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追及相遇问题例4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中(如图93所示),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93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10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C在5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分析 由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关系,可分析判断不同时间段内两物体的位移关系另外要明确vt图线交点的物理意义解析 根据v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010 s内,两车的位移差逐渐增大,即两车在远离,选项A
2、错误;在1020 s内,甲的位移增加得多,两车在靠近,到20 s末两车相遇,选项B错误;在515 s内,由图线的对称关系知两图线在此时间段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相等,故两车位移相等,选项C正确;vt图线的交点表示该时刻速度相等,选项D错误答案 C,变式训练2在例4的已知条件下,(1)甲追上乙之前,甲、乙之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515 s内乙车的位移大小是多少?解析 (1)vt图象的面积之差表示位移之差,甲追上乙之前,甲、乙之间的最大距离(2)在515 s内,甲、乙两车位移相同,即x乙x甲v甲t510 m50 m.答案 (1)25 m(2)50 m,互动平台育才老师和细心同学关于一个公式的证明方法
3、的对话育才: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设连续两段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xn、xn1,则在这两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恰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94 所示图94细心:写成公式就是育才:请你说出这一重要公式的几种证明方法,课时10自由落体运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课前导航雨滴、飘落的树叶、失手掉落的物体等,都是落体大家由经验知道,若树叶和砖头从相同的高度同时落下,砖头会先到达地面,这类事件不免让人们认为重量越大的物体下落越快但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在于它并不满足于经验把硬币和羽毛放在一根玻璃管的底部,并抽去管里的空气,然后把它倒竖起来,你会看到它们同时到达管的另一端,而并,非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4、美国阿波罗飞船登上几乎没有大气的月球后,宇航员特地做了使羽毛和重锤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实验,无数观众从电视机屏幕上看到,它们并排下降,且同时落到月球表面请你思考: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下落的快慢与其重力有关系吗?2空气阻力对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造成的影响有何不同?,基础梳理,知识精析一、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及其加速度1.理想模型: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只有当自由下落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以忽略时才可看做自由落体2产生条件:v00,ag.3相关图象(1)vt图象:因为vgt,所以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如图101所示图101,(2)xt图象:因为xgt2,所以是一条
5、抛物线,斜率表示该时刻的速度,如图102所示图1024加速度(1)在同一地点,所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均为g.(2)任意时间内速度变化量vgt,方向竖直向下,二、重力加速度的测量1用频闪照相研究自由落体运动频闪照相机可间隔相等的时间拍摄一次,利用频闪照相机可追踪记录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各时刻的位置利用照片,可以研究自由落体是否为匀变速运动(x是否为恒量),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若T已知,利用xgT2求解),可以测量物体在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2应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对纸带的分析和计算,测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这是测定重力加速度的一种方法,三、探讨伽利
6、略的科学方法1伽利略第一次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了起来,打开了近代科学的大门,从前的学者只注重思辨不重视实验尊重事实,敢于质疑权威是创新的必备素质伽利略把自己的科学方法付诸应用,成功地解决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问题,其中有观察,有猜想,有实验,有逻辑(包括数学推演)他的研究方法为后人所采用,创造了科学的奇迹,2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从教材内容我们能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高超的推理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利用实验不断探索的精神(1)伽利略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2)伽利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当时只有“快慢”之分,而他竟然
7、在没有“速度”概念的条件下,想到速度的均匀增加,并建立速度的概念,再继续研究加速度(3)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假说(并考虑到是相对时间,还是相对位移均匀变化的问题)(4)伽利略用间接验证的方法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运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得出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符合xt2.理想斜面实验a运用斜面实验测出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符合xt2,是匀变速直线运动b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倾角的斜面运动,的值不变,说明它们运动的情况相同c不断增大斜面倾角,得出的值随之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随倾角的增大而增大d伽利略将斜面实验结果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
8、0的情况小球自由下落,认为小球仍会保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太快,当时用滴水计时无法解决,他想到利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来“冲淡”重力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创造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这种方法到现在仍然一直是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不但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也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近代科学研究的大门从此打开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1)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要合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3)要科学地制定实验计划,方法指导一、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例1 从离地500 m的空中由静止开始自
9、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 m/s2,求:(1)小球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小球在第1 s内的位移和最后1 s内的位移(3)小球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解析 由h500 m和运动时间,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第1 s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1 s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1) s下落位移之差,(3)落下一半时间即t5 s,其位移为:答案 (1)10 s(2)5 m95 m(3)125 m点评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较多,解题时要注意灵活应用,如对某段时间内的位移,可用总时间内的位移与前段时间内位移的差表示,变式训练1一质点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过最后196 m所用的
10、时间是4 s,若空气阻力不计,求物体下落的总时间t和下落的总高度h.(取g9.8 m/s2)答案 7 s240.1 m二、分阶段处理落体运动问题例2 从160 m高空静止的气球上自由落下一物体,此物体下落2 s后张开降落伞匀速下落,问物体共经历多长时间落到地面?(取g10 m/s2)解析 先求出自由落体运动阶段的末速度及下落的高度,再根据匀速运动阶段的速度及下落高度求出运动时间,最后将两段时间加起来即为总的运动时间,前2 s内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x1和末速度v1分别为:v1gt110 m/s22 s20 m/s以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由xvt知,所用时间为:所用总时间tt1t22
11、s7 s9 s.答案 9 s,变式训练2从160 m高空静止的气球上自由落下一物体,此物体下落2 s后张开降落伞匀减速下落,且到达地面时物体速度恰好为零(1)求物体共经历多长时间落到地面(2)作出vt图象,并在图中指明已知量解析,(1)前2 s内物体仍做自由落体运动,以后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x2=v1t2,解得t2=14 s总时间t=t1+t2=16 s.(2)已知三角形的面积x=160,三角形的高v=210 m/s=20 m/s,所以三角形的底边t=16 s.答案 (1)16 s(2)见解析图,三、竖直上抛运动过程分析例3 某人在高层楼房的阳台外侧以20 m/s的速度竖直上抛一个石块,石
12、块运动到离抛出点15 m处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多少?(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解析 石块落地之前在空中的运动(包括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分析时可以分阶段,也可以直接应用公式,石块运动到离抛出点15 m处可能在抛出点上方,也可在抛出点下方,抛出后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20 m15 m,如图所示,离抛出点15 m处的位置有三个,所经历的时间必定有三个石块上升到最大高度所用的时间为:t2 s.2 s前石块第一次通过“离抛出点15 m处”;2 s时石块到达最高点,速度为零,随后石块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会第二次经过“离抛出点15 m处”;当石块落到抛出点下方时,会第三次经过“离抛出点
13、15 m处”,互动平台粗心同学和细心同学关于牛顿管实验的对话粗心:牛顿管抽成真空后,物体不受重力作用了,怎么它还会做自由落体运动呢?细心:牛顿管虽然抽成真空,但内部空间的物体在地球表面仍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仍存在且保持不变,所以物体仍可做自由落体运动,只不过下落时不受阻力作用了育才老师和细心同学对生活中一个自由落体现象的对话细心:老师,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如图103所示,我们适当调整开关,可以看到水龙头流出的水柱越来越短,越来越细,再断裂成很短很短的水柱,这是为什么?是否跟自由落体有关呢?,图103育才:你不愧为“细心”,对生活现象观察得很仔细这确实是一个用来做自由落体实验的好仪
14、器打开水龙头,由于水压的作用,水以较大初速度流出当你调整开关时,水流越细,水速越小细到一定的程度,稍下部位的细水柱在向下流动的同时在积累,积累较大时就断裂成水滴(其实是很短很短的水柱),这时水滴有初速度,不是自由落体继续调整开关,已没有水流流出,在如图103所示的O位置,水积累成水滴后落下,这才是自由落体,课时1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小结本单元知识梳理,方法归纳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论1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vv0at(2)位移公式:xv0ta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v2ax三个公式都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2常用推论(1)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连续相等
15、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xx2x1aT2推论:xnxm(nm)aT2注意:以上两个推论常被用来分析纸带问题,例如利用式求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或利用式求纸带运动的加速度,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1 s末、2 s末、3 s末n s末的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2)1 s内、2 s内、3 s内n 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149n2(3)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n 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135(2n1)(4)第1个x、第2个x、第3个x第n个x相邻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 注意:(1)以上公式对自由落体运动同样适用(2)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也可以
16、认为是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也可以认为是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例1 一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5 s内通过高度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少米(取g10 m/s2)解析 设窗顶离屋檐的距离为h,球落到窗顶处的速度为v1,球落到窗底处的速度为v2,则:v1gt1v2g(t1t)vv2gh联立解得:t10.675 s所以hgt100.6752 m2.28 m.,二、追及相遇问题“追及”、“相遇”是运动学中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的运动时常常涉及的两类问题,两者的基本特征相同,处理方法也大同小异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
17、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的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
18、良好习惯(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4解决“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方法(1)数学方法:因为在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表达式中有时间的二次方,我们可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有时也可借助vt图象进行分析(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例2 汽车正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 m/s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6 m/s2的匀减速运动,汽车恰好不碰
19、上自行车,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多远,解析 当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有:v汽车v自4 m/sx汽x0x自,vtv0at汽车:由4 m/s10 m/s6 m/s2t解得:t1 sx0x汽x自 1 s4 m/s1 s7 m4 m3 m.答案 3 m,课时12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前导航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古希腊有一个科学家叫阿基米德,他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我国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他在论衡效力篇中说:“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引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大意是力气再大的人,自己也不能把自己举起来),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真不知道是他双
20、手拔山的力大,还是他双脚蹬地的力大缺少支点就撬不起地球;大力士不能自举;若双手拔山,必“脚踏实地”,这些都向我们显示了一个道理: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必同时存在请你思考:1力的实质是什么?2力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吗?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一定同时存在吗?,基础梳理,知识精析一、相互作用的特点1力的产生离不开物体(施力物体产生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而且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才能产生力2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甲物体作用于乙物体,乙物体也同时作用于甲物体,施力物体必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必然也是施力物体,物体间的这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存在先后和因果关系
21、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如:用手压桌子时产生的压力就是直接接触产生的;二是两个物体并未直接接触而发生相互作用例如:两块磁铁相隔一定距离时虽未直接接触,但它们之间存在磁场力,4力的作用效果有时表现为形变(如:物体被拉伸、压缩、扭转、剪切等),有时表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如: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改变、方向改变或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有时两者同时出现二、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1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具体步骤(1)选定标度,选某一长度表示多少牛顿的力(2)沿力的方向并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一定比例画出一线段(3)在线段的末端标出箭头,表示方向2选标度时,
22、注意根据力的大小做恰当的选择,能在图中非常直观、方便地看到这个力,还要使画图匀称美观,还要注意不能用不同标度画同一物体受到的力,3力的图示是用作图法直观形象地表示力,力的三要素均能在力的图示中找到,力的示意图则不同,它可以表示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但线段的长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三、探究重力1对重力的认识(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即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重力一般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是非接触力,它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接触面的情况无关(2)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即Gmg.在
23、同一地点,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在不同地点,如:在地球上的不同纬度,离地面的高度不同,g有微小改变,则同一物体的重力也有所不同,(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也不能说成“指向地心”“竖直向下”是垂直于当地的水平面向下,而“垂直向下”可以垂直于任何支持面向下;物体只有在赤道或两极上时,重力的方向才指向地心,其他位置并不能指向地心重力的方向也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2对重心的理解(1)重心概念的提出,采用了“等效”的观点,“等效”意味着作用效果相同(2)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可以使研究的问题大大简化它
24、不是物体上实际存在的特殊点,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3)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如:一个圆形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4)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的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将发生变化方法指导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拳击手一拳击出,没有击中对方,这时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B运动员将足球踢出,球在空中飞行是因为球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C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而乙对甲没有力D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相互接触,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产生必定同时有施力物体和
25、受力物体,利用力的相互性和物质性可以判断一个力是否存在解析,二、力的图示例2一个铁球在空中飞行,所受重力为120 N,方向竖直向下,试画出重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并说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解析要严格按以下步骤画力的图示(1)选定标度:选1 cm长的线段表示30 N的力;(2)用一矩形表示物体,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的长度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上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下画一条4倍于标度(1 cm)的线段;(3)在线段上加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也可以按照如图乙所示那样,不画物体,而用O点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画力的示意图如图丙所示,用一矩形表示物体,从物体上向力的方向画一线段
26、,并加上箭头,表示方向然后标明F120 N即可这个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铁球,点评 (1)画力的图示时一定要先选定合适的标度,并且同一个图中只能选定一个标度,力的图示一定要把力的三要素充分体现出来(2)力的示意图只是粗略地分析物体受到的某个力或几个力只注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大小表示没有严格要求,在以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画力的示意图就可以了注意要把各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上,变式训练1在图甲中木箱的P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的150 N的力拉木箱;在图乙中木块的Q点,用与竖直方向成60角斜向上的20 N的力把木块抵在墙壁上试作出甲、乙两图中所给力的图示,并作出图丙中电灯所
27、受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解析甲图:选6 mm线段表示50 N的力,乙图:选1 cm线段表示10 N的力丙图:,三、重力与重心例3关于重力的大小及重心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一定小于其所受的重力C重力只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重心的位置总在物体的几何中心D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解析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弄清楚两点:(1)重力的大小由m、g共同决定,而g的值又与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2)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均有关系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是物体本身
28、具有的力物体的重力的计算式Gmg,其中g的值与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同一地点,g值相同,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不同高度,g值一般不同,因此,不能说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选项A错误;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选项B错误;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均有关,只有质量均匀分布时,重心的位置才总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故选项C也错误;由重力的产生可知,选项D正确答案D,变式训练2(1)用测力计如何测出物体的重力?(2)如果知道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值为g,能否借助测力计测出物体的质量?解析(1)将物体竖直悬挂在测力
29、计上,保持物体和测力计静止,则测力计的示数即为物体重力的大小,互动平台育才老师和细心同学关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对话细心:力是不能够脱离物体而存在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有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有受力物体我原来总以为飞出去的标枪会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动力,现在明白了,根本不存在施加推动力的施力物体,当然对标枪的推动力就不存在育才:有个成语叫“鬼使神差”,人们常用来形容事情出现得荒唐,其实说的就是当不存在施力物体时,所有的作用都是虚无缥缈的因此,在分析物体受力时,一定要找到哪个是受力物体,哪个是施力物体,这样,才不致产生人为地增加力或丢掉力的错误,细心同学和粗心同学关于力的图示的对话粗心:由力的图示
30、的作图方法可知,画一个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条有方向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随便画一条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就可以了细心:你怎么确定你所画的那一条线段的长短就表示那个力的大小呢?那一条线段我也可以认为表示任意一个大小的力例如,你说它表示8 N,我也可说它表示3 N、5 N、10 N等等粗心:我知道了,要使某一线段表示某个力的大小,应选取一个标准长度(明确多长线段表示多大力),然后按选好的标度画出来的线段才可以唯一地表示某个力的大小细心:力的图示是把数字的力用几何语言表达,为以后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奠定了基础粗心:看起来以后的物理
31、学习中肯定少不了与几何知识打交道了,课时13弹力课前导航芦苇、大树和橡皮一根高2 m的芦苇,直径不足1 cm,其高度与直径的比超过2001.细长的芦苇在大风中也难以折断,这得益于它中空的结构大诗人杜甫笔下有一棵大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经过科学家沈括考证,四十围的周长折合成直径是7尺,这棵树的高度与直径的比竟高达2861,无怪乎沈括惊叹“无乃太细长乎?”看来诗人笔下的这棵大树的结构也应像芦苇一样,大概也是中空的,起码这棵树的中间结构应是十分疏松的,高达300 m的法国埃菲尔铁塔,也是中空的,找一块长条橡皮,在橡皮的侧面画上几个等间距的格子,弯曲橡皮,方形的格子变成了扇形,外层伸长
32、里层压缩了(如图13-1所示)注意观察正中间的格子,几乎不伸长也不压缩,也就是说中间的格子几乎没有形变,没有形变就没有弹力,看来中间这一层对于抵抗弯曲没有作用,只是白白地增加了重量,还不如把它去掉,于是大自然这位高明的“设计师”就“创造”了空心芦苇图13-1请你思考:1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是怎样的?,基础梳理,知识精析一、弹力存在的判定判断弹力的有无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1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看物体是否存在弹性形变及弹性形变的方向2利用假设法判断可假设在该处将与物体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看物体还能否在原位置保持原来的状态,从而判断该物体是否受弹力作用例如:如图132所示,
33、将甲图中与小球接触的斜面去掉,小球无法在原位置保持静止,而把乙图中的斜面去掉,小球仍静止,故甲球受斜面的弹力,乙球不受斜面的弹力图132,3利用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如图133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的球靠在竖直面上静止,竖直面是否对球产生力的作用?假设竖直面对球产生了力的作用,由力的作用效果可知,球不会静止,故可判定没有水平弹力产生图133,二、弹力方向的确定弹力是接触力,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接触方式,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也有所不同,具体比较见下表所示:,三、弹力大小的计算对弹力大小的计算可分为弹簧弹力和非弹簧弹力两种情况:1弹簧弹力的大小:应用胡克定律Fkx求解其中x是弹簧的形变量(可能是拉伸量,也可能是
34、压缩量),x|现长原长|;k是比例常数,它是一个反映弹簧形变难易程度的物理量,是由弹簧本身的材料、长度、粗细、匝数等条件决定的2非弹簧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一般要借助于物体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求解如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桌面向上的弹力和自身的重力作用,由二力平衡可知,弹力的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方法指导一、形变与弹力例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拉力、压力、支持力在性质上均为弹力B物体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会对使其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施加弹力作用C对于同一根弹簧,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D许多物体可以在不发生形变的条件下对物体施以弹力作用,解析准确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大小的相关因素是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具体分析见下表所示:答案ABC,