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能源管理体系及标准理解,2011.9,2,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解要点,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适用范围、特点和运
行模式
�主要术语的理解要点
�标准要求的理解要点,3,能源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特点、运行模式,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 本标准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 .
■ 特点:
—自愿性
—未提出绝对的绩效要求,但要求建立基准与标杆,在组织内/外进行能源绩效的比较
—与其他体系的兼容性
—将能源统计、能源审计、能源计量、能源绩效与管理体系过程相结合,促进持续改进
■运行模式:PDCA,4,术语与定义,能源因素、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能源指
标、能源管理绩效,5,能源因素,在组织运营全过程中,影响降低能源(3.13. )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 注1:重要能源因素是指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能源因素及相应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点。
■ 注2:本标准所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和方法,减少组织运营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能源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即节能。,6,能源因素,理解要点:
能源因素
能源因素是组织的运营过程中影响节能的要素,即与能源消耗有关的因素,是造成能源损失和浪费的原因。能源因素是能源管理体系控制的对象,通过对能源因素,特别是对重要能源因素的控制,从而使组织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组织能源管理绩效的持续改进。,7,能源方针,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宗旨和方向。
注:为确保能源方针的实现,组织应制定具体的能源目标和指标。
■ 理解要点 :
能源方针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表达的组织所有能源
绩效的总的意图和指导方向,是组织开展能源管理工作的
指导思想、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为组织所有的与能源管
理有关的活动提供指南,并且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提供
框架。,8,能源目标,组织所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注:能源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包括定性和/或定量测量。
理解要点:
能源目标是根据能源方针而制定的,是能源方针的具体化,也是实现能源方针而努力的结果。它表明组织所要实现的总体能源目标,
可行时应可测量。能源目标是能源方针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是实现能源方针的措施及手段。
如:组织的能源方针中提到要降低能源消耗,所制定的能源目标可为降低单位产品的电和蒸汽的消耗 。,9,能源指标,为实现部分或整体能源目标(3.5)必须达到的可测量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具体要求。
理解要点:
1)能源指标是从能源目标而来的,是能源目标进一步的分
解和细化,如可行应量化。能源指标既可以是针对整个组
织而言的,也可以是针对部门而言的,甚至可以层层分解
到车间或工序上,能源指标量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设定一
些能源绩效参数,通过这些量化的能源绩效参数使能源指
标可测量。
2)能源方针、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应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如组织的方针中提到要节约能源,所制定的目标为节电,
指标为万元产值电耗比上年降低3%。,10,能源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
能源方针(3.4)并管理其能源因素。
注: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目标,并实现这些方针和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要素的集合,包括组织结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11,能源管理体系(理解要点),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应与组织的其它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全脱离已有的管理制度而建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往往容易形成两张皮的现象。
组织应考虑将这些体系的过程、程序和资源进行协调、部分融合并进行合理配置。
能源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管理要素和相关活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是组织内部对能源事务实施管理的部门、人员、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相应的硬件措施的有机结合体。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体系各要素的不断设计、控制和
改进,经过一次次往复的PDCA良性循环,使体系持续改进。,12,能源管理绩效,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能源方针(3.4)并管理其能源因素。
注: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目标,并实现这些方针和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要素的集合,包括组织结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13,标准要求的理解要点,4.1 总要求
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理解要点:
文件化的体系;
建立、实施、保持、改进体系;
覆盖与能源有关的过程;
识别能源因素、持续改进的机制;
确定范围,14,4.2 管理职责,4.2.1 管理承诺
4.2.2 能源方针
4.2.3 作用、职责与权限,15,4.2.1 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
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开展下列活动,并提供证
据:
1)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组织内贯彻实施;
2)组织制定并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并作为组织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的组成部分;
3)确保配备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适宜资源;
4)进行管理评审。,16,理解要点:,守法
制定并实施方针、目标
配备资源
管理评审,17,4.2.2 能源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其:
a) 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与已
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
b) 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持
续改进的承诺;
c)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
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d)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框架;
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
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18,能源方针,理解要点:
三个承诺:守法、持续改进、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和实践;
一个依据:评价目标指标;
两个适用:特点、能源性质,19,4.2.3 作用、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
表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c) 提出改进建议;
d)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20,4.2.3 作用、职责和权限,理解要点
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制定方针;
——任命管理者代表;
——提供资源;
——主持管理评审。
■管理者代表职责:
——建立、实施、保持体系;
——报告体系运行情况;
——提出改进建议;
——外部联系,21,4.3 策划,4.3.1 能源因素
4.3.2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4.3.3 基准与标杆
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
4.3.5 能源管理方案,22,4.3.1 能源因素,4.3.1 能源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 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
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
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
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c) 将上述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23,4.3.1 能源因素,理解要点:
识别能源因素;
确定能源因素的优先次序,即评价重要能源因素;
能源因素的更新,24,能源因素的来源,过程:生产过程、试验过程、包装过程、
动力提供过程、生活、设备维护
产品:煤的热值
服务:运输、设备维修,25,从以下方面识别能源因素,燃料燃烧合理性(可燃性气体排放、空气系数、渣中含碳量、燃烧设备的热效率)
传热的合理性(管道、装置保温和保冷)
燃料和热载体的泄漏
余热的回收利用(余热、余能、余压、可燃性废物利用)
热能的综合利用和用能设备合理配置(高品位热能的梯级利用、热电联产、热源和用热设备的合理匹配)
供电的合理性(供电方式合理性、功率因素、线损率)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合理性(节能型电机的使用、电动机功率在经济运行范围内、变频器的采用)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合理性(汽轮机效率)
易燃易爆燃料的应急准备和响应,26,识别和评价能源因素的范围,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活动中,能源利用可概括为:能源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和回收利用五个环节,能源因素的识别就应该从这五个环节着手进行,并将这些过程细化为最小的过程单元。通过现场查询、统计计算及现场测试等手段,查找出这些过程和单元的问题。
从企业对识别的能源因素的管理可以分为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两类。如:煤在运输过程中原煤的掉落是能够控制的能源因素,进入企业的供电主线路电压过低需要电力公司处置是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
易忽视的能源因素:产品中的能源因素、服务中的能源因素,27,能源因素识别工具:,常用的能源因素识别工具
1.能源审计:依据国家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检验、核查、计算、分析和评价,并寻求机会,提出合理利用能源的建议。
2.物料平衡或工艺流程分析法: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进行物料平衡计算。对任何一个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消耗量应为产品量与物流损失量之和。通过物料平衡,可清楚地知道能源、原材料转变为产品以及损失的情况,从而识别能源因素。
3.能量平衡:是以企业为对象的能量平衡,也可以对有代表性的可封闭的作业体进行能量平衡。这些平衡包括各种能量的收入和支出的平衡,消耗与有效利用及损失之间的数量平衡。进而进行平衡分析,就是对企业或作业体的用能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便明确企业能量利用程度,能量损失的大小、分布及其损失发生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节能的改进措施。
能量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企业的用能水平,即掌握了企业各种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余热资源率,各主要车间、用能单元的效率以及主要产品的能耗数据。为合理的制定能源消耗指标,完善能源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4.能源监测:对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测试和评价,其结果作为能源因素的重要依据。,28,能源因素分析评价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专家判断法:邀请各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价。
2.面谈法:能源因素识别工作小组对各部门和对能源利用率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岗位进行调查。可以是问卷式或分发调查表,登记调查结果。
3.过程观察法:工作小组按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程序,对各过程进行观察和询问。
4.是/非判断法:对照法律法规、标准或其它要求明确的条款,检查是符合还是不符合。也就是说,国家或政府相关部门明令禁止的、强制性规定的都要列入能源因素,而且是重要能源因素。
5.打分法:对不能直接用是/非判断法判定的能源因素,可用打分法继续评价。其方法的原则是根据各部门或基本单元识别的大量的能源因素,进行分类整理。确定评价因子、评分标准和分值。根据评价因子,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控制侧重点制定一个适合本企业的相对固定的评价分值,作为能源因素的评价标准。依次对各能源因素进行打分评价。把一定分值以上的评价为重要能源因素。(见下表)
6.能效对标法:为提高能效水平,与国际国内同类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标杆。对于能源、资源及原材料的消耗,通过与同行业横向比较或与本企业历史纵向对比,确定重要能源因素。
7.因果分析法:能源的日常管理最重要的是防止异常的再发生。因果分析法的思想就是通过分析异常发生的时间,用因果的逻辑关系确定所发生的因素。其主要程序是:,29,能源因素评价打分准则表示例,30,识别和评价能源因素应把握的原则,组织应遵循2080原则判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重要能源因素),具体从以下方面考虑:
1.能源因素识别要全面、系统并具有针对性
●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要针对原因展示问题的全貌
●分析原因要彻底
●要恰当、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
2.重要能源因素要按程序、按步骤分类进行
●现场验证
●通过现场测试和测量
●调查和分析
●要根据影响程度来确定,而不能根据是否容易解决确定
3.重要能源因素排序应符合自身实际、切实可行
●分析研究对策的有效性
●分析研究对策的可实施性
●尽量采用自身能力范围内容易解决的对策
●避免采用临时性的应急对策,要从根本上防止问题的再发生,31,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案例,某企业在初始能源评审中发现1#锅炉效率仅为78%,低于标杆数据近6%,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能源因素的分析和评价,根据观察、测试和分析以往的历史记录,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运行人员共同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汽水品质差
2.散热损失大
3.排烟温度大
4.烟气含氧量高
5.飞灰含碳量高
用因果分析法对以上问题进行识别与评价,绘制因果图如下,并获得能源因素和重要能源因素清单。,32,影响1#锅炉效率的能源因素,,33,影响1#锅炉效率的重要能源因素,,34,能源因素清单,35,能源因素举例,供热管网热散失;
蒸汽的泄漏;
锅炉的煤消耗;
高温烟气的排放;
余热的利用程度
输电线路电损
变压器损耗,36,能源因素的识别需要 详细到工序和设备,以锅炉为例:
煤质不稳定
烟气含氧量高
飞灰含碳量高,37,确定控制能源因素的优先次序,方法:
——专家判定
——是非判定
——采用各工序能耗费用的比率分析方法、能源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率的分析方法。
——单位能耗的影响因素分析,38,4.3.2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
序,用来:
a) 识别适用于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标准及其他要求;
b) 建立及时获取这些法律法规、标准
和其他要求的渠道。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
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确保遵守适用的法
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39,4.3.2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理解要点:
识别
获取
遵守,40,4.3.2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其他要求包括:
——能效标识制度;
——能源审计制度;
——高耗能产品淘汰制度;
优惠和激励政策包括:
——财税补贴、低息贷款政策,41,,通用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4.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
5.能源标准化管理办法
6.节约用电管理办法
7.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8.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42,,通用国家标准
1.旋转电机 定额和性能 GB 755-2008
2.三相同步电机试验方法 GB/T 1029-2005
3.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GB/T 1032-2005
4.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GB/T 2588—2000)
5.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
6.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 3484—2009)
7.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 3485—1998)
8.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 3486—1993)
9.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 4272—2008)
10.量热法测定电机的损耗和效率 GB/T 5321-2005
11.产品电耗定额制定和管理导则(GB/T 5623—2008)
12.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GB/T 6422—2009)
13.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 7119—2006)
14.红外辐射加热器试验方法 GB/T 7287-2008
15.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GB/T 8222—2008)
16.电热设备的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部分 GB/T 10066.1-2004
17.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 第2部分:电弧加热装置 GB/T 10067.2-2005
18.热处理合理用电导则 GB/T 10201-2008
19.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GB/T12723—2008),43,,发电行业标准
1.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
2.火电机组启验收性能试验导则
3.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 国电发[1999] 579号
4.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DL 408-1991
5.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DL 409-1991
6.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448-2000
7.电站锅炉风机现场性能试验DL/T469-2004
8.火力发电厂入厂煤检测实验室技术导则 DL/T 520-2007
9.火力发电厂空冷塔及空冷凝器试验方法DL/T552-1995
10.电业安全工作规程(高压试验室部分) DL 560-1995
11.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 第1部分:一般规定 DL/T 567.1-2007
12.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入炉煤和入炉煤粉样品的采取方法 DL/T 567.2-1995
13.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飞灰和炉渣样品的采集 DL/T 567.3-1995
14.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入炉煤、入炉煤粉、飞灰和炉渣样品的制备 DL567.4-1995
15.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煤粉细度的测定 DL/T 567.5-1995
16.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飞灰和炉渣可燃物测定方法 DL/T 567.6-1995
17.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 第7部分:灰及渣中硫的测定和燃煤可燃硫DL567.7-2007
18.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燃油发热量的测定 DL/T 567.8-1995,44,4.3.3 基准与标杆,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
文件的程序,用来建立能源管理的基准。
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
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
据。组织应对基准和标杆进行评审,必要
时进行更新。
组织所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45,4.3.3 基准与标杆,理解要点:
——组织确定能源管理基准的目的是建立改进能源管理绩效的基础。
——可行时建立标杆,作为努力的方向。
——基准和标杆要评审并定期修订。,46,4.3.3 基准与标杆,能源管理基准包括技术基准和数据基准.
技术基准反应所使用技术的状况;
数据基准以数据指标来表示,反映了能源使用或能源管理的水平。
《清洁生产标准》中的相关能源消耗指标可作为标杆;《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中的相关指标也可作为标杆。,47,,1.确定基准
确定基准就是通过利用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节能诊断技术,按照确定指标的原则,对企业的用能状况进行检查、分析和计算,并将结果填入基准指标框架中,形成基准系统。一般,可用近几年的平均统计数据,它应该是企业的实际情况,避免夸大现象。
2.建立标杆
1)标杆的种类很多,企业应明确在哪些方面需要获得标杆,比如:产品单耗、设备能耗。
2)标杆数据的来源可以从商业期刊、学术会议、节能先进企业交流、行业协会相关数据等。收集的数据要注意信息的质量。
3)通过标杆和基准的对比分析,寻找与先进企业节能差距,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4)标杆的建立可以指导能源目标、指标的制定。形成各种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并贯彻到企业的管理行为中,促进企业的能效水平的提高。,48,4.3.3 基准与标杆,例子:
基准
如某火力发电厂2010年的供电煤耗为335克/kwh。
标杆
如《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制定的确我国火力发电厂的目标是:2010年,火电厂平均每千瓦时供电煤耗由2000年的392g标准煤降到360g标准煤,2020年达到320g标准煤。发电厂综合厂用电率由
6.28%降到5.5%,2020年达到5.1%,49,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在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时,组织应:
a)在其内部和有关职能层次上,建立和保持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是可测量的;
b)在建立、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此外,还应考虑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C)适时更新或调整能源目标和指标。,50,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理解:
能源目标和指标是根据组织的能源方针而
制定的,是能源方针的具体体现;
能源目标应具体,可行时指标应量化;
能源目标指标必须与能源方针保持高度的
一致;
组织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时要考虑到其内、
外部条件;
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更新。,51,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举例:能源方针:能源消耗最小化
初评现状:生产中存在较大的节电潜力
目标:
2010年每kwh煤耗比2009年减少3g
指标
如何控制?控制哪些指标?请吴老师明示:,52,4.3.5 能源管理方案,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用于实现能源目
标、指标的能源管理方案,其内容应包括:
a)有关职能和层次上的职责和权限;
b)技术方案、实施方法和财务措施;
c)时间进度安排。
适用时,对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53,4.3.5 能源管理方案,理解:
内容应包括:
目的和作用
措施
时间表
评价/考核的方法
及时调整,54,能源管理方案(理解),管理方案中的方法、技术和措施可包括管理的途径和技术的途径。
管理的途径可包括:充分合理的利用能源,减少
能源输送转换使用过程中的损失;合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原材料消耗等。
技术的途径包括:改变落后生产工艺;淘汰或改造低效设备;改进操作技术;改革产品设计;采用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及采用新能源;动力管网防泄漏治理;余能回收及循环使用、综合利用及梯级利用等 。,55,4.3.5 能源管理方案,目标:降低锅炉单位煤耗
指标:每吨蒸汽煤耗在2009年的基础上降低5%
措施:设置蒸汽蓄热器;检测排烟中CO和CO2含量,
增设燃烧控制装置
执行部门:动力科
负责人:动力科长
资金:30万元
启动日期:2010.7
完成日期: 2010.9,56,能源管理方案的评价和考核,对于节能量的核定,可参考《节能项目节能
量的审核指南》及《国际节能效果测量和
认证规程,IPMVP》
监测方法应符合《GB/T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的要求,监测设备应符合《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的规定。,57,4.4 实施与运行,4.4.1 资源
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4.4.3 信息交流
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
4.4.5记录控制
4.4.6运行控制
4.4.7应急准备与响应,58,4.4.1 资源,4.4.1 资源
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适宜的资源,特别是:
a) 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
b) 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
c) 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
d)充分识别和利用最佳节能管理实践和经验,以及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e)配套充分的资金。,59,4.4.1 资源,理解要点:
人、财、物的保障
特别是:
——设备和设施
——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
——节能方法的选用,包括管理的和技术的
——资金配套,60,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组织应:
a)确保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的记录。该能力应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
b)确定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
c)对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活动的人员进行专门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并保存适当的记录;
d)组织应采取措施,使全体人员都意识到:
1)符合能源方针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2)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组织带来的效
益,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能带来的能源管理绩效。
3)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61,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理解要点:
如招聘、转岗
要求员工强调具备能力和胜任工作
范围包括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的人员
培训需求的对象是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
提出满足培训需求的方式不仅是提供培训,可采取其它措施
对于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应保持适当的记录,62,4.4.3 信息交流,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旨在就有关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沟通:
a ) 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 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回应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能源因素以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与外部进行交流,如果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应将其决定形成文件,规定交流方式并予以实施。,63,4.4.3 信息交流(理解要点),顺畅有序的信息流动和传递是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
信息交流的内容是与能源因素、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信息;
信息的内部交流是指组织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各层次之间的关于能源信息方面进行沟通;
组织应就有关的能源信息建立与外部进行交流的渠道,应收集和记录外部相关方向组织所传递的能源信息;
组织应考虑法规、方针、相关方要求、风险等因素,决定是否与外界就重要能源因素的信息进行主动的沟通和交流的连续性。,64,外部交流,例如,《节能法》规定:对于重点用能单
位,需要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
年度能源状况报告。
能源利用状况包括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65,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和记录;
b)组织为确保能源管理过程的有效策划、
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c) 对能源管理体系主要要求及其相互关系
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关联关系。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
序,对能源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
制,以便:,66,文件和文件控制,a) 在文件发布前应由授权人进行审批,以确保其
适宜性和充分性;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
c) 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e) 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对其分发进行控制;
g) 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保留作废文件,应作出适当的标识。
记录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文件,按4.4.5进行控制。,67,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理解要点
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能源记录、表格、图表
能源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能源方针
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
节能信息
基准和标杆
目标和指标、管理方案
职责和权限,68,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一套程序对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内
部文件和来自于组织外部的文件进行控制,包括
文件的编制、批准、发放、使用、更改、作废和
回收等事项 ;
文件在发布前应由授权人员进行批准;
文件应能清楚地表明其更改情况及修订状态;
组织应保证所有岗位的人员都能获得适用的文件;
组织应对无效的、作废的或暂时不用的文件做出相应的标识,防止误用;
所有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必须字迹清楚。,69,4.4.5 记录控制,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和本标准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能源管理绩效.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和处置.
所有记录均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70,4.4.5 记录控制(理解),与QMS/EMS相同或相似的记录
如培训记录、设备维护记录、内审记录
能源管理体系特有的记录
如能源因素登记表、能源统计报表等
来自外部的资料
如能源审计报告、重点用能设备档案等,71,4.4.6 运行控制,4.4.6.1 总则
组织应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识别、策划与所确定的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相关的运行,以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缺乏文件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应制定、提供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和/或操作指导书;
b)在运行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和能源管理绩效的
评价方法;
c)当这些运行控制涉及对相关方的要求时,应将
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相关方。,72,4.4.6 运行控制,4.4.6.2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
在进行新的产品和(或)过程设计中,应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进能源管理绩效,并在实施前得到有效的评审和(或)确认。适用时,应:
a)考虑所使用能源的种类、经济性、质量、环境影响,以及可获得性等;
b)合理匹配各系统和设备/设施,优化用能;
c)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与经
验;
d)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73,4. 4 .6 运行控制,4.4.6.3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
组织应确定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
响的设备、设施,并对其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
有效控制,包括:
a)在新设备和替代设备选用时,充分考虑能源利
用效率;
b)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能源利用效
率,确保其经济运行;
c)进行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以确保能
源的有效利用;
d)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鉴定。,74,4.4.6 运行控制,4.4.6.4能源采购控制
组织应确保采购和配置适宜的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组织应:
a)根据满足组织要求的能力评价和选择能源供应商;
b)制定标准或规范,其中应考虑能源质量、可获得性和经济性等因素。在发布前评审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c)对采购的能源产品进行计量和(或)验证;
d)规定相关能源的输配和贮存要求。,75,4.4.6 运行控制,4.4.6.5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和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
的过程,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可包括:
a)评价生产工艺和服务流程的耗能状况,淘汰落后的工艺;
b)识别能源管理方面的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规范并予以实施;
c)监测过程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和消耗状况分析;
d)有效利用余热、余压及其他废弃物等;
e)对能源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进行维护,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并保存相关记录。,76,4.4.6 运行控制(理解),4.4.6.1总则
制定作业文件
在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和能源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
对相关方施加影响,77,理解要点: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产品设计时,在满足产品性能、质量、安
全、环保和成本的前提下,考虑能源合理
利用、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流程设计时,尽量进行绿色设计,采用较短的工艺和步骤,做到能源的梯级利用等。
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78,理解要点: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对于重点用能设备:
——采购时考虑节能要求
——优化配置
——在经济条件下运行
——维护和保养
——大中修后的调试
——对操作人员资格提出要求,79,理解要点:能源采购,供应商的选择
能源采购标准
能源的计量和验证
输配和贮存要求,80,运行控制标准,主蒸汽温度 标杆值
540.06 °C 537 °C
补水率 标杆值
0.92 1.5,81,能源采购,举例:
在采购煤时,需要制定煤的采购要求,对煤的发热值、灰份、水份、含硫量、粒度等提出要求并通报给供应商,并要求能源供应商提供相应批次的煤质检测报告。,82,4.4.6.4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理解),评价耗能状况,淘汰落后工艺
节能技术的应用
监测用能过程,进行能源统计
利用余热余能及可用作能源的废弃物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维护、校准,83,新的节能技术,余热利用技术
凝结水回收技术
热泵技术
热管技术
高效电机节能
电机调速节能
工业燃煤锅炉节能
供热采暖节能
高效节能照明,84,4.4.7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
并制定应急预案。
组织应对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响应,并预防和(或)减少随之产生的影响。
组织应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验证上述程序。,85,4.4.7应急准备与响应(理解),识别出组织所有的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
规定响应措施;
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采取有关响应措施;
预防或减少其发生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油管泄漏时,事故池就是减少损失的措施)
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特别是
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该程序进行修订;
若条件许可,组织应定期试验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的有效性。,86,4.5 检查与纠正,4.5.1监视、测量与评价
4.5.2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4.5.3内部审核,87,4.5.1 监视、测量与评价,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
以下方面的监视、测量和评价:
a)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的日常运行情况;
b)对照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对能源管理绩
效进行评价;
c) 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关
键特性的变化;
d) 定期对适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
情况进行评价。
组织应保存监视、测量和评价结果的记录。,88,4.5.1监视、测量与评价(理解),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监测;
对照基准、标杆,进行绩效评价
关键特性的监视和测量
合规性评价
保持记录,89,关键特性,指对能源目标指标的实现、能源质量、节
能潜力、设备能耗、能源利用效率,或能
源管理绩效改进具有重大影响的特性。
如:采购的煤的热值、锅炉的热效率、炉窑的温度等。,90,能源统计,企业能源统计根据能量流动过程划分为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四个部分。
企业能源统计包括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耗能工质所消耗的能源。
参见GB/T16614-1996《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
耗能工质
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那种不作原料使用,也不进入产品,制取时又需要消耗能源的工作物质。它是由能源经过一次或多次转换而成的非热性属性的载能体,例如工业水、压缩空气、氧气、氮气、氩气、保护气等。消耗这些物质也间接地消耗了能源。,91,企业能源统计表,燃料收支统计表
燃料消耗统计表
能源加工转换日报表
全厂能源消耗日报表
产品工序耗能日报表
能源费用构成月报表
节能统计表
能源成本分析表
能耗分析表
能源计量器具运行统计月报表
企业能耗综合统计表,92,4.5.2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组织应建立、实施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
采取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所造成的影响;
b) 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评价采取纠正措施的需求,并采取措施以避免重复发生;
c) 对潜在的不符合,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若需要,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
d) 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
e)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f) 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应确保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涉及到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