导致事物的产生。这反映了人们和谐共生的愿望。今天,我们弘扬“厚德载物

21、”的精神,不仅要有恢弘的气度,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国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让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成功的管理经验、合理的制度、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以促进我们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将全球化的有利方面发挥到最大。二,与邻为善、和平共处。亲善友邻是中国人的待人之道,崇尚和平是中国人的处世之法。 尚书中有“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和其他民族友好交往的传统,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与邻为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和平发展是社会主义中国为实现社会理想目标而采取的现实步骤。社

22、会主义以共产主义为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其中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她必然要求消除国家、民族的阻隔。而在民族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下,与邻为善、和平发展有利于减少民族国家间的矛盾,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和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因而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其二,与邻为善、和平发展是在国际事物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战争不仅给所在国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且使整个世界不得安宁,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中国的与邻为善、和平发展是动荡不安的世界的重要的稳定力量。它表明了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负责任的饿态度。其三,与邻为善

23、、和平发展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这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但是,近代以来,我们落后了,这是让我们痛心的事实。现在,我们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在科学技术等方面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民族复兴是我们的历史任务。而中国要发展自己,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三,天人合一、和谐共存。 “天人合一”是宋代张载明明确提出的一个命题,这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其内容包含:崇尚自然。人为天地所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师吾其性” 。充满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了我的身体;作为气的统帅的天地之性也即是我的本性。

24、人与整个自然界共生共荣。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认为人为、自然所养,与自然一体。人与自然相协调。 易传中提出“栽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原则,其主要含义是,服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 系辞传提出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即按照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够成就天下万物。 “天人合一”的精神在今天有着新的使命,这一新的使命就是人要和自然协调发展,要保护自然。自然界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是人们的生存条件,人类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把自然界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拼命索取,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具有了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时,人对自然则表现出一种穷奢极欲的掠夺,结果是环境的

25、污染、资源的枯竭、生态的破坏,使人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所以,自然界不仅是人们获取生活所需资源的对象,也是人们保护的对象。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国家在将他们的商品和资金推向世界的同时,也将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波及到了全世界,环境的保护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尤其重要。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要切忌走西方国家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四,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易传中提出“自强不息”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兴盛而奋斗,它具体体现为:赞扬刚健精神。 易传中提出“刚健”观念,“

26、刚健而文明” , “刚健笃实辉光” 。积极有为。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勇于创新。墨子说:“古之善者则述之,今着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 “述”是守成、是继往,而“作”则是变革、是创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全球化的今天, “自强不息”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自主发展。我们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安全保护机制,不屈服于外来的压力,也不依附任何外部力量,要坚持自己的民族权利、维护民族利益,通过平等参与,尽快地发展壮大自己。四、结束语任何民族都是在发展着的。同样,民族精神也是不断发展着的,民族精神

27、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曾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薪火相传、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而且报告明确把“弘扬民族精神”的习惯提法变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新增“培育”二字,标志着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在弘扬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更加注重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民族精神增添新因子,更

28、加强调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昂扬向上的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伟大的事业也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有与此相适应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在全球化激荡的浪潮中,我们除了在科技、经济、军事等等各个方面要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成果和经验之外,我们更需要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励和鞭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从世界的文明宝库中吸取营养;不仅要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也要注意体现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不仅要适应历

29、史发展的潮流,也要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民族精神的要求,最终都体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而生动活泼、热火朝天的实践活动又为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点。这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民族精神得以与时俱进的可靠保证。有了这个保证,中华民族永存,中华民族精神永生!参考文献1阿兰伯努瓦 ,面向全球化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62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

30、5-383苏珊伯特,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作用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04许章润,民族精神与现代化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85-18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32-13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6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25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899克里斯哈曼 ,全球化一种新正 统观念的批判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7510威廉姆凯勒等 ,处于绝境的的全球化 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26-20211萨姆普利, 民族国家持久不衰的政治 经济学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261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18-32113论语子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514论语述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15墨子耕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16汤一介,寻求全球伦理的构想J ,新 华文摘,2002(2).28郭建军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2007 年 8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